回覆列表
  • 1 # gjmmas

    孩子因為環境、陪護人員的變化,從家庭裡的自由隨意到集體生活的規則要求,這些變化帶來了不適應、不安全的情緒體驗,因而孩子會用哭鬧、情緒低落來表達。

  • 2 # bjzy166

    孩子的依戀物件一般而言是媽媽,所以媽媽的情緒穩定相當的重要,媽媽要進行情緒素養的帶入示範,有生氣表達生氣,有緊張表達緊張,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分離的時候的情緒,不需要通過行為來表達

  • 3 # 鞍山北瀾心理

    十分正常,先有好的抱持和涵容,才能慢慢產生分離。

    一個孩子出生後從共生期到完成分離個體化,需要足夠好的環境,足夠好母親的情感灌注。

    孩子在心智發展上也有著自己的節奏,如果作為父母很焦慮,就會無意識的傳遞這種焦慮給孩子。

    另外,早年的依戀關係也同樣重要。母親是否能夠準確、及時的鏡映孩子,對一個孩子內化自己的父母是必不可缺的前提。

  • 4 # 愛上愛的自由

    這個年齡段有分離焦慮太正常了,不要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硬生生的跟孩子分離,要循序漸進,間斷的短時間的分離,慢慢讓她適應

  • 5 # 喜悅人生2020

    正常,可能是因為長期一個人帶孩子的原因。

    建議,多擁抱,多向孩子表達愛,並帶孩子走出去,多結交孩子的朋友,慢慢過度,需要一個過程,要有耐心。

  • 6 # 五當家二級心裡諮詢師

    非常正常,只要是缺乏安全感。3歲兒童按正常規律就要上幼兒園了,3歲前基本都是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只要的愛和安全感都來自於家庭。突然間要面臨著分開,這是所有小動物都要面對的問題,突然要跟親人分開,去面對一個從沒面對過的陌生環境,感覺無助、害怕。由此而感到焦慮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及家人要理解孩子,從孩子的角度來面對這個問題:要讓孩子明白家人尤其父母是不會拋棄他的,是會永遠愛他保護他成長的,告訴他分離只是暫時的,比如媽媽下午幾點會準時來接他。讓他明白他是安全的。

  • 7 # 知音姐姐心理課堂

    怎樣判定三歲小孩有分離焦慮症,是憑大人感覺還是醫生的結論。小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和扶養的人,都會哭鬧不止,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定論

  • 8 # 樊心理諮詢師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是需要母愛和呵護的,如果大人不在身邊就會有孤獨和不安全感,喪失了安全感孩子肯定也會有焦慮和鬧脾氣的,一般表現是這個時期的孩子送幼兒園很難送,為什麼?很多家長反應孩子太黏大人了可不好送幼兒園了,哭鬧不止老師怎麼哄都不行,這都是屬於分離焦慮的表現,在孩子心裡面只有媽媽或爸爸才是最願意呆在一起的,一旦分開就不行就鬧就耍脾氣,從心理上分析孩子這個時期的安全感很強大,也是家長鍛鍊他們心理強大的一個階段,培養孩子的膽量讓他們有獨立相處的能力,這樣他們就不會有分離焦慮的反應了,平時讓他們多和老人們接觸接觸,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他們玩的時候家長們可以讓他們自己玩,多給他們一些獨立的空間,慢慢就會好的,平時也要多鼓勵他,多給很棒的話,慢慢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小大人了,可以自己獨立做一些事情了,也不怎麼粘著大人了,自然就都很好了。

  • 9 # 小熊維希

    很正常的。作為媽媽一定要給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日常要高質量陪伴孩子,放下手機,與孩子共同成長,守護孩子的每一天。

  • 10 # 張麗芳說兒童心理

    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每一個孩子和自己的依戀物件分離的時候,會有焦慮、緊張,煩躁、不安和哭泣的行為……這是正常的,而且只要處理方法是對的,孩子的這種分離焦慮就會好起來,一般1-2周就會好轉,適應的

    孩子的依戀物件一般而言是媽媽,所以媽媽的情緒穩定相當的重要,媽媽要進行情緒素養的帶入示範,有生氣表達生氣,有緊張表達緊張,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可以透過語言表達自己分離的時候的情緒,不需要透過行為來表達

    媽媽在分離前,分離中,分離後要做足功課,分離前中後和孩子約定接孩子的時間,約定好後擁抱孩子,然後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分離,無論孩子有多少的情緒和行為,都做到溫和而堅定的離開

    接孩子的時候,按照約定的時間準時到達,並對孩子的良好行為進行結果的反應:做得很好,一天都很好,然後給到實物得強化,強化孩子今天一天好得行為

    建立特殊時光和孩子分享小時候的自己是怎麼和媽媽分離,長大的……孩子特別的希望知道媽媽小時候的事情……

    睡前和孩子一起進行繪本故事的講解,孩子入睡後,媽媽抱著孩子,拍著被心窩,說:媽媽在,媽媽一直在,媽媽愛寶寶

    也可以檢視【張老師說兒童心理】高效親子溝通訓練9-16的影片,可以幫助到你的

  • 11 # Danny說教育

    1⃣️分離焦慮是很常見的,本人從事少兒教育六年,幼兒園之前或者幼兒園初期基本上的小朋友都會遇到(除了家裡用正確方法引導的)

    2⃣️應該如何引導:

    1.多與同年齡階段的小朋友接觸

    當孩子一歲的時候,家長就要有計劃的帶著孩子去一些同齡孩子玩耍的地方,儘量多鼓勵孩子主動與他們交流,玩耍,使其融入這個集體中去。待寶寶2歲大時,可以適當增加次數。在寶寶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姥姥家、非常要好的鄰居家等,可以嘗試讓他與父母短暫的分離。

    2.適時培養自理能力

    在家中,家人可以透過自理訓練來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如一歲左右到兩歲左右

    先練習用勺或筷子吃飯,讓孩子學習獨立吃飯;兩歲後再教他們如何解決自己排尿、便的問題,先訓練和指導他們找便盆,然後再訓練如何脫、穿褲子並用紙巾擦屁股。學會以上事情的孩子,他們可以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3.提前熟悉瞭解幼兒園

    進入幼兒園的前1、2個月,家人可以多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參觀玩耍,同時分享一些幼兒園的有趣的事情。這樣可以使孩子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讓他們對上幼兒園有憧憬和嚮往。

    4.和孩子分享育兒園的一切

    5.給孩子帶玩具

    在徵求老師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帶一個心愛的毛絨玩具,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玩具上。

  • 12 # 南風知我意Sophia

    完全正常啊。

    經研究發現,三歲前,如果媽媽離開孩子兩週以上,那就會對孩子的心理構成不可逆轉的創傷。就是說,不會因為媽媽回來,孩子會自動痊癒,而是要媽媽做很多工作,才可能療愈孩子的創傷。

    弗洛伊德認為,1歲到3歲是肛欲期,快感中心在肛門部位,這一階段需要發展出基本自主感,孩子發現他可以基本按照自己意願,去控制大便,這是孩子的第一個創造物,也將影響他對自己以後各種創造物的態度,這其實也是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

    3歲到6歲是性器期,這一階段孩子發展的是競爭性與合作精神,也是超我形成的關鍵時期。

    所以您看,3歲是這兩個階段中間非常關鍵的轉折點,3歲前的孩子認為自己和媽媽是完全共生的,靠著媽媽的撫養,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她)會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是安全的;3歲後,對男孩來講,他想佔有媽媽,而打敗爸爸。但正常情形下,他意識到,爸爸比他強大太多,是他打敗不了的,他不再是全能的了;反之對於女孩也適用。所以孩子對於跟自己認為很親近的可以保護他的人分離是一定會失去安全感,產生焦慮的。

    緩解分離焦慮可以選擇一個“過渡客體”陪伴孩子,比如孩子父母穿過的衣服,孩子喜歡的玩具等等,孩子透過掌控這個過渡客體,就能得到安全感。

    比如我女兒小的時候離開我一段時間由她外公外婆照看,就隨身攜帶了一床小床單,小床單的一角據她說有特殊的味道,每晚一定要捏住這一角反覆揉捻然後入睡。並且這小床單從此後一直跟隨她身邊,那一角已經捏爛掉了

  • 13 # 哈七故事屋

    你好,首先很開心回答這個問題,作為一名一線幼兒教師,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情況,首先想告訴你分離焦慮是幼兒時期常見的情況之一噢,所以完全不用擔心,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特別是容易出現在孩子剛上幼兒園,或是跟長期相處的親人分開這些時期。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呢?

    1、首先,我想說一下父母這方面,其實很多時候有分離焦慮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有的父母甚至比孩子的分離焦慮更嚴重,孩子離開自己的第一天簡直飯也不香了,覺也睡不著了,這是由於爸爸媽媽們也產生了分離焦慮。其實作為父母我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緩解自己的分離焦慮,相信自己的寶寶會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給孩子信心,千萬不要孩子哭跟著孩子一起哭,或者出現偷偷圍觀孩子的情況,因為父母這樣的做法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也會因為爸爸媽媽的情緒受到影響,從而使分離焦慮越來越嚴重。

    2、提前做心理建設,可以透過與孩子談話,繪本閱讀,場景模擬等方式,提前給孩子溝通有關分離的事情,提前做好鋪墊,告訴孩子我們在做的事情是什麼,這是我們成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收穫什麼(比如友誼,愛等等),最後堅定的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爸爸媽媽永遠都在,都會陪著你一起成長,並對孩子表示相信他可以做到,給孩子信心。

    3、初期分離的時候,時間不宜過長,再次見面或者打電話影片等等的時侯,要給孩子一個積極輕鬆的氛圍,與他交流各自發生的有趣的新鮮事,並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告訴他已經做得很棒了,相信他還會越來越棒。

    分離焦慮是孩子們常見的一種情況,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和孩子一起正確克服分離焦慮,認真看待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 14 # 水煮魚肉卷

    首先,從孩子心理發展的角度看,瞭解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原因。

    從孩子心理發展規律來看,0-3歲孩子出現分離焦慮行為是正常的,它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標誌之一。孩子粘人、不願意和陌生人玩,出現哭鬧、發脾氣等,都是分離焦慮表現。

    一般來說,不同年齡的孩子依戀有不同特點:0-3個月,是無差別的依戀;3-6月則是選擇性依戀;6-36個月是穩定性依戀。

    一個三歲半孩子出現焦慮,是對撫養人(媽媽)尋求關愛,尋求關注的表現。幼童想要獲取媽媽的愛是本能。

    其次,分析出現分離焦慮現實原因。

    有分離焦慮不要過於擔心,但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並伴隨強烈的情緒波動、一些不良的行為,父母們就要尋找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思考下,最近是不是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不足,孩子尋求關注,尋求更多的陪伴。我大兒子三歲多時候,剛好有二寶出生不久,精力更多放在二寶上,那時候對於我抱二寶出去看病等離開他,也有一些分離焦慮。

    又或者全職媽媽養大孩子,需要出去工作,孩子暫時不適應,也會有分離焦慮。

    又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是不是對孩子說過,不要你,把你扔掉之類,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

    這需要根據自己現實情況分析原因,並對應給予孩子滿足。

    最後,要緩解分離焦慮,培養孩子安全感和健康的依戀關係,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01、孩子與父母依戀關係和安全感建立,需要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隻是陪著。喜歡遊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父母可以與孩子玩捉迷藏、做手工、讀繪本等與孩子交流,建立高質量親子互動關係。

    02、父母不要不告訴孩子,悄悄離開。如果孩子尚未形成父母暫時離開的認知,這樣會讓孩子擔心父母會突然消失,不要自己。每次離開都要跟孩子說去哪裡,大概什麼時候回來。尤其是,上幼兒園適應期,父母可以透過繪本、看相關動畫讓孩子適應上幼兒園焦慮過渡期,分離時候約好儘快接送,以及做一些分離吻別或擁抱的儀式感的行為。

    03、媽媽獨自一個人帶孩子,又缺乏與別的小孩互動,孩子容易粘媽媽,出現分離焦慮。可以全家共同育兒,讓孩子從家人開始學會跟不同人打交道,同時,經常帶孩子出去,陪同孩子與其它小孩一起玩,鍛鍊孩子社交能力。

    04、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時候,有哭鬧行為,家長不要一味責備或打罵,而是給予孩子情緒包容、理解。可以擁抱孩子說,寶寶,媽媽知道你很喜歡媽媽,不想跟媽媽離開,想跟媽媽一起玩,我們抱抱吧。

    總的來說,如果父母們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高質量的陪伴,面對孩子孩子情緒能夠先接納,再引導和解決,是孩子緩解分離焦慮的基礎。

  • 15 # 寶媽麗麗在修行

    你好,3歲孩子有分離焦慮很正常。

    孩子的分離焦慮是指孩子和自己的主要養育人(依戀人)分開時,內心產生焦慮的現象。

    不僅孩子會有,成人也會有。只是程度不同。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不讓媽媽上班,剛進入幼兒園時緊張不安。

    隨著年齡增長,這種現象會有所改觀。但對於幼兒這種現象很常見,所以說3歲幼兒有分離焦慮是正常的。

    那如何緩解這種分離焦慮呢?我根據自己平時的學習和實踐,總結了這幾個方法:

    1 不要不辭而別,正式告別

    在塔維斯托克診所的兒童心理學書籍《3-5歲幼兒為什麼問個不停?》中,有講到孩子入幼兒園,或者家長跟孩子分離的相關問題。

    書中說有的家長,怕孩子纏著自己不放手,就轉移孩子注意力,等孩子“放鬆警惕”後,悄悄溜走。

    這樣,家長是能夠“脫身”,但孩子卻受到傷害。當孩子發現家長不在,會傷心、煩躁。繼而,他們會進一步不信任家長,下一次更不放心讓家長離開。這種行為反而是加劇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分離時,家長應鄭重地跟孩子告別,跟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這點上,兒童心理專家葉壯建議家長不要“粉飾太平”,說什麼沒事兒我很快就回來,以期孩子好受些。每個人都有權知道真相,並在現實的基礎上調適自己。

    家長可以大方地告訴自己要去幹什麼,大概什麼時候回來,什麼時候接孩子。如此,時間久了孩子就知道生活中總有分離,這很正常。但家長也總會在辦完事後回到自己身邊。

    比如,孩子上幼兒園,早上跟孩子說再見,並告訴孩子下午來接。這樣孩子知道自己必須說再見,但只要自己等待,家長會準時出現。這也給了孩子可預期的安全感。

    2把告別“儀式化”,建立孩子的分離節奏

    在《3-5歲幼兒為什麼問個不停》這本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上幼兒園的時候,總是要爸爸陪著讀一本書再走。

    看起來這是孩子的“無理取鬧”,很多家長會反感,但這很有必要。一個儀式化的行為後,孩子就知道自己該幹啥了。

    心理專家葉壯也舉例說,自己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兒園都會有“賽跑”環節,從停車場跑到幼兒園,然後說再見。如果沒有這個環節,孩子就覺得一天不舒服。

    孩子需要一些“形式”,這些形式就像標誌性的事件,對孩子起到引導的作用。這些我在《兒童大腦開竅指南》這本書也有讀到。

    書中專家建議家長在孩子做什麼事的時候,建立一整套的程式。比如刷牙時放音樂,孩子聽到這個音樂就知道要刷牙了;再比如睡前故事,讀完睡覺;人的大腦會根據情景產生聯想,形成自動的行為模式。

    而我送孩子入園時進行的“儀式”,是我在一本叫做《一口袋的吻》的繪本中學到的:小鼴鼠很害怕上學,沒有媽媽在身邊,在學校裡很多事情不會做,很擔心。鼴鼠媽媽就給了他一口袋的吻,讓他裝著,等需要了就拿出來按在臉上,相當於媽媽的鼓勵。

    我會鄭重地給孩子“一口袋吻”讓她裝著,然後說再見,祝她有歡快的一天。

    大家觀察自己的孩子,按照孩子的喜好,設計一個自己的“儀式”。這對幼兒很有幫助。

    3 告別時不拖泥帶水

    有時不是孩子離不開家長,而是家長離不開孩子。

    一個正式的告別要做得乾淨清澈。不要一步三回頭,各種叮囑“餘音繞樑”。簡簡單單地做完“儀式”,揮手告別,然後走開。

    4 平時要注意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許多心理學家都認同這句話:越是感覺到愛的孩子,內心越強大。因為他們在內心內化了一個愛自己的家長形象。這個形象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滋養他們,讓他們更能走入外面的世界去探索。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愛,給孩子安全感。不要動不動就嚇唬孩子,說一些“我不要你了;我不愛你了;再怎麼樣,我就如何如何了。”之類威脅的話。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心理學專欄裡說:當孩子發出的意願大部分被家長接受,孩子便會形成“我是好的”這種感覺。這種感覺讓孩子更自信,更堅強。

    如此,孩子的安全感便能慢慢建立。

    5 藉助外力

    什麼叫藉助外力呢?

    父母可以跟孩子玩一些分離的遊戲,或者讀一些繪本。比如前面我說到的《一口袋的吻》,這種有分離情景的繪本。網上有很多,我就不多說了。

    遊戲呢,比如上幼兒園遊戲。父母可以和孩子對調角色。孩子演父母,你演孩子,來一出分別戲。

    《遊戲力》這本書說,孩子能夠在遊戲中,以安全的視角來體驗自己的情緒,等孩子覺得自己能掌握了,那麼現實中他便不再害怕,更能應對。

    其實這也符合心理學中的“系統脫敏法”。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恐懼時,心理治療師會讓他們以安全的小步子來接近這個畏懼物,以達到不再害怕的目的。

    比如一個人怕狗,就讓他遠遠地觀看籠子中的狗。進一步呢,靠近籠子一小步……這樣逐漸地讓此人能在狗周圍自由行走。

    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情緒,多次演繹分離,也是在逐步驅除孩子的畏懼心理。我就透過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不再害怕打預防針。

    建議大家嘗試。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總結起來就是:家長要正確對待分離,不要悄然走開,跟孩子進行正式的、有儀式感的告別;平時注意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借用遊戲和繪本幫助孩子驅逐恐懼。

    我不是心理學專家,只是一個喜歡在育兒中找方法的媽媽。這些收穫都是平時透過讀書學習獲得的。而且你也可以在相應的書和文獻中查到。

    這幾個方法我也實踐過,確實好用。

    育兒不易,和君一起,且行且珍惜。~~~~

  • 16 # 時而育兒

    3歲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是正常的呢。家長不要過於焦慮。

    分離焦慮症

    孩子有個認知,即事物永久存在性,一般6個月後,就會開始明白,東西看不見了也還是存在的,不是消失了

    然後他們知道媽媽或者其他養育人離開了,但還是存在的,想要快點看到媽媽等人,就會哭鬧,希望他們早點出現。也就是出現“分離焦慮症”

    很多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家長都會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老師也特意交代孩子回家後,家長不要問在學校乖不乖,還習慣嗎之類的話題。

    我們這邊幼兒園開學一週後才收學費,這一週時間是讓孩子適應,看是否能安心的在幼兒園裡,如果不適應,分離焦慮比較嚴重的可以選擇暫時先不上。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症

    可能以前比較多會偷偷躲著孩子,趁著孩子不注意就離開,可能一次兩次有效,可是孩子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反而會更黏著媽媽。

    所以,要離開的時候反而應該鄭重其事的跟孩子告別,承諾一定會回來的。也可以找點事情給孩子做,讓孩子有種責任的感覺。

    如果答應了孩子之後,媽媽要儘量準時回家,因為分離焦慮症的出現也說明孩子安全感不足,如果媽媽失信了,會更不安的。

    然後家裡其他人也建議不要用:“你不乖的話,你媽媽就不回來了”這些類似的話來哄孩子,也是容易讓孩子沒安全感的。

  • 17 # 媚雨傳說

    這位家長在詢問,一個3歲孩子有分離焦慮是否正常並希望尋找一些緩解的方法。

    首先,我覺得我們成人的世界裡,要有一種允許和許可的狀態。

    一個才3歲的孩子,不想和爸爸媽媽分開,看到最熟悉和最有安全的父母要離開自己,這時試圖用各種行為或情緒來吸引注意並表達自己的主張,這不僅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我們普通人的本能,尋找安全感錯嗎?

    這種分離焦慮,來自孩子,也來自家長,要不然也不會在這裡提問了。

    所以,這位家長一定要正向面對這個本能問題。

    其次,如何緩解呢?

    大部分人認為: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現象會有所改變。也就是說交給時間,時間能幫家長們解決這個問題。

    但我個人覺得這是非常被動的。

    從某些方面,其實我們可以主動去影響孩子的這種行為。

    我的方法是:

    經常練習:

    第一、寶寶,媽媽愛你,來抱抱。媽媽非常愛你哦。(這句話要常話,讓孩子從語言上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愛。)

    第二、每次出門,嘗試著和寶寶說再見。“寶寶,媽媽要出去一會兒,大概什麼時間會回來。”讓寶寶和自己說再見,讓寶寶清楚知道媽媽要出去一會兒。這類情景,要經常性練習,融入生活中。

    第三、在和孩子講繪本的時候,講到媽媽要出去,小熊和媽媽說再見。等等,進行場景交流。這樣寶寶經常有接觸到這種場景,也能感受到,哦,小熊和媽媽說再見,我也試一下。給寶寶增強安全感。

    【育兒小結】孩子的問題也是家長的問題,從多個方面去分解,不要試圖馬上轉變,一定要給時間,讓孩子和家長在行為改變中去影響結果。

     

  • 18 # 幼兒教育lulu老師

    三歲的孩子,有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下面給大家解析一下關於親子分離焦慮的一些問題:

    一、幼兒分離焦慮的行為:

    Ø 拒絕上學:毫無理由的害怕上學,想盡辦法待在家中。

    Ø 不肯睡覺:因為害怕睡覺時的獨處或害怕做分離有關的噩夢,甚至因為睡醒了就要上學而不願睡。

    Ø 抱怨生病了,如頭痛、肚子痛:在分離的前夕,孩子會抱怨他生病了。

    Ø 緊黏照顧者:孩子可能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你,特別在你想要離開時緊黏著你。

    二、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親子分離焦慮症,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以及獨立性有關。

    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久了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其次,因為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們對於離開照顧者,單獨面對外界會表現為恐懼以及擔心,平時在家,被照顧得非常好,獨立性不強的孩子,親子分離焦慮會表現得更嚴重。

    一般來說,隨著寶寶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對環境和自我狀態的掌握越來越有信心,分離焦慮的狀況就會逐漸改善。

    三、幼兒分離焦慮出現的原因:

    Ø 環境改變:例如換新家、上學或日託場所、多了弟弟妹妹等,都可能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

    Ø 壓力:換學校、失去愛的人(包括寵物)、父母吵架、有個生病的手足、同學嘲笑等都有可能引起分離焦慮。

    Ø 過度保護的家長:家長自身的焦慮也會影響孩子,就像傳染病一樣讓孩子也產生分離的焦慮。

    四、減緩幼兒分離焦慮的方法

    1、確信分離環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必須先確認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安適。

    如果要將寶寶託給保姆或托育中心來照顧,也應該先確認替代照顧者不要超過2人以上,而且能經常陪伴在寶寶身旁,另外托育環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視。

    2、讓寶寶覺得安心才離開

    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最好給寶寶一點適應的時間,建議父母先陪伴寶寶,直到他比較放鬆後再離開。

    當然,如果能預先讓寶寶有心理準備就更好的,比如提前告訴他:明天上午要去幼兒園,明天需要和老師一起等等

    早早建立起“預告”與“預先熟悉新事物”的習慣,就能讓寶寶在未來的生活歷程中更為順利。

    3、記得和寶寶說“再見”

    父母要記得在分開時與寶寶說“再見”,這對寶Bora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對大人產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經處在焦慮的分離情緒中,也要記得跟寶寶說“再見”,因為這是與寶寶建立信任的好機會,千萬不要偷偷離開。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和寶寶說再見的時候,父母不能表現出擔心、猶豫以及依依不捨的情緒,這個會加深孩子的焦慮以及恐懼!

    4、慎選臨時照顧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時間,務必要將寶寶托育給自己和寶寶都信任、都熟悉的臨時照顧者,這對於減輕分離焦慮非常重要。

    5、帶上喜歡的物品(依附物)

    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寶寶則更依戀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寶寶與父母短暫分離的時候,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讓寶寶舒服許多。

    6、帶上主要照顧者的物品

    除了寶寶自己喜愛的物品之外,還可讓他帶上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如鑰匙、梳子、包,讓寶寶對父母親存在和歸來更有信心。

    7、預告回來的時間

    父母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安排說給寶寶聽,讓寶寶瞭解父母親還會再回到他的身邊。

    8、儘可能遵守承諾

    父母要儘可能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即使真的無法施行,也應該及時讓寶寶瞭解自己的狀況,以免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

    9、閱讀教育

    平時可和寶寶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讓寶寶在閱讀過程中增進對分離的瞭解和處理方式。

    10、玩躲貓貓遊戲

    對於年齡較大、已經學習行走的寶寶,父母可和他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有助於讓寶寶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明白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父母離開還會再回來。

    11、玩鬧鐘遊戲

    運用遊戲讓寶寶適應分離,可以用鬧鐘計時,從1分鐘開始,慢慢拉長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讓寶寶逐漸適應分離的情境。

    五、避免錯誤的處理

    1、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2、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父母儘量不要讓寶寶跟陌生人獨處,例如:父母親臨時有事外出,把寶寶託付給隔壁的鄰居照顧時,寶寶突然被迫要和陌生人相處,自然會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以後寶寶會更害怕媽媽離開,黏著父母親不放。

    4、有些媽媽趁著寶寶睡著時溜走,等他一醒來發現媽媽不見了,又開始哭,這反而增加寶寶的焦慮感,也等於傳遞給他一個訊息:“千萬不能閉上眼睛,媽媽會消失不見哦!”寶寶隨時擔心媽媽離開,變得更緊迫盯人了!

  • 19 # 冰豬

    一個三歲的孩子有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

    分離焦慮的應對方法

    對小孩正常成長中的分離焦慮,您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幫助她/他。

    1. 適應新環境:

    如校方允許,可試試陪孩子在幼兒園待一會再離開。有個熟悉的人相伴,可使孩子對新環境更容易建立安全感,孩子或許不會那麼苦惱。

    讓孩子從家中帶一些她/他喜歡的東西,如泰迪熊,枕頭或毯子。這些熟悉的物品或有助於您的孩子去建立安全感。在孩子成功過渡後,可逐漸淘汰。

    讓幼兒園知道你正在做什麼來幫助你的孩子。這樣,你的孩子在新環境中更易得到一致的支援與安撫。熟悉的安慰方式也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

    漸漸地鼓勵你的孩子與你做分離練習,給他體驗分開和團聚的正面經驗。

    當你離開你的孩子時,儘量告訴你的孩子,你何時離開,何時會回來。這對孩子建立安全預期也是有幫助的。如果沒有說再見或交待清楚,孩子不知大人什麼時候會回來,中間過程一直處於不安的心理,下次離開時可能更難解決。

    在您離開之前,讓您的孩子進行愉快的活動。離開時,儘量保持輕鬆快樂的面容。如果你表現得擔心或悲傷,你的孩子可能更認為這個地方是不安全的,更容易焦慮。

    2. 在家準備/訓練:

    無論多沮喪,都建議避免批評或否定孩子的分離困難。例如,避免說“你真沒用”或”不要你這樣的孩子了”等氣話。

    可試試閱讀有關於分離焦慮的故事,例如“小兔兔不想離開他的兔媽媽。他害怕他可能迷路了......”。透過故事,使孩子能消除部分接受分開的悲傷情緒,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並非是唯一一個要面對分別的小朋友。也可透過故事人物戰勝恐懼,去給孩子提供一些側面的自我舒緩的方式,如“小兔兔有些害怕見不著媽媽了,但想起媽媽承諾會四點回家,就告訴自己不要怕,和其他兔兔小夥伴去玩,不要多想”之類。

    有意識地透過讚揚孩子,給他/她多一些積極的關注和肯定,去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俄羅斯面前美國威風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