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寫字的章魚

    王國維提出一代有一代的文學,唐詩宋詞都具有其時代背景下的某些鮮明特點。一般認為詩和詞在表現方法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宋初就有“詩莊詞媚”之說。那麼在表達同一種情感時,究竟誰能夠取勝呢?既然題主要求舉例,不妨就列舉幾種常見的題材來比較說明。

    送別

    無論是在詩或是詞中,送別都是一個常見的主題。古代交通不便、書信難傳,親朋好友分別後往往很難相見。加上古代醫學不發達,人均壽命短,有時一次離別便是永決。因此古人對離別格外看重,眾多的文學作品也應運而生。

    送別詩中我們拿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來舉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如果拿寇準的《陽關引》來與之比較,很容易看出其中的相同與不同。

    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徵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

    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可以看出寇準的《陽關引》借用了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詩意,二者描繪的幾乎是相同的場景,但表現方式卻有所不同。王維的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是標準的七絕寫法。由於句式字數的限制,決定了他不可能鋪展開來描寫景物,而是藉助“朝雨”、“客舍”、“柳”、等意象來創造意境,以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後面兩句抒情時,也僅用勸酒來表達作者的惜別之情。這正是絕句這種體格的特點,它最適合表現一個場景的片斷,然後把其餘的空間交給讀者自己去想象。

    而《陽關引》這首詞由於字數較多(相對於七絕),作者就有了發揮的餘地,比如詞中還描繪了塞草、煙光和渭水等。通過對上述景物的描寫,作者將送別的場景和意境都向外延伸了,所表現出的畫面感有所增強。下片在描寫離別的感傷時,作者由酒寫到歌,並且在一番抒情感傷之後還能夠回頭再寫一遍酒和歌,最後再以情結句,這種表現方法在詩中是很難實現的。

    這兩首作品從文學角度來看哪一首更優秀呢?儘管寇準的這首詞也很出色,但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王維的詩更勝一籌。正是因為王維詩的篇幅短小,故而有大量的留白,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思索、解讀和想象的空間。正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王維的詩在意境上取勝。

    是否因此就可以認為在表現送別題材時,詩一定比詞更優秀呢?下面來看柳永的一首《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呈現一種故事性和場景化,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分鏡頭。從暮日雨歇、寒蟬嘶鳴、長亭帳飲,到蘭舟催發、執手相看、含淚惜別,並且一直寫到設想離別後的清晨,酒醒後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想象。這種情感上的細膩性和濃烈程度不僅是王維詩無法達到的,也是寇準詞中所不具備的。

    這裡似乎可以看出,描寫文人士大夫的送別,用詩來表現比較得體,描寫情人之間纏綿悱惻的離別,用詞來表現更為合適。

    懷古

    懷古也是古詩詞中常見的題材。說到懷古詞,公認當屬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第一。這裡我們不拿杜牧的《赤壁》與之比較,而是用杜牧的另一首金陵懷古詩《泊秦淮》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相比。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杜牧這首七絕使用託古喻今的手法,暗示著唐王朝表面昇平之下潛藏著的重大危機。而王安石化用杜牧詩意,同樣也是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之情。

    由於篇幅的擴大,王安石得以在詞的上片盡情描繪金陵美不勝收的景象,為下片中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做足了鋪墊。下片中王安石不僅化用了杜牧的《泊秦淮》,還化用了杜牧另一首《臺城曲》中的“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兩句,說的是隋將韓擒虎已經攻至城門外,而陳後主仍然和美人張麗華在樓上尋歡作樂。“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金陵是六朝古都,這些王朝一個接一個走向覆亡的命運,不正是因為這種情形一再發生嗎?這才是真正令人嘆息之處。隨後作者從懷古感傷中脫回當下,再取杜牧詩意,對當前的統治階級敲響警鐘。

    王安石詞中所展現的內容遠超杜詩,但相比之下又顯得直白, 整體看來,杜牧詩巧,王安石詞闊,二者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羈旅

    古詩詞中常有一些敘寫羈旅漂泊之苦,獨居他鄉之悶的作品,並且往往伴隨著抒發作者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思鄉盼歸等情緒交夾於其中,以張繼的《楓橋夜泊》和柳永的《八聲甘州》舉例。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從《楓橋夜泊》上我們可以看出詩並是不能描摹豐富的景物,詩中前兩句用了“月”、“烏”

    “霜”、“楓樹”、“漁火”以及“不眠的人”等意象,其密集程度只有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能與之相比。由於格式字數的限制,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這些意象,無須鋪敘,便可將讀者帶入到一番愁苦淒冷的境界之中。

    詩的後兩句專述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把所有這些能帶來鄉愁的意象,最後都凝聚在古寺的悠悠鐘聲之上,這種以點帶面的手法正是絕句的特點。正如王維的“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看柳永的《八聲甘州》,從詞中的“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看出詞也並非不能描寫闊大的場景。相傳蘇軾讀後也感嘆其“不減唐人高處”。柳詞的“雅俗並陳”,“賦章筆法”等特點在這首詞中也得以體現。

    相比較而言,《楓橋夜泊》的意境更為高遠,而《八聲甘州》則在情景兼備、描摹鋪敘以及情緒的強烈、起伏等方面勝出。

    悼亡

    悼亡詩詞數量上雖不算多,但都有佳作,詞中以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最為著名,在詩中以元稹《遣悲懷三首》為佳。

    遣悲懷三首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

    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如果我們把元稹的《遣悲懷三首》看作一個整體作品,那麼我們會發現和蘇軾詞相比,它的篇幅更長,所承載的資訊也更多。那麼是否意味著它在抒情方面更具有優勢呢?我們仔細讀就會發現,顯然《遣悲懷三首》還是有其典型的律詩特點,即講究起承轉合,並且在兩聯之間語意有跳轉,即使單獨看其中一首詩,它的結構也是鬆散的。相比較起來蘇軾的這首詞儘管篇幅不長,但讀起來讓人感覺還是具有明顯的連續性,不論是上片的回憶還是下片的寫夢境,皆是如此。

    再來看一首賀鑄的一首悼亡詞。

    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這首詞非常短,比七律還要少一個字。即便如此,它的結構仍然沒有七律這麼鬆散。況且賀鑄還是蘇軾“以詩為詞”的繼承者和推進者,如果我們看其他詞人的《鷓鴣天》,其連續性要明顯強於賀鑄這首詞。

    悼亡詩詞重在情深意切,就上述幾首詩詞中所體現出的感情而言,同樣字字情深,感人肺腑。

    結語

    古詩詞中的題材遠不止上述這些,這其中有些可以拿來比較,有些並不具備可比性。比如唐詩中的邊塞詩並不適宜和岳飛、辛棄疾等人的豪放詞相比,因為唐朝畢竟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邊塞詩中多數還是能夠體現出盛唐氣象,而南宋只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庭,這類詞作寫的都是國仇家恨,和邊塞詩比起來氣象不足而慷慨悲壯有餘。

    總體來說,文學形式的發展趨勢還是“求新”和“求變”,詞本來是作為“詩餘”出現的,多是描寫男女之情、羈旅之苦、傷春悲秋之類,來彌補詩在這方面的不足。後來詞至蘇軾,風格為之一變,比如前面所述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早期詞作,後來的蘇軾“以詩為詞”,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程度,大大地開闊了詞境。讀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等詞,可以看到其中的所言所感,乃至於境界都和他的詩作沒有什麼區別。

    儘管如此,唐詩中還是有很多內容是宋詞所不能言的,比如李白的樂府詩和杜甫的七律,在宋詞中很難找到能與之匹敵的作品。這一方面固然是李杜二人在文學成就上的偉大,另一方面,也與詞這種文體的特性相關,詩言志詞言情,詞所能表現的內容實質上還是沒有詩來得寬廣。詩這種文學形式在唐代達到了鼎盛,其後便呈下坡態勢。宋代以詞的繁榮彌補了這種衰退的部分不足,然而在詩這一方面終究難以重振旗鼓,因此另闢蹊徑而轉向說理。總而言之,唐詩和宋詞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但在不同場景的應用中各有所長。

  • 2 # 逆旅行路人

    王國維《人間詞話》裡談到:詞之境闊,詩之言長。詞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故而兩者各有優缺點,使的主要優點就是它的韻律整齊,格式統一,詞的句子長短不一,節奏也有差別。最早的詞呢,主要是為歌女伶人所唱的曲兒填的詞。都是由民間一些文人,匠人所填,其大多幽婉綺麗。那麼由於詞這樣的特性呢,最早多是抒發婉約悽美的男女感情。但是呢,到了後面呢,有了蘇辛這樣子豪放派的代表,他們呢就把這個詞逐漸由小詞變為大詞。由抒發幽婉悽麗,轉到了壯闊豪情。那麼在抒發感情上面呢,古人說詩言志,那麼詩主要是為了抒發自己心中的志向是比較廣大,然後抒發的感情大多是對於志向,對於家國感情的書寫,比較巨集大。那麼詞呢?他可以婉約綺麗。

  • 3 # 談會璋

    唐詩、宋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高峰。形式不一!就個人喜好而言,我感覺宋詞表達更淋漓盡致些!無論婉約派或豪放派,只是風格不一,細膩、大氣,各有千秋!

  • 4 # 別山居士

    同一種情感,宋詞表達比唐詩更好。宋詞不受平仄字數限制相對要靈活多,自由發揮,像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理還亂、剪不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倫懿。縱有千種風情對誰說。

  • 5 # 為民進言

    宋詞表達的更好一些。因為詞這種形式有長短句,有利於表達很多意思。不至於刻意去用字數相等的語句去表達意思,長短句有隨意表達的益處。

  • 6 # 高銘川

    都是文字載體,詩和詞只是形式風格不同。

    如同都是糧食,米飯和饅頭口感味道也不一樣。

    若問詩和詞誰表達的更好?就如同米飯和饅頭哪個好吃?

    自然也就有了眾所紛紜,你喜歡的未必是別人喜歡,我喜歡的未必是他人喜歡的。

    從唐詩和宋詞對文化影響方面講,唐詩比宋詞更有分量;從現代人對唐詩宋詞表達的內容理解難易程度方面,宋詞似乎比唐詩更容易理解。

    嚴格意義上講,只有喜歡不喜歡,沒有好與不好。我本人更喜歡唐詩。

  • 7 # 焚香之月

    唐詩講究工整押韻,所以在做詩的時候,不是所有體裁和文字都能用的。如果某種情感用某個文字和某種形式表達更為強烈的話,那麼唐詩肯定是不如宋詞的表現力強的。

    另一方面,宋詞其實就是歌詞,有一定的旋律,詞人根據一定的詞牌旋律來寫,更尤其獨特之處。唐詩只能通過文字來意會詩中表達的情感和意境,而宋詞不僅可以通過文字表達,還可以通過旋律,美妙的聲音來表達。

    所以在表現力上,宋詞比唐詩更好。

  • 8 # 此岸陽光

    其實,談論詩歌表達情感,這是一種很個人化的體驗。從我自身的體驗來看,宋詞在表達情感方面更加細膩,但唐詩相對來說表達情感更加簡練,因為簡練而深刻。如果用性別來看,唐詩像男人,宋詞像女人。而我介於兩者之間,不男不女哈。宋詞可以把情感表達得很細膩,但是看多了讓人有點膩,就像吃糖吃膩的感覺,有點絮絮叨叨,婆婆媽媽的,而唐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有氣勢有味道,意蘊悠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順著河邊走,如何攝影好沿途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