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歸元
-
2 # 心智玩家
《道德經》中應該有不少“源頭甲骨文”字義的字,因為老子在函谷關就是用“源頭甲骨文”寫的《老子》,換言之,真正的《老子》在當時就是一本有字天書,沒有幾個人能看懂。“源頭甲骨文”在周天子以外的地方,是不流行的,是極其珍貴的。
《道德經》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因為看不懂《老子》上面的字,用通假字重新校注的一本書,但是,其中依然會保留一部分,以為看懂的“源頭甲骨文”。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裡包含了好幾個“源頭甲骨文”字義的字。
這裡的“聖人”與後世被神化的“聖人”不是一回事,在《老子》中就是指“心智系統轉換”練成功的人。
在老子的眼裡,“完整的人”由三層人體、三層意識以及兩套心智系統組成。
沒有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的人,只會使用左邊,最外面一層意識以及第一套心智系統,而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的訓練以後,“聖人”就會使用右邊,最裡面一層意識以及第二套心智系統。
“不”字的“源頭甲骨文”字義表示“方向”的意思,與後世的“不”字的意思完全不同,表示“從顯性世界返回隱性世界”的意思。
“仁”字的“源頭甲骨文”字義表示的意思是: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和元神本體一同迴歸隱性世界。
“芻狗”是“稻草扎的玩具狗”的意思,這個要借用“虛擬現實遊戲”來理解。
第一層人體(百姓)在整個三層人體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種“虛擬現實遊戲”中的“遊戲角色”,在古代的說法就是“芻狗”
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是,練習“心智系統轉換”成功的人,追求三層人體一同迴歸隱性世界,把在顯性世界中的“人體”看做是“虛擬現實遊戲”中的“遊戲角色”,所以,他們的注意力不會放在“遊戲角色”上,而會放在內在真正的自己這裡。
換言之,普通人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遊戲角色”上。
-
3 # 古始之道
孟子說,讀其書,頌其詩,不知其人,可呼?清史學家張學誠更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文詞也;知其世,不知古人身處,亦不可遽論其文也。”
近代華人雖然身處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統治思想的國度,卻凡事依然喜歡從主觀唯心的立場出發,把道德經當成是一部懸在半空中的理論著作,甚至是當做老子收集的座右銘來解讀,根本看不出五千言層次分明的文章結構和宗旨,對其中的思想也主觀唯心的憑著自己的想象去任意的發揮,從字面的意思去解釋,豈不知離開歷史的一切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
這句話,實際是人們面對西周社會亂象所產生的歷史疑問。
西周貴族集團在奪取天下之前,千方百計的美化自己,收買人心,把自己打扮成天命之君的一代聖人或“聖王”等。《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昌與姜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 “西伯陰行善,……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說明周文王是偽裝成聖明之君形象的竊國大盜,他透過對自己進行各種仁義道德美善的包裝,使無知百姓追隨他東征西討,流血犧牲,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可是建國之後周族卻徹底拋棄了原來優撫百姓偽善修德的做法,以酷刑壓迫百姓,加上連年征戰社會變得混亂不堪,甚至還發生了平民趕走周厲王的暴動。所以,在西周兩百多年的歷史中,西周人普遍感到失去了思想寄託,感到自己受到了聖人的愚弄。所以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說法,大家再也不願意相信老天和聖人。
老子在這種情況下佈道,就好像在假貨充斥的市場上所有人對真貨也會產生懷疑一樣。所以老子結合上下章用“天地之間,其如槖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欲出”來證明天道的存在和作用。
現實是思想的基礎,歷史是文化的發源地。老子是史官,老子一書也寫盡了歷史。”言有宗,事有君”是五千言的根本特點。因此,要想正確理解經文各章的含義,就首先要了解經文的歷史背景。
老子在第三章開頭就說 “不尚賢,使民不爭。……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也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言。盲目尚賢崇拜就會被陰謀家以偽善的面目鑽空子,這已經成為一種歷史現象。
-
4 # 道鹹齋
聖人不以自己是聖人的身份展示給百姓,他會針對百姓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國策的制定。也就是天不自生一樣的邏輯,不能天天自以為是指手畫腳。
就像對待芻狗一樣對待百姓,不需要出現的時候就不出現,需要出現的時候就給百姓一個幫助,但不是一直出來幫助的。
結合現在的東西兒,扶貧只能扶持一下特殊情況,不能花錢養懶漢,要潛移默化引導每一個人自我覺醒,自我努力。
-
5 # 愚翁良知
理解“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能忘記他的上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是沒有倫理道德的,哪裡來的仁與不仁。天地只按自己的規律執行,從來不宣傳自己的仁慈。對萬物都同等的對待,表現出絕對的公平。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道行便是德。人之道,人之德要遵循天之道,天之德。其實儒學的邏輯起點也是從此開始。都來源於易經。
君子也應該像天一樣,不要整天標榜自己的道德高尚。對百姓也應該一視同仁,要尊重每個人的意願,不要強加於人。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要實事求是,平等相待,人各有各的活法,都要予以尊重。這才是君子不仁要表達的含義。
芻狗是用草編的祭祀用的小狗,沒有生命又是最微薄之物。但它同其他萬物是一樣的,都應該得到同等的對待。
仁是儒學的核心思想。講仁慈就會分成369等,是無法做到真正公平的。這也是儒學後來的發展趨勢,親父母,親君王依次降級。是無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這是儒學的先天不足。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
一一消除人們的困惑、哲學的貧困的指道明燈、哲學方法論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
“天地不”要求人們“仁”愛地包容物質的不同存在,是“以”人體法則心臟交換血液、票決意識(萬),這樣“物”質決定意識,“為”草創的初級意識“芻"形變成按人體法則執行的先進(狗); “聖人不” 要求人們“仁”愛地包容百姓的不同意見,是“以”文化法則交換、票決領導、歷史,讓“百姓”無記名投票決定領導、歷史,“為”草創的初級領導、歷史“芻"形變成按文化辦事的先進(狗)。
把它作為正確的指導思想,就是現在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這段活出自《道德經.五章》,標題密碼是一五得五,其代數意思是:以意識、領導(一甲)決定物質、歷史、文化法則、龍(戊五)不行,得以物質、百姓按文化法則、龍(戊五)無記名投票決定意識、領導(一)、歷史,才能變成“戌"狗這一先進。中華傳統文化是龍、應用數學,數學可以等量代換。戌代表狗、十一、先進,例如《論語.先進第十一》。 過去我們只知道物質決定意識,人民決定歷史這一哲學認識論,至於怎麼決定的方法論卻不十分清楚,只是說意識是大腦的反映(思考的實質是意識決定意識),農民起義、物質生產的人民創造了歷史等,和平時期怎樣創造歷史的方法論卻不很清楚。 《紅樓夢》與之對應的五回就是以故事說明這一道理的。在“警幻仙曲演紅樓夢”的這一回最後指點"迷津":“不受金銀之謝",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論不是讓人唯財物,而是以按文化生活工作為先進。
《道德經》五章最後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即堅守中國龍的傳人傳的這一“中(五戊)"龍、文化,"語"言就是說這一中龍(吾五)的。
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
7 # 秦風攸攸
想必只要稍有一些國學底子的人,大概都會知道這句話……到解釋這句話之前,本人先說說《道德經》的由來。老子原名“李耳”春秋末期楚華人,任楚國史官,相當於現在的國立圖書館館長一職,是當時少有的大知識分子!老子晚年曾騎著一頭青牛西出函谷關,關隘守衛見一團紫氣自西向東而來,定睛一看,老子正騎著一頭青牛緩緩而來……守衛見是老子,請求留下墨寶,老子便洋洋灑灑寫下“五千真言”,這就是我們的《道德經》!
《道德經》分《道經》與《德經》,《道經》講天地之間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使萬物生長死亡,它無形、無色、無狀、無聲,老子認為它是陰陽互動產生的,稱其為“道”,就是我們常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道”體現在人身上就是“德”!而《德經》總結起來無非六個字“無知、無慾和無為”……老子認為人盲目的慾望皆因知識太多而引起,而慾望太多使得人貪得無厭,最終偏離了“道”而萬劫不復!就是現在我們說的“人不為(2聲)己,天誅地滅”……老子認為,我們應該向自然學習…其中之一就是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是自然中最“慈”最“善”最“柔”的物質,水滋潤萬物卻從不居功,處處放低自己的身位,不與萬物鬥爭。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及“上善若水”……
回到正提,這句“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視百姓為芻狗”,怎麼理解呢?我想大概一百人有一百人的理解,只要不偏離《道德經》的主旨,怎麼理解都是可以接受的。我說說個人的理解,我將其解讀為一段反問句:老子問天地“你們天地呀!把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用的時候當寶,不用則棄之,你把萬物當成什麼了?!”,天地回答:“你們這些聖人(思想領袖),各有各的主張,搞的天下動盪不堪,你們不也把百姓當成草狗了嘛?!”,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正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也正是諸子百家崛起的時期,老子才會有這樣的感嘆。天下所有的禍端皆因言論而起,古往今來都是如此!老子嘆息天下動盪的同時,也因沒有一個正統思想而感到悲傷……
這就是我對這段話的解讀,我想提醒大家,在大家翻閱古典名著的時候,應當結合當時時代背景,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其用意,不能死讀……
-
8 # 坐照入神
道德經不適合小孩看,一個是文言文的解讀障礙,一個是語義的簡潔深刻經常被誤讀。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問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啥意思?你不能慫,硬著頭皮也要解讀,重要的是跟上老子的節拍,他的節奏是這樣的:無為、守靜、至道,無為、守靜、至道……
老子不是一位我們玄幻小說裡的仙人,他有智慧,也很接地氣,不談鬼神之事,專講宇宙的奧秘。在《道德經》中,老子不但認為聖人不仁,而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春秋以前,祭祀時也經過了演變,開始時用真的豬牛羊等當祭品。人類覺得自己喜歡的,送給老天爺就沒錯。後來,大家也醒悟了,老天爺好象沒動祭品,祭肉就拿回各家吃掉了。老天爺收沒收到,古人不想常任探討,反正祭祀時要誠心誠意,就妥了。當然,吃祭肉的人都感覺不錯。當年被漢高祖劉邦讚賞的陳平就是分祭肉的,每次村鎮裡祭祀結束,大家一至公推陳平來分肉,然後高高興興拎肉回家改善伙食去了。分祭肉的結果,讓大家發現了一個能人,待人公平的陳平。孔子周遊列國時也重視祭祀,當他隨國君參加祭祀結束後,等著國君分肉。結果沒分到,孔子就知道,這個國家不能再呆了,對人才不公平不重視,不值得。你看,祭祀活動,老天滿意與否無從判斷真偽,反而是祭祀中參與的人有了各樣的結局。後來,在很多祭祀過程中,就用草扎一隻草狗代替祭品。祭祀時,畢恭畢敬地擺上。等到祭祀儀式一結束,草狗沒人理了,肯定沒人拿回去吃了,草狗就被扔到一邊。
芻狗,也就是用草扎的狗,一生的命運就是從草變成一隻偽裝的狗,然後被當祭品供奉,最後失去價值,遺棄於地。你是不是在當初剛讀這句時,心裡冰涼的,覺得聖人冷冰冰的,很陰險,已經修煉到沒人味了。經過我的解讀,盼望能幫助你認識《道德經》深意。簡單地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就是:聖人無所謂平常世俗的仁慈,聖人沒有偏執的愛,而是用無為的智慧,讓百姓自由呼吸,自由成長,去探索天地的大道。讓任何人去經歷自己人生的喜怒哀樂而不過多幹擾。
現在,你可以很自然的告訴孩子,聖人不是冷酷無情,而是有大愛之人,聖人明白每個人的一生是獨特的一生,不會去強行改變每個人的人生選擇自由。因為自由成長創造,這樣人類社會才生勃勃,生活在快樂的人當中才會真正快樂。讀道德經,一生平安……
回覆列表
仁者,人也。
凡人有意,聖者無心,故曰聖者不仁,意為聖人隨機緣而動,當仁則仁,當惡則惡,以道為大,不束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