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吳新建

    不知道“正體字”是不是指繁體字?

    大陸正體字就是漢字表規定的那些標準簡體字。臺灣採用“正體字”這一詞除了含“標準”之義,還意味著目前臺灣地區使用的繁體字是正統漢字。

    有人跟著臺灣認為簡體字沒有傳承,繁體字才是正宗漢字。不管他出於什麼目的,至少可以肯定他對漢字簡繁的看法有失偏頗。

    簡體字從哪裡來?從繁體字簡化而來。繁體字哪裡來?根據漢字常識,應該從隸書而來。由此往上推,現在通行的繁體也不正宗,甲骨文才是漢字老祖宗。

    秦始皇一大功績就是車同軌書同文。儘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上全國是統一的,這是文字在文化層面為國家統一作出巨大貢獻。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註、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簡化過的漢字經過幾十年的使用,說明當年的工作是有成效的,被簡化的漢字符合漢字造、用字六法,也就是沒有違背漢字造字規律生造。

    因此,維護簡化漢字的地位,並不是惟“簡”獨尊,一方面大陸有法律方面規定,漢字不可以隨便簡化;另一方面,繁體、簡體漢字的法律地位相同,漢字工具書同時標明簡、繁,注音、釋義完全一致。

    簡體字為掃盲做過貢獻,但並不完全為掃盲簡化,主要還是從文字發展進步考慮。比如“臺灣”,與“臺灣”,誰方便書寫還不一目瞭然?

    兩岸雖然分隔,現在講要統一,其實兩岸文字事實上是統一的,簡體字是漢字,繁體字也是漢字,形狀上有點差異,讀音完全一致,書寫地位平等,這從大陸這邊一些書法作品可以看出來。

    大陸對印刷品用字有規定,除特殊情況外,一律使用簡體字。這也不是惟“簡”獨尊,主要是維護簡體字地位,以免增加閱讀負擔。

  • 2 # 馬西莫維

    連基本的語文概念都不知道,還提出這樣的問題。只有簡體字和繁體字,沒有啥正體字。話說提問者應該好好研習一下《新華字典》。

  • 3 # 漢字科普—新雷第一聲

    漢字本無簡繁體之分,如果還堅持認為漢字分簡體繁體,肯定是“文化殘疾”。

    人類最先造的字都是“姓字”,由呼讀姓字產生最初語言。姓字因為姓氏使用者的年齡、相貌、性格、行為、事蹟、貢獻等故事,演變為其他含義。比如“妖”姓,是夭姓家族中負責接產的女官名,分族後又是妖姓,因某個女官年輕且美麗,姓字含義發生變化。歷史上還有堯家女官“嬈”也因為年輕美麗,所以產生“妖嬈”一詞。

    女官符號除了“女”旁,還有“人”、“亻”、“彳”旁,“傀儡”一詞的文化背景是,鬼姓女官“傀”和畾姓女官“儡”,接產經驗不足,被人家請去,接產程式還得聽別人指使,所以“傀儡”變成了今天你知道的含義。

    綜上所述,語言是由文字決定的,文字又是姓字演變,也就是說,先有文字,後有語言,這是文化基礎知識。

    再說簡繁體,你所認為的“簡體”是一個姓,你所認為的“繁體”是另外一個姓,比如“潔”,是吉姓人家水正官名分族後的姓,“潔”是絜姓人家水正官名分族後的姓,“潔”與“潔”並不是簡繁體之分,而是借用不同姓字之別。再如“鄧”,古代讀音shan(山音),和“鄧”是兩個姓。所有說的簡繁體,都不是簡繁體,也沒有異體字,都是姓字不同。請百度《中國姓氏研究報告》或去某寶訂購。

  • 4 # 忘記密碼不要急

    明代有本書《正字通》,這裡面將漢字分為 正 通 俗 三種(不是說每個字都有這三種字)。正體字需要透過考證,最符合字源的符合字理的才能算是正體字。與繁體字有大部分重疊,並不完全相等。如「淸」比「清」更正。現代科技完全可以讓 眞正體字 儲存流傳下去了,沒有必要 除之而後快。欲滅一國先滅其語文,當年日本在臺灣、在東北、在琉球就是這麼幹的(琉球以全部用日語文了)。

    共存共榮,不是復古。

  • 5 # 扒皮探真

    笨蛋!正因為繁體字效率低下當誤時間,所有才從簡。不要吵吵這些沒有用的,吵吵這些沒有用的人都是吃飽撐得閒的扯淡。把你們都放勞改農場你們就踏實了!

  • 6 # Deng5111222

    繁體字的概念,看來已經非常混亂了。其實,繁體字的概念,使用僅有62年,在1956年以前,沒有繁體字這一概念。1956年文字改革,一個字被簡化,這個字稱為繁體字(這是繁體字的第一個概念),繁體字的替身稱為簡化字,而沒有簡化的字稱為傳承字。如,裡面的裡“裡”被簡化為里程的“裡”,雲霧的“雲”被簡化為子曰詩云的“雲”,麵條的“麵”被簡化為表面的面“面”,於是就出現了詞義的混淆不清,只有放在特殊的語境之中,才能辨別。就是說,筆畫雖然簡化了,但降低了表意功能。漢字的簡化,走的就是這樣一條復古倒退的老路,用的是甲骨文中古漢字的用法。繁體字的第二個概念,即用來指代正體字,如“繁簡轉換軟體”。正體字的概念,老祖宗使用了2000多年,無須定義。《毛澤東選集》直排本上的漢字,就是最標準的正體字,和港臺的正體字有細微的差別。如大眾,我們作“大眾”,港臺作“大眾”。又如漢字偏旁,港臺作邊旁,計劃,港臺作計畫。我手頭有《正草隸篆四體字典》,《正草隸篆四體千字文》,也可以認為是正體字的標準。正體字不繁,簡化字不殘。繁體字,殘體字,都帶有貶低的意味,是侮辱性的稱呼。把正體字改稱繁體字,徒添混亂,既無必要,亦為不妥,有害無益。例如,說裡是裡的繁體字,是正確的,如果說裡是裡的正體字,那就大錯特錯了。可見,把正體字改稱繁體字,就會產生概念混亂,令人不知所云。同樣,把簡化字改稱殘體字、俗字、破字,亦為不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化字,挺方便的,無須捨簡就繁,自找麻煩。但在正式文體中,必須使用正體字,因為它表達精確,沒有歧義。中國2000多年的文明史,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正體字是主要載體。正體字的這一正統地位,是無法改變的,也是無可替代的。上世紀的漢字字型檔只有簡化字,現在的GBK 字符集,幾乎包括了全部正體字。試觀用簡化字改寫的古文,不僅錯誤百出(既有遺漏、新增,又有改寫錯誤,可謂五花八門,導致原著面目全非),而且詞義混淆不清,多有歧義,非今非古,不倫不類。對這些東西,我一概不予儲存,付之一炬。

    命名,起碼必須遵守一個原則:先入為主,不能重複。否則是錯誤的,不能得到公認。在各種計算機語言裡,這更是一條語法規則:在同一作用域內不能重復命名,否則非法。正體字、異體字、簡化字的概念,不是任何人能夠隨意規定的。正體字的概念,老祖宗使用了2000多年,我手頭有《正草隸篆四體字典》、《真草隸篆四體千字文》……正體字和真體字,是同一個概念。你要把它們改稱繁體字,那就得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數百萬冊《正草隸篆四體字典》全部收回銷燬,然後改“正”為“繁”,還有那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通通銷燬,然後逐字更正,改“正”為“繁”。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更是錯誤的愚蠢的自毀中華文化的行為。

    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他們不熟悉甚至不認識正體字,因而反對使用正體字,是正常的。我們不能苛求他們。但是,要傳承中華文化,非正體字不可!或許有人會說,用簡化字改寫古文,不就行了?那麼,我也說,用拼音文字改寫古文,豈不更好,輸入電腦更加容易,省略了龐大的漢字字型檔,節省了大量記憶體空間。推而廣之,用英語翻譯我國古文,不也一樣繼承了中華文化,而且國際通用,使中華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以上諸種方法,弊端殊多。概言之,中華文化“面目全非”,所存無幾!

    “唯簡獨尊”,消滅正體,違反憲法之規定:“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而任何違憲的法律都是無效的,非法的。

    簡化字有書寫便捷的優點,這一優點,完全可以保留下來。正不廢簡,簡不禁正。取長補短,正簡並用。可謂自古皆然。但要用簡化字一統天下,80年代的漢字字型檔即是如此,後來終於發現:此路不通!畢竟,簡化字先天不足。

    簡化字的缺點有八:①簡化字有大量的形近字,容易印錯寫錯讀錯,容易塗改偽造。少寫幾筆,固然方便。但筆畫越少,字的特徵就越不明顯。而不像正體字,看到個輪廓就認識,甚至寫錯一兩筆也無妨。我們的祖先想得週到,為防塗改,有個一字,再造一個壹字。正體字雖然也有形近字,如已己巳,戊戌戍,但數量少,不常用。而簡化字的形近字就很多。重慶某地,把“全國直撥電話”全部印成“全國直拔電話”。撥和拔,原來相差萬裡,簡化後卻成了形近字:撥、拔。某店為方便顧客,寫有標牌“本店設有充電設施”,卻被誤讀為“本店沒有充電設施”。設和沒,本來相差萬裡,簡化後容易讀錯。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如雨和兩,寫快了很難辨認。而簡化後就很難認錯了:雨、兩。②簡化字的多字合併,表面上是進步,實際上是倒退到秦漢以前大量使用通假字的情況,混淆不清是通病,無藥可醫。只有在特定語境下才勉強可以辨認。這是歷史的倒退,而不是進步。單從這一點來說,簡化字是漢字的老祖宗,其資格比正草隸篆四種字型都老。應該屬於秦漢以前的古漢字。簡化字遊遊合一,這是公元前221年的事。秦丞相李斯製小篆,只有遊字,沒有遊字。有人說書法作品要用繁體字。這裡就不行了!遊字之篆書,只能是簡化字遊,否則即是錯誤:依楷作篆。

    簡化字的雲雲合一,裡裡合一,就更古老了。因為篆書中已有云雲裡裡。此四字之合併,是在更古老的金文之中。那是秦始皇以前的事了。

    再看下去,餘餘合一,舍捨合一,背揹合一,卷捲合一,錶表合一,鬍胡合一,鬚須合一,製制合一,咚冬合一,麵面合一,糰團合一,緻致合一,鹹鹹合一,禦御合一,築築合一,準準合一,滷鹵合一,佈布合一,蓆席合一,佔佔合一,兇兇合一,迴回合一,塗塗合一,彙滙合一,歷曆合一,蘋蘋合一,籤簽合一,秋鞦合一,千韆合一,別彆合一,沈瀋合一,適適合一,松鬆合一,蘇甦合一,壇罎合一,傭傭合一,鬱鬱合一,髒臟合一,折摺合一,徵徵合一,只隻合一,豐豐合一,準準合一,黨黨合一,種種合一,幾幾合一,盡儘合一,再看下去,系係繫三合一,升陞昇三合一,周週賙三合一,幹幹乾三合一,蒙懞矇濛四合一。 這實際上是返回到遠古時代大量使用通假字的情況。

    簡化字的多字合併的結果,詞義混淆不清是通病,無藥可醫。這一嚴重錯誤,就連文改會自己也承認,簡化字表有附註:在餘和餘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餘,在折和摺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摺……人們要問,既知混淆,何能合併?正如網民所述,文改會成員的漢文字水平是打折扣的,就連這個附註也沒有寫通。既生混淆,就必須選擇使用,又何能一律用某一個字?而有些人正是照此規定辦理:《論語》中子曰詩云一律用“雲”……錯得離譜卻茫然不知,躺在錯誤上面睡大覺,反譏他人“有病!吃飽了撐的!”

    簡化字的多字合併,造成了新的大量的通假字,產生混淆不清的通病。這是簡化字的第二大弊端。

    抱殘守缺,食古不化,復古倒退,錯而不改,

    理應歸於何者?請對號入座!

    ③正體字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書面普通話,而簡化字只是一隅之方言。正體字已經使用了2000多年,是中國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的主要載體,是浩如煙海到中國古籍的主要載體,正體字的這一正統地位,是無法改變的,也是無可替代的。拼音文字也好,簡化字也好,都不能與正體字相提並論。禁止使用正體字,也就禁止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也無怪乎學生在圖書舘裡找不到《後漢書》了。今人不識古人書,以後將成為常態。④和港臺海外文字不通,交流不便。一國兩字,同種不同文。人為製造隔閡,損傷民族感情,妨礙祖國統一大業。⑤大量的類推簡化字為電腦記憶體不容。漢字字型檔本就龐大,加上簡化字,尤其是大量的類推簡化字,使得電腦記憶體容納不下,而出現執行速度變慢,甚至宕機。所以,簡化字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累贅,已經到了非割掉不可的地步。⑥部分簡化字造型欠佳。如廠、產、廣、氣,書寫不便。寫在一篇文章裡還不見得,要是寫在招牌上,對聯上,書法大家也寫不隱,有如大廈將傾,搖搖欲墜。⑦簡化字不符合造字規則,它實際上是古文盲所隨意而為。

    簡化字最致命的問題 —— 廢除了漢字表意功能。

    簡化字筆畫雖然少一些,但實際上卻比正體字難學。這是為什麼呢?正體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直接相連,遵守“六書”的造字規則,分別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正體字,將字義編碼在字形當中。從正體字的科學性、實用性來講,它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字系統。如果漢字學得好,即使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從字形結構也能猜出字義。學漢字的正確方法,是從字形出發,才能掌握字的本義,從而理解引申義和用法。

    而簡化字最致命的問題,就是廢除了漢字的表意功能,字與字之間沒有什麼規律,使漢字變成了既不表意又不表音的符號字,難學、難記。用簡化字學習中文,一方面不利於理解字義,只能靠死記硬背,另一方面還會丟失文字記載的文化資訊,也容易產生歧義。

    例如下面這些字,大家看看有什麼規律可循?這個字為什麼這樣寫?我們如何從字形上來記憶字義?我們教下一代認字的時候如何跟他們解釋這個字?

    歡(歡),漢(漢),雞(鷄),對(對),聖(聖),鳳(鳳),戲(戲),僅(僅),鄧(鄧),疊(疊),雙(雙),轟(轟),聶(聶),樹(樹)。一個又字,替代了14個偏旁,有什麼規律性是談不上了。又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這大概是古文盲寫字,記不得了,出於無奈,隨便畫一個圈,圈畫歪了,成了篆書的又字。這也和二簡字一樣,很多乃文盲之所為。1972年,我見過一個官辦商店,過磷酸鈣被簡化成“個〇三介”,卻被當局吹捧為“群眾的創造精神”。正因為簡化字乃古文盲之所為,乃無奈之舉,隨意之作,所以,歷朝歷代,不入正體字之列,斥之為破字、俗字。今人以非為是,認訛為正。過去語文老師拼命糾正的錯別字,如“表裡如一”,“特徵”,“雲雨”,“遊行”,“鞦韆”,“手錶”,“其餘”,“製造”,“細致”……文字一改革,這些錯別字就成了規範漢字。有人譏諷“二奶佔了正室”,“婊子充當夫人”。今人拾起簡化字這個寶貝,拿來愚弄自己的子子孫孫。實在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不難看到,漢字簡化是非常草率和隨意的,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當時推行簡化字的目的,是廢除漢字,實現漢字拉丁化:反正要拉丁化了,改個一塌糊塗又何妨?

    中國的簡化字,在體例上出現了大混亂。很多部件本可以只用一種管道簡化,但往往是一個字一個樣——比如,“昜”至少有三種簡化模式:楊(楊)、陽(陽)、傷(傷);“登”則至少有四種:證(證)、鄧(鄧)、燈(燈)、鐙(鐙)。很多可以一併類推簡化的漢字組,有些只類推一半,中途莫名其妙地變異——比如,盧簡化成了盧,瀘、顱也相應簡化成了瀘、顱,但爐、驢卻被簡化成了爐、驢。有些又只類推一小部分,其餘的原封不動——比如,憶、億已經簡化成了憶、億,臆、噫卻不簡化。漢字固有的邏輯體系,就這樣毫無意義地破壞掉了。⑧由於簡化字構字無規則可循,乃是古文盲的隨意之作,無奈之舉,隨便寫寫,久之為低層次模仿而成通假字。在輸入電腦之時,拆分就非常困難,費時費力,多有不便。試觀以下諸字,其倉頡碼很容易得出:長

    SMV ,東DW ,樂VID ,車JWJ ,練VFDWF 。而對應的簡化字:長,東,樂,車,練。筆劃雖簡,卻無規則,歪七扭八,醜陋難看。要得到它們的倉頡碼,除了死記,別無他法。樂的鄭碼是ZZZF ,很容易得到,而對應的簡化字樂,草書的筆劃,楷書的意境,非草非楷,不倫不類,拆分成了大問題,RHKO ,打死我也想不到竟是這樣一個編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充分發揮簡化字的長處,克服簡化字的缺點。只有正不廢簡,簡不禁正,取長補短,正簡並用,讓人們自由選擇。即如憲法之規定: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 7 # 何培均1

    塵字簡為塵,鹿子奔跑揚起塵土,空氣中細小的土則為塵。後者更形象生動。如果鹿子揚起塵,那馬奔跑呢?馬下面加個土也是塵嗎?

  • 8 # 虯戎一文言重光

    簡體字用著方便,但是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從文化傳承上肯定是繁體字更有優勢。漢字簡化是規律這是不錯,但是不能隨意簡化,一定要綜合考慮。當初漢字簡化是因為文盲太多,說實在的簡化字就是低配版或者閹割版的漢字,稍微有點文化涵養的人都會傾向於繁體字。簡化字用久了,有些人就習慣了,或者他們根本不理解漢字演化而來的歷史就大放厥詞。很多錯誤的觀點:認為繁體字陳腐,認為繁體字是臺灣省使用就跟態度掛鉤,這些人根本不配討論簡體字和繁體字。別看簡化字是新生事物,但是它的生命力未見得比繁體字更強。將來有可能,簡體字被淘汰而繁體字重新成為【規範字、正體字、標準字】。將繁體字成為【不規範字】才是顛倒黑白、滑天下之大稽。

  • 9 # 風雨同舟W

    簡體字大陸用了幾十年了,十幾億大陸人大部分都覺得它就是正體字。有些人死抱著繁體字不放那也行,你就是喜歡甲骨文與我也無關,但你不能說我使用的字不好,你這樣說我很生氣知道嗎?

  • 10 # 胸口碎渣男

    一看就是胎毒綠蛤蟆來挑事。

    看看常年寫繁體字的臺灣匪首蔡英文女士,不但英文菜,中文更菜,連臺灣倆字的繁體字都能寫錯,更是題字出錯無數次,充分的從反面證明了簡化漢字非常必要。

    現代社會,一切事物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生存,一味因循守舊,必然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的碾碎。

    就好比現在有了智慧手機,諾基亞功能機再質量好,也還是得淘汰,變成老人機。

    文字也一樣,也得與時俱進,繁體字是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環,而不是最終形態。漢字的文字創造和變化是一直在持續的,沒有中斷或停止過。人為的製造所謂正體字的概念,就和非洲愚昧部落以落後為美,人為阻止進化,最終被現實所懲罰。

    冷兵器終究幹不過核武器,所謂的繁(正)體字,也終將和大篆、小篆一樣,成為漢字演變歷史上的一環而已,並不會比誰突出,也不會比誰落後。

    而糾結於這個的人,只是自身有問題,認不清現實而已,和文字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延禧攻略》中,你如何看待魏瓔珞與弘曆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