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童康復師李振
-
2 # 立聰堂助聽器淄博張店中醫院店
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
您好,當聾幼兒初次戴上助聽器時,會感覺很不習慣,經常要用手去抓助聽器,或者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小那麼如何克服這種現象呢?事實證明,這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性訓練,短則10天,長則1—3個月。 首先教師和家長要給聾幼兒作示範,讓他們看到教師或家長戴助聽器時的得意樣子,使他們感覺到戴上助聽器並不痛苦,從而對助聽器產生興趣。開始配戴助聽器的時間不宜太長,應從短到長,慢慢地適應。助聽器的音量也不能一下於開大,要由小到大,以避免產生害怕的心理。 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不要急於讓他們聽太多太雜的聲音,應逐步由靜音過度到自然環境,讓他們聽清楚流暢的音樂,然後再引導他們在有聲環境下游戲、學習,逐漸適應聽各種聲音。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也不要迫不及待地就教他們說話,應先訓練他們的聽能,建立聆聽意識
-
3 # 海之聲恩施驗配中心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
1)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
2)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1~2個小時,第二天戴2~3個小時。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
-
4 # 海之聲助聽器咸寧中心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1.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2.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1~2個小時,第二天戴2~3個小時。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3.訓練地點要從安靜的室內到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以培養孩子適應各種聲音。
-
5 # 海之聲HYS天津
助聽器適應性訓練是為聾兒戴好助聽器的關鍵一環,在這一階段培養聾兒的聆聽興趣至關重要。聾兒初戴助聽器,配戴時間應該由短到長,首先要在比較安靜房間聽一些優美的音樂、動物的鳴叫聲、樂器聲等簡單的聲音。然後可安排聾兒在室外等公共場所聆聽聲音,觀察其聽性反應及不適感覺,家長要認真記錄,反映給助聽器驗配專業人員。助聽器適應性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會聽測試音,即1000赫茲囀音。聾兒透過這一期的驗收標準是能夠辨別測試音的有無,並能夠做出動作反應。聾兒透過助聽器適應性訓練後,專業人員可對聾兒助聽效果進行評估。
-
6 # hysound天津海之聲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1.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2.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1~2個小時,第二天戴2~3個小時。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3.訓練地點要從安靜的室內到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以培養孩子適應各種聲音。
-
7 # 海之聲天津助聽器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1.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2.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1~2個小時,第二天戴2~3個小時。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3.訓練地點要從安靜的室內到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以培養孩子適應各種聲音。
-
8 # 使用者51640319247
讓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能開口說話,這是許多家長和康復教師的共同願望。讓聾幼兒學會說話,充分利用殘餘聽力是關鍵。因此,要主動積極地採取教育措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聾幼兒的殘餘聽力,來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語言。其中,讓他們養成聆聽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對聲音的感受力、辨別力、記憶力、理解力,可為聾幼兒語言的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助聽器的適應性訓練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前提 助聽器的適應性訓練,對培養聾幼兒的聆聽興趣至關重要。當聾幼兒初次戴上助聽器時,會感覺很不習慣,經常要用手去抓助聽器,或者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小那麼如何克服這種現象呢?事實證明,這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性訓練,短則10天,長則1—3個月。首先教師和家長要給聾幼兒作示範,讓他們看到教師或家長戴助聽器時的得意樣子,使他們感覺到戴上助聽器並不痛苦,從而對助聽器產生興趣。開始配戴助聽器的時間不宜太長,應從短到長,慢慢地適應。助聽器的音量也不能一下於開大,要由小到大,以避免產生害怕的心理。 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不要急於讓他們聽太多太雜的聲音,應逐步由靜音過度到自然環境,讓他們聽清楚流暢的音樂,然後再引導他們在有聲環境下游戲、學習,逐漸適應聽各種聲音。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也不要迫不及待地就教他們說話,應先訓練他們的聽能,建立聆聽意識。同時,要儘快完成助聽器效果測試,將助聽器調至最佳狀態或讓聽力損失獲得最佳補償。二、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聽覺訓練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基礎在聾幼兒的康復訓練中,教師應根據聾幼兒的特點進行教學。枯燥的聽覺訓練和一味地讓他們聽,都會使聾幼兒失去興趣,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應在各項活動中結合進行聽力訓練,努力把聽力訓練透到各項教育活動中,這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基礎。1、把聽力訓練滲透在全日課程之中。在語訓課中,教師邊講故事邊表演,多進行聽覺選擇。在上體育課時,可讓聾幼兒聽指令完成任務。美術課則可先讓聾幼兒聽懂教師的要求,再完成作品:在音樂課上,可讓聾幼兒聽節奏表演舞蹈,或區分不同樂器。透過全日課程進行聽力訓練,不僅可激發聾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他們透過聽覺接受語言資訊,並及時進行加工、領會、理解、儲存和再現。2.把聽力訓練滲透在遊戲之中。 遊戲活動是孩於最適宜的活動,也是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它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在遊戲中積極性最高,注意力最易集中。但這些遊戲需要教師有組織有計劃的指導。如“擊鼓傳花”的遊戲,讓聾幼兒聽鼓聲。聽到鼓聲後,拿到花的學生表演一個節目。再如“模仿小動物”的遊戲,教師模仿一個小動物的叫聲,聾幼兒做出反應,說出那個動物的兒歌。再如“摸瞎子”的遊戲,蒙上聾幼兒的眼睛,其他小朋友叫他的名字,他根據聲音的來源方向,抓住—個學生,並說出他是誰。透過這些遊戲,不僅可以對聾幼兒進行聽覺訓練,還可以發展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3、發揮家長在康復訓練中的重要作用。在聾幼兒康復訓練中,家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此,家長必須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的訓練方法。要指導和幫助家長明確聽和說的辯證關係,先把重點和注意力放在聽力訓練上,不要只注意訓練發音和模仿句子,而放鬆聽力訓練,使訓練走彎路。三、要注意聾幼兒內心節奏感的訓練,這是培養聆聽習慣的關鍵。一般來說,聽覺訓練可以分為三部分進行。對剛接受聽覺訓練的聾幼兒來說,首先要喚醒聽覺,讓他們聽鼓、鑼、哨子喇叭等聲音。根據聾幼兒喪失聽力的分貝數,訓練的應選擇好適中的聲音刺激強度。聲音過強容易造成聽覺器官的損傷。喚醒聾幼兒沉睡的聽覺,要讓他們感知聲音的存在,如聲音的有無,聲音的大小和聲音的高低,這是幼兒邁入有聲世界的第一步。優美和諧的音樂,能培養聾幼兒辨別不同的音色和音調。聽覺訓練中,讓聾幼兒聽鋼琴、電子琴彈奏的兒童歌曲,聽錄音機放送的音樂,在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中做遊戲,可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聲音的動聽,並喚起內心節奏感。為了讓聾幼兒能得到內心的節奏感受,關鍵在聽覺訓練中,應儘量讓他們真實地反覆地聽到生活中的聲音和語言。為此,可帶聾幼兒到街上去傾聽各種車輛的喇叭聲,分辨不同車輛發出來的不同聲音。在有燥聲的菜場等環境中,聽教師數說菜名。在河邊,讓他們聽聽輪船開過的聲音。到花園裡,聽聽風吹樹葉沙沙的聲音。還可利用自然界中動物的叫聲、風聲、雨聲,生活中物體的撞擊聲,各種交通工具聲,不同的樂器聲,分辨不同人的口音,男人女人的聲音。進而能辨別不同的語音和近似的語音,訓練他們對詞彙和句子的分辨。四、在康復訓練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興趣。傳統聽覺訓練只有圖片、錄音機或教師模仿聲音,顯得非常枯燥乏味。而且訓練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率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動畫、遊戲、圖象、文字聲音等教學形式,以激發聾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智力發展。透過多媒體聽覺學習,能使教學形聲化,教學過程反覆再現,表現方式多樣,教學形式新穎;能有效地調動聾幼兒的多種器官,促進思維,喚起審美愉快。總之,教師與家長要在平時的學習活動、現實生活中,根據聾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身邊的有利條件,對聾幼兒進行有機的聽力語言訓練,更好地培養他們的聆聽習慣,補償其缺陷,努力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活潑地發展,以達到迴歸主流的目的。口語交際的習慣。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
9 # 海之聲天津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
-
10 # 鹽城惠耳建軍路聽力
1)有些孩子拒絕佩戴助聽器,如有孩子一戴助聽器就哭、鬧或用手抓。如果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當家長的應當首先把助聽器戴在自己耳朵上,給孩子做個樣子,要表示出很舒適、很得意的樣子,或是用更好的辦法去引導孩子戴助聽器的興趣,培養孩子戴助聽器的良好習慣。2)家長應注意摘戴前先把助聽器開關關上,耳模和耳甲腔吻合,戴牢後在開啟開關。沒有語言的孩子,音量調節要根據孩子的反應而定。如果音量過大,孩子表現出驚恐不安的樣子;音量太小,孩子沒有反應,有語言的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示,回答助聽器好不好、有沒有聲音等問題。3)孩子睡前應關好開關,取下耳模及助聽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因耳模較堅硬,易把外耳道壓疼、壓傷。4)在炎熱的夏季,孩子不停地活動,容易出汗,汗水會沿著電池盒浸入機芯,應採取適當措施,如使用橡皮套、鉤針鉤的線套,套在助聽器上,預防汗水的侵蝕,以延長助聽器的壽命。
-
11 # 兒童康復師李振
讓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能開口說話,這是許多家長和康復教師的共同願望。讓聾幼兒學會說話,充分利用殘餘聽力是關鍵。因此,要主動積極地採取教育措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聾幼兒的殘餘聽力,來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語言。其中,讓他們養成聆聽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對聲音的感受力、辨別力、記憶力、理解力,可為聾幼兒語言的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助聽器的適應性訓練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前提 助聽器的適應性訓練,對培養聾幼兒的聆聽興趣至關重要。當聾幼兒初次戴上助聽器時,會感覺很不習慣,經常要用手去抓助聽器,或者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小那麼如何克服這種現象呢?事實證明,這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性訓練,短則10天,長則1—3個月。 首先教師和家長要給聾幼兒作示範,讓他們看到教師或家長戴助聽器時的得意樣子,使他們感覺到戴上助聽器並不痛苦,從而對助聽器產生興趣。開始配戴助聽器的時間不宜太長,應從短到長,慢慢地適應。助聽器的音量也不能一下於開大,要由小到大,以避免產生害怕的心理。 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不要急於讓他們聽太多太雜的聲音,應逐步由靜音過度到自然環境,讓他們聽清楚流暢的音樂,然後再引導他們在有聲環境下游戲、學習,逐漸適應聽各種聲音。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也不要迫不及待地就教他們說話,應先訓練他們的聽能,建立聆聽意識。同時,要儘快完成助聽器效果測試,將助聽器調至最佳狀態或讓聽力損失獲得最佳補償。 二、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聽覺訓練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基礎 在聾幼兒的康復訓練中,教師應根據聾幼兒的特點進行教學。枯燥的聽覺訓練和一味地讓他們聽,都會使聾幼兒失去興趣,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應在各項活動中結合進行聽力訓練,努力把聽力訓練透到各項教育活動中,這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基礎。 1、把聽力訓練滲透在全日課程之中。 在語訓課中,教師邊講故事邊表演,多進行聽覺選擇。在上體育課時,可讓聾幼兒聽指令完成任務。美術課則可先讓聾幼兒聽懂教師的要求,再完成作品:在音樂課上,可讓聾幼兒聽節奏表演舞蹈,或區分不同樂器。透過全日課程進行聽力訓練,不僅可激發聾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他們透過聽覺接受語言資訊,並及時進行加工、領會、理解、儲存和再現。 2.把聽力訓練滲透在遊戲之中。 遊戲活動是孩於最適宜的活動,也是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它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在遊戲中積極性最高,注意力最易集中。但這些遊戲需要教師有組織有計劃的指導。如“擊鼓傳花”的遊戲,讓聾幼兒聽鼓聲。聽到鼓聲後,拿到花的學生表演一個節目。再如“模仿小動物”的遊戲,教師模仿一個小動物的叫聲,聾幼兒做出反應,說出那個動物的兒歌。再如“摸瞎子”的遊戲,蒙上聾幼兒的眼睛,其他小朋友叫他的名字,他根據聲音的來源方向,抓住—個學生,並說出他是誰。透過這些遊戲,不僅可以對聾幼兒進行聽覺訓練,還可以發展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3、發揮家長在康復訓練中的重要作用。 在聾幼兒康復訓練中,家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此,家長必須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的訓練方法。要指導和幫助家長明確聽和說的辯證關係,先把重點和注意力放在聽力訓練上,不要只注意訓練發音和模仿句子,而放鬆聽力訓練,使訓練走彎路。 三、要注意聾幼兒內心節奏感的訓練,這是培養聆聽習慣的關鍵。 一般來說,聽覺訓練可以分為三部分進行。對剛接受聽覺訓練的聾幼兒來說,首先要喚醒聽覺,讓他們聽鼓、鑼、哨子喇叭等聲音。根據聾幼兒喪失聽力的分貝數,訓練的應選擇好適中的聲音刺激強度。聲音過強容易造成聽覺器官的損傷。 喚醒聾幼兒沉睡的聽覺,要讓他們感知聲音的存在,如聲音的有無,聲音的大小和聲音的高低,這是幼兒邁入有聲世界的第一步。優美和諧的音樂,能培養聾幼兒辨別不同的音色和音調。聽覺訓練中,讓聾幼兒聽鋼琴、電子琴彈奏的兒童歌曲,聽錄音機放送的音樂,在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中做遊戲,可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聲音的動聽,並喚起內心節奏感。 為了讓聾幼兒能得到內心的節奏感受,關鍵在聽覺訓練中,應儘量讓他們真實地反覆地聽到生活中的聲音和語言。為此,可帶聾幼兒到街上去傾聽各種車輛的喇叭聲,分辨不同車輛發出來的不同聲音。在有燥聲的菜場等環境中,聽教師數說菜名。在河邊,讓他們聽聽輪船開過的聲音。到花園裡,聽聽風吹樹葉沙沙的聲音。還可利用自然界中動物的叫聲、風聲、雨聲,生活中物體的撞擊聲,各種交通工具聲,不同的樂器聲,分辨不同人的口音,男人女人的聲音。進而能辨別不同的語音和近似的語音,訓練他們對詞彙和句子的分辨。 四、在康復訓練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興趣。 傳統聽覺訓練只有圖片、錄音機或教師模仿聲音,顯得非常枯燥乏味。而且訓練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率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動畫、遊戲、圖象、文字聲音等教學形式,以激發聾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智力發展。 透過多媒體聽覺學習,能使教學形聲化,教學過程反覆再現,表現方式多樣,教學形式新穎;能有效地調動聾幼兒的多種器官,促進思維,喚起審美愉快。 總之,教師與家長要在平時的學習活動、現實生活中,根據聾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身邊的有利條件,對聾幼兒進行有機的聽力語言訓練,更好地培養他們的聆聽習慣,補償其缺陷,努力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活潑地發展,以達到迴歸主流的目的。 口語交際的習慣。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
12 # 立聰堂助聽器淄博張店中醫院店
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
您好,當聾幼兒初次戴上助聽器時,會感覺很不習慣,經常要用手去抓助聽器,或者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小那麼如何克服這種現象呢?事實證明,這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性訓練,短則10天,長則1—3個月。 首先教師和家長要給聾幼兒作示範,讓他們看到教師或家長戴助聽器時的得意樣子,使他們感覺到戴上助聽器並不痛苦,從而對助聽器產生興趣。開始配戴助聽器的時間不宜太長,應從短到長,慢慢地適應。助聽器的音量也不能一下於開大,要由小到大,以避免產生害怕的心理。 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不要急於讓他們聽太多太雜的聲音,應逐步由靜音過度到自然環境,讓他們聽清楚流暢的音樂,然後再引導他們在有聲環境下游戲、學習,逐漸適應聽各種聲音。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也不要迫不及待地就教他們說話,應先訓練他們的聽能,建立聆聽意識
-
13 # 海之聲恩施驗配中心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
1)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
2)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1~2個小時,第二天戴2~3個小時。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
-
14 # 海之聲助聽器咸寧中心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1.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2.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1~2個小時,第二天戴2~3個小時。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3.訓練地點要從安靜的室內到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以培養孩子適應各種聲音。
-
15 # 海之聲HYS天津
助聽器適應性訓練是為聾兒戴好助聽器的關鍵一環,在這一階段培養聾兒的聆聽興趣至關重要。聾兒初戴助聽器,配戴時間應該由短到長,首先要在比較安靜房間聽一些優美的音樂、動物的鳴叫聲、樂器聲等簡單的聲音。然後可安排聾兒在室外等公共場所聆聽聲音,觀察其聽性反應及不適感覺,家長要認真記錄,反映給助聽器驗配專業人員。助聽器適應性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會聽測試音,即1000赫茲囀音。聾兒透過這一期的驗收標準是能夠辨別測試音的有無,並能夠做出動作反應。聾兒透過助聽器適應性訓練後,專業人員可對聾兒助聽效果進行評估。
-
16 # hysound天津海之聲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1.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2.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1~2個小時,第二天戴2~3個小時。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3.訓練地點要從安靜的室內到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以培養孩子適應各種聲音。
-
17 # 海之聲天津助聽器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1.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2.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1~2個小時,第二天戴2~3個小時。根據孩子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3.訓練地點要從安靜的室內到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以培養孩子適應各種聲音。
-
18 # 使用者51640319247
讓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能開口說話,這是許多家長和康復教師的共同願望。讓聾幼兒學會說話,充分利用殘餘聽力是關鍵。因此,要主動積極地採取教育措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聾幼兒的殘餘聽力,來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語言。其中,讓他們養成聆聽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對聲音的感受力、辨別力、記憶力、理解力,可為聾幼兒語言的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助聽器的適應性訓練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前提 助聽器的適應性訓練,對培養聾幼兒的聆聽興趣至關重要。當聾幼兒初次戴上助聽器時,會感覺很不習慣,經常要用手去抓助聽器,或者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小那麼如何克服這種現象呢?事實證明,這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性訓練,短則10天,長則1—3個月。首先教師和家長要給聾幼兒作示範,讓他們看到教師或家長戴助聽器時的得意樣子,使他們感覺到戴上助聽器並不痛苦,從而對助聽器產生興趣。開始配戴助聽器的時間不宜太長,應從短到長,慢慢地適應。助聽器的音量也不能一下於開大,要由小到大,以避免產生害怕的心理。 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不要急於讓他們聽太多太雜的聲音,應逐步由靜音過度到自然環境,讓他們聽清楚流暢的音樂,然後再引導他們在有聲環境下游戲、學習,逐漸適應聽各種聲音。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也不要迫不及待地就教他們說話,應先訓練他們的聽能,建立聆聽意識。同時,要儘快完成助聽器效果測試,將助聽器調至最佳狀態或讓聽力損失獲得最佳補償。二、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聽覺訓練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基礎在聾幼兒的康復訓練中,教師應根據聾幼兒的特點進行教學。枯燥的聽覺訓練和一味地讓他們聽,都會使聾幼兒失去興趣,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應在各項活動中結合進行聽力訓練,努力把聽力訓練透到各項教育活動中,這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基礎。1、把聽力訓練滲透在全日課程之中。在語訓課中,教師邊講故事邊表演,多進行聽覺選擇。在上體育課時,可讓聾幼兒聽指令完成任務。美術課則可先讓聾幼兒聽懂教師的要求,再完成作品:在音樂課上,可讓聾幼兒聽節奏表演舞蹈,或區分不同樂器。透過全日課程進行聽力訓練,不僅可激發聾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他們透過聽覺接受語言資訊,並及時進行加工、領會、理解、儲存和再現。2.把聽力訓練滲透在遊戲之中。 遊戲活動是孩於最適宜的活動,也是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它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在遊戲中積極性最高,注意力最易集中。但這些遊戲需要教師有組織有計劃的指導。如“擊鼓傳花”的遊戲,讓聾幼兒聽鼓聲。聽到鼓聲後,拿到花的學生表演一個節目。再如“模仿小動物”的遊戲,教師模仿一個小動物的叫聲,聾幼兒做出反應,說出那個動物的兒歌。再如“摸瞎子”的遊戲,蒙上聾幼兒的眼睛,其他小朋友叫他的名字,他根據聲音的來源方向,抓住—個學生,並說出他是誰。透過這些遊戲,不僅可以對聾幼兒進行聽覺訓練,還可以發展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3、發揮家長在康復訓練中的重要作用。在聾幼兒康復訓練中,家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此,家長必須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的訓練方法。要指導和幫助家長明確聽和說的辯證關係,先把重點和注意力放在聽力訓練上,不要只注意訓練發音和模仿句子,而放鬆聽力訓練,使訓練走彎路。三、要注意聾幼兒內心節奏感的訓練,這是培養聆聽習慣的關鍵。一般來說,聽覺訓練可以分為三部分進行。對剛接受聽覺訓練的聾幼兒來說,首先要喚醒聽覺,讓他們聽鼓、鑼、哨子喇叭等聲音。根據聾幼兒喪失聽力的分貝數,訓練的應選擇好適中的聲音刺激強度。聲音過強容易造成聽覺器官的損傷。喚醒聾幼兒沉睡的聽覺,要讓他們感知聲音的存在,如聲音的有無,聲音的大小和聲音的高低,這是幼兒邁入有聲世界的第一步。優美和諧的音樂,能培養聾幼兒辨別不同的音色和音調。聽覺訓練中,讓聾幼兒聽鋼琴、電子琴彈奏的兒童歌曲,聽錄音機放送的音樂,在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中做遊戲,可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聲音的動聽,並喚起內心節奏感。為了讓聾幼兒能得到內心的節奏感受,關鍵在聽覺訓練中,應儘量讓他們真實地反覆地聽到生活中的聲音和語言。為此,可帶聾幼兒到街上去傾聽各種車輛的喇叭聲,分辨不同車輛發出來的不同聲音。在有燥聲的菜場等環境中,聽教師數說菜名。在河邊,讓他們聽聽輪船開過的聲音。到花園裡,聽聽風吹樹葉沙沙的聲音。還可利用自然界中動物的叫聲、風聲、雨聲,生活中物體的撞擊聲,各種交通工具聲,不同的樂器聲,分辨不同人的口音,男人女人的聲音。進而能辨別不同的語音和近似的語音,訓練他們對詞彙和句子的分辨。四、在康復訓練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興趣。傳統聽覺訓練只有圖片、錄音機或教師模仿聲音,顯得非常枯燥乏味。而且訓練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率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動畫、遊戲、圖象、文字聲音等教學形式,以激發聾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智力發展。透過多媒體聽覺學習,能使教學形聲化,教學過程反覆再現,表現方式多樣,教學形式新穎;能有效地調動聾幼兒的多種器官,促進思維,喚起審美愉快。總之,教師與家長要在平時的學習活動、現實生活中,根據聾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身邊的有利條件,對聾幼兒進行有機的聽力語言訓練,更好地培養他們的聆聽習慣,補償其缺陷,努力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活潑地發展,以達到迴歸主流的目的。口語交際的習慣。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
19 # 海之聲天津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週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幫助孩子進行助聽器適應性訓練。
-
20 # 鹽城惠耳建軍路聽力
1)有些孩子拒絕佩戴助聽器,如有孩子一戴助聽器就哭、鬧或用手抓。如果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當家長的應當首先把助聽器戴在自己耳朵上,給孩子做個樣子,要表示出很舒適、很得意的樣子,或是用更好的辦法去引導孩子戴助聽器的興趣,培養孩子戴助聽器的良好習慣。2)家長應注意摘戴前先把助聽器開關關上,耳模和耳甲腔吻合,戴牢後在開啟開關。沒有語言的孩子,音量調節要根據孩子的反應而定。如果音量過大,孩子表現出驚恐不安的樣子;音量太小,孩子沒有反應,有語言的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示,回答助聽器好不好、有沒有聲音等問題。3)孩子睡前應關好開關,取下耳模及助聽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因耳模較堅硬,易把外耳道壓疼、壓傷。4)在炎熱的夏季,孩子不停地活動,容易出汗,汗水會沿著電池盒浸入機芯,應採取適當措施,如使用橡皮套、鉤針鉤的線套,套在助聽器上,預防汗水的侵蝕,以延長助聽器的壽命。
回覆列表
讓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能開口說話,這是許多家長和康復教師的共同願望。讓聾幼兒學會說話,充分利用殘餘聽力是關鍵。因此,要主動積極地採取教育措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聾幼兒的殘餘聽力,來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語言。其中,讓他們養成聆聽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對聲音的感受力、辨別力、記憶力、理解力,可為聾幼兒語言的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助聽器的適應性訓練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前提 助聽器的適應性訓練,對培養聾幼兒的聆聽興趣至關重要。當聾幼兒初次戴上助聽器時,會感覺很不習慣,經常要用手去抓助聽器,或者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小那麼如何克服這種現象呢?事實證明,這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性訓練,短則10天,長則1—3個月。 首先教師和家長要給聾幼兒作示範,讓他們看到教師或家長戴助聽器時的得意樣子,使他們感覺到戴上助聽器並不痛苦,從而對助聽器產生興趣。開始配戴助聽器的時間不宜太長,應從短到長,慢慢地適應。助聽器的音量也不能一下於開大,要由小到大,以避免產生害怕的心理。 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不要急於讓他們聽太多太雜的聲音,應逐步由靜音過度到自然環境,讓他們聽清楚流暢的音樂,然後再引導他們在有聲環境下游戲、學習,逐漸適應聽各種聲音。當聾幼兒戴上助聽器後,也不要迫不及待地就教他們說話,應先訓練他們的聽能,建立聆聽意識。同時,要儘快完成助聽器效果測試,將助聽器調至最佳狀態或讓聽力損失獲得最佳補償。 二、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聽覺訓練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基礎 在聾幼兒的康復訓練中,教師應根據聾幼兒的特點進行教學。枯燥的聽覺訓練和一味地讓他們聽,都會使聾幼兒失去興趣,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應在各項活動中結合進行聽力訓練,努力把聽力訓練透到各項教育活動中,這是培養聆聽習慣的基礎。 1、把聽力訓練滲透在全日課程之中。 在語訓課中,教師邊講故事邊表演,多進行聽覺選擇。在上體育課時,可讓聾幼兒聽指令完成任務。美術課則可先讓聾幼兒聽懂教師的要求,再完成作品:在音樂課上,可讓聾幼兒聽節奏表演舞蹈,或區分不同樂器。透過全日課程進行聽力訓練,不僅可激發聾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他們透過聽覺接受語言資訊,並及時進行加工、領會、理解、儲存和再現。 2.把聽力訓練滲透在遊戲之中。 遊戲活動是孩於最適宜的活動,也是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它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在遊戲中積極性最高,注意力最易集中。但這些遊戲需要教師有組織有計劃的指導。如“擊鼓傳花”的遊戲,讓聾幼兒聽鼓聲。聽到鼓聲後,拿到花的學生表演一個節目。再如“模仿小動物”的遊戲,教師模仿一個小動物的叫聲,聾幼兒做出反應,說出那個動物的兒歌。再如“摸瞎子”的遊戲,蒙上聾幼兒的眼睛,其他小朋友叫他的名字,他根據聲音的來源方向,抓住—個學生,並說出他是誰。透過這些遊戲,不僅可以對聾幼兒進行聽覺訓練,還可以發展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3、發揮家長在康復訓練中的重要作用。 在聾幼兒康復訓練中,家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此,家長必須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的訓練方法。要指導和幫助家長明確聽和說的辯證關係,先把重點和注意力放在聽力訓練上,不要只注意訓練發音和模仿句子,而放鬆聽力訓練,使訓練走彎路。 三、要注意聾幼兒內心節奏感的訓練,這是培養聆聽習慣的關鍵。 一般來說,聽覺訓練可以分為三部分進行。對剛接受聽覺訓練的聾幼兒來說,首先要喚醒聽覺,讓他們聽鼓、鑼、哨子喇叭等聲音。根據聾幼兒喪失聽力的分貝數,訓練的應選擇好適中的聲音刺激強度。聲音過強容易造成聽覺器官的損傷。 喚醒聾幼兒沉睡的聽覺,要讓他們感知聲音的存在,如聲音的有無,聲音的大小和聲音的高低,這是幼兒邁入有聲世界的第一步。優美和諧的音樂,能培養聾幼兒辨別不同的音色和音調。聽覺訓練中,讓聾幼兒聽鋼琴、電子琴彈奏的兒童歌曲,聽錄音機放送的音樂,在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中做遊戲,可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聲音的動聽,並喚起內心節奏感。 為了讓聾幼兒能得到內心的節奏感受,關鍵在聽覺訓練中,應儘量讓他們真實地反覆地聽到生活中的聲音和語言。為此,可帶聾幼兒到街上去傾聽各種車輛的喇叭聲,分辨不同車輛發出來的不同聲音。在有燥聲的菜場等環境中,聽教師數說菜名。在河邊,讓他們聽聽輪船開過的聲音。到花園裡,聽聽風吹樹葉沙沙的聲音。還可利用自然界中動物的叫聲、風聲、雨聲,生活中物體的撞擊聲,各種交通工具聲,不同的樂器聲,分辨不同人的口音,男人女人的聲音。進而能辨別不同的語音和近似的語音,訓練他們對詞彙和句子的分辨。 四、在康復訓練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興趣。 傳統聽覺訓練只有圖片、錄音機或教師模仿聲音,顯得非常枯燥乏味。而且訓練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率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動畫、遊戲、圖象、文字聲音等教學形式,以激發聾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智力發展。 透過多媒體聽覺學習,能使教學形聲化,教學過程反覆再現,表現方式多樣,教學形式新穎;能有效地調動聾幼兒的多種器官,促進思維,喚起審美愉快。 總之,教師與家長要在平時的學習活動、現實生活中,根據聾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身邊的有利條件,對聾幼兒進行有機的聽力語言訓練,更好地培養他們的聆聽習慣,補償其缺陷,努力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活潑地發展,以達到迴歸主流的目的。 口語交際的習慣。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