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微觀歷史

    會,李自成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李自成只是起到加快明朝滅亡,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別人,清朝滅掉明朝只是時間問題。

    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都有哪些:

    第一個就是皇帝昏庸不作為。明朝的滅亡是從萬曆皇帝開始的,萬曆後期實行“靜攝”政策,開始了長達30年不上朝的日子。天啟皇帝又是著名的木匠皇帝,不喜歡管理朝政,平日裡只擺弄木質器具,後期還喜歡上了修仙煉藥,把朝政交給了他的奶孃客室和魏忠賢,魏客二人禍亂朝綱。經過這兩位皇帝的禍害,到崇禎接手的時候明朝已經是風雨飄搖了,崇禎可以算的上是一個好皇帝,他勤政愛民,但是他為人疑心很重導致他冤殺袁崇煥,袁崇煥死後明朝邊界再無良將,使得清軍南下。

    第二是財政不給力。明朝後期遭遇了小冰河時期的天災,國家財政本來就已經被中央政府給拖垮了,國庫發不出賑災的糧食,賦稅又特別多,災民哀鴻遍野,起義軍橫生,舉國上下動盪不安。

    第三,官場腐敗,宦官專權。天啟皇帝寵信客氏和魏忠賢,這二人聯合起來把持了朝政大權,為了一己私慾,殺忠臣,搜刮民脂民膏,產生了許多貪官,貪官們欺上媚下,殘暴不安,搞得民不聊生。

    第四,起義軍力量過於龐大。由於天災和皇帝的不作為導致百姓們紛紛起義,人數眾多,難以對付。

    第五點就是滿清的逼迫,滿清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牽制了明朝鎮壓起義軍的軍事,導致起義難以被鎮壓。

    明朝後期內憂外患不斷,明朝最根本的滅亡原因還是朝廷自身的問題,朝廷再這麼下去,遲早會滅亡,沒有李自成也有林自成,馬子成。

  • 2 # 於左

    首先,我們假設,在崇禎十六年秋天的郟縣會戰時,孫傳庭重創李自成,李自成被壓制在湖北、湖南一帶,孫傳庭鎮守陝西、河南,張獻忠佔據四川的一部分。

    如此一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明朝依然不會放棄山海關外的寧遠,吳三桂也不會降清,關寧一線依然保持天啟年間的局面。當初,努爾哈赤最強盛的時候,就是受阻在寧遠這一帶。

    清軍方面,崇德八年也就是明崇禎十六年的八月,皇太極猝死,小兒子福臨登基,就是順治皇帝。多爾袞為攝政王。

    不久,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攻佔了中後所和前屯衛,在寧遠和山海關之間打入楔子。但是,要想拿下寧遠城,從正面突破關寧防線,並非易事,因為寧遠可以透過海上運輸,保持物資的供應。

    也因此,清軍在短期內並沒有奪佔寧遠、進攻山海關的計劃。崇禎十七年四月,在得知李自成佔領北京的訊息之後,才由大學士范文程提議,進軍山海關,奪取中原。

    多爾袞三兄弟是努爾哈赤最小的兒子,很有進取精神。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多爾袞,清朝的最高統治者都是在馬背上治國,到了順治皇帝這裡,情況變得完全不同。如此一來,清政權很快會顯出自己的惰性,內部出現問題。

    說到底,這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如果明軍能夠有效壓制住李自成的勢力,保持自己對西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的控制,續命十幾年應該沒有太大的懸念。

    十幾年的時間當中,多爾袞三兄弟也會成為歷史,新一代的八旗子弟很難超越皇太極、多爾袞這一代人,清軍會錯過最好的機會。當然,崇禎皇帝也不是能夠創造奇蹟的人,未來明朝被誰滅掉,中原落在何人之手,都很難說。

  • 3 # 嘎額嘎

    我也很喜歡明朝這個朝代,不割地不和親,利代王朝中屬於最有骨氣的王朝了,但是如果李自成沒有電明朝,清朝遲早也會取而代之,一個日落西山的王朝和一個冉冉升起的勢力,大明內部東林黨一家獨大,書生誤國,不幹實事,爭權奪利,致使大明內閣首輔更迭頻繁,無心朝政民生,幾個能做事的忠臣武將被逼迫致死,剩下的勾心鬥角,貪汙腐敗倒是把好手,另明末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苦不堪言,當時正逢小冰川時代,要麼大旱要麼大澇,地質災害頻發,大明國庫空虛,連軍餉都發不出何況賑災,農民起義不斷,縱使沒有李自成,大明也是早晚會被滿清取代。

  • 4 # 南朝居士

    為什麼是必亡呢?

    歷史上哪個王朝能延誤前面不亡的?沒有,有人說膏藥國的天皇萬世一系,問題是,他們的天皇有幾個有實權的?幕府不是換了三次?中間還有什麼戰國時期就不談了,

    中國的統一王朝,一般都在300年左右,漢朝407年,問題是中間還有個新朝和更始政權,把兩漢合稱本就牽強附會,劉秀本就是遠支,如果劉秀一個不高興,改個國號呢?兩宋合一起也才320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

    由此觀之,明朝的276年,已經算是比較長的了,算是壽終正寢的了,

    中原王朝跟周朝遊牧民族的關係,向來都是強大時碾壓他們,他們就相對弱小,而中原王朝衰退時,對周邊遊牧民族的管理就鬆懈了,他們也就乘機壯大,威脅中原王朝,

    女真部落原就是大明的管轄範圍,對於這些人,大明的政策就是以夷制夷,用當地部落酋長管理當地人,相當於自治區,而明朝的將軍就支援當地酋長互相攻打內鬥,讓他們無法統一,形成部落聯盟,這個方法一直很有效,實行了近二百年,而中原王朝衰退了,對他們的管理就鬆懈了,以至於讓他們統一,形成了部落聯盟,也就是女真三大部,

    按理說,即使他們形成聯盟,也不足以威脅中原,因為滿八旗也就6萬,(一旗7500人)加上漢八旗和蒙八旗也就18萬人,但中原正在內鬥,

    中原王朝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一個衰老的巨人了,

    在大明這片國土上,以當時的生產力,能養活5000萬左右,而明末呢,顯然遠大於這個數字,又因為私有制,土地最後集中在官僚、地主手裡,導致階級矛盾急劇膨脹,

    這時候,李自成等人利用階級矛盾,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

    到了王朝末期,承平日久,軍隊久不識兵戈,操練鬆弛,軍隊人數瞞報,老弱殘兵等一系列因素,想以這樣的軍隊,去平定戰亂,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通知集團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王朝的滅亡就在眼前,一般王朝滅亡的,統治階級不會太大改變,也就是說,新王朝還是會拉攏這些利益集團,他們的利益在新王朝依舊會保持,所以他們不會為了皇帝賣命的,

    而軍事將領開始將軍隊軍閥化,私有化,這樣就是亂世中爭奪天下的資本了。

    很多人說明朝的皇帝都是昏君,說這些話的人不是無知就是憤青,李鴻章說的很好,“我就是個裱糊匠”,確實是這樣,明朝已經是一艘破船了,到處都是補丁,皇帝能怎麼辦?

    崇禎的能力,可以秒殺滿清除了雍正的其他皇帝,只是他生的時代不好而已。

    王朝剛建立,百廢待興,王朝處於上升期,這個時候就是個小孩子,也能吧國家治理好,王朝晚期,歷史唐太宗、漢武帝、朱元璋在世,也沒有辦法,

    王朝的興衰,不是某一個帝王神功蓋世,英明神武,而是有他的趨勢。

    明朝已經無力阻止滿清的崛起了,即使沒有李自成,也會有王自成,張自成,就如同滿清要崛起,努爾哈赤死了有皇太極,皇太極死了有多爾袞,不回因為有一個人死了,他的崛起就失敗。

  • 5 # 河東三叔

    類似的問題很多,也回答過一些。總的來說,明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明朝的體制、政策、社會現實已註定大明王朝難於維持國家的統治,至於接盤的是誰大家可能爭議更大。

    歷史上,崇禎17年(1644年)初李自成攻破北京,我們反過來推算,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中原大地各種勢力的發展情況如何,看誰更具備接手大明江山的實力。

    一、李自成

    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兵力鼎盛期擁有百萬之眾,提倡“均田免賦”,平分土地、減免繁重的賦役負擔的戰鬥綱領,這在廣大的農民中還是有相當的號召力的。

    李自成軍隊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動作戰,沒有穩定的根據地;軍隊構成複雜,有農民軍、明軍投降部隊、投機者、大量軍屬,實際戰鬥力有限。

    李自成對轄區內的地主官紳採用“追髒助餉”的政策,將這一實力階級放在對立面,只要另一方更有實力的勢力出現,本轄區內的統治立刻就會瓦解崩潰。(大家看大順軍在被吳清聯軍打敗之後的表現就很清晰了)

    總的來說,李自成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前者使他成功,後者導致他成功之後迅速敗亡。

    二、張獻忠

    崇禎十三年(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崇禎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 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農民軍起義的通病,前期流動作戰,造運動戰打擊敵人,獲取支援,後期定都成者,對西南各族百姓“蠲免邊境三年租賦”。口號有吸引力,但在具體的國家經濟管理中的措施卻乏善可陳,以他依靠沒收官府和貴族的財產來支援財政可見一斑。

    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做為偏安一隅的地方勢力,財務、兵力有限,很難拉任大明朝。

    三、滿清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登上汗位,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城,年號為天命。

    從後金建立時間就可以看出和農民起義軍的不同,首先有穩固的根據地,其次有完善的八旗軍制,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取明而代之)。女真被視為“滿萬不可敵”,不論是否誇大,但後金超強的野戰能力有目共睹。

    從明天啟二年(後金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起,在明與後金的多次戰鬥中,明軍敗多勝少,特別是“薩爾滸之戰”之戰後,明軍損失慘重,已無力組織較大規模的戰略決戰。

    簡要分析,不論李自成有沒有滅亡明朝,在當時的環境下,最有可能接盤大明朝的還是以滿清為主。

  • 6 # 甘草片1989

    會。

    明朝滅亡有多個原因。

    首先明雖滅於崇禎,但實亡於天啟,(也有說實亡於嘉靖)。天啟年間,客氏魏忠賢作亂朝廷,禍害忠良。一個在後宮作妖,一個在朝廷作死,妖風陣陣。再此之間殺了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遭到排擠(我一直認為孫承宗才是最能拯救大明的,袁崇煥?呵呵)

    等到崇禎即位,逼迫魏忠賢上吊,殺魏忠賢餘黨大快人心(我認為他逼魏忠賢逼的太快了)重用東林黨。但是此時的東林黨已經不是以前的東林黨了,他們排除異己只要不是東林黨的就大加迫害,他們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每日搞政治鬥爭。事實告訴我們政治鬥爭是打不跑後金也鎮壓不了農民起義的,這時的東林黨說實話不如魏忠賢。

    天災,崇禎的命其實不太好,趕上了大旱,瘟疫,水災(是真的慘據說還有地震)。天災之下,民不聊生,民眾哀聲怨道,窮人吃不上飯餓死,東林黨錦衣玉食作威作福,這時候民變是遲早的事。然後這時候一個驛站裁員裁掉了一個叫李自成的人,這可能是歷史上最讓人後悔的裁員。(就算沒有李自成也會有王自成,劉自成)

    外患,曾經李成梁駐守遼東,無人能近遼東一步,但是他卻看錯了人。女真崛起李成梁不可能看不到,但是他卻沒有阻止反而有幫助努爾哈赤統一的嫌疑。李成梁死後努爾哈赤日益強大,然後就有了七大恨。努爾哈赤被轟死以後皇太極接過衣缽,此時袁崇煥尚可跟皇太極一戰。但是袁崇煥的性格就已經註定了他不是女真的對手。首先他殺了毛文龍,讓後金少了後方地騷擾,。其次急功近利,跟崇禎的口頭協議五年平遼。

    總結即使沒有李自成,明朝也抵擋不住後金的進攻。此時的大明已經千瘡百孔,內憂外患滅亡是遲早的事。但是沒有李自成明朝應該還能挺一些年。崇禎是一個好皇帝,他勤政愛民,勤儉節約,但是他是一個苦命的皇帝種種原因讓他成為了亡國之君。

  • 7 # 宋安之

    李自成不滅明朝,明朝照樣會滅亡,但不會被清朝所滅。

    我們先以現實入手分析。

    清朝在1644年入關之前曾經有過三次繞道入關行動。甚至有一次皇太極都兵臨北京城下了,當時負責抵禦清軍的袁崇煥就因為這次失誤被逮捕,最終因為皇太極的反間計以裡通外國之罪被凌遲處死。

    但這三次行動哪怕一次比一次聲勢浩大,但都沒有攻陷北京。失敗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首先清軍繞道三次入關屬於冒險式的斬首行動,他並沒有消滅明朝的實力。還有自古以來就有華夷之分,清國由少數民族建立先不說,努爾哈赤在關外時候就建立起了民族隔離制度的八旗制,又大肆屠殺漢人,所以哪怕清軍兵臨北京城下也攻不進去又面對源源不斷的勤王軍隊只能無功而返。

    等到李自成同樣的兵臨城下時,情況卻不同了。首先李自成是帝國內部崛起的農民起義者,屬於漢人,雖然殺過不少人但屬於戰爭中的正常傷亡罷了,不同於努爾哈赤屠殺漢人那般。所以別說明帝國的勤王軍隊寥寥無幾,就是京城都被輕而易舉的攻下。

    以現實來看,沒有李自成清軍是滅不了明的,首先華夷之分是一個大問題,再加上努爾哈赤大肆屠殺漢人和民族隔離性質的八旗制,哪怕明庭當時人心渙散也耗死了清太祖清太宗兩代人。如果沒有李自成估計會把清國耗成宋之西夏那般的割據政權,畢竟任何朝代都是前期能人輩出,之後就慢慢歸於平凡,清國也不可能保證一直上升期,所以被拖的沒有了銳氣成為割據政權還是很正常的。

    再說說明朝為什麼會滅亡。

    封建王朝的壽命也就是不過三百年,明朝在1644年時已經276年了,隨著土地兼併等各種社會的尖銳矛盾爆發,人心開始渙散。不然怎麼會讓努爾哈赤崛起更是被區區李自成消滅。所以就算沒有李自成,還是會發生正常的新陳代謝的,明朝依舊會亡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 8 # 靈石蘊

    明末李自成起義,最直接的誘因,是遼餉、剿餉以及練餉,明末三餉,加到了本不應加的地方,於是乎大規模農民起義,內憂外患之下,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明朝窮麼?國庫空,內帑也空,李自成在皇宮內院也只搜出十多萬兩白銀,很窮。可臨走時,在北京城,卻拖走了白銀七千萬兩!窮,也不窮!是稅收沒收對地方,大明是有錢的

    有錢,卻收不上來,這是大明之所以被滅的根源

    錢在民間,大量的個人財富超越國庫,沒有李自成,大明也將爆發一場革命!無論革命勝利還是失敗,勝利的政府,都可平掉大清。但戰爭進行時,清朝一定會參與,只要參與了,明朝就一定會被清滅掉

    想要儲存大明,只有一條可執行辦法,崇禎帝拿出鐵血手段,重組廠衛!這樣,社會發展可能會退步,但大明能贏得時間,後續事情,交給後續帝王

  • 9 # 歷史有妖氣

    我認為,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要從這個時間層面回答。

    一是1644年的層面。如果只是李自成在1644年沒有攻入北京滅亡明朝,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清朝在東北,李自成在西北(張獻忠在西南),明朝在東部。

    那麼我認為清朝還是有能力入關,滅亡明朝,主要是因為明朝的主力部隊在與李自成作戰的過程中,到了1644年基本上喪失了精銳力量,剩下的大多數是戰鬥力較弱的老兵或者剛被徵召的新兵,戰鬥力很差。即使是寧遠還屯駐著吳三桂麾下的部分關寧鐵騎,然而寧遠已成孤城,隨時會被清朝“包餃子”,跟袁崇煥時代的寧遠城相比,已經沒有太大戰略價值了。

    所以,即使是1644年李自成不滅亡明朝,清朝也會入關爭奪天下,滅掉明朝。

    二是1629年的時間層面。1629年是李自成起兵的時間,如果那時社會安定,沒有起兵的事情,明朝的實力不會被消耗,以後金(清朝)區區一隅之地,是無法滅亡明朝的。

  • 10 # 吳勘

    即使李自成沒能推翻明朝的統治,也會出現其他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清軍還是會入關。

    [1]明後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政治敗壞

    到了萬曆統治後期明朝的滅亡就已經是必然了。張居正改革失敗後,明朝的政治癒趨敗壞。神宗深居簡出,不理政事,縱情聲色,恣意揮霍。如萬曆二十九年前後,每年催促戶部解決買辦珠寶的費用,以致詔取太倉銀2400萬兩。而當時每年“賦稅之額,乃止四百萬”……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貪汙腐敗。內閣缺員也不遞補,中央主要職能衙門的長官長期空缺,政事無人料理。

    朝廷內外,派系林立,紛爭不已。在官員心中當時的派系之爭已經遠遠超過了國運興衰。

    神宗死後,曇花一現的政治革新又因為明光宗的早逝而夭折。(光宗僅僅在位一個月就去世,被稱為“一月天子”)至於明熹宗朱由校比起做皇帝他更適合幹木匠……

    [2]土地高度集中,農民頻臨絕境。

    明代後期,皇室貴族帶頭對土地進行瘋狂掠奪。萬曆時,僅神宗的皇莊佔地就達到214萬餘畝。宗藩外戚莊田也急劇增加,當時天下的好田幾乎被劃分殆盡。如神宗把福王朱常洵封到洛陽時,還要賜田2萬頃,但是河南以及湊不足,就以山東、湖廣的土地補給……

    隨著土地的高度集中,大批自耕農淪為佃戶和奴僕。

    江南“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

    再加上後期加徵三餉,以及自然災害不斷。農民以及沒有活路了,當生存都成問題的時候那麼反抗就一定會到來。所以明末的農民起義一定會爆發!

    我們在來看看為什麼會是清朝取代明朝,為什麼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不行。

    [3]為什麼是清朝?不是農民軍

    自1616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到1636年皇太極統一東北征服林丹汗、北韓,改國號為“大清”。僅僅二十年時間就完成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的清朝正處於自己的上升期。再加上善於籠絡漢族士人的心,整個政權都處於蒸蒸日上的狀態。八旗軍隊自建立之初就在於明軍的不斷對抗下,愈發強大,已經做好了趁亂入關的準備。

    而當時的大明帝國周圍,唯一能夠與之抗衡的就是清朝,不存在其他勢力亂入的情況。

    而明代內部的農民起義軍,其內部矛盾重重,存在極其嚴重的小農思想。也不尊重讀書計程車人,也不尊重明朝遺老,甚至存在嚴重的仇富心裡,打到那裡最先做的事就“追髒”。

    大順政權自入京後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的弱點,缺乏統治經驗和對當時的複雜形勢缺乏客觀的估計,原本起義之初打出的“均田”口號也並沒有執行。更為嚴重的是主要將領的迅速腐化,如劉宗敏、田見秀、李過等一入京就立馬搬進了明朝貴戚的華麗府邸,開始了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享樂之旅。軍紀也迅速變差,危害百姓的事時有發生。

    這樣的政權註定不可能長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澤馬說:C羅走了,要看我的發揮了,這個賽季我要打進35個球!你覺得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