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羲皇后人

    作為六零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苦中有樂,苦中作樂,苦中有精神。我們家奶奶父母和五個孩子八口人,那生活狀況卻比一般人家強的多,都是因為父母吃苦耐勞,親戚的幫襯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緣故。

    儘管吃供應糧,副食憑票,我們也沒有挨餓受凍。說到過年,那時一年之中最盼望的日子。那年月誰家能一年吃上幾頓餃子,那都是土豪般的存在。我父母都是在公司職工食堂工作的,自然會粗糧細作,一到年節都能給我們包素餡餃子。

    到了春節,除夕年夜飯家家都要做出來最好吃的大餐,我們家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早早的就準備了。我們那時候還都小,滿院子滿街道的玩耍,互相攀比誰家做了多少道菜,誰家包了啥餡的餃子。

    我們家是我們那一片居民做菜最多的,每年都不少於八道菜。主要的有小雞燉蘑菇、(砂鍋燉的,雞是自己養的,蘑菇是秋天我們從山上撿的)蒜泥白肉、卷肘花、炸素菜丸子、煎刀魚(憑票買的政府優惠的)、酥白肉、白菜炒木耳、雞蛋炒蒜苗(蛋是自家雞下的,蒜苗自家發的)。

    我最難忘記的就是父親做的那道酥白肉,把肥肉幾乎沒有瘦肉切成條,滾上白糖和雞蛋和的麵糊,放入熱油裡炸,外焦裡嫩,蘸椒鹽吃,一口咬下去,滿嘴流油,香甜可口,極大的滿足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吃到這道菜就真真的知道過年了!

    如今父母故去,生活也講究了,都怕三高,見肥肉唯恐避之不及,我們家的那道傳家菜酥白肉只能留在記憶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復聯裡最廢的一個英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