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怎麼舒服怎麼來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其實,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隨著年齡增加,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在我們的回憶中,越近的時間流逝的越快。在我們的記憶中,兒時的一個夏天彷彿無比的漫長。而當我們成年以後,夏季的時光甚至在我們還沒有留意到它到來的時候就悄悄溜走了。同時,我們對“現在”的感受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加速。一段無聊的旅程對孩子來說特別難熬,所以他們總是問:“到了嗎?到了嗎?” 而成年人的耐心卻要好得多。

    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90年。心理學家讓年輕人和老人做出對時間的比喻。年輕人想出來的比喻通常是“平靜無波的大海”,現在流行的“歲月靜好“這個詞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而老人的比喻大多類似“加速飛奔的火車”。類似的試驗在過去的100多年內被多次重複,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法國哲學家Paul Janet在1897年提出了人類對時間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論。在他的理論中,1年的時間在人的記憶中所佔的比重是不一樣的。比如,當你1歲的時候,1年就是你生命的全部。當你50歲的時候,1年只是你生命的2%。這樣,你的生命越長,1年時間所佔的比重就越小。這意味著讓一個5歲的小孩為聖誕節等待24天,相當於讓一個54歲的的人等待1年。

    一位奧地利設計師Maximilian Kiener製作了一個互動網頁來表現基於這一理論的時間加速效果(Why Time Flies)。強烈推薦大家都去玩玩,開啟後往下滾動滑鼠就行了。

    當你一歲的時候,一年就是你的一生的全部(100%)。但是,隨著你逐漸長大,這個比例迅速下降。

    當你八歲時,一年就只是你一生的12.5%了。

    當你18歲時,一年只是你一生的5.56%。你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在你的記憶中和你76歲那一年一樣長。

    在30歲以後,這個比例下降的速度慢慢放緩了。每一年都差不多短。當你35歲時,一年只是你一生的2.86%。

    當你98歲時,一年只是你一生的1%。如果你有幸活到了這一天,再來回顧你的一生,你會發現,其實在你7歲的的時候,你的一生已經過去一半了。

    然而,這個理論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我也覺得這個是一個過於簡化的模型,得到的結果不是很嚴謹。在我們的經驗中,當我們感受時間流逝的時候,並不總是在回顧我們的一生。而且,多數人對三歲以前都沒有什麼記憶,讓這段時間在一生中佔這麼大的比例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這個理論實際上體現了我們使用對數的方式感知世界。當我們開始接觸一個事物的時候,我們對它的認識增長很快。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速度會慢慢降低。這種認知方式不僅限於時間,我們對其他事物的認知也是如此。比如,當你只有2塊錢的時候,其中的1塊錢顯得很多。但是,當你已經是億萬富翁的時候,那一塊錢就微不足道了。

    對這種現象的另一種解釋是記憶。這種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透過記憶片段來估計時間的長短。在人生的早期,我們會遇到無數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學,第一次游泳,第一次旅遊,第一接吻...... 這些經歷都在我們大腦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深刻記憶。隨著我們漸漸長大,這樣的記憶片段越來越少。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就會得到這樣的錯覺:人生的早期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時光。

    這些理論試圖解釋為什麼我們對過去時間的感知隨著年齡增長而加速,但並沒解釋為什麼我們對“現在”這一瞬間的流逝速度的感知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快。

    實驗是這樣設計的:讓年輕人和老人分別估計1分鐘的時間。當他們感覺1分鐘時間到了的時候,和真實的時間比較,就可以看出他們對時間流逝速度的感知和真實速度的差別。實驗結果表明,年輕人對時間的感知很準確。比如,上面圖中的年輕人在1分2秒的時候叫停,而下面的老人感知中的1分鐘,卻是真實時間的1分45秒。

    這種現象可能和大腦中的神經元脈衝的速度有關。隨著人的年齡增加,神經脈衝的速度會逐漸降低,這種變化會導致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變慢,那麼我們就會感覺外界的一切都會加速。就像一臺頻率很低的電腦無法跟上快速的資訊輸入一樣。

    在我們無法延長生命或者為大腦超頻的情況下,看著時間像一江春水一去不回,這無疑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不過,如果你希望延長你感知或記憶中的時間,你可以嘗試一下童年時的方法:多接觸一些新的事物,在大腦中留下一些印象深刻的回憶,比如,旅遊、嘗試新的興趣愛好,或者學習一門新技能。另外,恐懼和無聊也能減緩你對時間的感知,不過這個估計不是你想要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到底要不要接受翟天臨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