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營養新腸識
-
2 # clio2018
"最嚴減負令"下來,孩子們的春天尚未見到綠意,家長們卻是心裡七上八下的:其實教育部門以往也有頒發"減負令",可是卻都沒有讓孩子們真正地輕鬆起來,反而造成了"課內減負課外增負"的狀況,課外時間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愈演愈烈。減負的結果反而是家長焦慮孩子負擔未減。
此次"減負"號稱"最嚴",相關政策條文確實也表明了政府動真格的決心。
——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主要指語文、數學等)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的班次、內容、招生物件、上課時間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稽核備案並向社會公佈。
——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堅決查處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並依法追究有關學校、培訓機構和相關人員責任。
——堅持依法從嚴治教,堅決查處一些中小學校不遵守教學計劃、“非零起點教學”等行為,嚴厲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堅決查處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並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等行為,一經查實,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直至取消教師資格。
——各地要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民政、人社、工商(市場監管)等部門共同負責的省、市、縣三級工作機制,全面做好組織實施。
簡而言之,這次減負是多部門聯手整治,校外培訓機構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需要十分清楚。學校的職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上課,教書育人。家長則需要放平心態,家庭教育也該應時迴歸了。
國家與政府越來越重視我們新一代的教育問題,相關政策相信也會越來越適合現時的教育狀況,希望這次的"最嚴減負令"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
3 # 九鬥學生心理
在學習這件事上,只要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未來的成長有期待,他們就永遠不會有所謂的“開心玩”“不管不顧”的春天。
減負是手段,是形式,是輿論引導,但是這引導的背後絕對不是讓孩子不學習,而是在建議孩子高效的學習,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個性針對性的學習,從把孩子培養成工業品的思路到把孩子培養成藝術品。
工業品是一致的、標準的、相同的,但是藝術品是個性化的、差異的、尊重個體能力和方向的,我想減負的初衷和引導的方向在於此,而不是讓孩子們自由的玩耍迎接所謂的沒有作業、沒有壓力、沒有負擔的春天。
家長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在管教自己的孩子過程中,還在繼續跟隨被誤讀的所謂的減負口號前行,就是在害自己的孩子。
對大部分家庭而言,孩子只有應試這一條路可走,一旦家長從心態上開始放鬆,不出一個學期,孩子的成績立馬天上地下。
以閱讀為例,孩子的英語閱讀一旦停下有三兩個月之久,很快積累起來的語感就會消失,孩子的數學學習,在小學階段一旦計算、應用題、思維拓展停下來,孩子很快就會進入下降通道。這點很多爸爸媽媽都應該有很強烈的感受。
春天不會來,所謂的春天是孩子更高效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孩子能夠更主動,在學習的內容裡,減少很多重複的內容,能夠有更多的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的內容,也有很多根據孩子學習能力匹配的內容。
換個角度,春天永遠在,家長投入、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就是春天裡的元素。
-
4 # 網上小蟲
家長一個個都焦慮成那樣減什麼負 也不能怪家長 還是根在制度 土地財政 房產捆綁教育 學區房 高考制度 民辦失控掐尖成風 共同造成教育的資源分配不公
現階段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把考試管起來...在升學上嚴禁超綱考試。要把民辦的招生權的收回來 民辦的招生考試由教育局嚴格按大綱考 統一劃線再擇優錄取 補習班立足於補不足而不是超前超綱教 學生可因此而得少許減負
-
5 # 被生活咆哮
沒看出來減負,反而增負了!孩子分兩樣作業留,校內和校外,校內5點30之內寫完,校外放學回家接著寫,每天晚上10點睡覺,家長必須檢查校外作業,簽字。家長如果會尚可,如果不會,第二天老師也不會過問,只看簽名,沒簽的上講臺 照相 班級群發,家長也累孩子也累!
-
6 # 江津的魚
沒用,除非把校外的補習班取消,老師不允許補課,所有知識課堂上講,不然孩子負擔越來越重,家長壓力越來越大,補習班也會越來越多,老師課堂上該講的不會講,都讓學生上家裡補課去
-
7 # 民心810922
只要有中考,高考兩座大山,怎麼可能,初三的家長,希望更重視一些體育鍛煉,動手能力的培養,難道中國的孩子都是答卷子的機器嗎
-
8 # 2019starting
這叫減負嗎??真正上奧數的只是一部分,減負不是減奧數,而是讓孩子有多些時間迴歸閱讀,加強動手能力,和大自然
-
9 # 靜待花開1923462
減了嗎?沒有吧!孩子書包越來越重。上邊一說要減負,老師早早就在群裡說: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育,憑什麼要老師來負責?家長沒一個敢說同意減負的
-
10 # 論古今也
減負不應只發號,應重在施令,否則與一紙空文何異,機構們把著蛋糕不放那是很正常的,因為那是“真金白銀”,因而沒有重罰嚴懲的措施,機構根本不會放在眼裡,當然這裡也反映著某些部門對“減負”的重視程度,蛋糕切了總得傷筋骨,這些筋骨又牽動著誰的利益呢?明確了它具有毒,為啥就不能狠下心把它割了呢?那可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呀!
數學盃賽集體熄火,背後是教育部下達的一道道禁令——全面清理規範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的競賽掛牌命名錶彰等活動;嚴令禁止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嚴令禁止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全面摸排培訓機構,該辦理證照的依法依規辦理、該停辦的必須停辦、該吊銷證照的堅決吊銷。
教育部的這些禁令,被譽為“史上最嚴減負令”,目的在於減輕中小學生的課外負擔。那麼,這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已經一個多月了,孩子們的“春天”真的來了嗎?奧數熱降溫了嗎?熱火朝天的培訓機構門庭冷落了嗎?
禁令的效果如何?日前,記者走訪了一些培訓機構,併到兩所小學進行了入班調查,結果跟預判的差不多——奧數熱沒有冷下來,學而思之類的培訓機構依然擠滿了焦慮的家長,小學生們在放學後或者雙休日依然過著學校到家到培訓班的三點一線生活。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小學生的母親,我自然也會關注孩子的教育。春節後出來減負令,奧數比賽、英語大賽逐漸停辦取消,也說與高考加分無關了。
但是每次接送孩子校門口,各種培訓班、興趣班的傳單不減,培訓機構依舊門庭若市。學校裡也有利用週末開設趣味數學、看圖說話、寫作之類的興趣班,家境一般的孩子們參加這類相對低成本的培訓,家境不錯的孩子課餘時間安排了彈鋼琴、練舞蹈,甚至我所在的三線城市也有了少兒擊劍、少兒Golf這類的貴族興趣班。
孩子本身喜歡還好,更多的應該還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有幾個孩子的春天,是在戶外,尋找迎接感受春天中度過的呢?
正如最近熱映的《起跑線》,雖然是印度片,但同樣道出了中國教育的痛!
《起跑線》電影中認為,如果孩子沒有進入好的幼兒園就無法進入好的小學、中學、大學,沒有好的履歷,孩子就不能進入好公司,最後會墮落、吸毒...最終走向失敗人生。
孩子們的春天應該是人生璀璨後才有吧,但是不知道猴年馬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