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晚私人訂製

    顧愷之字長康,又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很有天才,少年就成名。相傳顧愷之20歲左右時,高僧慧力在建康募捐修建瓦棺寺。為了幫助慧力籌集捐款,顧愷之便在寺內白壁上畫了一幅維摩詰像,這幅畫像神采煥發,宛如真人,轟動一時,觀者讚賞不絕,施錢很快超過100萬。謝安非常器重他,以為“有蒼生以來,未嘗見之”。顧愷之多才多藝,工詩賦、書法,尤擅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他的畫多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顧愷之的人物畫的特色是“傳神”。為了達到傳神的效果,他在畫人物時很注重“點睛”。據說,他曾經等了好幾年,才為自己畫中的人物“點睛”。顧愷之創作豐富,傳世的作品有文獻可考者60餘件,現存代表作《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等,皆為後代摹本。《洛神賦圖》取材於魏陳思王曹植(字子建)的名篇《洛神賦》。曹子建在《洛神賦》中以神話故事曲折地表達自己失去愛情的痛苦,反映出曹氏家庭矛盾的尖銳,同時也反映出禮教束縛給男女青年帶來的精神上的悲苦,題材很有意義。顧愷之利用繪畫手段再現了文學原作的主題,生動感人。畫卷從曹子建和他的隨從在洛水看到洛神起,到洛神離去為止,全卷交織著歡樂、哀怨、悵惘的感情。作品構思巧妙,表達人物內心活動十分細膩。曹子建的精神依依難捨,悵然若失,浸沉在沉思默想之中,而洛神的回眸顧盼,含情脈脈,與神采飛動的境界相互生色。正如他自己曾說的,達到“悟通神化”的地步。《女史箴圖》是根據西晉文學家張虎華所撰《女史箴》一文而作的長卷。“女史箴”就是勸誡婦女的道德箴言。相傳,此文是為諷喻當時的賈皇后而寫的。《女史箴圖》原作12段,現存9段。第4段繪有兩名婦女對鏡梳妝,另一女人對鏡端詳,畫的右面有幾行字大意是告誡婦女德行的修養比容貌的修飾更重要。畫中線條非常纖細,如春蠶吐絲。顧愷之的畫對後世有深遠影響,後人評論他的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清淡雅奕,不求藻飾”,其筆法如春蠶吐絲,線條似行雲流水,輕盈流暢,遒勁爽利,稱為“鐵線描”,與師承他的南朝陸探微、梁代張僧繇,並稱“六朝三傑”。世人曾這樣評價三人的作品:“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顧愷之還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臺山記》等繪畫理論著作,提出並闡發了“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的理論,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國畫界尊崇他為“畫祖”、“畫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大量的民辦學校,是不是與公辦學位的不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