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鷺颺

    問題在於民辦學自己苦工資和學校執行費,公立學校房子國家蓋、工資國家發,執行費國家給,怎麼家長還要交那麼多費呢?

  • 2 # 英華呂老師

    民辦學校是選擇性教育,是公辦學校的補充。不願意吃大鍋飯,就選小灶唄。公辦校劃片,不分重點班,不允許這,不允許那,班裡什麼樣的學生都有,什麼樣的家長都有。民辦學校尤其是高階民辦學校,硬體設施好,師資水平高,家境接近,整體生源質量好。

  • 3 # 使用者215506369

    有關,公辦學校是課上不講課下講是主要原,因其次是老師受賄嚴重,家長只好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如果私立學校和公辦學校的收費標準一樣的話,那都去私立學校了,公辦學校也要實行聘用制。

  • 4 # 人生如夢可曾夢覺

    不是因為公辦學校不足,而是因為公辦學校太“虛假”,也就不玩虛作假的事太多。(下面是引自我的一篇文章《我不教語文了》的部分內容也許能反映公立學校的現狀)

    ”讓我繼續發懵的是與語文有關的教學活動,如國學,書法,海量閱讀,摘抄等,本來這些活動對於學生的促進是顯而易見的。只是有些如海量閱讀,摘抄等流於形式就,因為時間關係,無法紮實有效的進行。更糟糕的是國學。五六年級的國學內容是《論語》。我已五十多歲了,年輕時我背誦了幾百首古詩詞,幾十篇散文。即便是《呂氐春秋》我也熟讀了近三分之一的文章。我的古文學功底,即便是在全縣的中小學語文老師中也應該是數得著的。(高中應該有許多比我強的)可一部《論語》,不借助註釋,我也只能理解四分之一。加上又是最難背誦的對話描寫,語言又不流暢,學生朗讀已很艱難,更不用說背誦默寫。而且若不能熟練背誦,只是讀讀,幾乎沒什麼用,過幾天就忘記了。(我熟讀的一部分《呂氐春秋》二十年過去了,再見時也僅是明白大概意思)看著學生們愁眉苦臉像個結巴似的讀著那位孔老夫子的文章,我疑惑了:這樣的國學真有必要嗎?

    我知道,古代的私塾教育,孩子從六七歲就有開始背《論語》的,可是那時的孩子每天就背那麼一兩篇一二百字的文章,而且是熟讀成誦。那樣的背誦,十年二十年都不會忘記。可我們如今的孩子呢?他們沒那麼多時間。他們每天在做什麼呢?語文數學每天不低於三節課,英語每週4節課,體育兩節課,其它如品德,科學,地方,資訊,勞技,國學,美術,音樂等,還有徳育活動課中的海量閱讀,主題活動等,雖然這些流於形式,但其中有一半還是要上的,那麼學生還有多少時間去背那詰屈聱牙不幾天就會忘記的《論語》?(熟練背誦沒有時間,簡單地讀一讀,很快就會忘記沒有意義)

    說到時間,更讓人無奈。以語文為例,早晨七點二十進入教室開始背課文(考試要出的)雖只是選取一些片段,但也絕非一節課能完成。語文每週要完成三篇課文的的教學,按每篇兩課時計算,合計需6個課時。配套的作業有《練習冊》與《雙休日》,這些都是縣鄉兩級要檢查的,是必須要完成的。《練習冊》一課一練習,再加一個“單元練習”,完成三課練習最低需三課時,合計已是9個課時。《雙休日》與《練習冊》的評講,摘要評講最低也需三個課時,作文寫作與評講,按三個課時算,(三個課時太少)《週記》一個課時,不考慮評講。與語文有關的摘抄與書法各一個課時,合計18個課時,還不包括讓學生讀優秀作文的時間。數學每週也需要這麼麼課,加上英語每週四節課,學生集會一節,班會一節。以上屬於必不可少的,累計42節課。這還僅是語數英最少必需的課。其它如上邊所說課程表上顯示的課,全部加上將不少於十節課,那麼每週一共有多少課呢,上午下午共8節課,週五下午三節課,每週39節課。且每天下午第四節全縣統一規定為德育活動課,實際每週用於語數英的課以及課程表上顯示的課,只有35節。缺口這麼多,怎麼辦?有的學科只能不上,語數英三科,是實實在在的,與學生的命運前途有關的,儘可能認真完成,但有的作業有時只能不講。其它一些與語文有關的,有時間了認真一下,沒時間了就沒“時間”了。除此之外是否就沒別的任務了,答案是否定的。這些任務僅相當於一週三分之二的工作量。

    還有什麼工作呢?很多的,教案編寫,作業批改,還有各種計劃,記錄。與教學有關的有:教學計劃,批改記錄,輔導計劃與記錄,培優補差計劃與記錄,心理輔導計劃與記錄,留守兒童家訪記錄。這些是與班級教學有關的,還有與學校有關的也要由老師們完成,如:安全管理計劃與記錄,校園管理計劃與記錄,營養餐管理計劃與記錄,學生管理計劃與記錄,教師隊伍管理計劃與記錄,德育工作計劃與記錄,教學管理計劃與記錄,學生回家跟隊與護送計劃與記錄,留守兒童心理教育計劃與記錄,值周計劃與記錄等,這些都是上級領導檢查時必看且要一項一項打分的。德育活動(每天下午第四節及週六進行)分四個專案,每個專案都有計劃與記錄。還有許多我記不清的計劃與記錄,都要製做成檔案盒,存入檔案以供檢查。

    我老了,只想清靜的教學,於是我辭掉了六年級語文,改教三四年級數學。到我這個年紀,兩個班的數學工作量確實不小,因為不小,學校就沒有安排我其它工作。於是每天上午四節課,下午二至三節課,其它時間改作業寫教案。雖然勞累,卻可以避開其它那些名目繁多的計劃與記錄,從事一種相對單調的工資。不是嗎?”

    據我所知,私立學校在追求成績的同時,對其他學科如體音美等同樣認真培養,切實體現了對學生的全面境養。公立學校因為各種不公正不公平存在本就嚴重影響了老師們工作的積極性,再加上疲於應付各種檢查,即便想認真教學也沒多少時間。許多家長已逐漸認識到了公立學校的弊端,家庭狀況稍好的都會考慮進入私立學校。我認識的一個家長,為了進入縣城的一所私立學校,花了50多萬先買了“邊校”單位蓋的樓房,(買房後孩子可以無條件入學)

  • 5 # 澠池人

    公辦教育解決的是有學上的問題,民辦教育解決的是上好學的問題,這也是與國際接軌。

    越是在經濟低迷的時候,越要反思以前的發展方式,越應該加強教育。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的高速發展,讓人們認為中國經濟只會增長,不會停滯。中央政府已經重新定義了,未來的經濟為新常態化。這個時候就是擠幹水分,蹲下來,為起跳,積蓄力量,這些力量就來源於教育。

    公辦教育在各路專家的聯合絞殺下垂死掙扎,民辦教育就有了蓬勃發展的空間。未來的民辦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公辦教育就是普及教育。

  • 6 # 輕風教育

    如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僅是出現大量的民辦學校,而且許多地方民辦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已知超過了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的大量出現,遠不只公辦學校學位不足這麼簡單。

    一句老話,有需求就有市場。近年來教育在許多投資者眼裡是一塊大蛋糕,有大量的民營資本進入教育市場,甚至不少個人,幾個人一合夥,不管合不合法,一個培訓機構就辦起來了。究其原因,很簡單,現在的家長在教育投資上舍得花錢,而誰能讓我孩子考高分成為很多人選擇的唯一標準,這是民辦學校發展起來的基礎。

    那為什麼公辦學校辦不過民辦,這既有體制原因,民辦學校不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的管理槓桿都多得多。教師你是我聘的,不服管就走人。同樣,民辦學校對學生的處置權也比公辦學校寬鬆得多。又有政策問題,站在國家層面,更注重的是教育質量,關注的是學生的健康發展,所以有了素質教育,有了減負。因此限制公辦學校的條條框框很多,而民辦學校由於管理體制的不健全,受這些限制少得多,他們可以大膽地唯分數論。而這正是家長看重的。

    當然如果非說學位的問題,不是公辦學校的學位少了,而是優質的公辦學校太少了。而且隨著多年民辦學校的發展,在一起發達城市,許多民辦學校再不只是應試教育歷害,而是教育教學水平,對學生的全面培養也都超過了公辦學校。

    不知有多少人看過《最強大腦》第五季,其中14歲少年楊英豪來自杭州文瀾中學,如此天才在學校成績才一百名左右,而文瀾中學就是一所公辦民營的學校。

    說到公辦民營,這可是時下非常流行的一種辦學模式。不少地方當地政府建好學校直接交民營教育集團管理,政府不用操管理之心,民營集團不用投入大量資金。看似雙贏的事,卻令人深思,為什麼民營集團能用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能管好許多學校,短期讓一所所民辦學校成為名校?而公辦學校不行?

  • 7 # 如沐春風啊

      

        可以肯定的說,義務教育階段出現的大量民辦學校,並非由於公辦學校學位不足,而是城鄉教育失衡、優質教育資源被極少數公辦重點學校壟斷所致。

    二、義務教育階段出現的民辦學校是城鄉教育失衡的唯一受益者。

      在城鄉教育失衡日漸加劇的大趨勢之下,那些重視子女教育且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農村家長,自然不甘心自己的孩子過早地在考考考的大軍中敗下陣來,於是這些家長不約而同地走上了一條前途可能光明、但充滿坎坷的擇校之路。

      城裡的重點中小學自然是這些農村家長擇校的首選。城裡的中小學硬體設施好、優秀教師多,教學成績穩定有保障,農村家長自然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入讀這類學校。但是,除了農村家人和孩子本人之外,似乎沒有人會歡迎他們的到來,因為更多的學生意味著更繁重的教學任務、意味著每名學生可能得到的照顧就更少。於是,苛刻的入學條件就出臺了,先是戶籍,再是學區房,再是高額的贊助費,甚至是某位重要部門領導的簽字同意。這一條條苛刻的入學條件,如同一堵堵既高且厚的圍牆,將農村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硬生生地擋在了重點中小學的大門之外。畢竟能夠買得起學區房,交得起高額贊助費,還與某些重要部門領導有一定關係的農村家長少之又少。於是,家長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教學質量相對有保障且不需要那麼多苛刻條件就能入讀的民辦學校。可以想象,當家長想盡一切辦法都擠不進那些重點學校的時候,一所既不需要戶籍、也不需要人脈以及其他苛刻的入學條件,只需要每年交納還不算太多的學費就可以入讀的質量並不比重點學校差上太多的民辦學校,必然成為那些重視子女教育的農村家庭的不二選擇。所以,民辦學校大熱,也就成了一種必然。城裡學校因苛刻的入學條件積蓄下太多的敵視和仇恨,農村學校因流失了大量的優質生源每況愈下、難以為繼,政府呢?更是集千萬毀謗於一身,民辦學校卻因此賺得盆滿缽滿,還獲得無數讚譽,成為城鄉教育失衡中唯一的受益者。

  • 8 # 東萊國學

    社會是多元的。

    但就一個手機來說:還有多種多樣。

    如果社會上只有一個壟斷的手機。那麼手機這個行業一定做不好。

    同樣,人更是多元的。那也要有更多的多元化的教育來服務。

    義務教育。並不是大眾的義務。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用取之於民的稅收,來提高國民的文化水平。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為過往是農業社會。大家不大重視教育。

    但如今沒有人不重視教育了。

    並且社會的發展已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大了。

    所以更需要多元化的服務。

    政府義務教育保底線。(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功能所在)

    民辦教育促發展。(有的孩子家裡是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人家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資源不行嗎?)民辦教育要做特色。滿足社會不同階層人民的需要。

    如今的民辦教育,只是公辦學校的附庸。學的東西一模一樣。這才是問題所在。

    把所有的人一刀切。這樣的想法,不是公平。

  • 9 # 王軍95141

    作為曾經的學生和教師,公辦與民辦學校就教材課程及師資毫無差異。為什麼有些家長寧可花高價把孩子送到幾百裡外的城市民辦學校,也不願到百米內的公辦學校呢?他們一般是這樣認為的,民辦學校時間緊湊,兩週才休,而且來回校車接送,完全不必操心什麼安全啦作業啦、上下學接送了、吃飽穿暖了丶老師家長矛盾…他們可以放心安心地投入工作。而公辦學校則不以為然,一切以上級規定為重點,只要升學率可以,流失量不大,沒啥突發事件,就OK。反正掙的是工資,靠來的是晉級評職,誰愛自討沒趣瞎折磨。民辦學校具有商業性,一切都是以服務意識為出發點,所以既便價高也生源不斷,原因就在於此。

  • 10 # 我是杜佩玉

    前幾天和幾位朋友學車聊天的時候,有的朋友他們家的孩子住在縣城的私立學校裡面讀書,為什麼呢?

    如果這些家長到縣城的公辦學校去讀書,首先他們沒有實現的條件,要關係沒關係,要錢錢不多,但是上私立學校裡面每個學期交上幾千元錢,就實現了在城裡讀書的需求,並且私立學校的教學並不是很差,因為他們沒有公辦學校那麼多的事情。

    對於有些家境並不富裕的農村人來講,孩子在城裡讀書這是一種宣傳,也代表著對教育的重視,他們不在乎在私立學校還是在公辦學校讀書,只要能讀書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些教學教育質量相比較,農村的一些村小完小要高許多。

    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私立學校讀書的人,初中的時候可以在公辦初中讀書,這是我們這邊的學籍方面的一個規定,當然也可以繼續選擇在私立學校初中接著讀書。

    總之私立學校的大量出現與公辦學校的學位不足有關係,與學校的教學成績沒有關係。當然有的區域內的私立學校已經成長為巨無霸式的權威教學單位,他們的教學質量的確超過了公辦學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電視盒子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