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嘆先生傳①
先生金姓,採名,若採字,吳縣諸生也。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好飲酒,善衡文評書,議論皆發前人所未發。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之②,於所居貫華堂設高座,召徒講經,經名《聖自覺三昧》③,稿本自攜自閱,秘不示人。每升座開講,聲音宏亮,顧盼偉然④。凡一切經史子集、箋疏訓詁,與夫釋道內外諸典⑤,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蠻之所記載⑥,無不供其齒頰⑦,縱橫顛倒,一以貫之,毫無剩義⑧。座下緇白四眾⑨,頂禮膜拜,嘆未曾有,先生則撫掌自豪,雖向時講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
生平與王斫山交最善⑩。斫山固俠者流,一日以千金與先生,曰:“君以此權子母(11),母后仍歸我,子則為君助燈火,可乎?”先生應諾,甫越月,已揮霍殆盡,乃語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適增守財奴名,吾已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後(12),絕意仕進,更名人瑞,字聖嘆,除朋從談笑外,惟兀坐貫華堂中,讀書著述為務。或問“聖嘆”二字何義?先生曰:“《論語》有兩‘喟然嘆曰’,在顏淵為嘆聖,在與點為聖嘆(13)。予其為點之流亞歟!”所評《離騷》、《南華》、《史記》、杜詩、《西廂》、《水滸》,以次序定為“六才子書”(14),俱別出手眼。尤喜講《易》,“乾”、“坤”兩卦,多至十萬餘言。其餘評論尚多(15),茲行世者,獨《西廂》、《水滸》、《唐詩》、制藝、《唱經堂雜評》諸刻本(16)。
傳先生解杜詩時,自言有人從夢中語云:“諸詩皆可說,惟不可說《古詩十九首》(17)。”先生遂以為戒。後因醉縱談《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幾,遂罹慘禍。臨刑嘆曰:“砍頭最是苦事,不意於無意中得之。”
先生歿,效先生所評書,如長洲毛序始、徐而庵(18),武進吳見思、許庶庵為最著(19),至今學者稱焉。
曲江廖燕曰:予讀先生所評諸書,領異標新,迥出意表(20),覺千百年來,至此始開生面。嗚呼!何其賢哉!雖罹慘禍,而非其罪,君子傷之。而說者謂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發洩無餘(21),不無犯鬼神所忌,則先生之禍,其亦有以致之歟!然畫龍點睛,金針隨度(22),使天下後學,悉悟作文用筆墨法者,先生力也,又烏可少乎哉!其禍雖冤屈一時,而功實開拓萬世,顧不偉耶(23)!予過吳門,訪先生故居,而莫知其處,因為詩吊之(24),並傳其略如此雲(25)。
註釋
①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者至蘇州,吊金聖嘆,併為之作傳。傳中敘金聖嘆生平甚簡,於其“哭廟案”遭殺身之禍,閃爍其詞,有所避忌,然亦可見其性情;主要內容是稱讚其學問廣博,評點諸書,別開生面,闡發作文之奧秘,開後世讀書人之眼界,道出金聖嘆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基本貢獻。②排:批駁。
④偉然:形容神采卓異。
⑤釋道內外諸典:佛、道兩教經書和經書以外的書。
⑥九彝八蠻:泛指眾多少數民族。《書·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蠻。”清代避忌,以“彝”代“夷”。
⑦齒頰:引伸為談論。
⑨緇白:僧侶和俗人。四眾:本佛家語,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此處泛指諸色人物。
⑩王斫山:金聖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第三本二折評語中說到其人,大概謂王斫山為世家子,多才藝,為人慷慨,晚年落拓,“瓶中未必有三日糧,而得錢猶以與客。彼視聖嘆為弟,聖嘆視之為兄”。
(11)權子母:古謂國家鑄錢,以重幣為母,輕幣為子,權衡其輕重鑄之,以利通行。(參看《國語·周語下》)後世遂稱借貸生息為“權子母”,“子”為利息,“母”為本金。
(12)鼎革:指明清易代。
(13)“《論語》”三句:兩“喟然嘆曰”,一見於《論語·子罕》,顏淵感嘆孔子偉大,育人有方,是“嘆聖”;一見於《論語·先進》,孔子讚歎諸弟子獨曾點志向與自己一致,是“聖嘆”。(14)六才子書:依《沉吟樓詩選》所附《唱經堂遺書目錄》,次第為《南華經》(《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
(16)《唐詩》:傳主生前有《選批唐才子詩》。制藝:即制義,八股文。《唱經堂雜評》:疑為傳主生前已刊之《必讀才子古文》。
(17)“惟不可”句:《古詩十九首》粗略讀之,大體是抒寫離別、矢志、壽命無常之悲哀,但詩中若干具體意象之內蘊,則又難於捉摸,有見仁見智的不同解釋。金聖嘆謂之“不可說”,在當時當隱含某種特別的意思,現在只能依此傳之前後文,解作說之則不祥。
(18)長洲毛序始:名宗崗,其評點之《三國志演義》,取代明代刊行的多種本子,風行天下。徐而庵:名增,江蘇長洲人,著有《而庵詩話》。
(19)武進徐見思:監生,江蘇武進人,著有《杜詩論文》、《杜詩論事》、《史記論文》(《武進陽湖合志·藝文志》)。許庶庵:不詳。
(20)迥出意表:謂意見卓越,超乎常人所想。(21)發洩:表露,闡明。
(22)金針:比喻作詩文秘法。元好問《論詩》其三:“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後以教人作詩文方法為“金針度人”。度,授與。
(23)顧:豈,難道。
(24)吊:憑弔。吊詩載林子雄編《廖燕作品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
金聖嘆先生傳①
先生金姓,採名,若採字,吳縣諸生也。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好飲酒,善衡文評書,議論皆發前人所未發。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之②,於所居貫華堂設高座,召徒講經,經名《聖自覺三昧》③,稿本自攜自閱,秘不示人。每升座開講,聲音宏亮,顧盼偉然④。凡一切經史子集、箋疏訓詁,與夫釋道內外諸典⑤,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蠻之所記載⑥,無不供其齒頰⑦,縱橫顛倒,一以貫之,毫無剩義⑧。座下緇白四眾⑨,頂禮膜拜,嘆未曾有,先生則撫掌自豪,雖向時講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
生平與王斫山交最善⑩。斫山固俠者流,一日以千金與先生,曰:“君以此權子母(11),母后仍歸我,子則為君助燈火,可乎?”先生應諾,甫越月,已揮霍殆盡,乃語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適增守財奴名,吾已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後(12),絕意仕進,更名人瑞,字聖嘆,除朋從談笑外,惟兀坐貫華堂中,讀書著述為務。或問“聖嘆”二字何義?先生曰:“《論語》有兩‘喟然嘆曰’,在顏淵為嘆聖,在與點為聖嘆(13)。予其為點之流亞歟!”所評《離騷》、《南華》、《史記》、杜詩、《西廂》、《水滸》,以次序定為“六才子書”(14),俱別出手眼。尤喜講《易》,“乾”、“坤”兩卦,多至十萬餘言。其餘評論尚多(15),茲行世者,獨《西廂》、《水滸》、《唐詩》、制藝、《唱經堂雜評》諸刻本(16)。
傳先生解杜詩時,自言有人從夢中語云:“諸詩皆可說,惟不可說《古詩十九首》(17)。”先生遂以為戒。後因醉縱談《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幾,遂罹慘禍。臨刑嘆曰:“砍頭最是苦事,不意於無意中得之。”
先生歿,效先生所評書,如長洲毛序始、徐而庵(18),武進吳見思、許庶庵為最著(19),至今學者稱焉。
曲江廖燕曰:予讀先生所評諸書,領異標新,迥出意表(20),覺千百年來,至此始開生面。嗚呼!何其賢哉!雖罹慘禍,而非其罪,君子傷之。而說者謂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發洩無餘(21),不無犯鬼神所忌,則先生之禍,其亦有以致之歟!然畫龍點睛,金針隨度(22),使天下後學,悉悟作文用筆墨法者,先生力也,又烏可少乎哉!其禍雖冤屈一時,而功實開拓萬世,顧不偉耶(23)!予過吳門,訪先生故居,而莫知其處,因為詩吊之(24),並傳其略如此雲(25)。
註釋
註釋
①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者至蘇州,吊金聖嘆,併為之作傳。傳中敘金聖嘆生平甚簡,於其“哭廟案”遭殺身之禍,閃爍其詞,有所避忌,然亦可見其性情;主要內容是稱讚其學問廣博,評點諸書,別開生面,闡發作文之奧秘,開後世讀書人之眼界,道出金聖嘆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基本貢獻。②排:批駁。
④偉然:形容神采卓異。
⑤釋道內外諸典:佛、道兩教經書和經書以外的書。
⑥九彝八蠻:泛指眾多少數民族。《書·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蠻。”清代避忌,以“彝”代“夷”。
⑦齒頰:引伸為談論。
⑨緇白:僧侶和俗人。四眾:本佛家語,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此處泛指諸色人物。
⑩王斫山:金聖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第三本二折評語中說到其人,大概謂王斫山為世家子,多才藝,為人慷慨,晚年落拓,“瓶中未必有三日糧,而得錢猶以與客。彼視聖嘆為弟,聖嘆視之為兄”。
(11)權子母:古謂國家鑄錢,以重幣為母,輕幣為子,權衡其輕重鑄之,以利通行。(參看《國語·周語下》)後世遂稱借貸生息為“權子母”,“子”為利息,“母”為本金。
(12)鼎革:指明清易代。
(13)“《論語》”三句:兩“喟然嘆曰”,一見於《論語·子罕》,顏淵感嘆孔子偉大,育人有方,是“嘆聖”;一見於《論語·先進》,孔子讚歎諸弟子獨曾點志向與自己一致,是“聖嘆”。(14)六才子書:依《沉吟樓詩選》所附《唱經堂遺書目錄》,次第為《南華經》(《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
(16)《唐詩》:傳主生前有《選批唐才子詩》。制藝:即制義,八股文。《唱經堂雜評》:疑為傳主生前已刊之《必讀才子古文》。
(17)“惟不可”句:《古詩十九首》粗略讀之,大體是抒寫離別、矢志、壽命無常之悲哀,但詩中若干具體意象之內蘊,則又難於捉摸,有見仁見智的不同解釋。金聖嘆謂之“不可說”,在當時當隱含某種特別的意思,現在只能依此傳之前後文,解作說之則不祥。
(18)長洲毛序始:名宗崗,其評點之《三國志演義》,取代明代刊行的多種本子,風行天下。徐而庵:名增,江蘇長洲人,著有《而庵詩話》。
(19)武進徐見思:監生,江蘇武進人,著有《杜詩論文》、《杜詩論事》、《史記論文》(《武進陽湖合志·藝文志》)。許庶庵:不詳。
(20)迥出意表:謂意見卓越,超乎常人所想。(21)發洩:表露,闡明。
(22)金針:比喻作詩文秘法。元好問《論詩》其三:“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後以教人作詩文方法為“金針度人”。度,授與。
(23)顧:豈,難道。
(24)吊:憑弔。吊詩載林子雄編《廖燕作品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