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醫聯媒體

    血栓是一個大概念,並且其實是可以分類的,具體分為靜脈血栓和動脈血栓。靜脈血栓和動脈血栓的形成病因是不同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案也是要因人而異的、因病因而定。

    血栓其實簡單通俗的理解就是血管出現堵塞的症狀,血栓是流動的血液在血管(動脈血管或者是靜脈血管)的內部管壁或者是修補的地方出現凝固、凝結的狀態,形成的血塊堵塞在血管裡面,這就會引起血管裡面的血流量減少或者是被阻斷的症狀。血栓的組成物質主要是:不會溶解的纖維蛋白、沉積在血管裡面的血小板、匯聚在一起的白細胞以及深陷血管壁的紅細胞。

    動脈血栓是血栓類疾病中風險係數極其之高的一種疾病,動脈血栓的患者會引發腦血栓、心梗、下肢動脈栓塞等疾病,動脈血栓輕則會讓患者終生殘疾,重則就是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

    靜脈血栓雖然沒有動脈血栓那麼滲人,但是也不能小看了靜脈血栓。靜脈血栓相對於動脈血栓是非常常見的。靜脈血栓的患者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是:雙腳會出現水腫症狀。靜脈血栓如果出現脫落的症狀,那麼它就會隨著血液的流動而流動,最後到達肺動脈的位置,緊接著就會引發患者得肺栓塞。

    對於預防肺栓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運動,血栓最容易找上的人群就是“懶人”,久坐不起、長時間臥床的人極容易中招。

  • 2 # 醫睹為快

    (一)血栓及其形成條件

    1.概念 在活體的心血管內,血液發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稱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體質塊稱為血栓。

    2.血栓形成的條件

    (1)心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心血管內皮細胞具有抗血栓和促血栓形成的雙重作用,兩者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心血管壁損傷導致其失平衡,可促進血栓的形成。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見的原因。

    (2)血流的紊亂:①血流過快,易造成血管壁損傷、血小板活化,易形成動脈血栓;②血流過慢,血液黏度升高、區域性凝血因子的濃度升高,易形成靜脈血栓。

    (3)血液成分的改變:①血小板功能亢進(如對致聚劑的敏感性升高、釋放反應加強)和(或)數量增加(特別是超過800x10%/L);②血漿中凝血因子濃度或活性升高;③生理性抗凝物質減少或缺乏;④纖溶活性過低:如纖溶酶原啟用物減少、纖溶酶抑制物增多。

    (二)血栓形成的過程

    在血栓形成的過程中,首先是血小板黏附於暴露的膠原表面,被膠原啟用的血小板發生腫脹變形,隨後釋放出血小板顆粒,再從顆粒中釋放出ADP、TXA2 、5-HT及血小板第Ⅳ因子等物質,是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斷地在區域性黏附,形成血小板小堆,此時的血小板的黏附是可逆的,可被流衝散消失。但隨著內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途徑的啟動,凝血酶原轉變為凝血酶,凝血酶將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後者與受損處的基質中的纖維連線蛋白結合,使黏附的血小板堆牢牢固定在受損的血管內膜表面,成為不可逆的血小板血栓,並作為血栓的起始點(白色血栓)。由於血小板血栓的阻礙,血流在其下游形成漩渦,形成新的血小板小堆。如此反覆進行,使血小板黏附形成不規則的梁索狀或珊瑚狀突起,形成血小板小梁。在血小板小梁間則由網有大量的紅細胞的纖維蛋白網填充,則形成延續性血栓的體部(混合血栓)。當混合血栓逐漸增大並阻塞血管腔時,血栓下游區域性血流停止,血液發生凝固,成為延續性血栓的尾部(紅色血栓)。

  • 3 # 天天聽健康

    【專業醫生幫您做解答】

    血栓,顧名思義就是血管中形成的血液栓子,最大的危害就是堵塞血管,阻斷血液流通,導致周圍的組織器官缺氧缺乏營養而受損壞死,平時最常聽說的比如心梗、腦梗等大多是血栓堵塞血管所致。

    血栓不會無故形成,一定會有發生的原因,常見的有:

    血管斑塊破裂形成血栓 很多人把血管斑塊當成了血栓,其實二者是不一樣的。血管斑塊是由於血管內皮受到損傷後,脂肪大量沉積引起炎性反應,脂肪發生脂質化改變了血管結構的一種病變,簡單地說斑塊是“長”在血管壁上的,它已經成為了血管的一部份。當斑塊發生破裂,其中的脂質化物質暴露在血液中,引起血小板大量聚積形成團塊,這樣的團塊才是血栓,它既可堵塞斑塊破裂處的血管,也可隨血液流向全身,堵塞與血栓直徑相同的血管。

    血液迴圈障礙形成血栓 比如心臟收縮功能異常,常見的患有房顫時,心臟失去正常跳動節律,心跳快慢紊亂,心臟收縮不完全,血液在心房中可能形成渦流,就可能形成血栓團塊,這樣的血栓團塊最常見的危害是流動到腦血管引起堵塞,因此房顫是引起腦梗的最危險因素之一。

    外力機械作用開成血栓 曾有人長時間乘坐飛機時,由於坐的時間過長,導致下肢血管受壓血流不暢,靜脈血長時間不流動而發生凝結,形成血液團塊而堵塞下肢血管,引起腿腫及疼痛,如不及時處理可能造成下肢肌肉壞死,甚至可危及生命。

    由此可見,無論哪一種血栓,都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比如吸菸、大量飲酒、熬夜、久坐等等,都會對血管造成損傷,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時更容易引起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為血栓的形成創造條件。

    當血管存在這些損害時,這些危險因素又可使病變血管形成的斑塊發生破裂引起血栓的形成,因此要防止血栓的形成要從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做起,必要時服用相應的藥物積極治療與控制血管病變。

    需要提醒的是:現在很多人會服用阿司匹林預防血栓防治心腦血管病,但阿司匹林只對斑塊破裂形成血栓的過程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對房顫血栓、靜脈血栓等的形成起不到防治作用,因此必須針對病因採取相應的措施,並不是簡單地服用阿司匹林就能做到的。

  • 4 # 大腦梗知識

    試想一下,把血管比作一根水管

    1.如果都是乾淨的水在流動,那就不容易堵塞,如果經常有垃圾混著一起流動,就比較容易堵塞,也就是廚房的下水道比較容易不通的原因之一。從血管來說,就是血液的情況相關,如果高血脂的話,那脂質比較容易沉積,如果血液粘稠度高,血栓比較容易形成

    2.如果水流的比較慢,那水裡的垃圾留在水管的機率也會增加,增加了留垃圾的時間。從血管來說,血流緩慢也是形成血栓的原因之一,高齡/不運動等就會造成血流緩慢。

    3.如果水管已經生鏽了,那水裡的垃圾更容易積在生鏽突出的地方,摩擦力增大了,雜誌就容易定居下來。從血管來說,如果血管壁受到損害,包括直接損害如外傷,間接的損傷如血管內皮受損等,那血管內的“雜質”也容易積聚在血管內,發生血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室溫寒冷,綠蘿如何在室內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