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北大地

    只要是個華人,應該從小都知道春秋、戰國兩個概念,但對其實質意思則不甚瞭解,總體模模糊糊。

    其實春秋和戰國原本是兩本著作,兩部歷史著作。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史書,就是按照年代發展更替記載歷史。記載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共計242年的歷史。

    《戰國》又稱《戰國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別體史書,也就是按照各個國家分別來寫,作者是各國策士,也就是替國君重臣出謀劃策者。記載的是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歷史。

    這就是春秋、戰國的真實意思。

    春秋和戰國都屬於王權衰落、天下混亂的東周(公元前772年-公元前221年),春秋開始於東周開始50年後,戰國則更遲。

    總體來說,在春秋的時候,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也就是說還有些制度,各國之間還講些禮儀,但到戰國的時候,這些基本都沒啥可講了,直接就是吞併滅國的大混戰,連東周本身都在被滅之列,當然最後就是大整合,秦國統一了天下。

    細心的讀者應該發現,春秋與戰國之間有一個時間段是空白的(公元前481年—公元前403年),事實上,由於沒有史料記載,這段時間到現在都是一個謎。

  • 2 # 相思非酒歲月成空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不是兩個王朝,而是中國古代奴隸制王朝周朝其中的一個歷史時期。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而在東周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70—221)中的公元前(770—476)被稱為春秋時期,而公元前(475—221)則是被稱為戰國時期!

    一: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國君對待周王室周天子還是比較尊敬的,在對外征戰之時,都是以周天子的名義,

    周天子對待各諸侯國還有名義上的約束!

    而戰國時代則是不同,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只能控制王幾周圍的一小部分地區!

    二: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皆稱“公”或“候”,在春秋時期,“王”是指天下共主的意思,只有周天子有資格稱王,

    而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都是稱王的!

    三:春秋時期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而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則是處在奴隸制向封建制國家過渡的一個時期!

    四:從經濟上來說,春秋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工具也比較落後,井田制的存在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而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各國相繼變法使得井田制逐漸瓦解,解放了生產力!

    以上觀點僅代表本人,若有不足,請各位斧正!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春秋與戰國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來區別:春秋是典型的奴隸制經濟,貴族統治;戰國則是農民制經濟,士大夫統治。從生產工具上看,春秋是青銅工具,戰國是鐵製工具。從時間節點看,也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王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為節點。

    春秋時期還是典型的井田制土地制度,土地屬於貴族,耕種者屬於平民或者奴隸,以奴隸居多。春秋諸侯國爭霸,戰爭雖頻繁,但是規模不大,都是貴族之間的遊戲。戰國時代,各國先後變法,廢阡陌,除井田,改革經濟,土地屬於平民私有。

    戰國時代的戰爭不論次數還是規模,都達到了古典戰爭的鼎峰。騎兵慢慢代替了笨重的戰車,鐵製兵器慢慢代替了青銅武器!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戰爭太多,戰爭的目的是消滅諸侯,統一華夏。

  • 4 # 汪先森筆記

    我覺得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大致有這些區別吧:

    第一,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戰爭的形式不同,在春秋的時期雖然各個諸侯國之間也經常發生戰爭,但是那個時候的戰爭注重的是戰爭的禮儀性,戰爭的禮儀性遠遠要大於實用性,戰爭比的是誰更加符合“禮”的要求,因此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一般都比較小。但是在戰國時期不一樣,在各國進行變法之後,戰爭的實用性開始超越禮儀性,這個時期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大規模的滅國戰爭了。各國也不再注重戰爭的禮儀性,而是注重戰爭的實用性,比較的是誰拎回來的人頭多;

    第二,經濟體制的差異,春秋時期還是奴隸制社會,土地大部分還是集中在貴族的手中,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犁牛耕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耕作的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的效率,於是很多的平民開始逃離貴族的井田,開墾大量的荒地。於是大量的土地開始分散到了平民手中;

    第三,政治上的不同,春秋和戰國時候並稱為東周,但是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似乎還能夠聽命於周天子,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權力越來越大,不再聽命於周天子,周天子的權力急速衰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人最容易長黃褐斑?該怎麼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