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遇見

    遊神 遊神,是人們在喜慶節日裡諸如元宵,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裡將神像抬出來遊街,認為只有讓神出來遊街,與民同樂,神才保佑四方百姓。   潮汕流傳著一句熟語:“鹽灶神欠拖。”說的是從前澄海縣鹽灶鄉有一人外出經商,臨走前,帶牲禮到神廟裡測前途,得到一吉籤,於是滿心高興而去,結果卻虧本而歸。這個人一氣之下,將神像推倒在地,還不解恨,又用繩子套住神像在地上拖行。此後,他再出門經商,卻是盈利而歸。   人們聽到這訊息,都紛紛效法,以拖神為樂。久而久之,便相沿成俗。   跟這方式相差不多的要數潮州臥石鄉的遊“三山國王”了。每年的正月初九,鄉民便將廟中的“大王爺”等六尊木雕偶像抬出來,初十全鄉家家戶戶擺牲祭祀,焚香燒元寶。到了十一日,便將神像送回廟中。送回神像時,有的人將神像夾在腋下,有的人將其扛在肩上,還要故意讓神像相碰撞。遊行結束時,將神像集中在空曠的地方,抱著神像狠狠一摔,這叫“舂老爺”。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繩子套住偶像的脖子在地上“五馬分屍”。這種方式,潮州俗語叫做:“臥石老爺(神)愈食愈驚”。據說是能夠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爛,則來年的運氣越興旺。只要遊神後把神像修補完整就行了。   在潮州一帶,遊神活動最隆重的莫過於遊“安濟聖王”。   明初,潮州人謝少蒼任永昌府官。有一次,當地發生旱災,他開倉濟民,不料觸怒朝廷,被處酷刑。行刑時,夢見一神   明暗中庇護,謝少蒼覺得這位神明同王伉廟裡的塑像一模一樣。為了感恩,便將他們帶回潮州。適逢韓江水急,便將神像供置於“青龍古廟”,洪水果然解除。後人感恩,稱之為“安濟聖王”。   遊“安濟聖王”時,先擲杯茭選擇吉日,日期一般在元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首先是“洗安路”。“洗安路”的隊伍前頭是馬頭鑼,後面是“肅靜”、“迴避”儀仗,沿著未來要出遊的路線行進,敲鑼宣佈出遊日期。洗安路的目的在於掃清路障,驅除妖邪,同時也提前通知各家各戶,各家各戶聞知後,便紛紛大掃除,準備五牲,蒸做甜餜、紅餜桃、發餜、元寶、鞭炮。   經過緊張準備,到了遊神這一天,便到青龍廟門前鳴放禮炮。鳴放禮炮後,將安濟王爺及“大夫人”、“二夫人”的神像請進鑾轎,然後舉行“拜起馬”儀式。儀式完成後,由幾名大漢抬神轎遊行。遊行隊伍最前面是馬頭鑼、—卜六對綾羅綢緞描金繡銀的五彩大標、安路牌“肅靜”“迴避”和八寶法器;接著由一長者著長衫馬褂雙手捧著小香案,再接著是二十四對錫香爐;後面才是“安濟聖王”的第一乘轎,“大夫人”“二夫人”的第二、三乘轎。然後便是十三班潮州大鑼鼓。每班有三或六面彩標,一面大鼓、八面鑼、兩雙鈸、亢鑼、月鑼、小鈸、欽仔、深波、蘇鑼、大小嗩吶、二十八節大笛、揚琴、古箏、木琴、雲鑼、大宛、大提胡等等。神轎經過路段,各家各戶都在門口設祭。   遊媽祖神也十分隆重,富豪人家往往向媽祖神像贈金戒指、金項鍊。遊街時候,媽祖戴玉佩金,十分榮耀。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媽祖顯靈來懲惡揚善的傳說。   有一次,有個小偷看到媽祖手上戴著金閃閃的戒指,便把它褪了下來。沒想到,剛跨出廟門時便暈頭轉向,不知道如何走才好,整個夜裡兜著廟子轉。三月春寒未去,等到天亮,廟祝出門一看,小偷被凍得縮成一團,龜縮在廟門口。又有一善良的老太婆,每日裡到天妃神像面前焚香頌願,誠心禮拜。天妃感其誠,賜予老太婆戒指一枚。這天,老太婆焚香完畢,剛跨出廟門,便見地上有一枚戒指。老太婆轉身入廟,在天妃面前擲杯問示,是否可以拿走戒指,得聖盃。於是老太婆便高高興興地拿走了戒指。每當遊媽祖神時,圍觀的人都爭擁上前摸神像或者鑾轎,以求得來年好運。   在福建地區,遊神種類繁多,除各主神外還有各種地方神.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過年時的遊大神,街道以長紅綢條做"街頂",以"境"為界劃分地域,並在每"境"的街道前做大紅綢門,並由街道百姓自願出資出力,每戶門口擺桌並供上精美山珍海味,供桌連在一起,長可達500米,頗為壯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05奈米等於多少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