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萊茵船長

    在二戰時期的魚雷戰中,由於技術侷限性比較大,魚雷基本還是以直航式、迴轉式和早期的聲響自導式魚雷為主,到戰後才開始得到進一步發展。在魚雷技術僅僅處在逐漸成熟的那個時代,要想在水面和水下魚雷戰中精準命中目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接戰距離要儘可能近,這一點在潛艇發動魚雷攻擊時尤為重要。由於魚雷在如水後到命中目標之間需要航行一段距離,而在此期間目標通常處於運動狀態中甚至高速規避,攻擊距離過遠無疑會增加魚雷失的機率。因此二戰時期要想保證準確命中目標,儘可能縮短攻擊距離是一個重要前提。以潛艇魚雷攻擊為例,通常在400至800米之間是最為理想的魚雷攻擊距離。太近則危及自身,過遠則容易錯失目標。

    其次,在發動魚雷攻擊準備前對射擊諸元進行精確計算乃是重要保障。這不僅要對目標進行詳細觀察,準確判斷目標的方位、距離、速度等引數,還要並將其準確輸入魚雷射擊計算機並及時下達正確的攻擊指令。為了儘可能準確獲取射擊諸元,通常需要反覆的觀察和測算。此外針對不同性質的目標採用不同的魚雷引信,如磁性引信、碰炸引信等,對目標的命中機率和破壞效果都有明顯差異。在首輪魚雷攻擊後,通常要對攻擊效果進行觀察和判讀,對於再次發動魚雷攻擊時的引數設定可以起到修正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升魚雷攻擊的命中效果。

    再者,採用正確的魚雷攻擊戰術也是確保準確命中目標的保障。從攻擊站位和魚雷射擊角度來看,以目標左右舷斜前方為最佳,正側面和正前方為次,正後方為最不利。攻擊戰術上可採用特點的時間間隔和偏轉角度對單一目標進行魚雷齊射,確保一定命中機率;又如多艦多艇從不同方位角度對目標發動魚雷攻擊、叢集攻擊戰術等,都是從戰術上提高魚雷攻擊效果的手段。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時期能發射魚雷的平臺有三種,分別是潛艇、航母的魚雷機、水面艦艇,而影響於魚雷命中目標的最大因素就是兩者之間的距離,其次是隱蔽性和突然性。而二戰時期在搜尋水下潛艇的裝置比較少,所以在二戰時期魚雷的發射平臺中命中率最高的是潛艇,其次是魚雷機,最後才是水面艦艇。而無論是潛艇、魚雷機還是水面艦艇為保證命中率無論是距離遠近都是採用扇面齊射的方式保證命中率,因為當時的魚雷是直航式魚雷,航向是固定的,所以為彌補質的差距必須以量來彌補,所以水面艦艇多裝備10幾根魚雷發射管,而崇尚魚雷戰的日本更是獨創了魚雷次發再裝填裝置,一趟齊射下來將近20多枚魚雷,可覆蓋幾公里的海域面積。

    而航母魚雷艦載機用飛機的方式來縮短攻擊距離,在距離目標幾公里的時候才進行魚雷投放,而航母魚雷機為了彌補質的差距也得必須進行編隊攻擊,一個攻擊編隊至少5架飛機,而魚雷機除了縮短攻擊距離外,還採用多編隊進行交叉投雷,這樣航母無論是向左轉彎還是向右規避轉彎都會面臨魚雷的,這仍然是在走量。不過用魚雷機作為魚雷攻擊方式的其投放難度是最大,因為魚雷機在投放魚雷時必須降低高度至50米左右,而且必須減速飛行,這樣就會面臨地方空中和水面艦艇構成的立體防空火力攔截,基本上進不到魚雷投放距離大部分就會被擊落。

    而潛艇由於藏匿在在大洋深處可以藉助海洋的背景來縮短攻擊距離,而且可以做到出其不意,雖然潛艇最多隻能齊射4枚魚雷,但是攻擊的精度卻是最高的,也是二戰當中擊沉艦船噸位最大的魚雷攻擊平臺。水面艦艇的魚雷投放基本靠運氣,而魚雷機則是靠隊友的輸出,轟炸機炸燬敵方水面艦艇的防空力量,而戰鬥機為魚雷機護航,只要隊友給力護送魚雷機到魚雷投放的距離,基本是穩了。至於潛艇則是需要“苟”,只要苟進“決賽圈”這把“雞”也是絕對穩了。被德軍潛艇擊沉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巴勒姆號戰列艦,被命中3枚魚雷,而德國潛艇的艦首魚雷發射管只有4根

  • 3 # 懂個球球哦

    如果玩過著名的獵殺潛航遊戲,對這個問題會更清楚一些。

    二戰時沒有追蹤能力的魚雷要命中目標,靠的是精確的計算。如果是潛艇發射,還要在乎自身的隱蔽。首先說計算,獵殺潛航系列玩全真模式可以完全瞭解到這個過程,首先是對照圖冊確定對方船艦的型別來進一步確定目標的桅杆高度。六分儀測距得到的目標在瞄具中的影像大小,對於桅杆高度按比例換算就可以得到目標的距離。多次距離測定,就可以在海圖中測出目標的航向和速度。將這些資料輸入瞄準計算機(當時沒有電子計算機,但有純機械的計算機),這樣在瞄具中對準目標,魚雷就會根據計算得到前提量來設定魚雷的發射角度讓其命中目標。但這裡還有一個難題,就是目標必須保持勻速而且不變方向數分鐘才可以,所以潛艇一定要保持隱蔽,否則敵人警覺就會採用之字形航行,就很難擊中了。這也是為什麼當時使用魚雷戰果最多的是潛艇而不是驅逐艦了。

    如果是驅逐艦甚至巡洋艦來發射魚雷,當然也是需要進行一樣的計算來瞄準的,但是軍艦彼此發現對方的海戰中,航行難以是直線勻速的,瞄準的精確性會打折扣,但是驅逐艦的魚雷發射具往往是六聯裝的,某些角度還可以使用多具魚雷發射器,這樣一下可以打出6發甚至更多的魚雷,再加上驅逐艦一般是結隊執行命令,數艘驅逐艦進行配合,可以打出覆蓋面積很大的扇形擴散的魚雷。這樣雖然因為自己無法隱蔽,目標會進行躲閃,但魚雷的覆蓋面彌補了這個問題。

  • 4 # 森林狼6

    二戰時期的魚雷是直航的,沒有辦法鎖定目標,為了確保命中率是人為的,靠自身方位作調整,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是不會發射魚雷的,因為早期魚雷靠的是撞擊目標才起爆的,沒有射中目標會跟海去了,這是初期魚雷的特佔,不同現在的魚雷那麼先進靠的是雙重機制,撞擊或近距離爆炸。

    魚雷動力系統能源分別為燃氣和電力,魚雷在發射之前,是瞄準好,方向、深度、速度、都是定值。二戰中最先進魚雷在倭寇國,無論是巡洋艦還戰列艦都擁有強大發射魚雷能力,60枚到90枚齊射,這是變態行為。

    到二戰中期的魚雷,在原有基礎升級了,魚雷不僅安裝引信,記得攻擊戰艦時,曾經設計要求魚雷航深高於敵艦吃水,魚雷自敵艦下方透過,靠磁性引信,達到敵艦正下方時引爆,當時計算此方式比直接命中對艦體損傷大,觸發引信和磁性引信都不穩定的,引信故障很平常的事。

    在魚雷發展初級階段時,艦對艦魚雷戰,雙方知道其位置,對方發射魚雷基本是齊射或者亂射提高命中率,因為戰艦發射魚雷的命中率偏低,誰贏得了魚雷戰就贏得了生命。

    潛艇對水面戰艦魚雷戰,在靜悄悄偷襲水面艦時,用潛望鏡偷望對方,潛望鏡有十字準星,到了大概可以發射魚雷時,旁邊的艇員經過規定的數學方程式計算發射魚雷命中率有多高,然後下命令口號“發射”,經過努力命中目標幾乎是高效的,還有潛艇透過自身方位可以調整,不能見到對方就立刻發射魚雷的,那樣會造成踏空的。

    二戰中水面艦交戰的戰例很少,如果戰列艦用魚雷開戰那是對艦上的船員不負責,魚雷的射程精確度遠不如艦炮。

    當時日俄海上戰爭中,倭寇海軍襲擊俄太平洋艦隊,到馬海戰中倭寇取得勝利,魚雷是功臣。倭寇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水面艦擁有強大的雷擊能力其海軍強國,重視到另人投原子彈的地步。

  • 5 # 鑄劍師

    1938年,隨著潛艇技術的發展,德華人首先在潛艇上裝備了無航跡電動魚雷,它克服了熱力魚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氣體形成航跡而易被發現的缺點。至1943年,德華人又首先研製出單平面被動式聲自導魚雷,它可接收水面艦艇的噪聲自動引導魚雷攻擊,從而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華人又率先發明瞭線導魚雷,發射艦艇透過與魚雷尾部連線的導線進行制導,不易被幹擾。 二戰時期美國的MK24聲自導魚雷來說,導航系統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由安裝在魚雷中部的4個 Hydrophone,另一個是由真空管組成的處理陣列。操縱系統則是很有歷史的 Pendulum-and-hydrostat Control System,也就是機械式擺錘控制系統。 但大多數魚雷還是主要以直航式前行。

  • 6 # 孔乙己亂彈

    Torpedo/fish.torpedo〔魚雷〕魚雷--是一種可從艦艇、飛機發射、可預設前進航線、深度、速度的水中攻擊型武器裝備、可攻擊敵方艦船、封鎖對方港口碼頭。

    魚雷-隱避效能優良、突襲性強、速度快、威力巨大的特點是水面艦船的天敵之一!

    魚雷…出現距今有160弄歷史了。

    二戰時期是〔魚雷〕這種攻擊型武器裝備發展的快速階段、但是,受制於那個年代的整體工業、電子、尤其是無線電技術水平制約“魚雷”普遍射程短、精度差、效能不穩定、制導有限、造價昂貴……(艦/潛射型魚雷結構剖檢視)(現代版空射型魚雷組成部分)

    二戰時期有幾款著名的經典之作魚雷、有的殺傷力赫赫有名、有的是默默無聞、也有以作戰效能低下“無功”而著名……(魚雷快艇/發射魚雷)(魚雷的基本工作原理)(二戰時期效能指標最好的魚雷之一/日本“93式”魚雷)(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潛射型魚雷)(臭名昭著的/美製“MK-14”型魚雷70%發射後成為“啞彈”其原因是獨特的穿艦船底部起爆模式設計理念先進與實戰嚴重脫節根本無法擊中目標、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魚雷的發動機的燃料(純糧釀造乙醇”)成為了美軍士兵的“免費”酒的“酒櫃”美軍士兵把魚雷燃料當酒喝完了……)(德國和日本的變態魚雷/有人駕駛型“自殺式”攻擊魚雷、更像一艘微型潛艇)

    二戰時期雖然、魚雷技術發展迅速、整體作戰效能不如人意、但是、還是給水面艦艇、船造成最大威脅也起到了強烈的威懾作用。

    二戰時期的〔魚雷〕作戰效能喜憂參半、給今日之“魚雷”技術進步提供了經驗教訓,使魚雷這種武器裝備的發展更加強大。今天、世界上最先進和最昂貴的魚雷美國的MK-48-6系列魚雷其作戰效能優良,一枚魚雷的價格也高達360萬美金……

    只需被一枚MK-48系列魚雷擊中足以讓一艘萬噸級艦船“昏睡海底”……

  • 7 # 麥田軍事觀察

    二戰時的魚雷在早期沒有進入制導時代,還屬於直航式魚雷,主要依賴於發射之前給定的設定射擊閉元,涉及眸航向、定深,航速等等,通常來說這是由魚雷射擊指揮儀提供計算資料,就是一部機械計算機。工作就是被魚雷設定的提前航向資料等等,魚雷就是按照預定的發射方向來進行攻擊,這種攻擊效率不高。

    直到二戰後期之後才出現了制導魚雷,一類是透過導線等等獲得控制訊號,讓魚雷可以調整航向攻擊下目標,也出現了自動控制的魚雷,使用聲納訊號來鎖定攻擊目標,但是這些魚雷出現的時間太晚,在實戰中發揮的作用並不是很理想,剛剛處於早期狀態,直航式魚雷在二戰時,佔據著主力的地位。

  • 8 # 魂舞大漠

    魚雷的歷史迄今160年,二戰時即以隱蔽性強,速度快,威力大,而成為水面戰艦的剋星。美國在二戰時生產各型魚雷5萬枚,僅在太平洋戰爭,潛艇就擊沉了1314艘艦船,其中戰列艦1艘,航母7艘,重型巡洋艦4艘,輕型巡洋艦9艘。看著成績單還不錯呀,其實用的沒有喝得多,以乙醇為燃料的魚雷,不少都被海軍官兵偷偷喝了去。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還真不能怪罪潛艇的艦員們。那時的魚雷制導技術有限,使用魚雷攻擊等同於自殺,尤其是潛艇,自航時魚雷擊中目標,大部分靠碰運氣,中了高興得大呼大叫,不中也不會低頭蔫搭腦,不中是大機率事件,中了才算是運氣,全靠運氣而定,一句話就是沒準。近了10公里以內可能還好一些,要在離得越近,越容易受到打擊,所以潛射魚雷,運氣要在一半以上。

    德國的辦法

    對於當代魚雷來說,沒有制導技術,只靠運氣的10公里外攻擊,只能是自殺,而戰爭中演繹的神話,使用一句話最是妥貼,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鄧尼茨作為德國潛艇狼群戰術的發明者,被傳得神乎其神,懸乎其懸。無非是透過洋流自航接力的辦法,來保持航程,隱蔽自已。當英國在水面艦只上裝了雷達,並給運輸作戰物資的商船裝上武器,並集中打擊潛艇補給,那麼德國的戰術就歸於完全的失敗,夜暗不再起作用,雷達可以較遠距離搜尋海面。就是沒有雷達,那些安裝了武裝的商船,也開始 變得不怕潛艇攻擊了呢。再加上魚雷的價格非常昂貴,1枚即須幾百萬美金,非不得已,是不敢輕易發射的,對當時來說,正是真金白銀啊。

    戰至最後

    都累得氣喘,民力與物力都到了極限,後期雖出現了制導魚雷,也都沒有發現更大作用,何況技術也非常有限。總之強調近距離攻擊的潛艇,那套計算辦法,還遠未達到使用的範疇,就是制導特別容易受到高海況的影響。不過,首次大規模使用,也使參戰國家看到了魚雷技術的發展曙光,在戰後發展至今,得到了很大的技術進步。從直線攻擊,到自動尋的,它越來變得越聰明,使魚雷再次成為海戰主要基本樣式,特別是那些大噸位的核動力潛艇,進爾成為大國重器,一艘就滅掉一箇中等軍事強國。

  • 9 # 河東三叔

    二戰處於直航魚雷時代,如何確保魚雷能夠準確命中目標,運氣佔一大半不知道大家能接受不?當然我們不考慮日本的“迴天”自殺式魚雷,這種靠人操瞄準太過變態。由於魚雷航速快、威力大、隱蔽性強,一直都是水面艦艇的剋星之一,二戰期間包括艦載、潛艇、魚雷攻擊機都有裝備,打擊方式呈立體發展。

    被魚雷擊中正在下沉中的美國約克城號航母,再大噸位的艦艇在魚雷大威力打擊下,都難逃這種命運。

    找到一組資料,二戰期間美國海軍艦載機和陸基飛機總共投下1287枚魚雷,命中514次,命中率39.9%。不過美國潛艇裝備的MK14型魚雷由於引信問題,有高達70%的啞彈率,加平均上艦載魚雷命中率,可能會將這個百分比往下拉。

    二戰期間的魚雷主要使用電力或燃氣為動力,採用磁性引信及觸發引信,每次攻擊前都要完成一定的測算流程。如判定目標距離、航向和速度後再對魚雷進行定深擊發,如果是潛艇發射還需要定時估算爆炸,驗證是否擊中目標。由於目標處於運動中,如果能夠儘量靠近、一次發射多枚魚雷都能有效擊中目標。因此,我們在看影視作品時,經常可以看到攻擊方會呈扇形一次發射多枚魚雷,以提高命中機率。

    雖然二戰期間的魚雷沒有其他制導手段,但是通地技術嫻熟的指揮,也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要知道一旦被魚雷命中,運氣好受個傷,運氣差直接下海餵魚。下面這艘被義大利魚雷艇擊中的“肯亞”號重巡洋艦就算運氣爆棚,對方瞄偏了只掉了一個艦艏下部。
  • 10 # 無事雜談

    在二戰期間,要想魚雷“確保”命中目標是基本不可能的,只能說是提高命中機率。

    在二戰初期,魚雷不具備制導能力,魚雷發射後進行直航,有很大機率被目標艦艇發現並規避。水面艦只一般透過拉近距離再發射,並對目標發射多枚魚雷進行扇形覆蓋的操作來提升命中率,但能否命中還得看運氣,比如1942年3月,英艦特林涅達號追擊一艘德國驅逐艦,在不足500米時向德艦發射了一枚魚雷,當時無論是英華人還是德華人都認為這枚魚雷毫無疑問要擊中德艦了,但這枚魚雷卻突然轉向,上演了一場烏龍,把特林涅達自己給擊沉了。 (下圖為展示於美國海軍總部外的九三式魚雷)

    我認為對魚雷進行改良是提高魚雷命中率的根本方式,1937年日本開發出的九三式魚雷進行量產,這類魚雷擁有較高的速度和較大的射程,並且減少了氣泡軌跡,效能比較優秀,在二戰中有23艘盟軍軍艦被其擊中後沉沒。到了二戰末期,人們對於魚雷自導效能需求的提高,促進了魚雷制導的發展。當時的魚雷也主要是聲波制導,由於海里雜聲較多,二戰末期的自導魚雷並沒有顯眼的成績,腦回路清奇的日本還開發了人操魚雷“迴天”,但在反法西斯聯盟面前,也只是螳臂當車罷了。

    (圖為迴天1型)

  • 11 # 皇家橡樹1972

    《U–571》開頭德軍潛艇攻擊商船的情節很好的展示了二戰期間潛艇是怎樣作戰的。商船被魚雷擊中後斷成兩截後傾覆。

    二戰時期的魚雷不像現在,有自導型和線導型,在自身聲吶或者潛艇主動聲吶的指引下攻擊艦船,當時的魚雷都是直航魚雷沒有控制,從魚雷管發射出去之後,能不能擊中艦船要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要不然我們看關於二戰潛艇影片的時候,為啥艦船被擊沉後潛艇官兵都那麼興奮呢?從魚雷發射管口徑來說,二戰期間的大部分魚雷也和現代魚雷一樣也是533毫米口徑,當然也有機載406毫米或者610毫米等個別口徑的魚雷,那時候的魚雷由於受技術水平線限制:航程在8~20公里內、航速在30~35節左右,為了能更高的擊中機率,當時的潛艇攻擊商船時要距離5000米之內甚至更近,這樣就能降低計算提前量的公式難度、魚雷縮短攻擊距離,壓縮商船的規避時間、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命中機率,但是距離近也是有度的,二戰期間“大西洋航線”屢次受到德國攻擊損失慘重,為了對付德軍潛艇大部分的“勝利輪”和“自由輪”都安裝了武器,並且增派了護航的戰艦數量,德軍潛艇如果實施近距離攻擊,不但會暴露自己的蹤跡還有被護航戰艦擊沉的危險。對於戰艦的攻擊也要採用伏擊的方式,潛艇與對面艦艇在水面上對打根本討不到任何便宜,只能是在水下利用夜暗的掩護,在較遠距離使用雷達搜尋海面,如果是大型水面艦艇編隊潛艇就要“退避三舍”不去碰黴運,如果是小型編隊還是有討到便宜的可能性,比如:美軍“射水魚號”擊沉鬼子“信濃號航母”,就是膽量和運氣!

    當時“射水魚號”發現“信濃號”編隊後緊緊跟蹤,但由於航速慢,根本攆不上日軍編隊,但“信濃號”剛剛下水是在試航速度也不快,僅為15節還以“Z字形”航線航行,正好又進入到了“射水魚號”追趕距離內...當“信濃號”編隊的護航驅逐艦駛過“射水魚號”後,它在極短的距離內發射了六枚魚雷,其中有四枚命中將“信濃號航母”擊沉!“射水魚號”擊沉“信濃號”確實是有運氣成分在裡面,當時日本驅逐艦也發現了它,並且投擲了幾十枚深水炸彈都沒挨著讓它逃脫掉了。

    總之,二戰期間的魚雷沒有智慧化這麼一說,它攻擊艦船時需要透過:雷達、聲吶、潛望鏡精確的探測和仔細觀察,透過一套較複雜的計算公式得到較為可靠的攻擊距離,才能發射魚雷施以攻擊,而且要儘量縮短魚雷的航程,因為直航魚雷根本不能拐彎,攻擊距離太遠受水下暗流的影響偏離目標的可能性很大,只有縮短攻擊距離才能減少外部因素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粉滅火器在高溫下會爆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