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醉繁華不醉君

    人和世界的"文化",包括自然的"向人而化"與人自己向文而化",都要由人來實現,總起來就是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改造自身"、"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這意味著:文化是"人化"與"化人"相統一的一體化程序。說到這裡,人們常想到一個有趣的"難題":先有人還是先有文化?或者:是"人化"在先,還是"化人"在先?文化是如何開始的?這很像那個眾所周知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許多人把這類悖論當成是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反映出人的思維方式的一定的侷限。但是如果跳出抽象概念的圈子,而從歷史和實踐上尋找出路,其實所有悖論都是能夠解決的。這需要歷史的和實踐的思想方法。就“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來說,之所以繞不出惡性迴圈的圈子,問題往往出在概念的抽象化和凝固化上面:因為你說的"雞",只是指現在看到的這種由蛋孵化出來的雞;而你說的"蛋",也只是指現在由雞所生的這種蛋;既然已經如此,那麼要問二者之間孰先孰後,當然就無法回答了。然而只要再思考一個實際上的現象,就可發現毛病在哪裡:這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只是存在於人的腦子裡,只是一個語言和邏輯上的困難,並不是歷史和現實中真正存在的困難。因為事實上它並沒有導致雞和蛋的出現有什麼困難。那麼這個問題在歷史和現實中是怎樣解決的呢?這些固然可以請專家來做權威的具體解釋。但我們要從思想方法上有所提高,就要想到一個普遍的道理:原來,我們現在所說"雞"和"蛋",並不是從來如此、一成不變的。在生物進化的歷史上,它們是由別樣的形態、別樣的關係演化而來,形成了現在這種狀態和關係的。也就是說,事情可能是:最初非卵生、不下蛋的某種禽類,最後變成了現在的卵生雞種。說到文化與人、人化與化人的關係,道理也是如此:這是一個歷史地發生的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之間在雙向互動、交替上升中實現著。"人化"和"化人"的關係是一種雙向生成、雙向展開的辯證運動,它們實際上是同時的,是一回事。只是在我們的想象和敘述中,要做到把它們當"一回事""同時說出來"很困難,所以才不得不分開來說"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意識到這一點,在我們的文化思考中很重要。因為下面也還有時要這麼說。人透過實踐改變自然界和自身,使自然和人自己走向"人化"的過程,是以人在自然界的產生開始的,而人的產生,則又以造就或形成了人所特有的生存發展形態——文化為標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角函式極限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