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兒暖暖

    一些老師這樣說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他們是想刺激孩子,到達激勵的效果!但事實往往相反,不但沒有達到激勵的作用,反而引發了孩子們的負面情緒,不利於孩子們的成長!當老師這樣說的時候,很多孩子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的第一反應是老師對我們不滿意、不認可、不喜歡我們,內心是很失落的,甚至一整天都鬱鬱寡歡!有的孩子可能還會選擇破罐子破摔,繼續調皮搗蛋,不注意聽講,不好好完成作業,甚至愈演愈烈,與老師的期望大相徑庭!我們不排除有一些孩子會選擇積極的處理方式,他們會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贏得老師的認可!但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和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來說,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多!所以,我認為老師的這種表達方式是弊大於利!如果老師可以換一種方式,先對學生們的優點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提出不足,並介紹一些其他班級的先進經驗,孩子們會更容易接受,並會積極的努力改變,爭取做的更好!老師不僅僅要教書,更要學會育人!遇到一位好的老師,甚至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 2 # 三水三心

    老師總跟孩子說別班同學怎麼好教,自己班怎麼難教,一般不是瞧不起自己的學生,而是老師為了激勵自己的學生採取的一個“伎倆”

    在中小學,很多老師都會同時教兩個班或者多個班,自然,也就會涉及到一些比較:這個班的學生成績好一些,哪個班的學生守規矩一些,哪個班的學生更有禮貌等等。即使只教一個班的老師,還是可以比較,他會把這批學生跟以前的學生比較。

    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從一生下來,不就在接受別人的比較嗎?所以,家長也好,學生也好,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回答問題上來,老師作這樣的比較,是基於什麼心理?會不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呢?

    首先,老師的比較,其目的是對現在學生的激勵

    老師透過比較,並將比較的結果告知學生,絕大多數情況下,其真實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明白差距,然後奮起直追。

    然後,我還會說,“你們如果一直比不上B班,那我很難不偏向他們。”這樣一來,A班的學生不服氣,自然就會奮起直追。

    而我在B班,也會這樣說A班如何如何,這樣,兩個班就形成了競爭。

    但有一次,兩個班的學生在一起,談論這件事,就揭穿了我的“伎倆”。我只有告訴他們,真實的目的。學生嘛,老師的想法,他們也懂——為了他們好!

    其次,老師在進行比較的時候,要注意學生的感受

    但老師在進行比較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學生的感受,特別是兩個班本身的成績差距很大的時候,過度的成績比較,可能會帶來傷害。我曾經交過一個全年級所有班分化組合起來的成績最好的班級合最差的班級,那兩個班,除了語文差距在20分之內,數學英語,基本上都在50分之上。

    你說,比較成績,是不是隻會導致負面作用呢?

    但我還是有辦法,比表現啊!所以,我對優班說,那個班成績比你們差,但表現比你們好,對老師非常關心。我就舉一個例子,每天都有學生給我拿書、拿杯子,你們班,都是我自己拿。然後,優班的學生,就開始效仿。

    而我在差一些的班級,給他們講,那個班的學生,成績比你們好,但他們的努力程度超過你們——笨鳥先飛,你們還不願意飛,是不是差距越來越大呢?

    這樣的比較,相對來說,就容易讓學生接受一些。

    你如果單純拿成績來比較,你想,初三了,那樣的差距,神仙都補不回來——有什麼意義呢?

    那如果老是以一種譏諷的態度進行比較,則往往會適得其反。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老師一味的看不起某一個班,很快就會讓學生機體產生反感,時間一長,就會有學生開始和老師作對,再後來,全班跟你作對的話,作為老師,威信就會掃地。我有一個同事,說話有些尖酸刻薄,經常譏諷現在的學生,說什麼一代不如一代,後來,學生集體反對,還到校長處反映,請求換老師。最後,自己弄得是灰頭土臉。

    總之,在比較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本著為了學生進步的目的,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來比較,否則,就可能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25年英國發生什麼事,取消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