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隨感
-
2 # 金匱真言
中醫講的脾是一個大系統,這個系統不僅僅包含人的系統,更是大自然與人體聯絡的通道。這就是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
大地的中央生溼氣,溼氣化生成脾,脾生肉,肉所致的是人體的肌肉等組織。肉生肺,肺主皮毛。溼氣是在天無形,在地之有形謂之土。於是大自然和人體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
那麼脾是什麼?脾主溼,脾為土。這是大自然的功效,自然也是人體脾臟的功用。脾可以運化水溼。進入人體的水和食物一定要在脾的推動作用下,才能被消化吸收。因此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形象的描述了脾的作用“脾傷則不磨”,講脾的作用比作是磨,研磨食物。水液代謝的中間環節是脾,沒有脾的推動作用水溼就會積累在中間,可以導致腹水。
脾為土髒,形似大地。大地的作用是生長萬物,滋養萬物。脾的作用亦如是。脾將消化的精微物質,向上輸送,合心髒的陽氣,將精微化赤,進入肺脈而成為營氣。《黃帝內經》謂營氣“以養身生,莫貴於此”,可見營氣重要的滋養作用。
同時脾臟和人體外部也有聯絡,人體的嘴唇是脾臟在外的表現,嘴唇的形態、顏色異常也可以反應脾臟功能的異常。同時肌肉、口水、思慮等都是脾臟的表現形式。《黃帝內經》記載脾臟“在聲為歌”,因此適當的唱歌可以鬆解土壤,使脾臟開,飲食轉佳。
因此脾臟不單單是西醫解剖中的一個馬蹄狀臟器,在中醫中包含了更多更豐富的內涵。
-
3 # 還原中醫大道
在中醫裡脾是指五臟六腑中的脾臟,位置處於中焦。其功能主要是將水谷精微轉化為營血供給全身營養,保證全身功能正常執行。脾在五行學說中屬土,在八卦中屬坤卦,在九宮屬中宮。脾在病理生理裡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人體的一切功能活動,都需要脾來協助完成。歷代醫家都很重視脾的作用,醫聖張仲景所有方劑都重視顧護脾胃。有針對脾胃的建中湯,理中丸。金元時期李東垣更是把脾胃學說發揚到極致,創立補中益氣丸,造福人類。可以這樣說只要搞懂了脾胃,開方就成功了一半。
-
4 # 本草行者17612170246
中醫的脾,是一系列的人體功能的概括。包括
還有呢,自己去百度!
如果想知道中醫裡面講的脾是什麼,要對照你解剖學生理學的那一套的那一套來講,去找一個西醫式的中醫給你講吧!
-
5 # 自然神力源567
中醫說40
我的理解是:中醫裡所謂的脾不是指現代解剖學中的特定脾臟,而是指一套消化系統。包括胃、肝、胰腺在內的。功能是:從食物轉化成人體執行的精微物質。所以,看古人治病藥方時,參考這種看法,也許對治療某髒的疾病有所幫助。脾胃的平衡就是:我們進食的食物應該考慮自已的轉化能力。平衡就健康。舉例:我們進食的穀物,脂肪等食物,必須對應的胰和肝的轉化能力,超越了胰和肝的轉化能力就容易得病。理解的不深,望有識之士一起討論。喜歡我的,可關注我。更多精彩的多領域評說分享給喜歡我的人。
-
6 # 仁和3
這樣理解比較好,千百年前知道脾把他歸到消化系統很正常,就象地球繞太陽轉還是太陽繞地球一樣,因此,不要以此就說中醫不科學
-
7 # 江滔7
關於這個問題,得分古代中醫和現代中醫來講,我所說的現代中醫是指近代以來的中醫,中醫的流派很多,也不一定所有中醫看法都一致。
古代中醫:中國的古人無疑是曾經有過解剖實踐的,雖然限於技術手段和認識水平,但對人體是有粗略的瞭解的。具體到脾,當然就是一個被實體觀察到的器官,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解剖學上的脾。《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難經.四十二難》記載得更詳細:“脾重二斤三兩,長五寸,扁三寸,有散膏半斤。”你看,古人對脾的位置、形狀、大小、顏色都描寫的很詳細。當然,在此基礎上古人對於脾的功能就多半是猜了,比如其主要功能是“脾主統血”,事實上現在臨床上有很多人都被切除了脾,沒有發現“不統血”的情況。
現代中醫:近代以來,現代醫學傳入中國,對中醫形成了毀滅性的衝擊,面對無數鐵一般的證據,中醫事實上幾乎就要被廢掉了。以餘雲岫為代表的一批有留學經歷的人提出了廢醫存藥的主張並得到了國民政府的支援。在此時刻惲鐵樵這位半路出家的老先生站了出來,提出了一系列將中醫“變實為虛”的主張,著名的就是那句“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以此理論為基礎,在中醫理論中的整個人體都不是血肉的,而是“功能性”的。此理論一出立即得到中醫界的廣泛支援,其最大的好處就是根本上回避了任何可驗證的討論。西醫說你的經絡畫歪了,我說我的經絡又不是血管,說你的脾沒有這些功能,我說我的脾又不是你的脾……那是什麼呢?哎呀,是哲學啊,是象徵啊,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啊!哪怕你放大上百萬倍也看不到啊!因為你們西醫不夠博大精深,理解不了這些玄妙的東西,很low啊!所以,在現代中醫看來,脾是一個“系統功能單位”,包括消化系統、水液代謝、四肢運動及神經、內分泌和免疫防衛等。(這些功能說法都是現代中醫怕你聽不懂,翻譯過的)
我想最後說的是,現代中醫能活得還這麼滋潤,惲鐵樵及其追隨者是奠基者,每個中醫都應該給他老人家立牌位祭奠。但同時經過上百年的“虛化”,中醫事實上已經斷絕了自己科學化的路,因為中醫已經從根本上拒絕了任何驗證,而驗證是科學的基礎。
-
8 # 查悅保障
脾和胃都是我們身體主要消化器官,胃主消化,脾有幫助胃消化的功能。胃脾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中醫所說的“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涉及機體運化與升清降濁、統血等功能。人從出生之後,成長、學習、工作、娛樂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透過飲食而來,而飲食必須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轉化為身體所需能量。當脾胃功能減弱,身體就會出現一些列症狀。最主要的是消化功能失常。脾胃疾病多集中在西醫所指的食管、胃、腸等方面,如胃食管反流、胃炎、胃潰瘍、胃下垂、十二指腸炎症、十二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徵、結腸炎、習慣性便秘以及胃腸腫瘤等。
那麼當脾胃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調理呢?一、脾胃虛弱,及時看醫生,適當服用藥物。
脾胃不好主要是脾胃虛弱,中醫認為主要分三型:脾胃氣虛、脾陽虛、胃陰虛,因此,一旦脾胃虛弱,不可盲目服藥,一定看醫生,最好看中醫,辨證施治。
二、注意飲食調理。
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保胃”的前提。因此,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偏食。以素食為主,葷素搭配,營養全面。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乾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三、注意冷暖。
“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的確是經驗之談,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有虛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洩瀉的,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薑茶。
四、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
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迴圈,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五、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積極向上、輕鬆樂觀的情緒可以使人體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神志清楚,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或促使疾病痊癒。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當人的精神愉快時,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指揮作用加強,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洩的調整,保持著旺盛的新陳代謝。
不過最後提醒朋友們,找中醫調理脾胃雖然靠譜,但是還應找一位資深靠譜老中醫。
》查悅生活,致力於為大家提供更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知識,讓大家快樂生活每一天。
-
9 # 甘爸養生影片
中醫所說脾: 主要於主運化的生理功能,主運化水谷精微。以人體攝取營養物質主要器官(是以化生氣血裡液的物質原料)。後確立脾為後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現代解剖學"脾"只是一個淋巴器官,是的,但中醫是整體學(脾與胃以膜相連相符),在臍上三寸,所以,脾屬於中醫的藏象之脾。
要達到脾胃執行平衡 ,是可以做的到。十人九胃很正常!"小病不治易釀成大禍--癌",千萬別忽視它。胃氣不降症狀: 打嗝兒、燒心、反酸、納呆、食慾不振、早飽。脾氣不升: 疲乏力、四肢倦怠、想睡覺。這些和平時生活習俗、飲食習慣有關,所以,提倡四合理; 飲食、起居、情志、運動合理。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胃調理,調其升降,顧其潤燥。推薦驗方《四君健脾益氣》,《烏梅敗醬湯》。適合自己的才是好方子。
-
10 # 藍天61355
中醫說的脾胃,是一個功能體系。脾胃,脾屬於裡,胃屬於表;脾主運化,胃主吸收。
要想脾胃執行平衡,那就是脾胃功能正常或者相對協調。這就是牽扯到氣的問題,有力,才好,所以有胃氣等之說。
胃容易先得病,然後才傳遞到脾,所以脾胃治療,一般都是先從胃開始治療,病症到脾就相對難治些。
中醫治療,那是一套體系,當下病症,那是屬於邪,所以要去邪;去邪容易傷正氣,所以還得扶正;還得用東西把它統一起來。這就是理論,也是實踐。
你要說中醫不科學,你可以從效果來驗證,但是不能以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體系。因為不是一個體系,猶如,重量和長度,那是沒法比較好壞的。
回覆列表
要想全面瞭解中醫的脾的內涵,需要從中醫的脾功能來入手:
脾的生理功能:
(1)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並進一步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的作用。
具體體現在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①主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及輸布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的功能。因此,有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稱。
②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具有吸收、轉輸和佈散的作用,是人體水液代謝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2)主升清: 是指脾的生理特點而言。升,上升、輸布和升舉;清,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以及頭目,並透過心肺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其運化的特點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脾主升清,是和胃的降濁相對而言。另一方面,脾氣的升舉作用,可以維持內臟的相對恆定。脾能升清,則水谷精微能夠正常吸收和輸布,且內臟不致下垂。
(3)主統血:統,即統攝、控制、約束之意。脾主統血,是指脾能夠統攝、控制血液在脈管內執行,而不致溢位脈外的作用。
簡化表達,個人認為,脾的實質是全消化系統及其功能的高度概括。
此外,也包括相應情志方面的調節(脾在體合肉,在液為涎,在志為思,在竅為口)。對其他五臟的影響(脾屬土,為肺之母,為心之子。強弱都對子母有影響)。
講的不完整,如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