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古代,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皇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為何皇帝的繼承卻如此武斷,只是嫡長子繼承,為何不能在皇帝的兒子當中選擇一個出類拔萃的呢?嫡長子繼承製真的科學嗎?
9
回覆列表
  • 1 # 楚邾

    很簡單,因為賢的標準沒法定,“賢”是一個偏主觀的概念,勤政愛民可以是賢,孝順仁愛也可以是賢,武功赫赫同樣也可以是賢。對於皇帝來說,兒子絕對不止一個,可能老大善於政事,能過處理好各種政務,可以說賢,老二武功卓越,為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也是賢,那麼二者到底選誰?再換句話說,豈不是隻要造出點名聲,讓自己擁有“賢”名,那麼就可以有機會登上皇位?顯然不是,“賢”的概念太主觀,沒法統一定義。

    相反,嫡長子拋卻宗法制的觀念來說,嫡長子就是固定的、唯一的,只有皇后的兒子才能稱為嫡子,嫡子中老大就是嫡長子,這樣皇位就不至於出現無序的競爭,想要繼承皇位,就要先看出身、看排名,從裡面選擇最接近的一個繼承皇位就好。

    清代以嫡長子繼位的道光皇帝

    當然,這都是理想的狀態,歷史上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並不多,哪怕以嫡子繼位的也有限,但最起碼有這個標準,總比主觀的以“賢”來確定好,那樣可以預見,皇位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 2 # 一枚明粉

    考核制度的核心就是要說服力最強,成本最低,爭議最小。選太子是一次特殊的人事考核,為眾利益集團所矚目,自然更要符合這三要素。

    立賢和真愛差不多,說的頭頭是道,但沒有標準。

    (嫡長子繼承)

    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這樣的標準基本能使答案具有唯一性,保障政治穩定。

    嫡長子繼承製度有兩大部分嫡妻,長子。在西周時期,妻族勢力一般比較強盛。他的大兒子也是最有正統性。兩要素結合就是嫡長子繼位。如果換成某妾的長子,在君王百年後就會帶來政治衝突,進而影響國運。

    到了後世,後族實力有限,而且由於各種原因可能沒有嫡長子,比如在明朝只有明武宗是嫡長子。長子繼承製就明顯了。萬曆皇帝想立三兒子都折騰不過來,爭國本鬧了十多年。

    嫡長子繼承製度有排他性,讓人對政局有預期,也讓囂小不窺視神器。

    (明武宗是明朝僅有的嫡長子繼承)

    立賢帶來的套利空間太大,在政治上會引起很大的政治投機。一般的人都會謹慎選擇。

    其實這個就像敬天一樣,宋真宗時代喜歡搞天書祥瑞。有一次有個老百姓說我家房子出了天書,這時候是接還是不接?接了下次出了咋辦?不接,你怎麼證明是假的?所以接了天書,後來把那人殺了。之後搞這也就謹慎了。

    (霍光立賢)

    最高權力繼承是古代史最核心的命題之一。先後探索過(嫡)長子繼承製度,兄終弟及,賢能,秘密建立儲君等方式,最有效的就是長子繼承與秘密立儲,因為這倆排他性最好,最難引起爭議,甄別成本也低。

  • 3 # 秦右史

    傳統儒家學者建構了一套理想化的政治觀,那就是上古三代時期聖王治世,選賢與能,社會和諧,典型的公天下,人民和和美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秩序井然。後來大禹去世,其兒子夏啟繼承王位,改公天下為家天下,結束了部落聯盟體制,建立了夏朝。自此歷代知識階層就傾向於歌頌遠古時代,道德高遠,社會清明祥和。

    而對於自己所處的時期,總是能各類問題,不免懷念古典,這就是所謂厚古薄今的理論基礎。夏代家天下之後,所謂賢愚只能在家天下-王族世系內完成。王族內後代眾多,良莠不齊,故而選擇賢明能幹之人,才是上策和必要之處。然而,隨著商周革命,周天子時代來臨,封建諸王,確立宗藩。同時,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禮制基礎,嫡長子繼承製成為王朝世系的關鍵和最高合法性,形成一個層級化,序列化和高效化的政治社會運轉機制。

    雖然歷朝歷代並不一定完全遵從嫡長子繼承製度,但是這一模式卻得到了普遍認同,成為一個同心圓般的政治構造,影響了秦代之前的政治延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位階,因此也有相應的秩序表述。不僅如此,嫡長子制度還擴充套件到宗族家庭的財產繼承,職位恩蔭理念中,嫡庶分別,年齒先後,都是一個擇選的條件,原則上不能違背禮法。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就有這個意思。

    自然,選取賢能基本是一個美好的夢想。賢能的標準不好確立,操作起來成本太高,不符合人性的本質,也不利於政權的穩定性,導致各派紛爭不休。因此,嫡長子繼承製作為一個制度存在,是非常有利於政局穩定的。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產生了很多悲劇。比如司馬衷明明是個白痴,但是晉武帝司馬炎要遵從嫡長子制,就算他是白痴,也要把皇位傳給他。這也就直接造成了西晉的“八王之亂”,以及最後西晉滅亡的悲劇。再比如李世民的能力本來很強,他所立下的戰功也是最多的。但是李淵遵奉嫡長子繼承製,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也因此造成了“玄武門之變”的悲劇。

    (玄武門之變)

    如果晉武帝司馬炎一開始就選擇一個聰明的,有能力的成年的皇子來繼承皇位,顯然“八王之亂”的悲劇絕對不會發生。同樣的,如果李淵一開始就選擇功勞最大的,也最有能力的李世民為太子,“玄武門之變”這樣兄弟殘殺的悲劇,也不可能出現。

    事實上,選一個有能力的人為國家領導人,這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是個常識。畢竟國家領導人是整個國家的掌舵人,國家的掌舵人要是沒選好,整個國家必然會發生很多悲劇的事情。可是古人為什麼連常識性的東西都不願意用,而偏偏要執著於什麼嫡長子繼承製呢?

    因而很多人就想到,如果古人不執著於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奉行唯才是舉,是不是就會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呢?

    這個話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恰恰相反。古代之所以一定要堅持實行嫡長子制。正是為了避免爭奪皇位引發的兄弟相殘、親人廝殺、諸侯爭霸這樣的悲劇。為什麼這麼說呢?

    (康熙劇照)

    我們拿歷史上的一件實際事情來研究。康熙皇帝很早就按照嫡長子制,選擇了嫡長子胤礽為繼承人。但由於他不滿胤礽的一些做法,廢了他的太子之位。這樣一來,所有的人都以為,康熙是想唯才是舉。(注意,是大家都覺得康熙是想搞唯才是舉,而不是康熙真正在搞唯才是舉),因此,大家都極力推薦最有才幹,同時又最有親和力的皇八子胤禩。

    康熙大為生氣,否定了胤禩,並且給予胤禩以及那些擁泵者以沉重的打擊。但是,他並沒有否定大臣們的想法,以至於大臣們還是覺得,康熙是在搞唯才是舉。所以大臣們都各自依附不同的皇子。也由此引發了歷史上最殘酷最慘烈的皇子們爭奪儲位的大戰。

    古代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比如曹操因為遲遲沒有選擇繼承人,因此也引發了曹丕一黨和曹植一黨的大戰。武則天也是因為遲遲沒有選定繼承人,因此引發了李氏和武氏之間的大爭鬥。

    由此可見,古代如果不堅持嫡長子制,而要搞唯才是舉,哪怕不是真正的唯才是舉,僅僅有一些唯才是舉的嫌疑,在後代之間引發爭奪的慘烈程度,顯然是更高的。那麼,本來唯才是舉是一個非常公平合理的方法,為什麼在後代引發爭奪的程度,反而會最高呢?

    (曹丕劇照)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唯才是舉看起來公平合理,其實非常不公平。之所以不公平,是因為做選擇的人,不是全華人民,也不是朝廷中的所有大臣,或者所有皇室成員,而是隻有皇帝一個人。

    因為只有皇帝一個人,因此,標準就由皇帝一個人來定。皇帝都是有偏好的,他的認識也是有侷限的。他看到的東西,很多時候並不是真實的東西,這就會造成極大的偏差。

    比如,隋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他就完全看錯了。楊勇這個人,雖然愛奢華,但其實是個老實人。楊廣這個人,表面上艱苦樸素,其實都是裝的,不但趣味低下,而且愛奢華的程度遠遠高於楊勇。結果隋文帝沒有看清楚,廢黜了楊勇的太子之位,選擇了楊廣,最後自討苦吃,被楊廣給害死。

    再比如,道光皇帝選擇繼承人,咸豐在道光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仁孝”之類的東西,其實都是他的老師教他的,並非是他的真情流露。而奕訢沒有人教,反而是真情流露。結果道光給騙了,選擇了咸豐為繼承人。而事實證明,咸豐能力是很存問題的,也沒有表現出什麼“仁孝”,他的貪玩好耍,也因此造成了慈禧的上位,給近代中國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因為皇帝的標準可能是錯的,又可能被矇蔽。因而,這個看似公平的“唯才是舉”,恰恰很不公平。反而“嫡長子制”,畢竟這個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而且擺在那裡。先生的那個兒子,就應該當繼承人;後面生的,就沒有資格競爭。這才是真正的公正。

    所以說,古代之所以採用“嫡長子制”,恰恰是為了體現公平,減少後代的爭鬥和殘殺。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世界最美的十位女星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