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東於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6歲上學,先後就讀於遼源中興小學校、遼源四中、遼源五中,因學習成績異常突出,屢獲學校表彰。
1963年,南仁東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優異成績奪得“吉林省理科狀元”稱號,並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
1963年9月-1968年7月,就讀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真空及超高頻技術專業,獲學士學位。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讀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導師王綬琯),先後獲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4年始,南仁東使用國際甚長基線網對活動星系核進行系統觀測研究。在這一領域的早期發展階段,主持完成歐洲及全球網十餘次觀測。首次在國際上應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豐富的天體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圖,達到國際最高動態範圍水平。建立中國相關後圖像處理中心,使80年代中國進行VLBI資料分析成為可能。
1993年,在日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概念提出。
1994年始,南仁東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建設巨型球面望遠鏡作為國際SKA的單元,開始啟動貴州選址工作。為了給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選址,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先後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時間長達12年。
1995年11月,“大射電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成立,由南仁東任主任。
2006年,南仁東,任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專業委員會委員主席,為中國天文學界第一次在此層面任職,在國際射電天文界得到同行的認可與尊重。
南仁東生前最後一次受訪
2012年,FAST973專案正式啟動,作為資深諮詢專家,南仁東指導FAST973專案“射電波段的前沿天體物理課題及FAST早期科學研究”的立項及組織實施;確立了FAST實現世界首個漂移掃描多科學目標同時巡天的原創科學策略;提出除錯階段全波段監測蟹狀星雲脈衝星的優先觀測計劃;建議了用於望遠鏡調整期及早期試觀測的單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機,前者已投入試觀測。
2014年,“天眼”反射面單元即將吊裝,南仁東親自進行“小飛人”載人試驗。
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已罹患肺癌,並在手術中傷及聲帶。患病後依然帶病堅持工作,儘管身體不適合舟車勞頓,仍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啟用,並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
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逝世。
截至2017年9月,南仁東已發表科技論文222篇,專著7部,技術報告6本,專利36項;論文被SCI收錄56篇、被EI收錄65篇,SCI和EI引用近900次。此外,還多次參與重大科研專案的相關工作。
南仁東於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6歲上學,先後就讀於遼源中興小學校、遼源四中、遼源五中,因學習成績異常突出,屢獲學校表彰。
1963年,南仁東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優異成績奪得“吉林省理科狀元”稱號,並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
1963年9月-1968年7月,就讀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真空及超高頻技術專業,獲學士學位。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讀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導師王綬琯),先後獲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4年始,南仁東使用國際甚長基線網對活動星系核進行系統觀測研究。在這一領域的早期發展階段,主持完成歐洲及全球網十餘次觀測。首次在國際上應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豐富的天體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圖,達到國際最高動態範圍水平。建立中國相關後圖像處理中心,使80年代中國進行VLBI資料分析成為可能。
1993年,在日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概念提出。
1994年始,南仁東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建設巨型球面望遠鏡作為國際SKA的單元,開始啟動貴州選址工作。為了給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選址,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先後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時間長達12年。
1995年11月,“大射電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成立,由南仁東任主任。
2006年,南仁東,任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專業委員會委員主席,為中國天文學界第一次在此層面任職,在國際射電天文界得到同行的認可與尊重。
南仁東生前最後一次受訪
2012年,FAST973專案正式啟動,作為資深諮詢專家,南仁東指導FAST973專案“射電波段的前沿天體物理課題及FAST早期科學研究”的立項及組織實施;確立了FAST實現世界首個漂移掃描多科學目標同時巡天的原創科學策略;提出除錯階段全波段監測蟹狀星雲脈衝星的優先觀測計劃;建議了用於望遠鏡調整期及早期試觀測的單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機,前者已投入試觀測。
2014年,“天眼”反射面單元即將吊裝,南仁東親自進行“小飛人”載人試驗。
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已罹患肺癌,並在手術中傷及聲帶。患病後依然帶病堅持工作,儘管身體不適合舟車勞頓,仍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啟用,並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
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逝世。
截至2017年9月,南仁東已發表科技論文222篇,專著7部,技術報告6本,專利36項;論文被SCI收錄56篇、被EI收錄65篇,SCI和EI引用近900次。此外,還多次參與重大科研專案的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