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定力
-
2 # 玉yurun
以前只知道楊絳先生是國學大師錢鍾書的夫人,一個被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尊稱為先生的奇女子,自讀過《幹校六記》、《一百歲感言》深深為楊絳先生的樂觀主義精神,優美流暢的文筆,以及對生活的感悟所折服。
《幹校六記》收錄“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閒”、“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等六篇,是錢鍾書夫婦在1969年文革初期,被下放至河南羅山幹校後的日常生活記錄。在那場劫難中,迫害者人性扭曲,文人尊嚴盡失。
讀《幹校六記》,絲毫不見控訴與哀怨,字裡行間無處不在的質樸,讓人倍感親切。日常衣食瑣碎,夫妻細膩情深,同志間患難之誼,平凡而浪漫。
讀《幹校六記》,感受到先生的堅毅、先生的自信,先生的力量;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不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鉤的浪漫,更融合了兩人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堅守。
-
3 # 山河教育徐老師
對於那段特殊的歷史真的是知之甚少,就算是我這種自小喜歡纏著長輩將老故事人也只是當聽故事而矣,完全無法理解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而 幹校六記中先生用委婉的文字揭開了那特定時期神祕面紗的一小角。文字間沒有自怨自哀、沒有抱怨,猶如先生所講:“回京已八年,這一段生活是難得的經驗,因作此六記”。
楊絳的散文浸透著濃郁的悲喜劇因素。具體地說,是充滿了一種力圖以喜劇精神壓倒悲劇精神的努力。她儘量用喜劇語言沖淡殘酷的歲月記憶,減弱沉重的精神壓力。她喜歡用短句子,像講故事似的又穿插 一些輕鬆的評論和獨白,還包括生活中的奇聞軼事、對話情態、閒趣瑣狀,充分表現了一個家庭的和樂風範,而對生活中存在的悲劇,卻只是用淡淡的語調平實地敘來,絲毫看不到抱怨和洩憤的企圖。楊絳不希望讀者隨受她的痛苦,而讀者卻恰恰能從她的作品中讀到無需言喻的生活體驗。從整體的美學效果上來看,楊絳的散文和同一時期的多數“老年作家”一樣,呈現出一種活淡、平和、睿智的風格。在藝術上,語言表達簡潔、凝練、幽默,結構安排比較機智,開合自如,技巧運用嫻熟,不著痕跡,處處“隨心昕欲”,又處處頗具匠心地灑脫與嚴謹。總是在冷靜的敘述中,給讀者以思考的餘地。
-
4 # 素心如簡藤兒
這個問題問得好,把我們帶入一個記憶中的年代,年輕一代建議也多看看,如何把浮躁的情緒,淡化成平常態。
我很喜歡這本散文集。
《幹校六記》是楊絳先生寫的紀實散文集,記錄1970年到1972年,文革時期,在河南幹校學習、勞動中種種瑣屑的小事和零散的感受,用溫婉平和的心態,給我們描繪出那個特殊年代生活狀態的剪影。
胡喬木先生對此書給予高度評價:“悱惻纏綿,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句句真話”
楊絳愛人錢鍾書說它是“……大背景下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
文中記載六個片斷:《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閒》《“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從衣食住行、同志之間情誼、城鄉文化差別到夫妻相濡以沫的深情等瑣事,都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對信仰的堅守,對苦難和不公的怨而不怒平和的心態。
楊絳先生這種對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突如其來的變化,危而不亂,淡定從容,難中堅守,苦而不怠的心態,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摘錄文中經典語句,共勉:
1.希望的事情,遲早會實現,實現了的希望,總會變了味。
3.在大的時代裡,個人正如一葉扁舟,唯有隨波逐流,偶爾的諷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靜地一步步走向墳墓而已。命運於此,並不是一個悲劇,不過是巨大的諷刺。
4.既然是自己的選擇,而且不是盲目的選擇,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5.我們都懂得"自由是規律的認識";明知這扇門牢牢鎖著呢,推它,撞它,也是徒然。
細細品味,生活哲理都在其中。
《幹校六記》雖是記述七十年代的生活狀態,但是對現在的我們依然感觸良多,楊絳先生以她溫婉嫻淑的筆調,告訴我們,人生無常,但是永遠用一顆平和淡然的心,去面對現實,堅守內心的真善美,堅守內心的信念!
正如她晚年說的: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有一顆美好的心境!
回覆列表
謝你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幹校六記》是反映60年代文革時期政治運動的記實小說,刻畫了那個時期中國的實質,以及對人性和生命的理解。作者記錄了自已被下放幹校之時,家中親人的遭遇及心中的淒涼;記實了在幹校與貧下中農早出晚歸時刻被人看菅的眼神和受到的偏見;記錄了從下放到幹校勞動改造受到的磨難。但是在當時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作者從沒想到逃離自已的祖國,更沒作出汙辱祖國的事情。該記實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祟高的愛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