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經這樣說過:“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別要求別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評自己,先改自己的。”
事實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老闆對員工的管理是相通的,在“身先”這一點上是非常相近的。一個家長懂得很多的育子道理,教給孩子許多好習慣,但是自己卻不去做,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多麼苦口婆心、嚴加看管,都不如家長自己以身作則、率先示範更有效。
張木匠並沒有讀過多少書,可是他的兩個孩子都考上了名牌大學。村裡的人見了,都來向張木匠“取經”:為什麼他沒讀過多少書,孩子卻都考上了大學,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或是秘訣。張木匠回答說:“裝象唄!”
張木匠知道,若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愛學習,家裡必須營造出學習的氛圍。在孩子剛上學時,他就做了一個大木桌放在家裡,每當吃過飯時,他就會坐在那裡看書,其實都是幾本舊書,從賣破爛那裡找來的。張木匠把書放在書桌上,包上書皮。兩個孩子上小學,並不認識上面的字。張木匠拿著書坐在那裡認真地看著,兩個孩子也拿起自己的書,坐在大桌子旁邊看。這樣,從小就培養了孩子讀書和學習的習慣。
張木匠自己也說,每次坐在那裡裝著看書,對他來說是一種折磨,其實他是想打麻將、想玩牌去的,可是那樣對孩子的影響不好。而且,農村的家長都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和自己孩子同齡的那些孩子很少有愛學習的,為了給孩子營造學習的環境,必須要學會裝樣子。
村裡有一個年輕的爸爸,他的兒子上了小學三年級,不愛寫作業,成績也很差。他愁眉苦臉地來向張木匠求教經驗。張木匠問道:“孩子寫作業時,你在做什麼呢?”“我一般不是看電視,就是招呼著左鄰右含在打麻將。”
“孩子在哪裡寫作業呢?”
“在一個角落裡,我給他安了一張小案。”
“那不行,我幫你做一張大桌子吧,讓孩子和你都在這張大案子上看書,那才行。”
年輕的爸爸按照張木匠說的去做了,果然孩子養成了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成績也得到了提高。
張木匠的教子方法告訴了我們這樣的道理: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必須先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做不到,也要裝著做到。對於一個公司或群體的領導人來說,也必須像家長一樣,事事做到“身先”,也就是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這是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如果不具備這一品質,懂得再多的管理理論,有再多的管理制度,也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歷史名人趙簡子,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有這麼多“家”的頭銜,他是靠什麼起“家”的呢?簡單地說,就是做到了“身先。”
有一次,趙簡子被派親自統帥三軍討伐衛國,這個時候,他並不懂得帶兵之道,膽子還很小。當來到敵軍近前,準備發動進政的時候,趙簡子怕傷到自己,躲在了屏障和盾牌後面。他躲在後面擊鼓進軍,是催促士兵趕緊往前衝。可是士兵們發現自己的主帥不見了,便站在原地一動不動趙簡子擊了幾通鼓,士兵們都不動。躲在後面的趙簡子看到這種情況後就扔下了鼓械,氣憤地說道:“這些士兵都太差了,在戰場上竟然不聽主帥的號令,看回營後我怎麼處罰他們!”
行令官燭過是個正直的人,他聽到了趙簡子的話後,非常不服氣,摘下頭盔,橫拿著戈,走到趙簡子面前說:“大人,想我直言,在我看來,士兵們之所以這樣,只不過是您有些地方沒有做到罷了,士兵們並沒有件麼過錯的!”
趙簡子一聽這話,氣得火冒三丈,他立刻拔出劍來,對準燭過的胸口,說道:“我能不顧生死,親自來到戰場上,這難道做得還不夠嗎?你說,我哪些地方沒有做到?要是有道理便罷,沒理我立刻刺死你!”
燭過面對這種情況,毫不畏懼。他注視著趙簡子的眼睛,理直氣壯地說道:“既然您不明白,我就說給你聽。賢君獻公,即位五年就兼併了十九個國家,因為他能做到身先士卒。再說文公,他即位三年,以勇武聯礪士卒,這樣不出三年,士兵們個個都變得堅毅果敢。結果文公在城渡之戰中大敗楚軍,圍困衛國,奪取曹國,安定周天子,名揚天下,成為天下霸主。文公有什麼高妙之法嗎?沒有,他用的也是這樣的身先士卒。根據幾位名君的作法,我說您只不過是有些地方沒有做到罷了,士兵們並沒有什麼不好,難道我說得有什麼不對的嗎?”
趙簡子一聽,立刻明白了,他放下劍,趕緊給燭過賠禮道歉說道:“多謝您的指教,我明白了自己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到。”然後,趙簡子離開了屏障和盾牌,和士兵們一樣,站到了弓箭的射程之內。這個時候,他再次擊鼓命令士兵衝擊,結果只擊了一通鼓,士兵們便奮勇出擊,攻上了城牆,戰鬥大獲全勝。
戰鬥結束後,趙簡子對有功計程車兵進行獎賞,他重賞了燭過,並感嘆道:“這次之所以能大獲全勝,完全得力於燭過。兵車千輛不如燭過的一言!”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道理:在戰爭之中,身為指揮的將領能夠身先士卒,才能取得勝利;培養孩子,老師和家長親身示範,才能被孩子所信服。作為一件事情的帶頭人或一個集體的領導人,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有效地影響他人,推動事情的發展。
老趙剛被提升為公司的副總,面對公司管理混亂的現象,他決定要先燒幾把火,把一些壞習慣糾正過來。他最無法容忍的就是員工經常有遲到和早退的現象,不是這個藉口就是那個藉口,遲到的說堵車或者是沒聽見鬧鐘,或者是寫字樓的電梯太擠了,等了老半天才坐上電梯。早退的不是說頭疼,就是說要銀行交電話費等,總是有各種理由。
老趙決定要治一治這種“歪風”,他規定上班時間必須要按時到,遲到的扣罰半天的工資,早退的也是如此。“治亂世用重典”,面對辦公室這種混亂情況,老趙認為自己必須用“重典”才行。
遲到早退的制度宣佈下去之後,老趙對這方面就放心了,接下來,他要制訂一系列完善的業績考核制度,以提升員工的積極性。為了這些制度,老趙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鬧鐘都沒能叫醒他。當他醒來時,發現已經晚了,他趕緊打車急匆匆地來到公司,可是走到樓下時,他發現還是遲到了一刻鐘。在等電梯時,發現公司的幾個員工也擠了進來。他們看見老趙在,有些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到了公司之後,老趙非常氣憤,命令財務人員,趕緊收罰款,扣罰這些遲到員工的工資。這幾個人說到:“趙總,那你不也遲到了嘛!領導都遲到,我們員工當然得跟上領導的步伐了。”
老趙毫不客氣地說,自己頭一天晚上加班了。員工不服氣,說並沒有加班就可以遲到這條規定。老趙命令每個遲到的人都交了罰款。可是接下來又出現了問題:有的員工到辦公室樓下之後,發現遲到了,乾脆就請半天事假不來上班了,反正也是扣半天工資了,不如去玩、去逛街了。有的想早退的,也是下午早早就請半天假,辦完事後去閒玩了,因為早退一個小時也是半天的工資,不如索性玩上半天。
面對這種情況,老趙發現自己上任的這一把火沒有燒好,於是,他去請教一個國外留學歸來的同學,這個同學對企業管理非常在行,他請求這位同學幫他制定一個嚴密的管理制度。同學看了看老趙制定的制度,說道:“你這些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問題不在於制度不好,而是你自己做到了嗎?古語說道:‘自身正,不令則從;自身不正,雖令則不從’。你應該從這方面著手去做。”
老趙聽了同學的話,從那以後,他每天早上第一個來到辦公室,然後站到門口,來一個員工,他就點頭微笑,打招呼:“平!”員工一見,趕緊迴應,然後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開始工作。對於來晚的員工,他也是點頭微笑。遲到的人一見副總早早就來了,還跟自己微笑打招呼,都覺得不好意思。不出一個星期,就沒有人再遲到了。
無論你有多麼嚴格的管理措施,有多麼先進的管理辦法,都比不上以身作則的作用大。如果一個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那麼就會增加自己的威信,還會鼓舞別人,實現最大化的激勵作用。
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在那個時代可謂是風雲人物。我們知道,赫赫有名的“胡慶餘堂”就是胡雪巖開辦的。胡雪巖在經營藥店時,就曾身先士卒,帶領手下人一起制過藥。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在清代的時候,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就是考取功名,進入仕途。當時有一位學子,一心想考取功名,為此他學習非常刻苦,可以說是頭懸梁錐刺股。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終於考取進士。訊息傳來時,因為高興過度,如“范進中舉”一般,變得瘋癲了。當時,市面上有一種能治瘋病的藥方,但是許多藥店都不敢配製,原因是太麻煩。因為在藥粉中摻入礎霜後,必須攪拌得極其均勻,稍微有一點兒不均勻,藥粉中某個部分的礎霜含量精微高了一點兒,就會毒死人。也就是說,這種藥若是配得好,能治病,若是配不好,能“致命”。一些老中醫都不敢配這種藥,寧可不掙這份錢,也不想擔這份責任。
這可愁壞了瘋學子的家人,他們四處買藥,都買不到,非常著急,就來找胡雪巖,要求他無論如何,救瘋學子一命。胡雪巖把此事交給了藥店的夥計,可是夥計們都不願意做,也勸胡雪巖別找這份麻煩了。胡雪巖說:“那好,我跟你們一起來配藥,出了責任由我一個人承擔。”
於是,他和夥計們,整整用了三天的時間攪拌摻了秘霜的藥粉。就那些藥粉,反反覆覆地攪拌,大家覺得枯燥,早就煩透了。胡雪若想出個辦法,在藥粉上反覆寫“龍虎”幾字,以此方法來實現攪拌藥粉的目的。他身體力行,帶頭去做,與夥計們一起在藥粉上寫字,當寫到第九千九百九十九遍時,礎霜在藥粉中的含量也就被攪拌得非常均勻了。三天後,藥粉配製成功,瘋學子的家人拿回藥後,給病人服用,病人很快痊癒了。
聰明的老闆用制度管理員工,有德行的老闆用行動管理員工—躬親示範,起到模範帶頭作用,這樣更能帶動一個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事業的成功。
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經這樣說過:“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別要求別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評自己,先改自己的。”
傅雷事實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老闆對員工的管理是相通的,在“身先”這一點上是非常相近的。一個家長懂得很多的育子道理,教給孩子許多好習慣,但是自己卻不去做,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多麼苦口婆心、嚴加看管,都不如家長自己以身作則、率先示範更有效。
張木匠並沒有讀過多少書,可是他的兩個孩子都考上了名牌大學。村裡的人見了,都來向張木匠“取經”:為什麼他沒讀過多少書,孩子卻都考上了大學,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或是秘訣。張木匠回答說:“裝象唄!”
張木匠知道,若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愛學習,家裡必須營造出學習的氛圍。在孩子剛上學時,他就做了一個大木桌放在家裡,每當吃過飯時,他就會坐在那裡看書,其實都是幾本舊書,從賣破爛那裡找來的。張木匠把書放在書桌上,包上書皮。兩個孩子上小學,並不認識上面的字。張木匠拿著書坐在那裡認真地看著,兩個孩子也拿起自己的書,坐在大桌子旁邊看。這樣,從小就培養了孩子讀書和學習的習慣。
張木匠自己也說,每次坐在那裡裝著看書,對他來說是一種折磨,其實他是想打麻將、想玩牌去的,可是那樣對孩子的影響不好。而且,農村的家長都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和自己孩子同齡的那些孩子很少有愛學習的,為了給孩子營造學習的環境,必須要學會裝樣子。
村裡有一個年輕的爸爸,他的兒子上了小學三年級,不愛寫作業,成績也很差。他愁眉苦臉地來向張木匠求教經驗。張木匠問道:“孩子寫作業時,你在做什麼呢?”“我一般不是看電視,就是招呼著左鄰右含在打麻將。”
“孩子在哪裡寫作業呢?”
“在一個角落裡,我給他安了一張小案。”
“那不行,我幫你做一張大桌子吧,讓孩子和你都在這張大案子上看書,那才行。”
年輕的爸爸按照張木匠說的去做了,果然孩子養成了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成績也得到了提高。
張木匠的教子方法告訴了我們這樣的道理: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必須先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做不到,也要裝著做到。對於一個公司或群體的領導人來說,也必須像家長一樣,事事做到“身先”,也就是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這是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如果不具備這一品質,懂得再多的管理理論,有再多的管理制度,也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歷史名人趙簡子,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有這麼多“家”的頭銜,他是靠什麼起“家”的呢?簡單地說,就是做到了“身先。”
趙簡子有一次,趙簡子被派親自統帥三軍討伐衛國,這個時候,他並不懂得帶兵之道,膽子還很小。當來到敵軍近前,準備發動進政的時候,趙簡子怕傷到自己,躲在了屏障和盾牌後面。他躲在後面擊鼓進軍,是催促士兵趕緊往前衝。可是士兵們發現自己的主帥不見了,便站在原地一動不動趙簡子擊了幾通鼓,士兵們都不動。躲在後面的趙簡子看到這種情況後就扔下了鼓械,氣憤地說道:“這些士兵都太差了,在戰場上竟然不聽主帥的號令,看回營後我怎麼處罰他們!”
行令官燭過是個正直的人,他聽到了趙簡子的話後,非常不服氣,摘下頭盔,橫拿著戈,走到趙簡子面前說:“大人,想我直言,在我看來,士兵們之所以這樣,只不過是您有些地方沒有做到罷了,士兵們並沒有件麼過錯的!”
趙簡子一聽這話,氣得火冒三丈,他立刻拔出劍來,對準燭過的胸口,說道:“我能不顧生死,親自來到戰場上,這難道做得還不夠嗎?你說,我哪些地方沒有做到?要是有道理便罷,沒理我立刻刺死你!”
燭過面對這種情況,毫不畏懼。他注視著趙簡子的眼睛,理直氣壯地說道:“既然您不明白,我就說給你聽。賢君獻公,即位五年就兼併了十九個國家,因為他能做到身先士卒。再說文公,他即位三年,以勇武聯礪士卒,這樣不出三年,士兵們個個都變得堅毅果敢。結果文公在城渡之戰中大敗楚軍,圍困衛國,奪取曹國,安定周天子,名揚天下,成為天下霸主。文公有什麼高妙之法嗎?沒有,他用的也是這樣的身先士卒。根據幾位名君的作法,我說您只不過是有些地方沒有做到罷了,士兵們並沒有什麼不好,難道我說得有什麼不對的嗎?”
趙簡子一聽,立刻明白了,他放下劍,趕緊給燭過賠禮道歉說道:“多謝您的指教,我明白了自己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到。”然後,趙簡子離開了屏障和盾牌,和士兵們一樣,站到了弓箭的射程之內。這個時候,他再次擊鼓命令士兵衝擊,結果只擊了一通鼓,士兵們便奮勇出擊,攻上了城牆,戰鬥大獲全勝。
戰鬥結束後,趙簡子對有功計程車兵進行獎賞,他重賞了燭過,並感嘆道:“這次之所以能大獲全勝,完全得力於燭過。兵車千輛不如燭過的一言!”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道理:在戰爭之中,身為指揮的將領能夠身先士卒,才能取得勝利;培養孩子,老師和家長親身示範,才能被孩子所信服。作為一件事情的帶頭人或一個集體的領導人,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有效地影響他人,推動事情的發展。
老趙剛被提升為公司的副總,面對公司管理混亂的現象,他決定要先燒幾把火,把一些壞習慣糾正過來。他最無法容忍的就是員工經常有遲到和早退的現象,不是這個藉口就是那個藉口,遲到的說堵車或者是沒聽見鬧鐘,或者是寫字樓的電梯太擠了,等了老半天才坐上電梯。早退的不是說頭疼,就是說要銀行交電話費等,總是有各種理由。
老趙決定要治一治這種“歪風”,他規定上班時間必須要按時到,遲到的扣罰半天的工資,早退的也是如此。“治亂世用重典”,面對辦公室這種混亂情況,老趙認為自己必須用“重典”才行。
遲到早退的制度宣佈下去之後,老趙對這方面就放心了,接下來,他要制訂一系列完善的業績考核制度,以提升員工的積極性。為了這些制度,老趙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鬧鐘都沒能叫醒他。當他醒來時,發現已經晚了,他趕緊打車急匆匆地來到公司,可是走到樓下時,他發現還是遲到了一刻鐘。在等電梯時,發現公司的幾個員工也擠了進來。他們看見老趙在,有些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到了公司之後,老趙非常氣憤,命令財務人員,趕緊收罰款,扣罰這些遲到員工的工資。這幾個人說到:“趙總,那你不也遲到了嘛!領導都遲到,我們員工當然得跟上領導的步伐了。”
老趙毫不客氣地說,自己頭一天晚上加班了。員工不服氣,說並沒有加班就可以遲到這條規定。老趙命令每個遲到的人都交了罰款。可是接下來又出現了問題:有的員工到辦公室樓下之後,發現遲到了,乾脆就請半天事假不來上班了,反正也是扣半天工資了,不如去玩、去逛街了。有的想早退的,也是下午早早就請半天假,辦完事後去閒玩了,因為早退一個小時也是半天的工資,不如索性玩上半天。
面對這種情況,老趙發現自己上任的這一把火沒有燒好,於是,他去請教一個國外留學歸來的同學,這個同學對企業管理非常在行,他請求這位同學幫他制定一個嚴密的管理制度。同學看了看老趙制定的制度,說道:“你這些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問題不在於制度不好,而是你自己做到了嗎?古語說道:‘自身正,不令則從;自身不正,雖令則不從’。你應該從這方面著手去做。”
老趙聽了同學的話,從那以後,他每天早上第一個來到辦公室,然後站到門口,來一個員工,他就點頭微笑,打招呼:“平!”員工一見,趕緊迴應,然後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開始工作。對於來晚的員工,他也是點頭微笑。遲到的人一見副總早早就來了,還跟自己微笑打招呼,都覺得不好意思。不出一個星期,就沒有人再遲到了。
無論你有多麼嚴格的管理措施,有多麼先進的管理辦法,都比不上以身作則的作用大。如果一個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那麼就會增加自己的威信,還會鼓舞別人,實現最大化的激勵作用。
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在那個時代可謂是風雲人物。我們知道,赫赫有名的“胡慶餘堂”就是胡雪巖開辦的。胡雪巖在經營藥店時,就曾身先士卒,帶領手下人一起制過藥。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在清代的時候,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就是考取功名,進入仕途。當時有一位學子,一心想考取功名,為此他學習非常刻苦,可以說是頭懸梁錐刺股。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終於考取進士。訊息傳來時,因為高興過度,如“范進中舉”一般,變得瘋癲了。當時,市面上有一種能治瘋病的藥方,但是許多藥店都不敢配製,原因是太麻煩。因為在藥粉中摻入礎霜後,必須攪拌得極其均勻,稍微有一點兒不均勻,藥粉中某個部分的礎霜含量精微高了一點兒,就會毒死人。也就是說,這種藥若是配得好,能治病,若是配不好,能“致命”。一些老中醫都不敢配這種藥,寧可不掙這份錢,也不想擔這份責任。
這可愁壞了瘋學子的家人,他們四處買藥,都買不到,非常著急,就來找胡雪巖,要求他無論如何,救瘋學子一命。胡雪巖把此事交給了藥店的夥計,可是夥計們都不願意做,也勸胡雪巖別找這份麻煩了。胡雪巖說:“那好,我跟你們一起來配藥,出了責任由我一個人承擔。”
於是,他和夥計們,整整用了三天的時間攪拌摻了秘霜的藥粉。就那些藥粉,反反覆覆地攪拌,大家覺得枯燥,早就煩透了。胡雪若想出個辦法,在藥粉上反覆寫“龍虎”幾字,以此方法來實現攪拌藥粉的目的。他身體力行,帶頭去做,與夥計們一起在藥粉上寫字,當寫到第九千九百九十九遍時,礎霜在藥粉中的含量也就被攪拌得非常均勻了。三天後,藥粉配製成功,瘋學子的家人拿回藥後,給病人服用,病人很快痊癒了。
聰明的老闆用制度管理員工,有德行的老闆用行動管理員工—躬親示範,起到模範帶頭作用,這樣更能帶動一個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事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