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其馴養史可追溯到1萬年前。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鑑定已有 7萬年。
最近幾年,有專家發現,中國東北是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這將改變此前普遍認為中東地區是全球動物馴化單一起源地的傳統觀點。那麼,牛是在什麼時候開始馴化的?怎麼起源的?是如何進行馴化的?值此牛年之際,讓我們來扒扒牛的家族歷史,看看牛是如何成為人類的好朋友的。
牛在生物分類上屬於牛科,除了牛以外,牛科還包括我們常見的山羊、綿羊,以及自然界生活著的形態各異的羚羊。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長有 " 洞角 " ——即頭骨上長著骨質的角心,上面再長出角質的角鞘,這個角鞘自然是中空的,因此才叫 " 洞角 "。也正因如此,這樣的角才能製作成可以吹的號角和輕薄的梳子。牛科最早出現在距今 2300 萬年前,存活至今仍然十分繁盛,有 54 屬 270 餘種。我們所說的嚴格意義上的牛在分類學中屬於牛族,整個牛族現存 5 個屬:牛屬、野牛屬、水牛屬、非洲水牛屬和中南大羚屬。而現今人類所圈養或放牧的家牛也是出自牛族當中。
家牛中我們最熟悉的當屬黃牛 。黃牛通常指犛牛和水牛之外的其他所有家牛,包括兩個種:普通牛和瘤牛。這兩種牛在外觀上有一個最大的不同:瘤牛的背上長有一個肉瘤一般的突起,它也因此而得名。這兩個種都歸屬於上文所說的牛屬。
牛屬的祖先型別是麗牛。麗牛最早出現於距今 300 多萬年前的義大利、西班牙以及南亞地區,距今 260 萬年前出現在中國,以甘肅東鄉地區的短角麗牛為代表。牛屬最早於距今大約 200 萬年前出現於南亞地區,同一時期也有可能分佈於中國。在距今大約 25 萬年前,普通牛和瘤牛的祖先型別原始牛出現。原始牛廣泛分佈在歐洲、亞洲和北美,直至 1627 年徹底滅絕。早在數萬年前,史前的人類就和野生的牛有了非常密切的互動。歐洲大大小小的洞穴中就發現了大量和牛有關的壁畫。舊石器時代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中的壁畫《受傷的野牛》就是一幅傳世之作。直到距今 11000 多年前,近東的 " 新月沃土(包括現今伊拉克、以色列、敘利亞、黎巴嫩、埃及等的部分地區)" 地區的人類首先馴化了普通牛,其後近東黃牛的後代傳到了歐洲和非洲的北部。距今 9500 多年前,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人類馴化了瘤牛。印度瘤牛的後代也經由阿拉伯半島輾轉傳到了非洲中部和東部。
中國黃牛最早的馴化記錄出現於黃河中下游,時代為距今 4000 多年前。目前中國的黃牛分為三個基本型別:北方黃牛、南方黃牛和中原黃牛。北方黃牛的血統主要來自普通牛,南方黃牛以瘤牛為主,中原黃牛的血統是由普通牛和瘤牛長期交流混雜而形成的,這兩種血統分別佔主導的地區以秦嶺為界。中國黃牛,主要是北方黃牛的後代還經由北韓半島一直傳到了日本。
利比亞撒哈拉沙漠5000到8000年前反映被馴化的牛的巖畫
非洲的家牛馴化問題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早期的考古研究認為非洲的家牛並非是本土馴化,而是亞洲和歐洲家牛經由尼羅河流域和東非地區(非洲之角)傳播過去的。自二十世紀後期,考古界開始提出非洲家牛馴化自非洲本土野牛的說法。其馴化的時間也由最早的距今約 9000 年前到距今約 6000 年前不等。最近的一項基因研究表明,除了上文所說的近東地區和印度河流域之外,現今的埃及西部沙漠地區為家牛馴化的第三個起源地。古埃及人確實是非常喜歡牛的。在當時的神話體系中,長著牛頭的女神哈索爾是埃及的守護神,是幾位最受敬畏的神祇之一。
家牛馴化的三個起源(摘自 Pitt et al., 2018)
紅色為普通牛,藍紫色為瘤牛,綠色為古埃及家牛馴化地區
美洲沒有本土馴化家牛的記錄。1493 年,著名西班牙Nautilus哥倫布首次將家牛引入加勒比海沿岸地區。直至 1512 年,西班牙探險隊多次前往美洲大陸,他們帶去的家牛遍佈北美南部和南美北部。之前一直認為從歐洲傳入美洲的家牛在品種上基本屬於普通牛系。但後來的基因分析表明美洲家牛的血統十分複雜,含有來自非洲的瘤牛成分。也就是說,在很早以前,非洲瘤牛的血統就已經傳入了歐洲南部。
還有一種同樣來自牛屬但極為特殊的家牛,那就是青藏高原地區養殖的犛牛。犛牛的分佈範圍和它的近親黃牛完全無法相比,但由於犛牛對青藏高原的寒冷缺氧環境擁有其他品種無法比擬的高度適應性,使其成為青藏高原居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家畜。犛牛是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野犛牛馴化而來的。作為家養犛牛 " 原型 " 的野犛牛類群於距今大約 7300 年前首次出現在青藏高原,於距今大約 5000 年前由當時生活在高原東南部的羌人所馴化,這個時間比中國黃牛的馴化時間還要早一些。在這之後,家養犛牛被羌人帶到了青藏高原腹地。在距今 3600 年前,家養犛牛的數量比最早時增加了六倍。隨著中國經濟和貿易的蓬勃發展,犛牛經由唐蕃古道和絲綢之路傳到了青藏高原周邊地區。現今犛牛已經是青藏高原的代言人,犛牛肉和犛牛乳是當下非常時髦的食品。
生活在羌塘高原的藏野牛
水牛是黃牛之外另一種世界性分佈的家牛,目前全世界大約有兩億頭水牛。水牛在分類上屬於水牛屬,但它和名字裡同樣有水牛二字的非洲水牛不可相提並論。非洲水牛在分類上屬於非洲水牛屬,雖然和水牛屬的親緣關係也不算遠,但非洲水牛體型更大,性情也更加暴躁,連獅子也不敢輕易去招惹。電影《瘋狂動物城》中強勢而剛愎自用的牛局長算是對非洲水牛的較為還原的刻畫。水牛的祖先型別半牛於距今 260 萬年前首次出現,是亞洲的特有動物。
半牛在一些地區和牛屬的祖先型別麗牛共生。可見黃牛、犛牛和水牛的老祖先在當時都是好朋友。水牛屬最早於距今 100 萬年前出現在如今的廣西崇左地區,在距今十到二十萬年前,水牛開始在中國北方擴散,發現水牛化石及亞化石的地點和遺址將近三十處。水牛在亞洲出現之後不久又擴散到了歐洲。和現今我們看到的在溫暖的南方水田中漫步的水牛不同,那個時候的水牛很可能是一種耐寒的動物。水牛馴化於距今 5000 到 7000 年前,馴化的中心地區位於南亞、東南亞和中國的長江流域。
家養水牛分為兩個型別:主要用於肉食和產奶的河流水牛以及主要用於拉車和耕田的沼澤水牛。河流水牛最早馴化於現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地區,並很快向西傳播到了地中海地區。印度至今仍是水牛大國,共有 9800 萬頭水牛,其中大部分為河流水牛。沼澤水牛最早馴化於中國的長江下游地區,並沿兩條主要路徑轉播:一條溯長江而上,一直到中國西南地區;一條向中國東南部,並經過廣西省傳至東南亞地區。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牛的馴化歷史之悠久,涉及國家地區之廣泛,過程之曲折複雜,都令人歎為觀止。新石器時代人們對牛就開始了馴化,中國到了商周之際牛已經被大量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後來隨著牛的廣泛運用,人們開始賦予牛精神的崇拜,牛漸漸成為好運與驅邪避災的代名詞,而在牛年出生的人,似乎也自帶這種牛氣與好運
牛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其馴養史可追溯到1萬年前。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鑑定已有 7萬年。
最近幾年,有專家發現,中國東北是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這將改變此前普遍認為中東地區是全球動物馴化單一起源地的傳統觀點。那麼,牛是在什麼時候開始馴化的?怎麼起源的?是如何進行馴化的?值此牛年之際,讓我們來扒扒牛的家族歷史,看看牛是如何成為人類的好朋友的。
牛在生物分類上屬於牛科,除了牛以外,牛科還包括我們常見的山羊、綿羊,以及自然界生活著的形態各異的羚羊。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長有 " 洞角 " ——即頭骨上長著骨質的角心,上面再長出角質的角鞘,這個角鞘自然是中空的,因此才叫 " 洞角 "。也正因如此,這樣的角才能製作成可以吹的號角和輕薄的梳子。牛科最早出現在距今 2300 萬年前,存活至今仍然十分繁盛,有 54 屬 270 餘種。我們所說的嚴格意義上的牛在分類學中屬於牛族,整個牛族現存 5 個屬:牛屬、野牛屬、水牛屬、非洲水牛屬和中南大羚屬。而現今人類所圈養或放牧的家牛也是出自牛族當中。
家牛中我們最熟悉的當屬黃牛 。黃牛通常指犛牛和水牛之外的其他所有家牛,包括兩個種:普通牛和瘤牛。這兩種牛在外觀上有一個最大的不同:瘤牛的背上長有一個肉瘤一般的突起,它也因此而得名。這兩個種都歸屬於上文所說的牛屬。
牛屬的祖先型別是麗牛。麗牛最早出現於距今 300 多萬年前的義大利、西班牙以及南亞地區,距今 260 萬年前出現在中國,以甘肅東鄉地區的短角麗牛為代表。牛屬最早於距今大約 200 萬年前出現於南亞地區,同一時期也有可能分佈於中國。在距今大約 25 萬年前,普通牛和瘤牛的祖先型別原始牛出現。原始牛廣泛分佈在歐洲、亞洲和北美,直至 1627 年徹底滅絕。早在數萬年前,史前的人類就和野生的牛有了非常密切的互動。歐洲大大小小的洞穴中就發現了大量和牛有關的壁畫。舊石器時代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中的壁畫《受傷的野牛》就是一幅傳世之作。直到距今 11000 多年前,近東的 " 新月沃土(包括現今伊拉克、以色列、敘利亞、黎巴嫩、埃及等的部分地區)" 地區的人類首先馴化了普通牛,其後近東黃牛的後代傳到了歐洲和非洲的北部。距今 9500 多年前,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人類馴化了瘤牛。印度瘤牛的後代也經由阿拉伯半島輾轉傳到了非洲中部和東部。
中國黃牛最早的馴化記錄出現於黃河中下游,時代為距今 4000 多年前。目前中國的黃牛分為三個基本型別:北方黃牛、南方黃牛和中原黃牛。北方黃牛的血統主要來自普通牛,南方黃牛以瘤牛為主,中原黃牛的血統是由普通牛和瘤牛長期交流混雜而形成的,這兩種血統分別佔主導的地區以秦嶺為界。中國黃牛,主要是北方黃牛的後代還經由北韓半島一直傳到了日本。
利比亞撒哈拉沙漠5000到8000年前反映被馴化的牛的巖畫
非洲的家牛馴化問題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早期的考古研究認為非洲的家牛並非是本土馴化,而是亞洲和歐洲家牛經由尼羅河流域和東非地區(非洲之角)傳播過去的。自二十世紀後期,考古界開始提出非洲家牛馴化自非洲本土野牛的說法。其馴化的時間也由最早的距今約 9000 年前到距今約 6000 年前不等。最近的一項基因研究表明,除了上文所說的近東地區和印度河流域之外,現今的埃及西部沙漠地區為家牛馴化的第三個起源地。古埃及人確實是非常喜歡牛的。在當時的神話體系中,長著牛頭的女神哈索爾是埃及的守護神,是幾位最受敬畏的神祇之一。
家牛馴化的三個起源(摘自 Pitt et al., 2018)
紅色為普通牛,藍紫色為瘤牛,綠色為古埃及家牛馴化地區
美洲沒有本土馴化家牛的記錄。1493 年,著名西班牙Nautilus哥倫布首次將家牛引入加勒比海沿岸地區。直至 1512 年,西班牙探險隊多次前往美洲大陸,他們帶去的家牛遍佈北美南部和南美北部。之前一直認為從歐洲傳入美洲的家牛在品種上基本屬於普通牛系。但後來的基因分析表明美洲家牛的血統十分複雜,含有來自非洲的瘤牛成分。也就是說,在很早以前,非洲瘤牛的血統就已經傳入了歐洲南部。
還有一種同樣來自牛屬但極為特殊的家牛,那就是青藏高原地區養殖的犛牛。犛牛的分佈範圍和它的近親黃牛完全無法相比,但由於犛牛對青藏高原的寒冷缺氧環境擁有其他品種無法比擬的高度適應性,使其成為青藏高原居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家畜。犛牛是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野犛牛馴化而來的。作為家養犛牛 " 原型 " 的野犛牛類群於距今大約 7300 年前首次出現在青藏高原,於距今大約 5000 年前由當時生活在高原東南部的羌人所馴化,這個時間比中國黃牛的馴化時間還要早一些。在這之後,家養犛牛被羌人帶到了青藏高原腹地。在距今 3600 年前,家養犛牛的數量比最早時增加了六倍。隨著中國經濟和貿易的蓬勃發展,犛牛經由唐蕃古道和絲綢之路傳到了青藏高原周邊地區。現今犛牛已經是青藏高原的代言人,犛牛肉和犛牛乳是當下非常時髦的食品。
生活在羌塘高原的藏野牛
水牛是黃牛之外另一種世界性分佈的家牛,目前全世界大約有兩億頭水牛。水牛在分類上屬於水牛屬,但它和名字裡同樣有水牛二字的非洲水牛不可相提並論。非洲水牛在分類上屬於非洲水牛屬,雖然和水牛屬的親緣關係也不算遠,但非洲水牛體型更大,性情也更加暴躁,連獅子也不敢輕易去招惹。電影《瘋狂動物城》中強勢而剛愎自用的牛局長算是對非洲水牛的較為還原的刻畫。水牛的祖先型別半牛於距今 260 萬年前首次出現,是亞洲的特有動物。
半牛在一些地區和牛屬的祖先型別麗牛共生。可見黃牛、犛牛和水牛的老祖先在當時都是好朋友。水牛屬最早於距今 100 萬年前出現在如今的廣西崇左地區,在距今十到二十萬年前,水牛開始在中國北方擴散,發現水牛化石及亞化石的地點和遺址將近三十處。水牛在亞洲出現之後不久又擴散到了歐洲。和現今我們看到的在溫暖的南方水田中漫步的水牛不同,那個時候的水牛很可能是一種耐寒的動物。水牛馴化於距今 5000 到 7000 年前,馴化的中心地區位於南亞、東南亞和中國的長江流域。
家養水牛分為兩個型別:主要用於肉食和產奶的河流水牛以及主要用於拉車和耕田的沼澤水牛。河流水牛最早馴化於現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地區,並很快向西傳播到了地中海地區。印度至今仍是水牛大國,共有 9800 萬頭水牛,其中大部分為河流水牛。沼澤水牛最早馴化於中國的長江下游地區,並沿兩條主要路徑轉播:一條溯長江而上,一直到中國西南地區;一條向中國東南部,並經過廣西省傳至東南亞地區。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牛的馴化歷史之悠久,涉及國家地區之廣泛,過程之曲折複雜,都令人歎為觀止。新石器時代人們對牛就開始了馴化,中國到了商周之際牛已經被大量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後來隨著牛的廣泛運用,人們開始賦予牛精神的崇拜,牛漸漸成為好運與驅邪避災的代名詞,而在牛年出生的人,似乎也自帶這種牛氣與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