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隱閒士

    我讚賞的人生之道是“做好自己”

    其實,我很推崇的“人生之道”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遠慮”是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是需要的。做個對比:所謂“萬事顧眼前”,人在說出這話的時候一定是遇到了困窘。如果早有預案,看的遠一些,多一些“遠慮”,“顧眼前”的事就會少一些。小學學過一篇課文《蟋蟀和螞蟻》:夏天,住在樹旁的螞蟻們每天辛勤地勞,搬運貯存事食物,忙個不停。住在樹下的蟋蟀呢?天天唱歌、旅遊或懶洋洋地躺在樹蔭下,無憂無慮地過日子。還嘲笑螞蟻們“無事忙”。

    夏天、秋天也過去了,冬天來了北風呼嘯,冰封雪飄飄。蟋蟀呢餓得直叫。它想起螞蟻,就去道歉。說:“對不起螞蟻,我不該小瞧你,我要向你學習。”於是,螞蟻接濟糧食給蟋蟀。它們成了好朋友,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道理是不錯的。但是從操作層面講,不同人生階段的當務之急是不一樣的。我寫過讚揚李白“及時行樂”的短文,因為我已經退休了,進入人生的暮秋、初冬節令,也確實經歷了一些努力打拼,有了或多或少的人生收穫,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享受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合情合理不為過。這個年齡階段,也不可能再有什麼大的作為,……說句笑話:想幹壞事的本事都沒有了;世界觀、行為方式都定型了。管好自己,少給家人和社會添麻煩……就算是做貢獻了。所以,無論是中老年以後的李白還是我等一眾退休職工,不該再是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放在首位啦!

    但是,我們這種“及時行樂、活在當下”的人生哲學;這種暮年心態、觀念肯定不適合年青人呀!無論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職場上正在爬坡的新秀們。李白在他初入江湖、走進長安時,也不會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呀!將心比心,我覺得李白也是人過中年、仕途受挫以後的無奈心境,才導致他成為“酒中仙”,把及時行樂作為人生之道啦!

    那麼,再往更高一個層次來概括,什麼是“正確的”人生之道呢?我提倡“做好自己”。雖然接近廢話,但是,細想想,人生不同階段主題不同,都應該做好眼前的任務。想起一首“禪意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不是嗎?一年四季不同,應景的事物主題也不相同。人生也有“四季”,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每個階段應時的首要任務也不相同,做好每個階段的人生當務之急,這就叫做“做好自己”!

  • 2 # 三月二十

    人生猶如山澗水,直下花溪不回還。

    夢江南《憶兄弟》

    風雲急,

    笑談已五十。

    赤條條六親冰碳,

    黑黝黝漫山雨泣,

    夢裡別兄弟!

  • 3 # 董事長慢慢懂事慢慢長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我們總是活著巨大的希望之中,任何看破紅塵的感覺都是人生的大敵。

    我們面對的世界總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們總是在尋找更好的辦法的路上。

    我們喜歡面對總是具體成功的事例,其中可以遷移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熟練運用它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擁有人生財富的幸運兒。

    根據事物發展的時間段,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力量,選擇可行之辦法,才是人生的自由和快活。

    人生的最終點總是風俗,人情,當你看順了,習慣了你所在地方的風土人情,不是你心態變老了,而是你開始真正成熟了。

    如果以看慣自己所在地區的風土人情,作為自己心態的大敵人,那麼終其一生,不過是一個憤青心態,欲溶於人群想而不可得,終究難成大器。欲到人群中的上中層難似登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手機資料線用一段時間就充不進電但別人可以充,我換一根又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