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59800814593

    周代可以說是先秦時期最講究飲食的朝代,周王室也是以身作則,帶頭在飲食的開拓上孜孜不倦,以至於周代宮廷中負責飲食官員的人數竟達到了整個周朝官員總數的58%,據《周禮·天官》記載,負責周王室的官員有2294人,包括了膳夫、庖人、內饔(yōng)、外饔、酒正、酒人、漿人等等一系列官員。

    正是由於周代開了個先例,以至於後面歷朝歷代飲食機構的官員怎麼大肆發展都難以超過周代的人數。比如飲食業異常發達的北宋時期,負責皇帝的飲食機構人員滿打滿算也才兩百多人,還不及周代飲食官員的零頭,可見這龐大規模的飲食機構說明了宮廷中庖廚之事對於周王室的重要性。

    也正是這一龐大的飲食機構,把周代的菜餚製作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而“周八珍”就是其烹飪技術的最高成就。根據《禮記》記載,它是用多種烹調方法制作的八種供周王室食用的佳餚,分別是淳熬、淳母、炮豚、搗珍、漬、熬、糝(shēn)、肝膋(liáo)。

    淳熬,就是把肉醬澆在米飯上,然後再淋上動物脂油。《禮記·內則》載:“淳熬,煎醢(hǎi,肉醬)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

    淳母,跟淳熬類似,只不過肉醬澆的是黍米飯。

    炮豚,就是先烤後炸再燉的乳豬,最後再調以肉醬食用。

    搗珍,是將動物的裡脊肉反覆捶打,烹熟後去其筋膜,加醋和肉醬調和。

    漬,是用新鮮牛肉在好酒中浸泡一天,用肉醬、梅漿、醋調和後食用。

    熬,用姜、桂皮、鹽醃製而成的牛、羊、麋、鹿肉乾。

    糝,是 用牛、羊、豬肉、稻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入油煎制而成的糕餅。

    肝膋,用狗油炸包裹著網油的狗肝。

    周代“八珍”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早期飲食在烹飪技巧上一個新的突破,顯示了周代人們精湛的烹飪技藝。以“炮豚”為例,把豬洗淨掏空內臟,腹內填棗,用草繩捆紮,塗上溼泥烤乾,扒去泥幹後,再用米糊塗遍豬身,用油炸透,配好香料,置於小鼎內,小鼎又放在裝湯水的大鼎中,用文火燉三天三夜,起鍋後用醬醋等調味食用。

    一道“炮豚”就用了烤、炸、燉三種烹飪方法,而工序前後多達10道左右,烹飪時間也達3天之長,這換今天,光燃氣費應該能再辦一桌佳餚了,所以那時周王室的吃法之講究可想而知。

    在周代以前,人們料理食物的方式比較單一,無非就是燒(不去毛烤)、炮(去毛烤)、石烹、煮等等。到了周代,尤其是“周八珍”問世以來,開創了用多種烹飪方法料理食物的先例,後來歷代令人眼花繚亂的各色菜餚,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甚至有一些宮廷菜名也沿用了“八珍”。雖然“八珍”的內容在歷朝歷代均在不斷更新,但其名稱卻歷代相沿,可見周代“八珍”對於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影響之深遠。

    但有心人也許會發現,“周八珍”除了主食就是硬菜,卻沒有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以羹湯形式登場的菜餚。

    羹湯,是先秦時期人們飲食生活中的普遍菜餚,普通老百姓吃的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羹湯,雖然在先秦的文獻中常見有羊羹、豕羹(豬肉羹)、犬羹、兔羹、雉羹、鱉羹、魚羹等等,但普通老百姓很少吃得起的,吃的羹湯幾乎都是以菜羹為主,多用藜、蓼、芹、葵等蔬菜製作。

    而貴族吃的羹湯就以肉羹居多,且很講究羹湯跟飯菜的搭配。

    《禮記·內則》載:雉羹宜配麥飯,犬羹、兔羹宜於加糝。

    《儀禮·公食大夫禮》載:牛羹宜於藿葉(豆葉),羊羹宜於苦菜、豕羹宜於薇菜。

    但為什麼上至貴族,下至百姓皆食用的羹湯菜餚卻沒有出現在“八珍”行列裡,這就不得不說周王室作為統治者的那點小心思了。

    “周八珍”雖味美,普通老百姓可能打從孃胎出生起至死就不可能見到,除非周天子曾經民間出遊,因緣際會,之後跟周天子拜把子,興許吃得到。而貴族也是不大可能見到,見得到吃得到的貴族一般都是跟周王室沾親帶故,所以“周八珍”就是周天子在飲食規格上的至高權威。

    周代講究“禮”,有著一套等級森嚴的制度,周王室與士大夫的衣食住行都有著一套苛細繁瑣的規定,這些規定都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權威和利益。所以像羹湯這種全國上下盛行的菜餚是入不了“周八珍”的選單裡面的。

    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衝擊鑽和電鎬一起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