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曹操是一個思維超前、不受禮法拘束的君主,這應該和他出身宦官世家有關。算起來他殺死的名士不算少,史書上有名的就有孔融、邊讓、崔琰等人,不知名的還有更多。相比較而言,崔琰之死從表面上看有些冤枉。他是說了讓曹操生疑的話才被治罪的,但是崔琰本身說那句話時並沒有冒犯的意思。那麼崔琰之死究竟為何故呢?讓我們一起探尋一番。
根據正史記載,關於崔琰的耿直清正還有一段小故事。話說曹操剛打下冀州的時候,在查清戶籍後,發現能夠從中選出三十萬士兵,一高興便出口讚歎:“冀州可真是個達州啊!”崔琰聽了,便立即出來勸道:“現如今天下大亂,百姓塗炭,明公你打下冀州不先安撫百姓,治理內政,反而先關心有多少兵員可得,這不是一個明主應該做的事。”當時曹操在擊敗了袁紹之後,儼然已經是北方霸主了,幾乎沒有人敢直言犯諫。而崔琰這種一盆冷水澆在曹操頭上的行為,在其他同僚看來實在是太挑釁曹老闆的權威了。
《三國志·崔琰傳》記載:“太祖改容謝之。於時賓客皆伏失色。”
短短兩句話卻看出不小的問題,賓客為何皆伏失色?曹老闆的面子是那麼好駁的嗎?曹操“改容謝之”那是因為政治需要,他作為曹魏領袖人物不好隨便翻臉,但是他心裡一定是不舒服的。因為就算崔琰說得是對的,但是會來事的臣子會選擇私下裡跟曹操說,而不是像這樣當眾落領導的面子。
隨著勝利果實的一步步擴大,曹操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威望。而崔琰這樣耿直敢言的臣子就會時不時地觸犯到曹操的顏面。
《三國志·崔琰傳》記載:“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
曹操的野心很大,他要做魏王,還要以魏代漢,這時讓他忌憚還喜歡直言犯諫的臣子,就顯得很礙事了。如果有契機,那就不留情面地除掉好了。
而這個契機後來還真就來了。
崔琰可能是大實話說慣了,就容易忘記避諱一些事情。曹操曾在曹丕和曹植誰做繼承人一事上猶豫不決,便私下裡向眾臣諮詢意見。其他人都是私下委婉表態,只有崔琰公開向魏王說立長子的制度不能廢,他會以性命來擁護長子曹丕作為繼承人。這樣的話,其實說的有些失分寸了。
曹操問眾臣意見,那是他給眾臣們面子,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測試一下眾臣的反應。而崔琰這樣的話相當於替君王下決斷,又是在選繼承人這麼敏感的事情上替君王下決斷,這絕對觸碰了曹操的逆鱗。
凡事都有個歷史積累,從令曹操忌憚,到大膽干涉曹操立儲之事,崔琰其實已經上了曹操的“黑名單”,因為在曹操看來這種名臣不容易控制,還老管閒事,沒把柄則罷了,有把柄就順勢拿下。
在曹操進位魏王后,楊訓上表讚頌曹操,被人指責是阿諛奉承之徒,因為崔琰是楊訓的舉薦人,所以崔琰也被指責是識人不明。崔琰不忿無端被人指責,就說了句:“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原本是說這些嚼舌頭的人不通情理,無端指責聒噪。可是傳到魏王曹操的耳朵裡就成了崔琰心懷怨懟,不忿曹操僭越稱王。曹操當時正是敏感的時候,一點都容不下別人對他的指摘,再加上以前的事情,就決定整一整崔琰了,罰他做苦工。結果崔琰也是一個有骨氣不低頭的人,曹操一生氣就讓他在獄中自盡了。
崔琰之死,在我個人看來,是一個正直的老臣不懂得向君王妥協,還觸犯君王逆鱗,最後被殺的故事。雖然感到很惋惜,但是也提醒後人,做事還是圓潤一些為好,不要無端自討忌恨。
這個與其說是曹操殺掉的是德高望重崔琰,倒不如說是曹老闆殺的是氏族的銳氣。很明顯有殺一儆百之嫌。也是可憐曹操崔琰。
前言
曹操是一個思維超前、不受禮法拘束的君主,這應該和他出身宦官世家有關。算起來他殺死的名士不算少,史書上有名的就有孔融、邊讓、崔琰等人,不知名的還有更多。相比較而言,崔琰之死從表面上看有些冤枉。他是說了讓曹操生疑的話才被治罪的,但是崔琰本身說那句話時並沒有冒犯的意思。那麼崔琰之死究竟為何故呢?讓我們一起探尋一番。
根據正史記載,關於崔琰的耿直清正還有一段小故事。話說曹操剛打下冀州的時候,在查清戶籍後,發現能夠從中選出三十萬士兵,一高興便出口讚歎:“冀州可真是個達州啊!”崔琰聽了,便立即出來勸道:“現如今天下大亂,百姓塗炭,明公你打下冀州不先安撫百姓,治理內政,反而先關心有多少兵員可得,這不是一個明主應該做的事。”當時曹操在擊敗了袁紹之後,儼然已經是北方霸主了,幾乎沒有人敢直言犯諫。而崔琰這種一盆冷水澆在曹操頭上的行為,在其他同僚看來實在是太挑釁曹老闆的權威了。
《三國志·崔琰傳》記載:“太祖改容謝之。於時賓客皆伏失色。”
短短兩句話卻看出不小的問題,賓客為何皆伏失色?曹老闆的面子是那麼好駁的嗎?曹操“改容謝之”那是因為政治需要,他作為曹魏領袖人物不好隨便翻臉,但是他心裡一定是不舒服的。因為就算崔琰說得是對的,但是會來事的臣子會選擇私下裡跟曹操說,而不是像這樣當眾落領導的面子。
隨著勝利果實的一步步擴大,曹操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威望。而崔琰這樣耿直敢言的臣子就會時不時地觸犯到曹操的顏面。
《三國志·崔琰傳》記載:“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
曹操的野心很大,他要做魏王,還要以魏代漢,這時讓他忌憚還喜歡直言犯諫的臣子,就顯得很礙事了。如果有契機,那就不留情面地除掉好了。
而這個契機後來還真就來了。
公心直諫,奪嫡險惡崔琰可能是大實話說慣了,就容易忘記避諱一些事情。曹操曾在曹丕和曹植誰做繼承人一事上猶豫不決,便私下裡向眾臣諮詢意見。其他人都是私下委婉表態,只有崔琰公開向魏王說立長子的制度不能廢,他會以性命來擁護長子曹丕作為繼承人。這樣的話,其實說的有些失分寸了。
曹操問眾臣意見,那是他給眾臣們面子,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測試一下眾臣的反應。而崔琰這樣的話相當於替君王下決斷,又是在選繼承人這麼敏感的事情上替君王下決斷,這絕對觸碰了曹操的逆鱗。
不願屈服,因言獲罪凡事都有個歷史積累,從令曹操忌憚,到大膽干涉曹操立儲之事,崔琰其實已經上了曹操的“黑名單”,因為在曹操看來這種名臣不容易控制,還老管閒事,沒把柄則罷了,有把柄就順勢拿下。
在曹操進位魏王后,楊訓上表讚頌曹操,被人指責是阿諛奉承之徒,因為崔琰是楊訓的舉薦人,所以崔琰也被指責是識人不明。崔琰不忿無端被人指責,就說了句:“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原本是說這些嚼舌頭的人不通情理,無端指責聒噪。可是傳到魏王曹操的耳朵裡就成了崔琰心懷怨懟,不忿曹操僭越稱王。曹操當時正是敏感的時候,一點都容不下別人對他的指摘,再加上以前的事情,就決定整一整崔琰了,罰他做苦工。結果崔琰也是一個有骨氣不低頭的人,曹操一生氣就讓他在獄中自盡了。
結語崔琰之死,在我個人看來,是一個正直的老臣不懂得向君王妥協,還觸犯君王逆鱗,最後被殺的故事。雖然感到很惋惜,但是也提醒後人,做事還是圓潤一些為好,不要無端自討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