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學而》是儒家平民階層的中心思想,就是他們在道家貴族階層的諄諄教導下快樂學習的意思。

    完整的表述就是“道家教而,儒家學而”。

    “學而時習之”,就是“儒家學習道家的處事規範,經常予以練習”的意思。

  • 2 # 中年少女黃小魚

    講究可大了!

    你看,“子曰”後面的第一個字是什麼? 是“學”。 這也是《論語》裡面的第一個字, 這也是孔子之所以成為孔子,成為聖人的第一個字 。

    孔子特別閒的時候,曾做過這樣的試驗: 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就一個人在那裡冥思苦想,他要看看自己能想出什麼來。 最後他發現,當他自己不依靠別人,也不去讀書,只是靠自己一個人冥思苦想的時候,除了把自己想得腦殼疼,其實什麼都沒想出來。

    相反,如果去學習,那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前人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你可以瞬間就據為己有。 所以,他後來很認真地對學生們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的不睡覺,冥思苦想,對自己的知識沒有什麼進益,還不如馬上就去學習。

  • 3 # 圍棋與電腦

    《論語》第一章的開頭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因為前2個字為學而,所以叫《學而》篇

  • 4 # 南山易人易學

    你看《大學》第一句話是什麼?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開篇,從“學”入首。

  • 5 # 夏薇496

    所以孔子講求的君子之道,仁義、禮樂、孝悌重在學習,學而習得。這也是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通篇強調的是學習,而且是樂而好學。儒家思想其實是一種愉悅的、樂學的人生。

    “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五一節聽樊登講讀論語,說到“忘時”是幸福最好的狀態,很贊同,覺得講得很好。

    論語講求的不是苦修,而是樂學達到君子之道。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6 # 大東的夢囈

    學而第一(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首先讓你知曉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進而保障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然後呢,就是建立基礎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其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一部分的思想觀念,被吹鼓起來,當作政治上的手段......

  • 7 # 蛋蛋的二蛋哥

    《論語》起初連章都沒有分,分章是後人乾的,為了後人的後人們便於理解掌握,至於《學而》的章節名稱,也就是取了開頭對話“學而時習之”的前兩個字。

    要說講究,也就是就地取材,方便而已。

    著重要提醒大家的是,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不必太在意名家、名師的看法,免得先入為主。

    自己讀過《古文觀止》、《龍文鞭影》、《說文解字》這些基礎的古文學習資料後,就可以直接讀那些經典原文,讀上個三五遍,往往自己想的跟聖人想的都不會差太多。聖人心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聖人的高明,就在於講話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目前,傳統文化學習的一大障礙就在於,後人牽強附會的過度解釋。大家要當心!

  • 8 # 冷雨似箭

    巜論語》第一篇的篇名叫《學而》。巜學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內容涉及多方面。其核心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學而習之”,學:孔子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習之:“時”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也指“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溫習,練習的意思。《學而》篇第一句“入門之道,積德之基”,所以放在巜論語》全書中的第一篇。儒家講求積極的入世觀,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高自身道德與學識修養是第一步,也是基礎。因此巜學而》篇被放在第一篇,它涉及到“求學應反覆溫習,待友要真誠欣悅,與人需胸懷寬大”,內容攬括了學問的提升與人格的完善。

    巜論語》中,因為巜學而》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只有先學好這一篇,以後對巜論語》的學習才能逐漸開展。

  • 9 # 山東濟寧孫偉東

    《論語》是學以致用、學習執政策略、以孝治理天下的時代如何學盡孝道、學外交禮儀等等集大成的典籍。《論語》開篇就是《學而第一》它當然是廣義的“學習”,即“為學篇”。開篇立意為“學而第一”。學、習、仁、禮、君子、忠信、孝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等核心範疇和基本思想都在第一篇出現了,道出學以致用、注重實踐、慎終追遠等學問的精髓。可謂開篇“立學”,列為“第一”,堪為“論學”或“學論”。“學習”才是《論語》畫龍點睛之筆,而貫穿全書也。

  • 10 # 唵班則薩埵吽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是本篇論述的主題。

  • 11 # 師道佛心666

    第一句話的前兩個字,沒有什麼講究。古人取書名篇名的一個習慣而已。

  • 12 # 艾爾電氣

    世間問題, 都是人的問題。學習是改變人的有效途徑。

  • 13 # 坤瑩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學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14 # 無O極

    “習”指“習慣”,是動詞。“學而時習之”指“把學到的東西,根據具體情況去應用”。

    古時候,字少,又是刻在竹片上的,不像現在寫字這麼方便。所以,古人寫文章,很少有無用的廢話,虛話。基本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寫的很精煉的話,特別是有高修養的人,寫的文章以實際應用為主。

  • 15 # 河圖3456

    沒有什麼講究,只是方便明瞭,《論語》的每一篇的名字都是取自其第一章的開頭幾個字,除了“子曰”開頭的以外。

  • 16 # 原旨儒家傳道者

    這能有什麼講究呢,因為論語中的篇都是取第一句除去“某某曰”的前兩個字,《學而》篇就是取“子曰:學而時習之……”的“學而”。所以我看到其他回答長篇大論,我就覺得厭惡。抓不到重點又想顯擺,大可不必

  • 17 # 知常容

    因為第一篇開頭一句就是將學而

    論語的篇名是根據第一句話來的,比如第一篇的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以叫學而篇。

    第二篇是為政篇,因為第二篇的第一句話: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開篇第一句是整部論語的核心,將這一句弄懂,或者搞清楚了,整本《論語》就算是瞭解了。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些人將其譯成學習之後經常溫習難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

    估計中小學的翻譯也是如此。

    那麼請問各位朋友,你們在溫習時有感到快樂嗎?

    我想學習是苦的,沒有人會將學習將作是快樂的,溫習更談不上。

    所以這句話並不是這樣理解。

    學是解決學什麼的問題,也就是你學什麼?

    這個問題估計很少有人想過,一般就是父母讓我學,老師讓我學,找工作有用才去學之類。

    這種學並不是孔子所說的學習。

    時不是經常的意思,而是時機。

    習不是溫習而是實踐。

    所以這句話實際上講清楚如何學的問題。

    要具備三個條件:

    1、學習的內容

    2、學習的時機

    3、實踐的需求

    現在很多人是盲目地學,不管有用沒有用,先學了再說,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一旦陷入學習困境之中就會很難獲得提升,沒有學習效果。

    這三個條件都滿足了,這樣的學習才是最開心的事情,因為這樣的學習是最主動的,最自發的,無需人去管制。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第一句講清"內聖"的問題,也就是提升自己的方法,第二句講的就是“外王”的問題。

    “外王”不是稱王,而是構建天下大同。

    有些人將這句話譯成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開心的嗎?

    朋的本意是錢的計量單位,如下圖

    集市的時候,人就會從遠方過來交易,為什麼他們肯從遠方過來,因為有利可圖,而且是公平的。如果不公平的話,誰會從遠方來交易。

    所以有朋自遠方來就是指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這個理想就是天下大同,從四面八方趕來。

    這說明大家對這個“天下大同”的理念很認同,你自然很開心了。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是解決社會關係的問題,第一句提升自己,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第三句就是有朋來了之後,我們該怎麼相處。

    最常見的翻譯是這樣: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在我看來這句話這樣翻譯是錯的,人不知,不是別人不知道自己,而是有朋友來時,他們對自己的理念未必完全認同,這個不知不是不知道,而是知行合一的知。

    關於知行合一就不展開解釋了。

    此時我也不惱火,也就心態依舊很平和,朋友對此不瞭解,可以慢慢來交流。

    這句話實際上應該是君子,人不知而不慍。也就是講清楚與人相處的方法。

    結語:

    三句全悟透,則人間道一路通暢,所以這是最精華的,自然將其命名為學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釣魚人,鯉魚什麼時候也會吃腥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