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你還不如問,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為什麼不直接吞併越國,還要讓越王勾踐到吳國做奴隸,最後反殺,打敗吳王,說起來夫差比項羽還閒得蛋疼些。

    為什麼這麼說呢,起碼晉國沒有打敗秦國,讓秦王到晉國做奴隸吧?

    很多時候人有種錯覺,覺得打敗了一個國家的軍隊,就可以直接佔領,

    如果那麼簡單,金國滅了北宋,何必建立傀儡政府偽齊呢?曰本打下東北,何必建立偽滿洲國呢?不直接佔領建立政府呢?

    遼太宗耶律德光曾這樣想過,我打下的領地,憑什麼給別人做皇帝?於是想直接佔領,結果呢?被打殘了,死在逃跑途中。

    實際上,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的國力,想滅亡一個實力相當的國家談何容易?

    歷史總是誇大吳國與越國的實力,覺得吳王夫差能打敗越國,所以吳國的實力是碾壓越國的。

    實際上倆都是小國,實力也差不多,打起來互相有勝敗,想滅亡對方都很有難度,看看後來越王勾踐趁夫差打齊國,打敗了吳國,俘虜了吳國太子,也是同樣接受了吳國的投降,軍隊退出吳國。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吞併越國了,要是越國也有個人,向楚國搬來救兵,吳國當時就栽了。

    打敗一個國家,趁機撈一把,佔點便宜,然後軍隊撤出,是最好的選擇,想直接佔領,那就是國際事物,齊國允許?楚國允許?顯然不會吧?他們不會坐視吳國坐大的。

    你說的秦晉關係也是一樣,別說秦國還沒有弱到晉國可以吊打,就是可以吊打,離佔領還遠的很。

    在春秋戰國,經常可以看到大國打小國,小國向另一大國求救的事,不然,如果滅亡一個國家那簡單,春秋戰國的那些小國是怎麼活的?

  • 2 # 有好奇心的老頑童

    吳已滅越,卻不能有效控制越,當國家管理還處於分封制情說下,外有強敵,內有強族,都是有兵有將的,國君能有效控制自已國家就不錯了,國越大越難控制。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就是例項。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三家分晉時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春秋和戰國為什麼要劃分開呢?

    春秋和戰國時期,都盛行兼併,雖然性質相同,都是不義之戰,但是春秋殘存一點古禮,而且就戰爭規模而言,春秋都是小型兼併戰爭,爭霸戰爭是主流;而戰國則是大規模兼併戰爭,滅國是主流。

    (春秋時小國多,大國兼併從小做起)

    春秋各個諸侯國盛行分封,能當兵打仗的都是貴族,而大國貴族之間往往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一般都不會下死手,不結死仇。

    當時的戰爭都還講究古禮,要約期作戰,還要致師挑戰,然後出擊;戰敗的一方逃走,不能追出50步遠;看見受傷倒地的敵人不去進一步傷害他;俘虜有頭髮花白的,就地釋放。

    如晉楚邲之戰中,當時晉國的車陷在了泥裡,楚人追了上來,也不打了,在旁邊幫著晉軍出主意。後來,晉人逃出生天,還對後邊的楚人解嘲道:還是楚人逃跑的經驗多!

    齊晉鞍之戰中,在戰場上時,齊頃公認為韓厥是個君子,射殺他不為禮,因此就射殺了他的左右;戰爭中齊軍被打敗,韓厥已經追上了齊頃公,卻是先下馬先行君臣之禮,結果讓齊頃公趁機逃走。

    到了戰國時,這些規則都被改變了。由於封建制的逐漸推行,平民的數量逐漸增多,全民皆兵的理念開始流行起來,戰爭已經不是貴族自己的事了,於是戰爭規模開始擴大。由於土地和人口對於國力具有決定意義,因此戰國時期的戰爭更以吞併土地為目的。兵不厭詐成為戰場公里,《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晚期,各種計策多為詐術。商鞅領軍,以敘舊之名邀請公子卬,然後將公子卬俘虜,結果魏軍主帥被捉,軍心大亂而潰敗。

    (商鞅帶兵喜歡用詐術)

    因此,雖然春秋無義戰,諸侯國的封建領主領兵作戰同樣是兼併作戰,擴大和人口,但同期天下小國眾多,不下數百個,大者如一縣,小者只是村落而已。周天子東遷後的繻葛之戰後,威風墮地,再也制止不了這些諸侯國的兼併行為,於是一些有雄心壯志的諸侯國開始了猥瑣發育的歷程,先從自己周邊下手,國家周圍的小國、蠻族都被吞併。如楚國舊兼併了數百個國家,晉國也從河東曲沃兩個地方,逐漸擴張到大河南北。秦國也不甘示弱,東出雖然不行,就獨霸西戎,滅國十二,拓地千里。

    (秦晉風雲人物)

    所以,秦國、楚國、晉國,還有齊國、吳國等,都是當時的大國,天下足夠大,他們還在瘋狂的跑馬圈地,打一些弱國是刷經驗值。大國之間的戰爭,是為爭奪盟友進行的爭霸戰爭,屬於武林高手過招,點到即止。

    另外,晉國雖強,但是秦國也不弱。晉國公室內亂,還是秦穆公派兵到晉國維持秩序的,晉文公因此才能上位。秦國後來在戰國初期被魏國吊打,是因為在春秋晚期秦國經歷了四世之亂,幾十年間互相打來打去,所以國力漸衰,以至於魏國都能花式吊打秦國。但是在晉國還存在時,晉國並沒有絕對的實力去吞併秦國。如秦晉殽之戰時,9萬秦軍被殺,可是晉國也不敢趁勝追擊,滅亡秦國,反而是秦穆公想著法兒去報這一箭之仇,晉國也在憤怒的秦兵面前,也只能關閉城門防守,不敢交戰。可見秦國當時的國力並不弱。

    即便當時的晉國依仗國力強大,強行攻打秦國,那麼就會改變當時的均勢,必然會遭到楚國和齊國的反對。吳國伐楚之戰,楚國幾乎亡國,申包胥哭秦庭請求秦國出兵救楚,結果吳國就被秦楚聯軍打敗,楚國得以復國。因此,晉國如果攻打秦國,那麼必然是曠日持久的一場戰爭,楚國和齊國難免不救援秦國,或者楚國直接奔襲晉國,重新爭奪霸權。

    所以,春秋時,各個強國都在發育過程中,各個大國實力雖然有差,但基本都屬於同一級別,即使發生彼此間發生戰爭,也多是騷擾為主,他們的主業是兼併自己周邊的小國,刷經驗值,為接下來戰國時期的王者之戰儲備能量。

    隨著小國都被兼併完了,大國的疆域都直接接壤了,再想吞併土地,就只能展開國家級別的戰爭了,於是戰國時代拉開了序幕。

  • 4 # 衣賜履讀通鑑

    我的感覺是這樣,周是天下共主,但當時的物質技術基礎和歷史傳統,使完全意義上的中央集權難以實現。到了五霸時期,雖然諸侯逐漸強大,王室衰敗,但名義上依然天下共主,諸侯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追求的是稱霸,而不是滅國。故晉雖強大,不會滅秦

  • 5 # 沉140769451

    晉國滅秦?不好意思,連晉國國君都成了秦國俘虜。秦國保晉君夷吾上位,夷吾上位後,答應給秦國的好處都不給了,晉國遭災缺糧,秦國不計前嫌,借糧給晉,二年秦國遭災,晉國不但不借,還藉機伐秦,結果夷吾被俘,穆公不殺之,放回晉國。後晉人廢夷吾,穆公嫁女重耳,送重耳返國繼位,為晉文公,秦晉結為秦晉之好。秦予晉有恩,晉文公不以秦為敵,穆公之秦不是弱國。後孟西白三將假道伐鄭,晉文公之子在崤山偷襲回國秦軍,俘孟西白三將,其母秦之女,勸其放歸三將。後三將勵志血恥,三次伐晉,晉人不敢出戰,穆公親往崤山哭忌遇難秦軍,取骸骨返秦,秦為春秋五霸之一。

  • 6 # 古風93814281

    謝邀,歷史上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在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以爭霸為主,滅國為輔,講究不絕人祀,所以很多大國滅了小國之後,又恢復其國家,無非是把它當作自己的小跟班,能夠有效控制並插手其內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傳統使然,大家仍表面奉周王為天下共主(雖然其權威已經大大衰落),當時滅國、除國和分封都是周天子的權力,對周天子所封的諸侯尚不敢滅國(狄戎異族除外,所以才有秦在西北擴張,楚在南方發展),所以才有春秋五霸之說,最早稱霸的齊桓公就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代周天子討伐不尊周王號令的國家和抵抗異族。後來的爭霸雖然也帶有僭越之心(如楚莊王問鼎之輕重),但是還不敢真正明目張膽要取代周王做天下共主,更沒有打算滅掉其他國家——尤其是大國,一統天下。(楚國曾不滿周王分封的子爵等級,熊渠曾自號為王,並僭越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周厲王繼位後,以暴虐著稱,熊渠擔心受到周朝討伐,便取消他們的王號。)二是國家實力所致,春秋時期,各國受周天子所封,分為五個等級,雖然等級高的諸侯經過一定時期國力未必強於等級低的諸侯,但是強國之間的實力尚沒有太大差別,晉國透過自己的努力,在近700年的時間裡“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在公元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的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晉國當時鎮齊、懾秦、疲楚,天下不能與之爭衡。但其時秦國也已經是西部大國,在任國君為秦景公,晉國實力雖強,但是與秦楚一起三家互相結盟或爭霸,因此晉國還無法具備壓倒性優勢能滅掉秦楚這樣大國。同時在晉國公族由於一直內鬥不斷,所以實際是強卿弱公的狀況,其六卿權勢太重,也使晉國無法象後世秦國採取商鞅變法後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和軍功制度來推進統一天下的戰爭。

  • 7 # 枯榮說

    謝史先生邀。

    晉國最強大的時候是晉文公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勤王周室,城濮敗楚,稱霸諸侯。但是為什麼沒有欺負秦國,更談不到吞併,這是因為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在繼位的第四年娶了一個晉國的媳婦,秦晉之好從這裡就開始了。 之後晉國發生了驪姬之亂,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當太子,處處給太子申生挖坑,晉獻公豬油蒙了心又偏向驪姬,逼的太子申生自殺。申生死後,他的弟弟重耳(以後的晉文公)、夷吾(以後的晉惠公)外逃。

    晉獻公死後,大臣殺了驪姬,預立重耳為君,重耳拒絕,隨後又找到逃亡的夷吾。夷吾又想回去當國君又害怕被害,於是找到了姐夫秦穆公幫忙,承諾自己當上國君後將河西之地獻給秦國。

    於是,夷吾便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順利當上了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惠公。

    當上國君後,晉惠公答應姐夫的河西之地並沒有兌現,但是秦穆公也沒有因為這些就跟小舅子翻臉。

    沒想到晉惠公還有更過分的,在位的第四年,晉國遭了災,晉惠公找姐夫秦穆公借糧食,秦穆公在百里奚的勸說下勉強又幫了小舅子。

    但是之後秦國遭災,晉國非但沒有借糧,還派兵攻打秦國,秦穆公徹底憤怒。派兵在龍門山下韓原大敗晉軍,俘虜了晉惠公。

    小舅子好收拾,媳婦臉上不好看,為了妻子,秦穆公又一次饒了晉惠公。

    晉惠公的背信棄義,導致自己人品急劇下降,晉華人都不買他的賬,很快便患病去世,之後繼位的是他的兒子晉懷公。

    晉懷公繼位不久,他的伯父重耳就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奪取了政權,當上了晉國的國君。 至此,重耳徹底結束了流亡各國,躲避追殺(晉懷公),討食度日的生活。

    重耳逃亡諸侯國的期間,受盡冷眼,是秦穆公幫助他完成了人生路線的轉折,所以窮晉文公一生,也沒有與秦國為敵。

  • 8 # 戰塲YOK1942419

    晉國強大的時候,主要對手是楚齊兩國,並不是西北的秦國,而且秦晉有深厚的淵源,所謂結秦晉之好,就是說他們的姻親關係,雖然也有衝突,但說要滅秦,晉國仍是有顧慮。加上齊楚都會牽制,不會讓他們軽易得逞,春秋戰國基本上都在相互牽制中渡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秦國比起東方六國,相對比較落後,晉國稱霸時對他們也不大重視。

  • 9 # 風雨中的梅雲

    再看秦國的地理位置,就知道山東六國想要打他是多麼的不容易了。秦國的地方。後世稱之為四塞之地。東有函谷關,也叫桃林要塞。這是東南六國從東面進攻秦國的唯一道路,而且還很險峻。東南,是武關,也叫紫荊關。這是南韓和楚國從南邊進攻秦國的唯一道路。北邊是大散關,西南是茄萌關和陽平關。在這幾個關口,秦國只需要駐紮少數的人馬,就可以阻擋東南六國十倍的兵力。屬於典型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險塞。歷史上東南六國的聯合攻秦,也是敗多勝少。而秦國一旦出關,則必有收穫。

  • 10 # 關東俠客

    晉國是周成王弟弟虞的封地,從晉文公重耳稱霸中原以後,晉襄公透過餚之戰,彭衙之戰兩次敗秦,晉歷公打敗秦,狄的進攻再度稱霸中原,到了晉悼公時期戰車萬乘國力最為強大,為什麼不吞併秦國呢?周平王東遷洛邑后王室漸衰但還有話語權。齊桓公曾打著"尊王攘夷”囗號。周王室還有話語權,仲裁糾紛,各諸候國表面上得尊周禮。講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各大國之間打仗點到為止,如果想做大做強攻打另一個大國會群起而攻之。所以春秋時期兼併的都是小國。秦國處在西方一心想要向東方發展稱霸中原,可次幾次戰爭都被晉國打敗,秦穆公決定向西發展滅國十二,括地千里。周王室封秦國為西方諸國之長。當時中原地區是華夏族核心地區各國都拚命向中原地區發展,南方大國楚國更是想得到華夏諸國的認同,想問鼎中原。秦國在當時華夏族眼裡就是西戎,所以,晉國根本就沒看上秦國那塊地方,只要守住黃河沿線擋住秦人東進路線既可,晉國心願也是稱霸中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動專案英語翻譯冬季運動專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