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濟世論事
-
2 # 許多謙0768
先來說商鞅,商鞅原名公孫鞅,原為衛國公族,公孫鞅喜歡研究刑名之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幹,並趁魏惠王親自前去探望公叔痤病情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但魏惠王沒有答應任用商鞅,待魏惠王走後,公叔痤叫來商鞅勸他離開魏國,不過當時商鞅並沒有答應(在我看來明智,這個時候要走是走不了的,小命也要丟掉),後來公叔痤去世後,商鞅向西投靠秦國(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
再來說吳起,做為兵法家,確實厲害,他在魏創立武卒制,奪秦之河西之地。不過他做為政治家卻不合格,時任相國的公叔痤怕吳起手握重兵有變(也有人說是因為嫉妒),不管是什麼,反正相國公叔痤就設了一個局讓魏王把吳起趕到楚國了。當然吳起在楚國變法失敗丟了命,也證實了吳起政治鬥爭能力一般。(話說商鞅變法那一字千金這招其實是和吳起學的)
最後說公叔痤,做為相國,他治國能力可以,不過遠未達到讓魏國脫胎換骨的能力,在和平時期可以,但在戰國群雄並起的年代,只能算能力平平,目光比較短淺,《戰國策》中說他:“秦果日以強,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
除了人才以外,從魏國的整體形勢來看,在三家分晉後,魏國分的的土地最為險要。魏國地處中原交通要道,四周除了同秦、齊、楚、韓、趙四個強國相鄰外,還同中山國、鄭國、衛國接壤。由於魏國狹小的國土面積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魏國發展後勁不足。沒有廣闊的國土縱深和眾多的人口,想要生存必須維持好三國聯盟,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發展容錯率極低,所以魏國雖然最先稱霸,但很快就弱下去了。
-
3 # 萊駒為右
題目有問題:其一公孫座應為公叔座;其二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戰國開始的序幕,春秋時還沒有魏國,所以不可能稱霸於春秋時期。
接下來再說說公叔座、商鞅、吳起這三個人。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吳起最大,曾在魏文侯、魏武侯時期在魏國魏將,訓練魏武卒,稱霸諸侯。公叔座在魏武侯和魏惠王時在魏國為相。商鞅也稱作衛鞅、公孫鞅,最小,在魏惠王時擔任中庶子,公叔座曾向魏惠王舉薦商鞅,但未獲重用。
吳起在魏國擔任西河郡守時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赫赫有名的魏武卒就是吳起一手建立起來的,吳起也屢次打敗秦軍對魏國的進攻。
後來魏武侯任用公叔座為相,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為國家利益考慮得相對少一些,為自身的利益考慮得多一些。吳起當時聲望很高,公叔座忌憚他,害怕吳起威脅到他的相位,陷害吳起,使魏武侯不再信任吳起,吳起於是逃到楚國。
商鞅是公叔座臨死時推薦給魏惠王的,但魏惠王沒有用,他又告訴魏惠王如果不用就殺死商鞅,魏惠王也沒有聽他的。最後商鞅到了秦國進行變法。
可以說正是公叔座導致了吳起、商鞅兩個大能人的出走。吳起對魏國很重要,他不是不知道,只是為了自身利益逼走吳起,導致強大的魏武卒猶如曇花一現;商鞅有能力,他也不是不知道,只是為了自身利益在自己臨死在舉薦,導致魏王認為他老糊塗了,如果平時讓商鞅多加歷練,魏王能不看在眼裡嗎?
對於商鞅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很有深意。若過早地推薦公孫鞅,可能會取代他的職位,而在臨終時鄭重託付,博得薦賢之名,對自身利益也沒有什麼影響。
雖有能臣,而不能用,且大臣各顧私立,不能精誠團結,魏國終與霸主失之交臂,在戰國七雄中逐漸處於下風。
-
4 # 秦鳳路經略安撫使
劉景升賢賢惡惡,坐擁荊襄九郡,為何不能稱霸天下?
賢賢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
魏國之失,如出一轍。
-
5 # 妖鬼雜談錄
魏國率先展開變法,成為戰國前中期的第一個霸主,這個時候的魏國就像曾經的美利堅,吸引各方人才前來遊學、任職。
但上述三人魏國只用了一個半。魏國霸業只跟吳起有點關係。
從魏武侯到魏惠王時期,用人不明,大量的人才流失導致魏國後繼無力逐漸衰弱,吳起、商鞅、孫臏、張儀、范雎等流失,而齊秦兩國成為最大的受益國
公叔痤、商鞅、吳起,魏國用了一個半,半個吳起,一個有知人之明卻小人之心的公叔痤這三人中商鞅有改天換地的大才,吳起有橫行天下的將才,兩人都是出將入相的代表人物,卻用了一個知人之明卻無容人之量的公叔痤
魏武侯時期,公叔痤為相,雖然明知吳起對魏國的重要性,但是為了保住相位依然排擠吳起,最終吳起跑到楚國,開展了吳起變法。
魏楚交戰,吳起率領楚軍大敗魏軍,佔領魏國在黃河南岸的大片面積。
對吳起前面用,後面排擠不用,所以算作半個。
商鞅在公叔痤府上任中庶子,然而公叔痤直到臨死才推薦商鞅給魏惠王,既是大才何以等到臨死不能掌控局勢的時候才讓位居中庶子的商鞅驟然提高到丞相的高度?
所以公叔痤並非昏庸之人,但是也非大度之人,他賞賜吳起後人,死前薦賢,終究還是有些博虛名的意味在內。
魏國前期能夠稱霸諸侯,得益於魏文侯時期尊賢重才,任用魏成子、翟黃、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等人的成果。但是後期人才流失成了魏國致命傷
吳起、商鞅、孫臏三個讓魏國由勝轉衰的關鍵人物魏國用吳起哪怕只為將,魏國也能保證軍隊橫行天下,然而吳起出走弱魏強楚,楚國飲馬黃河。
魏王不用商鞅,西入秦國開展變法,讓秦國一舉稱為戰國最強大的國家。
此三人都曾在魏國甚至任職魏國,可惜魏王最終用的是一些心胸狹窄的人
除此三人,張儀本魏國公族庶支不得重用,入秦後連橫破合縱,強秦而弱韓趙魏;范雎本中大夫須賈門客,差點被魏齊打死,入秦後協助秦昭王加強皇權,遠交近攻,魏國受到致命威脅;
魏華人才濟濟,然而從魏武侯開始即越來越少從布衣中發掘大才,而宗室中的人才又百般防備。
魏國因為人才而霸因為人才流失而亡。
魏國是列國變法的黃埔軍校……
-
6 # 瓊林夜話
自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逐漸強盛。這個時候,一個叫吳起的人到了魏國,被魏文侯委以重任。
吳起剛開始跟隨曾參學習儒術,結果因為他母親去世時沒有及時回家奔喪,被曾參給趕出了師門。於是,他跑到了魯國,想要在魯國施展自己的才華。屆時,齊國率軍攻打魯國,吳起想要借這個機會表現一番,但魯君考慮到他的妻子是齊華人,便一直猶豫不決,吳起為了抓住這個機會,把妻子給殺了。魯君當即任命吳起為將,吳起不負眾望,率領魯國軍隊打敗了齊國。然而,打完勝仗後,有人嫉妒吳起,便說他為了出名不惜殺死自己的妻子,於是,吳起跑到了魏國。魏文侯剛剛成立魏國,急需人才。於是,任命吳起為將,吳起在魏國訓練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魏武卒最光輝的戰績就是在陰晉之戰中,以三萬戰勝秦軍三十萬。魏文侯死後,魏惠王繼位,在公孫痤的鼓搗下,吳起流亡楚國。
公孫痤這個人有才幹,但心胸狹窄,十分擔心有優秀的人才出現從而替代自己。公孫痤在魏國為相期間,衛鞅到了魏國,結果公孫痤一直壓著衛鞅,直到死前才將衛鞅舉薦給魏惠王,然而,魏惠王並沒有放在心上,以至於衛鞅西遊秦國。
魏國在魏惠王期間,一直和秦國糾纏在黃河兩岸,根本沒有心思去稱霸。
-
7 # 18345292601
實際戰績稱霸了。如果堅持改革(解放奴隸約束奴隸主)早統一天下了。可惜實行先進的封建制度太短了,恢復奴隸制太快。還有一個和魏國一樣的楚國,在變化強大之後很快就恢復有利於奴隸主毖等上層官員利益的舊制度了。
-
8 # 慵懶國王
首先,這個問題是錯誤的,魏國稱霸過戰國初年,有著長達百年的霸業。北面滅掉中山國,東面吊打東方中國,西面奪秦六百里地,可以說是戰國初期最威風的國家。有文侯、武侯、惠王蟬聯三代霸主級人物,這在其他國家是少有的。至於魏國,公元前473年三家分智,春秋末期才得以存在。到了公元前403年,魏斯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魏國宣告正式成立。
至於公孫痤、商鞅、吳起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吳起活躍於文侯時代,公孫痤活躍於武侯、惠王時代,商鞅出道更晚,都到了惠王末期。三者在魏國地位不同,所施展的空間也大不相同,對於魏國的貢獻也不一樣,所以該問題並不能說明多少。
吳起是魏國第一名將,是西部戰區的司令,所以魏文侯很是重用他。吳起創立了魏武卒制度,開創了中國精兵作戰的先河。僅僅在河西之戰中,魏國多次吊打秦國,曾經以5萬大敗秦國50萬大軍,並佔領了秦國河西之地。這一片肥沃之地養活了魏國最精銳的部隊,也為魏國奠定了爭霸天下的資本。所以,吳起從公元前409年到公元前387年,正是魏國霸業的開創階段,也一直是魏國軍方的一號人物。
可惜好景不長,吳起受到魏二代武侯的猜疑,在公元前387年,吳起兵變失敗,逃亡楚國,魏國至此損失了一位重量級的人才。但吳起也成全了魏國,為魏國創立魏武卒,奪取河西郡,重挫秦國,這些都是魏國能夠稱霸的重要因素。
公孫痤對於魏國來說,簡直就是毒瘤。他本人以考慮自身利益為先,國家利益為後。在位期間,排擠走吳起,又不肯舉薦商鞅,是造成魏華人才流失的劊子手。他的一生只有一次出征記錄,大敗了趙韓聯軍,但所依靠的是吳起留下的軍隊,並沒有給魏國帶來實質上的利益。他臨終前的一套薦才,可笑至極,根本不是國家利益與朋友之誼。
商鞅對魏國不受重用而耿耿於懷,正好秦孝公釋出求賢令,所以商鞅才會離去。畢竟,戰國時平臺多,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魏國成全了商鞅,在這裡商鞅學習了刑名之學,也受魏國變法的影響,給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同時,秦國也成全了商鞅,給了他一個更能施展才華與抱負的平臺。但同時,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與魏國的矛盾以戰爭的形式愈演愈烈,魏國最終在連續戰敗、日削月割中走向滅亡。
終其原因,還是魏國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理清哪一種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文侯是禮賢下士,唯才是舉的典範,將魏國的人才發揮到極致。武侯雖然不任人唯親,但缺乏父親那種毒辣的眼光,使吳起出奔於楚,不得不說是國家戰略上的一大損失。惠王時期,達到了魏國霸業的頂峰,但他驕傲自滿,目空一切,沒有明白商鞅的價值,徹底將商鞅送到了宿敵的懷中,最終使魏國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
9 # 碎碎念歷史
首先說一說當時的政治環境。在春秋戰國,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分別是非常明顯的。所有的大國政治集團,幾乎都掌控在貴族的手裡。但是由於貴族一直處於養尊處優的生活中,並沒有危機意識,大部分眼光都只能看到自身的利益。
由於權力都掌控在貴族手中,所以對於一些有才能的平民便無法得到重用。其中商鞅和吳起就是兩個典型。
對於商鞅而言,當時的魏惠王正把龐涓當成手上的寶。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的時候,他只當兒戲。並不重用。所以商鞅就跑到了普通階級的百姓更容易獲得權力的秦國,並忠心輔佐。
而對於吳起,魏文侯時期已經重用他,並且為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可惜後來魏惠王繼位的時候,由於吳起功勞太大,加上魏惠王自身疑心極重。所以隨便被身邊的奸臣使用陰謀詭計,便成功離間了吳起和魏惠王的關係。
吳起是個明白人,知道長此以往自己的才能無法發揮,所以就跑到了楚國實行變法。
如果真要總結兩點,那麼就是以下兩點:1.魏國貴族的政治壁壘太堅實,百姓階級無法打入內部,更無法發揮才能。2.魏國君主都是目光短淺之輩,看不到人才,並且無法得到重用。
-
10 # 寒言三
不能說不能稱霸春秋戰國,首先你這個問題所說的春秋戰國,這是不對的,春秋時期是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是戰國時期,這是兩個時代,而魏國所處在的是戰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時候,魏文侯重用吳起和李悝等名將名相,然後繼任者魏武侯,更是將魏國的事業推向更高的一個高度,算是第一個在戰國時期稱霸的諸侯國。
下面就是重點了,從此之後,魏國就開始下滑了,從魏國流失的人才不僅僅有題主所說的這些人,還包括張儀,范雎,而且就連當時魏王的兄弟信陵君也直接流失了。
那麼重點來了,為什麼魏國後面不行了?很簡單,國君垃圾唄,不像人家秦國,連著出了七代明君,然後傳到秦始皇手上,最後完成了統一。
-
11 # 理得心安
關於這三人於魏國之間的來龍去脈,其他人已經回答的很詳細了,對細節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去了解。
這裡俺來說說魏國不能崛起的原因,與現實中大家常見情況、常犯錯誤的關係。
公叔座作為作為丞相,確實有識人的能力,這點已經高出一般庸庸碌碌的官僚了。
但僅能識人還不夠,如果不會用人,則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知道這個能人的能力、能量有多大,就會相信能量被壓抑的爆發遲早要毀滅壓抑它的制約因素。
所以,民間相馬的伯樂可以不管別人怎麼辦而大膽的說哪匹是好馬,但能識人的“伯樂”、特別是有相當許可權的大官卻不能隨便說明誰是能人——說了就要用、不用就是禍、用不好更是禍。
因此,公叔座的做法是標準的官僚做法——先在自己手下控制住,包括給與私下的確認、穩住能人,在確定對自己有利時在啟用能人;如果不能對自己有利、或啟用失敗,則為私利或組織需要也要斬草除根。
這與後世的曹操風格一脈相承,都是封建文明制度下為君為王的必然選擇。
商鞅、吳起作為能人,初衷也是要為祖國效力的。
但當自己的能力不能被國家所用時,不管是被迫還是主動選擇,在別的國家施展才能就是唯一出路了——因為懷才不世在叢林法則下也是死罪,懷璧之罪。
其實現在的很多公司管理、特別是上市公司管理上,幾乎每家都有類似的公司政治問題的存在,而很多公司也都存在這樣對人才的是用、是縱、是壓、是趕的選擇和實際做法。
而結果也如魏國不能合理的用好丞相、就不能很好的使用更多的能人一樣,最終導致自己成為戰國時期給競爭對手培養人才的“黃埔軍校”。
在市場競爭充分的行業裡,這種“黃埔軍校”式衰落的老公司比比皆是,去看它們的經歷裡,也必然有類似魏王那樣的CEO或董事長、有類似公叔座那樣的COO或部門領導,當然更多的是流失到競爭對手等行業新公司裡並帶領新公司崛起的各路人才。
查古至今,說明我們做事、品人的能力體系,從很早就發育的比較完善了,但至今進步的步伐還不大,內鬥的損耗還很多,還有太多的人不理解、不信任、不會建設、不習慣遵守那種更容易達成雙贏、多贏局面的制衡機制。
這才是我們經濟發展質量的最大隱患。
-
12 # 羽書遲
魏國地處列國交通樞紐地帶,屬於四戰之地,地理位置不太好,但戰國初期從魏文侯開始魏國卻保持了百年的霸業,其根本原因是魏國聯合了韓趙兩國,又廣泛吸納使用人才,在各國中率先實行變法。提問中提到的三個人中,吳起、商鞅都來自別國。吳起一度受重用,他為魏國練成一支被稱為"魏武卒"勁旅,大敗秦國,奪取了秦西河地區,險些滅亡了秦國。但後來吳起被排擠出走楚國。商鞅雖然曾被公孫痤舉薦給魏惠王,但沒有被重視,後來被秦孝公重用變法,秦國強大起來了。
可見,魏國流失人才很嚴重,當然這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魏國體制問題以及戰略短視。體制問題主要體現在魏國並沒有改革分封體制,一個鮮明的例子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就是魏國,他正是憑分封的便利,擁有很大權力和財富。戰略短視主要體現在魏國沒有將霸業推進為實現統一大業,而是在漫無目標,東征西戰中四面樹敵,耗盡了國力,最終兩次大戰被齊國擊敗,從此淪為二流國家。
-
13 # 盪漾的可樂
魏國從從魏武侯開始就有一種貴族氣質。。敬賢而不用賢的政治手法。魏惠王更甚。喜珠寶而遠賢臣。公叔痤幾次舉薦衛鞅而魏王不用。再加上魏惠王在位時間太長到對魏國形成了思維定勢。秦國不是沒有昏君。。為何秦國昏君幾乎沒什麼影響呢?因為秦國昏君多早亡,不足以對國家形成思維定勢。秦武王在位3年。秦孝文王不到一年。莊襄王在位也只有三年,。此秦國昏君對秦國本身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魏惠王在位50多年。。思維定勢必然形成
-
14 # 孤舟釣江雪
首先需要澄清一點:魏國最強大的時期是魏文侯時期,這時的魏國,已經是三家分晉之後的事,這時候的魏國處於戰國初期,所以不存在稱霸春秋的說法。
其次,魏文侯、魏武侯時期的魏國,透過改革,加上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文武頂級人才,國力軍力空前強大,其餘國家無法匹敵,絕對是戰國第一強國,說稱霸戰國並不為過。
那麼,魏國為什麼不能持久稱霸戰國呢?
其一,魏國透過改革使國力壯大後,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魏國,推行改革,國力也逐漸強大,與魏國的實力有所縮小。
其二,魏國強大後,成為眾矢之的,齊國、秦國、趙國等國家紛紛聯合對付魏國,尤其是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大減。
其三,魏國是四戰之地,周邊皆是強國,很難擴張,發展陷入瓶頸,而其他國家都可以向邊境擴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四,不重視人才,商鞅、吳起等人才都曾在魏國任職,但由於得不到重用,不得不離開魏國,成為其他國家對付魏國的棋子。
-
15 # 愚人之娛
首先,這些都是戰國時期人,不能再用春秋戰國之稱了。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代的開始,中原王朝從此進入了七雄爭霸時期。也是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有了魏國的存在。
其次,魏國是最早稱霸稱雄於戰國的國家。魏文侯即位後,進行變法圖強。李悝變法大大提升了魏國的經濟實力,與此同時,魏文侯又用吳起為將軍。
眾所周知,吳起具有經天緯地之才,一生征戰沙場,未有敗績。在魏國期間,創造武卒制,一時間魏國簡直是高手寂寞。所謂武卒制,就是精兵思想,有點像特種兵選拔。
就這樣魏國可謂橫著走了,誰不服打誰,一時風頭無二,秦國被揍的都不敢言語。
萬物有陰陽,國家有盛衰。風光過後,魏國開始走上下坡路。一個人一個國家如果富了起來,貪圖享樂,安於現狀是不少人的通病。
所以一個英明的君王就顯得尤為重要,魏文侯之後,魏華人才開始大量流失。像吳起去了楚國,商鞅去了秦國,還有諸如範睢、孫臏、張儀等等一批能人。
人才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魏國衰弱下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這牽涉到一個有和用的問題,魏國的確有這些人才,但是當時的魏國到底有沒有當他們是人才這又是另一個問題,知道是人才他們又有沒有把他們安排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這同樣是一個問題。還是那句話,自我有才固然重要,但最關鍵的是能找到一個會識人的好老闆。希望可以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