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凱小哥
-
2 # 生活問道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相信大家對《大秦帝國》中這首短歌都不陌生。電視劇中有虛構的環節,但是對於秦國強大的過程中關於軍隊的改革描述還是比較符合歷史記載的。
秦國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並不是一朝煉就,從秦國始祖秦非子獲得封地的那一刻起,戰鬥部族的烙印就已經為也未來的強秦打上了記號。
因養馬有功,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象徵意義更大,畢竟只有不足五十里的屬地,但畢竟是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
得到機會的秦國先祖們就如同開了掛一般,公元前821年,秦莊公一舉擊敗周朝的心腹大敵西戎。被封為“西垂大夫”,並把犬丘(現天水)封給了秦莊公,這時候秦莊公依舊不是諸侯,還沒有建立秦國。公元前771年,曾經一次次為了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西戎攻殺,西周滅亡。
公元前770年,秦襄王護送周平王東遷,東周建立。周平王因為護送有功,封秦襄王以候位,並封賜岐山以西的地方給秦襄王,自此,秦國才躋身諸侯之列。
但是被封為諸候的秦襄王封地卻並不是富饒之地,恰恰相反,民窮地脊,又處於西戎部族環伺威脅,生存條件不可謂不艱難。要麼生要麼死。骨子裡注滿戰鬥基因的秦國將士立刻投入了對西戎的作戰。
秦穆公時,秦穆公任好重用“五羖大夫”百里奚,蹇叔等人,東進西攻,將西戎12國盡數剿滅,拓疆千里,同時消除了後方的威脅。
秦穆公的時代沒有從根本上使秦國成為強國,自穆公後,秦國陷入百年之久的衰落,直至秦獻公時,秦國對軍隊進行了改革,局勢才得以穩定。但此時的秦國積重難返,秦獻公也因為在對魏國的作戰中受傷不久後死去。
秦孝公繼位成為秦國國君。秦孝公透過反思覺得只有學習別的國家進行改革才能讓秦國強大,因此釋出招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在他的誠心之下,衛華人商鞅來到了秦國。商鞅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的根本。
商鞅認為,國家軍隊的戰鬥力的強弱來自於國家是否強大,國家的強大取決於國力是不是強盛。因此,商鞅首先對人口結構做出改變,立法規定家中孩子成年後必須分家另立門戶,並登記戶口在冊便於管理,而且男子16女子15就必須結婚,達不到要求的要受到嚴厲懲罰。分家立戶讓社會家庭基礎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加強了國家文華紐帶連結。
商鞅重農抑商,但並不是不發展商業。而是採取商業由國家統一管理的辦法,類似於最早的國企。將可用於換取戰略物資的生產資料統一收購,用來和其他國家進行買賣。這些戰略物資投入到軍隊建設後,軍力得到大力發展。
對於諸國都存在的弊病,商鞅率先做出改革,廢除奴隸制,打破世襲制,提出軍功制。透過參軍作戰可以改變社會地位,這個變革讓很多具有軍事才能的人湧現出來。
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至咸陽。隨著遷都的完成,秦國的改革也迎來了最高峰階段。商鞅打破了秦國“世襲世祿制”,建立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管理。這些措施直接影響到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後來的李斯也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完善。
隨著戰鬥力的不斷增強,在與當時的霸主魏國作戰連續取得勝利後,秦孝公十九年,周天子冊封其為“方伯”,承認其霸主地位。
秦惠文王時期雖然處死了商鞅以平復國內日益矛盾的階級對立,但商鞅變法的精髓被保留下來。透過合縱連橫的戰略構想,一舉擊敗諸侯各國。這個時期,秦趙楚出現三足鼎立局面。但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已經漸顯端倪。
隨著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病死,秦昭王繼位,秦國武力也開啟了巔峰之旅。至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被白起坑殺,戰國時期最後一個有實力在軍事上與秦國對抗的國家終於宣告失敗。至此,統一天下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256年,由於秦國越來越強大引起了西周公的不滿,本來約定了其餘六國一同伐秦,結果六國都害怕秦國,沒有參與。西周公在秦國的威脅下投降,而隨著東周周赧王駕崩,天下歸一的周鼎歸秦所有。公元前250年時,延續了879年的周朝宣告滅亡。
公元前247年,千古一帝秦嬴政繼位秦國國君。公元前230年開始統一六國的征途,只用了短短十年,秦國在滅掉最後一個國家齊國後,秦國終於統一六國,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秦始皇也成也千古一帝。
從公元前770年秦國成為諸侯之一到統一六國的公元前221年,用了漫長的549年時間。
這漫長的500多年,一直伴隨著秦國的是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正因為地處險惡,秦華人想生存下去只有選擇戰鬥。在不斷的外部衝突中,秦華人的改革圖強政策被一貫的執行下來。春秋戰國其餘諸國也各有風騷時期,可是可以將變法始終貫徹執行的,只有秦國了。
秦國率先打破的舊有制度是成功的基礎。自商鞅後,先進的軍隊造血制度使秦國軍事領域人才輩出。如此一看,秦國的成功也就不奇怪了。
-
3 # 黑白史地理牧
淺談形成的幾點原因:
一,首先看秦國所在的地理氣候環境。地理環境對於人的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秦國發家於西北地區,因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有功,被封為諸侯,從此秦國開國。秦國位於陝西地區,這裡乾旱半乾旱氣候,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反差極大的氣候對於秦華人的身體素質提出高要求。同時也表明他們能適應惡劣複雜的環境,也間接培養了秦人堅毅的性格。
二,周圍複雜的敵人對於秦軍的鍛鍊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秦國大部分邊境與少數民族接壤,秦軍對戎狄戰爭不斷,秦穆公時,滅西戎十二國,開拓千里國土。除了與遊牧民族戰爭,秦國還有中原其他國家爭霸,秦人多次處於戰爭狀態,對於軍隊作戰培養起到巨大作用。
三,秦國勵精圖治的君主們,秦國的君王大多具有非凡才能,注重對於軍隊的培養。讓他們為秦國開疆拓土。
四,變法促進軍隊戰鬥力飆升。獎勵軍功,以為國家戰鬥為榮。使得秦國軍隊在戰場作戰異常勇猛,因為有軍公不但有榮譽,還有隨之而來的財富。
五,傑出的統軍人才,嚴明系統的訓練體系,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最彪悍的軍隊也需要一個統調有度善於排兵佈陣的傑出將領,這樣才能使得虎狼之師發揮其真正威力。秦國將才湧現,吸納眾多人才。軍隊需要令行禁止,需要有一套訓練體系,而秦朝制定了完善的訓練體系,並且為保障這套體系發揮真正作用,有嚴刑峻法為其保證。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軍隊打仗必須要有充足的後勤保障,秦國後勤為軍隊提供持續動力。
-
4 # 上書史齋
秦人從祖上就帶有善戰的基因,秦國創始人秦非子的祖先就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後。秦非子因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封秦地,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保衛周王室有功,秦被正式封為諸侯國。可以看得出來秦國一直以戰功為榮,也奠定了秦人尚武的習俗!
秦人封地在今天陝西甘肅一帶,即時今日去到那邊葉門感受到西北漢子的好戰的個性。更別說兩千多年前的秦了。秦國封地周圍少數民族眾多,大多好戰,經常來犯邊境秦國經常南征北戰,看《大秦帝國》第一部的開頭你就能感受到秦華人有多麼勇武好戰,雖然個個穿的像叫花子一樣可是面對霸主魏國來說毫不含糊,還俘虜了當時的魏國主帥公叔痤。秦國貴族也是以戰功為傲,而且秦國身處西北之地,絲竹之樂很少,老百姓們平時不是喝酒就是打架。而且每年族與族之間私鬥盛行,有時候私鬥造成的死亡人數比打仗造成的損失還很大。所以商鞅變法頭等大事就是禁止私鬥。
商鞅沒變法之前,只有貴族能憑戰功獲得爵位,但是平民百姓是不可能的能給你職位爵位就不用想了,有了爵位就能享受福利退休了有保障。而且秦國經常打仗造成的人員損失不少很多人平民百姓卸甲回家基本非殘即傷但是卻又沒人養他們,又加之私鬥之風盛行,每年人口增加量很少,所以導致秦國雖坐擁關中沃野千里糧食產量卻難以養活秦華人,秦國越來越窮,所以才有了天下卑秦之說。
商鞅來到秦國變法強國,頭要的條例就是獎勵耕戰。就是平民百姓也能靠戰功加官進爵,秦人本來就善戰,又聽說打仗能發家致富,所以他們打起仗來更瘋狂,甚至連鎧甲都不穿。這是戰國時期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那時候只有秦國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可以靠打仗加官進爵成為貴族。可以說這一制度把秦華人的戰鬥力百分之百的發揮了出來。
那時候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滅了中山國,戰鬥力可以和秦國不相上下,結果長平一戰直接被坑殺四十萬。楚國更是連國都郢都都丟了,齊國算很強了吧,王翦父子滅他的時候完美的展現了什麼叫摧枯拉朽。秦國後繼者漢朝一直深受匈奴困擾,可在秦國時期蒙恬率二十萬秦國鐵騎在河套地區的打的冒頓不敢來犯,所以《過秦論》有一句“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足以看得出秦國的戰鬥力。
其次聽聽秦國無衣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修我戈矛,王於興師。我大概只記得這幾句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別說沒有衣服,大家都是兄弟一起穿,把我們的武器保養好,稱王靠的就是打仗。光聽聽他們的戰歌就知道有多好戰,虎狼之師並非浪得虛名!!
-
5 # 亙古懷念說史
秦的統一戰爭只用了十年,以一敵六,摧枯拉朽!讓後世的我們不由的驚歎,秦始皇陵兵馬俑這樣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給了我們直觀感受這支威武之師的機會!
如此強大的戰力是如何形成的?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一.秦人好戰的傳統
自秦立國以來,由於所處地西北邊陲,多與狄戎接壤,迫使秦人不得不戰,甚至早期幾代君主都戰死疆場!秦人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在血與火中稱霸西戎!秦穆公時期秦軍就一直謀求東出,雖遭遇慘敗沒有成功,但是此後秦人並沒有放棄東出的願望!可以說地理環境和生存壓力鍛造了秦人堅韌的性格和好戰的傳統。
二.商鞅變法的成功
秦孝公以極大的魄力支援商鞅變法,相對徹底的變法讓秦國擺脫了當時的困境並且快速走向強大!變法內容中對秦軍戰力有深刻影響的就是軍功爵制度。強烈的利益驅使本就好戰的秦人更渴望在戰場上透過砍下敵人的頭顱來改變和提高社會地位,而且透過軍功獲得的爵位還可以世襲傳給子孫!瞭解歷史的朋友可以總結髮現我們所知道的一些歷史上的強大軍隊幾乎都有類似的特點,比如漢武帝時期的漢軍,清朝初期的八旗軍等等。紀律嚴明固然重要,內在的利益訴求才是保證軍隊強悍戰力的根本原因!
三.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
時勢造英雄!雖然秦的十年統一戰爭是在奮六世之餘烈的基礎上完成的,而且自秦趙長平之戰之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的進攻,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這個時期秦國自身內部所面臨的問題。長平之戰雖然秦國大勝,但也是慘勝,再加上之後邯鄲之戰的失利,秦國也面臨著危機。自秦昭襄王去世之後,秦國在三年內換了三任君主,秦始皇的祖父安國君在位僅僅三天就去世了,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去世。歷史的重任交到嬴政身上的時候他才13歲,還不能親政。在平定了呂不韋,嫪毐,成蟜等人的叛亂之後才穩定了秦國的局面,逐步樹立起絕對的君主權威,進而有序的進行轟轟烈烈的統一戰爭。可以說秦始皇本人既是那時秦軍的最高統帥,也是秦人精神象徵。而且在統一戰爭的過程中並不是沒有遭遇挫折,比如滅趙的戰役中兩次被李牧打敗,滅楚戰爭的第一次失利,國內叛亂,主將逃亡敵國等等。在遇到這些挫折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有堅強意志力和高超政治手段的君主也是很難順利完成統一大業的!
-
6 # 奇談野史
秦始皇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是怎樣煉成的?
在春秋時期,諸侯各國的軍隊大部分都以戰車為主,但到了戰國初期魏國變法,在變法途中建立了魏武卒。魏武卒當時的戰鬥力極為強悍,使其諸侯各國聞風喪膽。為國也是靠著魏武卒強盛了一段時間。
秦國的軍隊初期也是破敗不堪,但是因為秦人的意志使其戰鬥力並不底下。秦國的虎狼之師是從商鞅變法才慢慢的建立起來的。
秦軍的強大戰鬥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以下幾點:
一、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常與西部遊牧民族作戰,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秦軍強大的韌性,以及好戰的性格。 二、在秦國初期秦軍的戰鬥力也只是平平常常,而在商鞅變法的時候,特地對軍隊進行了改革。改革後的秦軍,不論出身、不論長相、一視同仁,只看中其能力。秦國一直有著‘布衣卿相’的優良傳統。商鞅此舉大大的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受到秦軍士兵的大力支援,從而激發了秦軍的戰鬥力。
三、傑出的統軍人才,嚴明系統的訓練體系,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最彪悍的軍隊也需要一個統調有度善於排兵佈陣的傑出將領,這樣才能使得虎狼之師發揮其真正威力。秦國將才湧現,吸納眾多人才。軍隊需要令行禁止,需要有一套訓練體系,而秦朝制定了完善的訓練體系,並且為保障這套體系發揮真正作用,有嚴刑峻法為其保證。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軍隊打仗必須要有充足的後勤保障,秦國後勤為軍隊提供持續動力。 總之秦國的變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而是經過幾代君主嘔心瀝血,發奮圖強的經營出來的。
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看法!!!
-
7 # 德全不畏
這個問題很難做答。
看一下秦人的奮鬥史,也許就會明白秦國虎狼之師的來龍去脈了。
秦人先祖原是商朝的得力干將飛廉,是商朝貴族。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忠勇的飛廉家族力戰周軍。在戰場上表現出不俗的戰力,自己也損失慘重並且引起周朝的忌憚。商朝滅亡後,把飛廉家族流放到華夏西方邊境――犬戎之地。
從此,秦人的祖先――贏氏離開了人們的視線。在戎狄肆虐的邊境地區,弱肉強食是基本的規則。為了生存贏氏不得不常年血戰不止,無暇他顧。
直到造父以高超的駕車技術為周王賞識並立了功,贏氏才再次顯赫起來。造父被封在趙地,成為後來的趙國。因為造父的緣故,贏氏部族也有了起色,被周王分配了工作――替周朝養馬。
國之重事,惟祀與戎。那時代,馬是軍隊的重要物資,是絕對的國之重器。能把養馬交給贏氏,這意味著對贏氏的信任。想必贏氏對這個工作,是感激不盡的。
到造父的侄孫非子時,贏氏因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非子被稱為秦非子,贏氏從此以封地為名,真正的成了秦人。從秦非子開始,秦人與周王室關係更加親密。秦人一邊養馬,一邊為周戍邊,與戎狄做作戰。
到周曆王時,戎狄部落反判。戎狄拿強大的周王室沒辦法,就把與周親密的秦人做為打擊目標,差點滅了秦人,攻佔了秦人的封地。秦人死傷慘重又失去了封地,幾乎失去了一切,徹底的與周朝繫結在了一起。
周宣王繼位後,讓秦人帶兵討伐反判的戎狄。經過數十年的苦戰,終於從戎狄手裡收復了失地。周朝為激勵秦人與戎狄打仗,進一步擴大了秦人的封地。
秦人在與戎狄的不斷較量中,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更加為周朝倚重,有了崛起的資本。
公元前771年,西周都城鎬京被犬戎和申侯攻破,周幽王被殺,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大部分諸侯都沒有前去救援,即使去了也出兵不多,只有秦人全力作戰。秦襄公帶兵趕走西戎,幫助周平王繼位。周平王擔心西戎再次來襲,決定遷都洛伊,秦襄公又帶兵一路護送。
為答謝秦人勤王之功,周平王把周人失陷的故地關中地區慷慨的封給了秦人。
秦人後來驅趕西戎,據有了關中平原的大部分。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在雍建都,秦國終於有了強國的氣象。從商朝滅亡後贏氏西遷,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了。
秦國此後一直在努力奮鬥,到秦穆公時期還參與了中原的爭霸。但是由於周朝遷都洛伊後,關中地區與中原的聯絡減弱,逐漸遠離中原的文化核心。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秦人的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逐漸落後於東方諸侯國。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周王室東遷已經400多年了。東方諸侯國已經開始變法,從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秦國卻還處在落後的奴隸制社會。由於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距,出現了“天下卑秦”的現象。諸侯國甚至把秦國當作是曾經的戎狄,而不再是華夏的諸侯國。
秦國的鄰居魏國位於中原,最先實行變法,建立了新式軍隊。魏國憑藉強大的國力和軍隊,一再西進,擠壓秦國的戰略空間。秦國試圖反擊魏國,卻屢次三番的失敗。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也在戰場上受了魏軍的箭傷而離世。
秦孝公繼位後,一方面要對抗魏國隨時可能發起的滅國之戰;另一方面又要忍受天下卑秦的恥辱。秦人在商朝時就是天下顯赫的貴族,在西周時又是周朝倚重的諸侯,有著強烈的自尊心。秦孝公為改變這種情況,開始了變法強國的程序。
公元前356年,秦國以強大的決心開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把秦國變成了一臺精密的戰爭機器,國家的每個人都變成了其中的一部分。
秦人的祖先本來就是軍事貴族,以善長打仗而聞名。秦人立國後,仍然以尚武聞名於世。東方稱秦人以貪狼為俗,稱秦軍是虎狼之師。
再加上,秦人是養馬的出身,還擁有天然的極佳養馬地。與他國相比,擁有極大的馬匹的優勢。
如今,被商鞅變法精心設計後,秦人組成的秦軍更有虎狼之實。
商鞅變法後,秦國就開掛了一般。先是反擊魏國,把魏國打得遷都以避秦軍。秦孝公的兒子贏駟憑藉國力稱王,然後又南滅巴蜀,擴大了領土。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大獲成功,趙國以騎兵縱橫捭闔,壓制了秦國的勢頭。但是,養馬出身的秦國不缺馬匹,迅速的仿照趙國組建了騎兵。
趙武靈王覺察到秦國組建騎兵,有感於秦國的強大實力。決定帥軍滅秦,剪除趙國崛起的大患。但是,趙武靈王的滅秦之戰還沒有實施,就又在內部政變之中送了性命。繼任的趙王沒有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和天賦。趙國崛起的勢頭隨著趙武靈王的死,而受到了挫折。
到贏稷做秦王時,秦國又奪取楚國和三晉的大片土地,在長平之戰中消滅了趙國胡服騎射而來的主力軍,佔據天下大半,有了統一天下之勢。
到嬴政繼位後,天下歸秦之勢已成,人才紛紛進入秦國效力。諸侯國更是因為恐懼秦國而紛紛賄秦,對抵抗秦國失去了信心。
秦國內部,關中和巴蜀的水利設施已經修建完工,糧食產量大增;手工業大幅度發展,使得軍械製造有了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發動了滅國大戰。從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21年,秦軍先後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從秦人的祖先西遷的周初到現在一統天下,已經有800多年了。
-
8 # 吳業火
秦國能夠統一天下,不是靠著一個始皇帝就能成功的。是經過幾百年積累,日益強大,並且機緣巧合,為歷史執行的曲線創造了一個頂峰點。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秦國橫掃六國,靠的是強大的軍隊。秦國的軍隊是怎麼強大起來的,變革必不可少。
雖然自古皇帝多薄情,良臣善將久悽惻,但是一個國家的富強興盛畢竟需要一些好的領導帶頭人。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商鞅。雖然商鞅與秦始皇沒有交集,但是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才日益強大了起來,還組建了強悍的軍隊。
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強大,需要三個要素支撐:將,兵,器。可強大的軍隊還需要強大的經濟後盾作保障。
“小米加步槍”是抗日戰爭成功的經典名句。雖然八路軍的條件艱苦些,但這句話說明了什麼,想打勝仗,糧食和武器都不能少。這也是商鞅變法解決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二是軍力生產。喜歡看中央七臺的朋友應該知道,七臺叫做軍事農業頻道。常人看來,軍事與農業風馬牛不相及。央視作為媒體老大哥,難道連這個都不懂嗎。呵呵,這你就錯了,這兩件事的關聯可大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之前要做好充足的糧草準備,這關乎到戰爭的成敗。
秦國軍隊人數最多的時候,將近百萬人數。而在戰國時期,一個國家人口才幾百萬,秦國怎麼能夠養這麼多軍隊呢?
商鞅在變法一開始就推行農業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看看秦始皇也受了商鞅的啟發)。隨著秦國西進和南下擴張,佔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四川這個富饒的地方為秦國提供了很好的糧食保證。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戰鬥到最後,趙國向齊國借糧,而秦國沒有後顧之憂,可見秦國的農業發達。
商鞅變法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推動軍事變革。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格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遍推行縣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焚書坑儒的雛形)。
商鞅變法後,秦國就用殺人的數量,來算軍功。殺的人越多,軍功就越多;如果殺不夠,還會面臨懲罰。秦軍最小的單位是伍(戰鬥隊“伍”就是這麼來的)。伍由五個士兵組成,十個伍組成一個屯,兩個屯組成一個將,五個將組成一個主,兩個主組成一個大將。大將由一千名士兵組成,相當於抗日初期一個團的兵力了。作戰時,伍、屯、將、主、大將等戰術組織聯絡緊密,配合默契。以一個伍為例,防守時五名軍卒互相保護,進攻時如有人數優勢則圍攻敵人。混戰時,伍內部兵卒之間始終保持緊密聯絡,不會被輕易擊破。
如果一個伍沒有能殺掉一定數目的人,就會受到懲罰;不僅自己受罰,還會連累戰友家人。所以秦軍上陣時就沒了退路,只有勇敢作戰,做一個重賞之下的勇者,日後好享受榮華富貴。他們每殺死一個敵人就會割下敵人的耳朵,六國軍隊聞之喪膽,稱其為"虎狼之師"。
秦軍裡還有十多人一組的"死士"(看看在中國秦朝就有敢死隊)。他們始終站在隊伍的最前面,率先衝入敵陣,只要活下來,後半生就可永保富貴。春秋戰國時期,有幾支著名的軍隊以其強悍的戰鬥力而聞名於七國。齊國的技擊士,魏國的魏武卒,趙國的鐵騎,還有秦國的銳士。荀子曾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據說,“十萬秦卒出三千銳士”,秦國新軍二十萬,其中的“鐵鷹銳士”只有一千六百人。在制度激勵下,秦國的軍隊比其他的軍隊更勇敢,更不畏懼死亡,甚至有人還渴望戰死沙場換來家人的平穩生活。
秦國的鑄造技術也很高,是其他六國無法勝過的。秦弩由青銅製成,各部零件大小統一,可以互換(看看都是標配件了),其射程可達900米,比現在很多子彈都飛得遠。強弩上配的三稜箭頭,取消了翼面,使射擊更加精準,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秦軍還專門設有弩兵方陣,弩兵站成三排,一排搭箭一排上弦,一分鐘弩兵可以射出大概五萬支箭。秦朝不斷從楚國引進鑄劍術,擁有當時最為先進的製造工藝。青銅劍鋒利無比且劍身更長,淬鍊打造時,加入了合金,使得秦劍無論是在韌度、硬度、強度等各方面,都十分優異。秦朝正是擁有了削鐵如泥的青銅劍,才在六國之戰中,領先於對手。
一個好漢三個幫!強將手下無弱兵。秦始皇手下有五位武將,分別是王翦、王賁、蒙武、蒙恬、李信,被後人稱作“五虎上將”。秦國王翦兵團擁有80萬精銳,夷平了六國,橫掃八荒,對秦統一天下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其子王賁一起被稱為秦始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被稱為“中華第一勇士。從前230年到前221年,在這些名將的幫助下,秦國用了10年時間,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正是他們輔佐嬴政成就霸業。
當然一統天下還需要些好的運氣。七國爭鬥,魏國強,齊國弱之,齊國強,五國聯軍弱之。楚懷王的內耗把楚國折騰個半死。趙括的紙上談兵使趙國後繼無人。各種因素集合在一起促成了嬴政在39歲登上權利巔峰,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然而曾經強盛、統一七國的秦朝在二世就迅速滅亡,國祚僅十四年。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誅殺趙高,向劉邦投降。這一刻,距陳勝、吳廣的起義也不過短短兩年時間。秦朝號稱擁兵百萬。為何數量龐大、戰力彪悍的秦軍竟然抵擋不住一群農民,在短短2年之內就戰敗?各中因由我們有時間再聊!
-
9 # 炸雞漢堡配冰闊落
秦國的軍隊非常強大,憑藉著這支軍隊,秦國得以統一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嬴政也得以自稱始皇。秦朝軍隊人數很多,至少有六十萬。王翦討飯楚國的時候,就出動了六十萬士兵。秦國軍隊不僅人多,而且戰鬥力強,戰鬥意志堅定。商鞅變法後,秦國就用殺人的數量,來算軍功。殺的人越多,軍功就越多。而且,如果殺不夠,也會面臨懲罰。所以,秦軍在打仗的時候,都很勇猛。商鞅變法後的軍功制度:商鞅變法之前,秦國與大多數諸侯國一樣,還保持著一定的奴隸制特色,貴族是貴族,平民是平民,奴隸是奴隸,這樣的社會階層一般不會有變動,平民不能成為貴族,奴隸也永遠沒法翻身。打仗時,貴族指導平民與奴隸打仗,贏了平民等沒獎勵,輸了卻有懲罰,商鞅建立軍公爵之後,人人都可以依靠軍功獲得獎勵,這就全面激活了秦華人的戰鬥力,奮勇殺敵,全力爭勝,就好比突然解放了一群困獸一般,戰鬥值瞬間提升數倍。秦軍最小的單位是伍。如果一個伍沒有能殺掉一定數目的人,就會受到懲罰。而超過這個數目後的人,就可以分給個人。所以,無論對個人,還是對集體,都是殺人越多越好。秦軍在殺死敵人後,就會把頭顱割下來,讓其他國家計程車兵看得心驚膽戰,有逃跑的衝動。戰役結束後,士兵就可以拿著人頭去領賞,可以拿到田地、官職等獎勵。
在古代,每個人都想擁有很多田地,或者成為一名官員。秦軍的這個獎勵制度,大大激發了士兵的主動性。除了擁有堅定的戰鬥意志和強悍的戰鬥力外,士兵們還擁有質量極好的武器。秦國的鑄造技術很高,其他六國的水平無法勝過秦國。在滅了南韓後,秦國就吸取了它鑄造技術的精華,使得自己的鑄造技術更上一層樓。其他幾國的鑄造水平不高,造成雜質偏多,導致兵器的韌度不足。秦國漸漸的形成了類似於後世流水線作業一樣的製作方法,每一個部件都有固定的標準,然後一個部門大批次的製作這一個部件,不同的部門生產的部件最後再組裝起來,就能夠快速、大批次而又較為標準的生產各種武器,特別是像弓弩、箭簇這種秦國消耗較大的物資,有了秦國強大的後勤保障,軍隊才能無往不利,橫掃六國。
-
10 # 橘皮文書
如果你作為戰國後期六國的兵士,站在冷兵器時代的荒野古戰場上,突然看見對面黑壓壓的敵人手持長劍,每人褲腰帶上拴著兩顆人頭朝你呲牙咧嘴地猛撲過來,你會是什麼感覺?而秦滅六國之前,秦軍就是以這種猙獰而令人膽寒的面目出現在戰場之上的。而秦軍之所以如狼似虎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秦國在軍事賞罰制度的改革。也就是說,究其原因,秦國靠的是完善的制度造就出了這麼一支所向披靡的軍事力量
這裡可以談兩點與秦朝制度有關的內容
一、軍功及連坐制度,賞罰分明
賞賜
商鞅變法之後,通俗地講,秦國實現了法治的理想,這也為平民封爵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機會。秦朝各行各業的老百姓無論農耕還是參軍都可以憑本事吃飯。加官晉級,不分貴賤。尤其在軍隊中,普通士兵均可以按軍功論賞。而且軍功制度非常具體細化,可以量化考核,就好比現在企業內的計件工資制度。軍功可以分為二十多類,其中很多以殺敵數目為必要條件,簡單來說就是按所殺敵人首級對應軍功,並根據軍功大小分田地、分住房、封官爵。所以,當你瞭解秦軍內部的這套封賞制度以後,你就不再會為秦軍士兵褲腰帶上拴著敵人的人頭作戰而感到奇怪了,那些都是要拿回去“報銷”軍功的依據啊!
處罰
這裡舉一個形象的例子。秦軍當時部隊內最小的作戰單位為“伍”,五位士兵為一伍,就好比一個班的隊伍。這五位士兵按規定需要同進退,共生死,奮勇作戰。但凡其中一人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違法戰場紀律,其餘四位也要連坐被共同處決。我們知道秦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原因也是因為部隊無法按時到達目的地,整個隊伍連同長官都要被處死,而被迫造反的。這種制度就是秦律的延續。在如此殘酷的處罰制度面前,秦軍戰士只能義無反顧,每次戰鬥都是以背水一戰的態度對待,毫無退路。碰到這種制度武裝起來的部隊,一般軍力豈能抵擋!
二、秦國軍工業的系統化、標準化
軍事的強弱無外乎優秀的被激發的人力資源與先進的武器系統的有機結合。秦國在制度保障下的軍工生產與製造的精細化和標準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軍工製造業的典範。我們現在從各種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秦代武器文物上標註了非常清晰的武器標號、工匠名字、組織機構及管理長官的名字。這表明在秦國當時的生產製造已經步入系統化、標準化和精細化作業,是現代製造業的雛形。這就好比現在製造性企業內每道工序和工藝都經過嚴格界定、各生產環節需要管理人員各司其職,質量可追溯、數量可考核。工匠們誰也不敢造次,因為根據這些武器製造的管理檔案都可以追查到哪一天、哪一個夜班、哪一位工匠做的哪一個部件。
2000年前的秦國已經開始幹著現在日本精益化生產才能做到的事情,你說這樣的軍事工業能不領先當時的六國嗎?所以,我們看到,秦軍正是在制度層面上得到如此對內、對外強有力的保障才得以百戰百勝,縱橫馳騁。當然這兩個方面也還是隻是秦代法律制度優勢體現的縮影而已。
回覆列表
開篇明義,大秦的虎狼之師是得益於大秦的綜合國力,包括經濟、法律、政治、社會價值觀的引導。
秦國先祖起於秦地,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秦國。經歷了初期的開疆擴土,秦國由於施政策略的問題和外界的壓力,進入了一段百年衰落的低迷期,權貴爭鬥,經濟衰敗,土地兼併,民間疾苦,百姓私鬥成風。這些亂象彷彿預兆著秦國將亡。但是決定秦國曆史轉折的兩個人物出現了,秦孝公和商鞅。
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華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注一]毫不誇張的說,有了商鞅切實有效的施政策略,又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援,秦國從此走向了一條變法改革,強國富民的康莊大道。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解決秦國的頑疾,包括削弱權貴特權、賜予爵位憑藉軍功、給百姓上升渠道、廢除井田制、刺激農業生產,遏制民間私鬥、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國內度量衡、重塑社會價值觀等一系列措施。秦國在這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快速進入了崛起階段。經濟發達,百業興旺,民間以軍功為榮,勇於為國作戰。接下來收付河西失地,打得不可一世的魏國一敗塗地,真正確立了自己戰國七雄的地位,也為日後的一統天下打牢了根基。
事物的變化過程都是量變到質變。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是如此,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橫掃天下的急先鋒確實是大秦的虎狼之師無雙衛士。但是支撐這一切的是秦國傲視天下的綜合國力,是秦國數代人的積累。
注一: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