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暮史朝經
-
2 # 碎碎念歷史
先說一下春秋的背景
當初周文王打敗商紂統一天下之後。由於控制區域過大,所以就分別把土地分成塊,分別讓同姓的親戚以及一些牛逼的功臣去各個地方自己管理。而每個地方就成了一個小國。剩下的就是每個小國的君主需按照禮法按時來見周天子。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天子和小國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淡。加上有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很牛逼,慢慢就讓自己國家壯大。而周天子這邊發展卻越來越差勁。
所以有一些國家開始不願意聽從周天子的話。但至少這個時候還沒那麼明目張膽,這個時候差不多就是春秋時期。
分界線
大概隨著周天子的實力越來越弱,而部分國家透過吞併越來越強大之後,他們就明確做出了有違禮法的行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當時的超級大國晉國,被姓趙、韓和魏的給分割了。
在周朝剛建立那會兒,這個行為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周天子會行使管理員的權利,討伐這三個家族。
可是到了晉國被分那會兒,周天子已經沒有什麼實權了,更荒謬的是,周天子竟然承認了這三個家族的行為,並且對他們進行了分封。
這就標誌徹底的禮崩樂壞,周天子自己推翻了自己當初制定的規則。再也沒有人會默默遵守幾百年來大家一直預設的秩序,一個新的時代,一個新的規則將被剩下的強者重新制定。
所以這也就作為分割線,將春秋戰國分成兩半。
-
3 # 歷史倪說
第一種分法: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22年,也就是周平王四十九年算起,到公元前481年,也就是周敬王三十九年為止,共二百四十二年。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80年,也就是周敬王四十年起,到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一年,也是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共二百五十九年。按照這種劃分方法,從周平王元年到周平王四十八年就被刨除在春秋時期之外。其實,劃分歷史時期主要就是為了清晰地理清歷史脈絡,不能因為這幾十年的歷史沒有發生過劇烈的變化,以至於與後來的春秋時期有比較大的不同就不能將這段歷史劃入春秋時期。
第二種分法:戰國時期是從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烈王二十三年,這一年韓、趙、魏三家受周王認可被列為諸侯。秦國統一六國也就意味著戰國的結束。按照這種分法,春秋時期也就是從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2年,也就是周烈王二十二年。
之所以要劃分歷史時期,是因為東周的這兩個時期有著顯著的不同。從東周開始,周王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開始出現了。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君主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爭奪霸主。還有的諸侯國大夫階級雖然強橫,有的甚至與公室對立,但是還沒有取公室而代之的事情發生。各諸侯國之間有矛盾也僅僅是透過戰爭的方式來懲罰一下。這個時代,諸侯爭霸是社會的主流。可是戰國時期卻有了很大的不同,封建制度逐漸崩潰,王室不再受到尊重,在有的諸侯國竟然發生了政權被臣子篡奪的事情。各諸侯國之間也相互攻伐,以至於弱國被強國吞併。
-
4 # 楊柳青青春之聲
周朝衰敗,禮崩樂壞,司馬遷對於周朝的這些變故很不以為然,每每讀春秋歷譜未尚不廢書而嘆,耿耿於懷於周曆王的敗壞,以至於天下有隙,賊人妄為,周元王時期及公元前475年開始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開始,各國諸侯相互誘發戰爭,公元前403年韓、趙、魏廢了晉靜公然後把晉國的土地瓜分,進入了多強並爭的時代,公元前386年齊國田氏奪權,或者說田氏代齊,這被認為是奴隸制度走到了盡頭,從此多國紛爭混亂的局面就在中華大地上連續不斷的上演,你爭我奪,爾虞我詐,以諸侯為主戰群體,湧現出了蘇秦的合縱,張儀的連橫,甚至於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也粉墨登場,上演絕地中的絕唱,使其戰國時代更加紛紜複雜,此消彼長。
孔子編著《春秋》是在公元前481年,春秋是孔子編著的書名,從這一年開始也被認為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255年秦國把周朝的傳國九鼎運到秦國,這被認為是周朝的完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歸一統,至此中華大地才形成統一的局面。孔丘作《春秋》,戰國始開頭,紛亂幾百年,終究歸一統。
-
5 # 董江波
春秋戰國時,周王朝在南邊和東邊是沒有威脅的,有威脅的,就是西邊的犬戎和北邊的遊牧民族匈奴,那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是為了防犬戎和匈奴。
春秋戰國的分界點,在周幽王的兒子(後來的周平王)引犬戎兵力,殺周幽王,然後自立為王,史載因不堪犬戎的控制,從原首都鎬京遷到後雒邑(現洛陽),從遷都開始,就標誌著,春秋時期的結束,戰國正式拉開帷幕。
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周天子,逐漸開始控制不住了旗下的各諸侯國。戰國混戰時代,開始。
-
6 # 桃花一簇開無主
春秋幾百年,戰國成一統。
春秋戰國都是後世人給送的,在先秦他們自己不會這麼稱呼自己的,那個時候,他們都是周天下。
春秋戰國的說法起源先說兩本書,一個《春秋》,《戰國策》。
前者是一本魯國的國家歷史書,後來經過孔夫子的修訂。名為春秋。由於此書語言十分精煉,後來出現了三本補充解釋的書,分別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三本後來被稱為“春秋三傳”。
春秋記載的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戰國策》屬於國別體史書,由西漢的劉向蒐集整理而成,記載了周朝和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國發生的事情。這本書據說起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但是由於失傳,這本完整的書沒有留下來。
這兩本書十分重要,是後世人對春秋戰國的稱謂的由來。
春秋戰國的邊界春秋書的歷史結束在前481年。戰國策書開始的時間約為前490年,二者接近。
這段時間還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前475年周元王繼位。
這些年份都是春秋戰國分解的重要參考。
主流而言,由於春秋戰國還屬於周天子,所以周朝的事件還是要重視的。
一般以公元前475和前403為界,前者是一個周天子的開啟,後者是周分封韓趙魏三家諸侯的開始。
春秋戰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春秋還是承認周王共主的,他家都認為是周天子的臣,而到了戰國,各個諸侯都自稱王了,認為和周天子一般大,之所以開始沒把周給滅了,估計還是有點顧忌自己的源頭,畢竟是周給封的吧。
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戰爭數量增多,規模增大。春秋時期的戰爭也就是幾千人打,超過萬人的很少,而到了戰國,尤其是胡服騎射之後,大規模的戰爭不斷爆發,戰國後期秦統一過程中,動輒是幾十萬的戰爭,例如秦滅楚出動了六十萬大軍,長平之戰趙國出動了四十萬大軍。
據統計,戰國有名有姓的戰爭有200餘。
真是,春秋無義戰,戰國往死幹
-
7 # 待曉兒
春秋戰國從隸屬關係上屬於東周時期,大概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共五百餘年曆史,以公元前475年為線,被人為地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而劃分的依據是在公元前475年左右時間段發生的三家分晉事件。
對春秋戰國感興趣的朋友會發現,曾出過春秋五霸之一或之二的晉國竟然沒有出現在戰國階段,而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竟然在春秋階段沒什麼記載。這是因為強大的晉國在後來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所以韓趙魏又稱三晉。
之所以以此來分界春秋和戰國,是因為這件事情從實際上認定了兩件事的合法地位。
第一,諸侯國的成立可以不用透過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即周王室不再具有權威性,可以說是各諸侯權貴與周王室正式撕破臉的開端。
第二,周王室冊封的諸侯國是可以被滅掉的。在此之前不會輕易滅掉一個國家的,只是暫為統治,過一段時間會幫助其主動復國。而三家分晉的事件說明了,諸侯國之間的吞併合法性。所以春秋爭霸,而戰國變成了吞併。
有人會講,三家分晉並不是發生在公元前475年。其實這個年份只是為了研究方便人為設定的。需要知道兩點,第一,歷史事件的發生有一個過程,很難判斷它到底發生在那個具體時間,都是一個時間的範圍。第二,三代史斷代存在爭議,很多歷史事件並不能確定到底發生在哪一年,只能先提一個普遍可以接受的時間先這麼認為著。
而晉國被瓜分主要是因為其沒有公族,導致了外姓權臣的逐漸壯大。一般的諸侯國都會再次分封一些本氏族的親戚,和周王朝一樣用來拱衛宗室。而晉宗室因為對本氏族人的不信任,驅逐了他們,反而讓外姓壯大,以致不可收拾。
在這個交替時間段還有一些類似事情發生,比如田氏代齊。齊國的統治者宗族從姜呂變為了田陳,而周天子同樣認可了這件事情。其實認不認可意義都不大,只是一個過場而已,結果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
8 # 寒言三
春秋和戰國還是很好分的,說簡單的,標誌性的事件就是三家分晉,所謂三家,便是趙,魏,韓三國,晉國畢竟是春秋五霸之一,結果到了晉獻公時期,殺公族子弟殺的太多了,要選繼承人的時候發現,根本就沒有後代了,這樣就便宜了那些士大夫們,就這樣三家分晉,春秋時代結束,進入到戰國時代。
-
9 # 遊史無終
春秋末期,以諸侯國君為代表的公室是舊勢力的代表,他們維持奴隸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利益;而以卿大夫、家臣為代表的私門是新勢力的代表,要求改革,建立封建制度。“田氏代齊”正是這一新、舊勢力鬥爭的典型代表。當吳、越兩國在東南大動干戈的時候,中原地帶,諸侯間的戰事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諸侯國內卿大夫間的角逐與兼併。齊、晉、魯等國的內爭尤為激烈。
齊國,始封於姜太公,故齊君以姜為姓。春秋初年,齊獨霸列國,中葉漸衰,後期已面臨崩潰的邊緣。齊相晏嬰講到齊國的政治形式時也說:“快完了。”當時公室倉庫中的布、帛、糧食放得快腐爛生蟲了,百姓生活卻衣食無著,餓殍遍野,起而抗爭的人遭到鎮壓,獲刑砍腳斬頭的不計其數。齊大夫田氏,適應新形勢要求,施行新政。他借貸給貧民糧食時,使用的是大斗,收取借貸時,卻用小鬥,以舉籠絡了人心。數十年間,齊民“歸之如流水”。田氏勢力漸強,先後吞併了國氏、高氏等顯姓強宗,奪得很大權力。
公元前475年前後,大夫田成子又把齊國內殘餘的舊勢力消滅殆盡,同時,與各國通好,取得支援。這樣,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田氏就完全控制了齊國的政權,最後,終於把姜姓的齊君放逐海上。取而代之,是為田齊。史稱“田氏代齊”。公元前475年,恰是周元王元年。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年不只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更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結束,封建社會的開始。
參考資料:《上下五千年》
-
1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實際上春秋戰國並不是天然分界,它們是後人劃分的。是以春秋戰國的分界也是以“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劃分
話說西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引得天下不滿,以至於犬戎進攻鎬京之時,八十多個諸侯沒有一個起兵勤王的,這是一個古代版狼來了的故事。犬戎之戰後,周朝進入了東周時期。東周分為春秋戰國。春秋時期主要是爭霸,戰國時期的旋律則是兼併,二者的戰爭規模,目地都大大不同,而二者的分界線,就是晉國的破裂。
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國的誕生晉國是中原大國,地處今天山西大部。自晉文公以後,晉國國力日強,但是晉國是六大公卿輪流執政,晉國末年,國君地位衰微,土地和人口掌握在智,韓,趙,魏四大家族手裡。智氏想要滅掉最弱的趙氏,沒想到卻被韓趙魏聯合滅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的族長到東周都城洛陽“請求”周天子冊封,對於這個既成事實,周天子也無力反對,正式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天下遂進入戰國時期。
回覆列表
大家好!【歷史講經】為你解答。
大家都知春秋戰國都是東周的一個時期。但我們仔細想想東周為什麼,要分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呢?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原來自從周平王依諸侯的力量東遷洛邑後,周朝王室就已經開始衰弱了。周天子號令天下諸侯已一去不復返了。天下諸侯都為爭霸而互相征伐,大國吞併小國,小國只能被強大的諸侯滅亡稱臣。而春秋的得名則來自於魯國史官孔子把魯國史書修成《春秋》,加上這本史書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的歷史階段春秋時代基本相當。所以,後人就把這段時期稱為“春秋時代”。
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時代。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5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別建立了韓魏趙三個國家。而在公元前379年另一個諸侯齊國姜氏政權被田氏取代。這時也是互相爭霸的時候,逐漸地出現了七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俗稱戰國七雄。使春秋時代走向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的由名在當時就被人稱為戰國,因各國互相混戰不休,你打我,我打你,各諸侯國一直在打,故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戰國。戰國一詞也來自於西漢文學家劉向所編的《戰國策》而得名。劉向編書說::“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
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