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文亦物

    文物小奇談:蘇軾的《寒食帖》字型混亂,為何能被評為“天下三大行書”?

    歷史上,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稱“天下三大行書”。

    王羲之是一代書聖,他的傳世作品最早,自然能評為天下第一;顏真卿更是唐代楷書、行草的大家,被評為第二也無可厚非。可到了宋代,書法家越來越多,為什麼蘇軾的《寒食帖》就排在第三位呢?這個事爭議是不是很大?

    這幅作品創作於蘇軾經歷了4個多月的牢獄生活之後,死裡逃生的他,在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寒食節寫下了這幅作品,表達他惆悵和孤獨的心情。

    整體看,《寒食帖》是比較隨意的,符合宋代書法“尚意”的追求,再者,蘇軾畢竟是一代大文豪,這幅作品是有歷史的文物價值和書法史上的標杆意義的,可以說是“書、人、事”三絕,評為第三也不算過分。

  • 2 # 乾坤堂主

    從題主的"不好看"三字可解為當今批評書法術語所謂"醜書"!蘇大才子這幅作品可以說是宋人倡導的寫意極品!隸法秦漢、楷法晉唐,宋人尚意。蘭亭序一派儒雅,祭侄文稿一腔熱血,寒食帖可謂一片悽風苦雨,正如東坡先生詩,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績⋯。其書初只見小字排列,到後越來越大,甚至有長拖筆,此非以上二名帖所備。文章、書體、情感有機結合,被評天下第三又何愧之有哉!

  • 3 # 歐陽7085

    美,可以分自然美和藝術美。藝術美的最高境界是形與神的結合。公認的天下三帖:蘭亭序,祭侄兒書,寒食帖。他們的共性都是,書法藝術與書寫時的精神完美結合。

  • 4 # 尚意墨客

    堅持看完,你會有所獲!!!!!

    說到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黃州寒食帖》,不得不提到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祭侄文稿》。

    那天下第四行書是誰?答:還沒有誕生。

    這三個字帖只所以在行書界有如此高的威望,跟它擁有強大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下面就簡單談一下。

    《蘭亭序》的作者王羲之,可謂眾所周知,家喻戶曉,自從他被唐太宗李世民推崇到“書聖”地位之後,一千多年來,他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撼動,即使他至今一件真跡作品也未現世(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唐人或宋人的摹拓本),他依然是老大,就是這麼個性。

    這是其一,《蘭亭序》的作者非常厲害。

    其二,王羲之在創作《蘭亭序》的時候,正處於“輕鬆,愉悅,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狀態之中,也正是王羲之在精神極度亢奮時,成就了《蘭亭序》。受眾人相邀,即興作書,無任何雜念,更無功利之心的困擾,只為博高朋一笑,此時的筆不在手中,而在心中,寫的不只是字,更多的是性情的表達。從未有,作“天下第一行書”之意,但卻無意於佳乃佳爾。

    所以,經典的書法作品不是功利之心驅使下,高超的書寫技術所能達到的,它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的性情產物。

    《祭侄文稿》的作者是顏真卿,顏真卿是忠義凜然的時代代名詞,他是繼王羲之之後,公認的書法界的第二座高峰,可見他在書壇的地位。

    《祭侄文稿》是他在痛失侄兒,悲痛欲絕中完成的書作,字字、筆筆都寄託著對侄兒的思念。期間,改了又塗,塗了又改,就是這麼一件旁人看似似乎沒什麼筆法、章法可言的“潦草”作品,卻成了天下第二行書。所以,能表達性情,超越技法的作品,才是珍品。

    《黃州寒食帖》何嘗不是如此。自古至今,人們一直強調書法要有“書卷氣”(當然,有些人也強調“金石氣”),何來“書卷氣”,首要方法就是:不僅練字要下功夫,更得多讀書,讀好書!蘇軾的才情無需多言,他在文壇地位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誇張,但也是事實)。很多人孰不知他還是“宋四家”之一。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寒食節時所作(寒食節:一種習俗,在那天禁菸火,只能吃涼食)。頭頂被貶的烏雲還未消散,加之無溫暖的食物果腹,心情極度沉悶。此時的他,只能作書來排解他心中說不盡的憂愁與煩惱 ,也正是這樣,造就了“天下第三行書”。

    由此可見,經典的書法作品,它超越高超的書寫技法,它是個人真摯的性情抒發後的產物。 這也是為什麼當今很難再出真正的書法大家的重要原因(現在的人很難不受功利驅使)。

    《蘭亭序》

    《祭侄文稿》

    《黃州寒食帖》

  • 5 # 一塵堂主

    給書法作品和作者排名次是愚蠢之舉,封建社會帝王或有話語權計程車大夫們所為,作為現代人不要迷信於此。

    不同時代書法作品,風格各異,形成的因素諸多,更離不開時代背景,豈能做簡單的對比?

    凡是鼓吹這類東西的人,都是不懂書法的人。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名氣有多大。

  • 6 # 詩夜城主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北韓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之所以《黃州寒食帖》能成為“天下第三行書”是有原因的,除了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之外,

    而且《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被貶黃州遇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從內容來看,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從書法三要素“用筆、結體、章法”來看,《黃州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其用筆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筆意雄勁,運筆迅疾而穩健,點畫豐腴而潤澤,可謂“端莊雜流麗,剛健復婀娜”,故有“蘇書第一”之稱。蘇軾將詩句中的心境情感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連,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黃庭堅為之折服,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董其昌曾讚賞“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蘇軾書法力求創新,並且重視天然之美、字外功夫,把“意”放在書法的中心地位。綜上所述,這就是《黃州寒食帖》能成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原因。

  • 7 # 翰墨今香

    其實很多古代著名的法帖,沒點文化背景還是很難欣賞得了的,《黃州寒食帖》就是其中之一,就跟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樣,那麼潦草難看,就怎麼成了天下第二呢?我之前就是這種看法,後來認真地開始學習書法史之後,才明白原來我太Low了。

    蘇軾是因為“烏臺詩案”死裡逃生被貶黃州的,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對他的刺激還是蠻大的。“烏臺詩案”宣判前蘇軾被關押在監獄中,叮囑送飯的兒子蘇邁,平時只送蔬菜和肉,如果是被宣判死刑了就送魚。巧的是有一次錢糧用盡需要出城去借,蘇邁就叮囑親戚給送一次飯,但忘記說約定的事項了。而親戚也是好心做了燻魚給蘇軾送過去,結果蘇軾大吃一驚,以為凶多吉少,於是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寫了兩首詩給弟弟蘇轍:

    其一:“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二:“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後來在皇太后、王安石、章惇等人的求情下,蘇軾免遭一死,被貶黃州。因為是被貶之身,到了黃州很多人也不敢跟他交往太深,他在當地父老鄉親的幫助下在黃州城東一個廢棄的營地整頓出一個可以居住的院子,建成之後蘇軾提筆寫了“東坡雪堂”四個字,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死去了“蘇軾”,活過來了一個全新的生命“東坡”。

    《黃州寒食帖》就是在草堂落成後的第二年的寒食節寫下的。寒食節在唐宋時期是屬於法定節假日,而那年寒食節陰雨不斷,而雨中的猩紅的杜鵑和海棠開滿山坡,祭奠先人的燒紙漫空飛舞,“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蘇東坡在《寒食帖》裡訴說了他那無法消除的愁緒,更是生命在窮途末路中絕望的控訴。曾經的那個充滿朝氣的青年,而今早已沒有了當日的夢想與激情,他的心就像外面天空中飄舞的紙灰。

    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就是於草堂落成後的第二年寒食節寫下的兩首詩稿。寒食節在唐宋屬於比較重要的節日,而那年的寒食節陰雨連綿不斷,雨中的杜鵑和海棠開滿山坡,猩紅如血,白如雪花,潔淨如淚,空中飛舞的燒紙,向追逐的白蝶,又似死去不甘心的亡魂“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寒食帖》記錄了東坡春天裡無法消除的愁緒,生命在窮途末路中絕望的哭聲。那個曾經熱烈的青年,而今失去了一切的夢想與熱情,心如死灰。

    《寒食帖》也是蘇軾書風真正轉變的開始,之後的蘇東坡對人生更加豁達,“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不再執著於一些事情,面對跌宕起伏的人生,終於能夠風輕雲淡的說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所以看蘇東坡後來的書法作品,都很難再有像《寒食帖》這樣充滿激情的作品了,《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當之無愧。

  • 8 # 紅塵彌勒

    蘇子的《黃州寒食帖》被公推為天下第三,自然有它的道理。

    其實接觸蘇子之初,怎麼著也不會把他和宋四家聯絡在一起,也不會感覺他這個宋四家之首於書法來說能有多深的造詣多高的修為——印象中的蘇東坡,其實就是一個大文豪,一個可以寫出大江東去驚濤拍岸的千古文化大家。再多一點兒的聯想,就是他表弟文與可的畫作,被蘇子稱之為成竹在胸,也叫胸有成竹。

    後來翻看瀏覽蘇東坡的書法作品。只是感覺這蘇學士文字氣勢磅礴,志在高丘大壑,卻不想這文人的字跡也這麼招人待見。尤其是這篇《黃州寒食帖》書跡,那破空直下的凌厲勁道實在令人歎為觀止,翻遍古今名家名帖,還沒有哪一幅書作有如此之氣度,如此奪人魂魄。

    我個人早前對這幅真跡並不是太感冒。就是因為除了那氣勢如虹的一筆,其他的字跡並不顯得俊麗雄壯,反倒是有些拙稚,甚至筆畫間的交代都不明晰準確,曾經一度感覺這第三的名號其實有些差強人意勉為其難。

    但這幅字好就好在特別耐看,就像一個第一眼不是特別明豔的小女子,只是感覺粉黛之間或可小家碧玉略輸芳容,不想這越看越耐看,也或許就像人們常說的那句話,叫做“情人眼裡出西施”,反倒覺得這字跡真的猶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絕色美嬌娘,越發的引人入勝不能自拔了。這幅字從右至左,由小到大,逐漸開始凸顯這種無拘無束的放蕩豪氣,難得的寫出真意,寫出氣勢,寫出胸臆。

    這樣的字跡其實相較於第一、第二也不輸氣度,就是差了那麼點兒機緣和時代——這也是我個人後來愛屋及烏所能感受到的吧。

  • 9 # 瘋哥哥l

    1.書法最忌匠氣,書匠和書法家是天壤之別。書匠有很多,但是能數得上的書法家確實屈指可數。顏真卿、柳公權、米芾、趙孟頫是數一數二的書法家,當然還有王羲之父子,很多很多。但是不為我們所知的蘇軾、甚至清朝的劉墉都是影響一個時代的書法家。蘇軾的書法成就不為世人所知,更多的原因可是是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都太高了。詩文書畫都成為箇中聖手,縱觀歷史,沒有幾人。

    2.書法發展到後來,要立宗成排積極困難,總共就那些字,那些筆畫,要想創新著實不易,而要成為書法家,就只能另闢蹊徑了。

    3.書法中審醜的開始可以追溯到宋代,這是一個書法趣味開始形成的時代。趣味天然地具有一種擴張的本性,它要將自己的觸角伸向最廣闊的領域,因此開始形成對醜拙書法的審美。從宋代以後形成了以個性為目標的書法,這是導致書法審醜形成的深層原因。經過碑學運動後,醜拙書法開始進入書法主流,但只有經過二十世紀末的流行書風的改造,這種書法才最終得以完成,它是將書法作為純粹藝術追求的產物。然而,醜書還有可以繼續深入的空間,流行書風並沒有觸及醜書更深刻的層面。這是值得繼續探索的方向。追求個性和鮮明的表達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4.從顏真卿第二行書開始(當然,蘭亭集序也是情感飽滿之後的完整抒發),書法更多的在意於自我的表達,成為和詩歌、散文、畫畫相同的表達藝術。第二行書,顏真卿在書寫時,內心悲憤異常,幾度哽咽,書法成為他表現內心情緒的手段,筆墨或濃或疏,或塗或改,都是情緒的最直接表達,所以全幅整體是一個完整的作品,表現的是筆法、清晰、境界、修為和藝術修養,這是一個整體,就像一幅畫,或者一篇文一樣。

    5.蘇軾因烏臺詩案,差點被殺頭,多人多方救援,才篝火得命,然後被貶黃州,在黃州已連續呆了三年,人生本就頗受打擊,這時候又到了寒食節,外面又在下雨,天很涼,想吃點東西吧,鍋裡的菜也是涼的,燒火的草也是溼的,寒食節,不許燒火做飯,於是內心的淒涼一下子湧了出來,寫下此文。當時,蘇軾四十多歲,筆法、境界,修為和思想都趨於成熟,此時,隨性而發、隨感而發的作品自然是得到最大的舒展和發揮,此等情況下出來的書法,其實就是一篇文、一首詩、一闕詞、一幅畫,渾然天成,氣象萬千。

    6.期望更多的人追求書法的表達,不要執著於做個書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頂級菌菇是什麼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