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秋碎碎念
-
2 # 小喬治恐龍爸爸
總是忍不住會吼孩子,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經常後悔的事情。尤其是凶完孩子後,看見孩子那可憐的樣子那更是心疼,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個好爸爸或者好媽媽呢?
為什麼總是吼孩子: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可能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的教育模式,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又似乎陷入迴圈往復的模式。誰都希望自己是個開明的父母,可當耐心被耗盡之時,我們似乎別無他選的衝孩子發脾氣,最後還是動用父母的身份去控制孩子。那麼究竟是什麼致這種情況的出現了:
1、沒有體會孩子的內心
“快點穿衣服,媽媽要遲到了”,“這麼晚了,你怎麼還不睡”,“不要看電視了,趕快去睡覺”等這恐怕是很多家庭父母即將地孩子發火前奏了。其實各位爸爸媽媽仔細想想,這只不過是一個三四歲孩子,又怎麼可能像成人那樣自律呢,有時候孩子只不過想和你再多呆一會。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是不是太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了,沒有體會到他們內心想法
2、孩子成了出氣筒、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不要做完美媽媽,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就可以了相信這是很多父母在吼完孩子以後,反思自己時,這是最容易想到原因。父母把在工作生活上無處發洩的怒火全部撒到孩子身上。如果回憶一下從前,可能我們都會發現一個事情,就是沒有孩子的時候,我們都能和別人的孩子好好玩,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卻不行呢
3、把自己童年遭遇強加給孩子
沒有完成作業就離家出走,雖然孩子自身有原因,但是父母教育手機是不是也有問題?
初為父母,所有人都沒有經驗,很多人都按照自己童年經驗來管理孩子。如果父母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對孩子發火,那麼很有可能父母在童年也遇到類似的情況,這在心理學上叫“創傷的代際傳遞”
4、有時候父母吼叫孩子,自己都未察覺
大多數父母吼孩子,初衷都是為了他好。很多時候,我們愛得太過投入,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用如此惡劣方式對待孩子。
經常吼孩子給帶來什麼影響:1、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經常吼孩子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負面心理影響,來看看這項研究,《兒童發育雜誌》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引起孩子焦慮、抑鬱,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2、可有影響孩子的智力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聰明,可是如果你知道這樣對孩子智力可能產生影響,你還會這麼做嗎?
哈佛醫學院附屬的美國頂尖精神病專科醫院——麥克萊恩醫院的研究成果顯示:小時候常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的言語智商只有112分,比那些小時候沒有經常遭受言語暴力的人(124分)要低很多。如何避免吼孩子:1、找到觸發自己吼孩子“導火索”
正如前文所說的“這麼晚了,你怎麼還不睡”,就可能成為父母向孩子發火的導火索,每個人的“導火索”不一樣,有的是因為孩子做了讓自己不爽的事,有的只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太累了。當我們找到了這個“導火索”,那麼下次就可以避免這些情況。
2、停一分鐘再說話:
羅振宇曾經打過一個比方,我們大腦中有2個小人,一個負責衝動,叫做杏仁核;另一個負責理性,叫做大腦皮層。杏仁核的反應很快,當我們衝動發怒時,一般都是杏仁核在起作用。對於發火,似乎所有人都 一個感覺,不管那麼多,先所火發洩了。尤其是面對比我們弱小的孩子恐怕更是如此,那麼能在這個時候暫停一分鐘不說話,給大腦皮層一個反映時間,也許衝動就消失了,不會有人能持續發一天的火。我們可以在這一分鐘內深呼吸,也可以是暫時離開現場。或者說“媽媽現在需要冷靜,先離開一下,等一會兒再聊。”
3、用明確指示代替大吼大叫:
仔細回想一下,你在吼的孩子的時候,只是指責孩子哪做的不好,所以也造成了孩子從頭到尾不知道該怎麼做。換一種思維,把引起我們對孩子發火的“導火索”轉換成告訴孩子怎麼做,是不是兩者高低立判了,
沒有完美的父母,更不會有完美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希望父母都能找到針對自己孩子有效的辦法,避免吼叫孩子,讓每一個小孩,都能被溫柔以待。
最後想說的是,當我們學會了好好說話,孩子們才能好好聽話。
-
3 # 李意逸
主要是改變你,不是改變孩子,給自己一個釋放的理由,別繃太緊了,你放鬆,才不會傷害孩子,你能意識到不對,很好,關鍵怎麼調整自己,一定可以,加油
-
4 # 大黃親子說
首先需要分辨你是在拿孩子岀氣,還是在管教孩子。當孩子做錯一件事情時,你覺得自己氣一下子衝上來,完會不可控制,且持續時間較長,說明是自己累積有情緒。如果是管教,看到孩子犯錯也會生氣,但幾秒就過去了,沒有失控,自己會清楚自己生氣,也會去思考怎麼處理。
累積情緒的處理,可以找朋友聊天傾訴,可寫日記,可以選擇運動逛街,可以唱歌。
-
5 # 家庭教育傳播者小馬
1.先轉變觀念,不是吼孩子一頓,孩子就聽你的話了,讓孩子感覺糟糕,孩子不一定會變得更好,往往和你對著幹,只有讓孩子感覺好了,才能變得更好。
2.學會訓練孩子的生活學習技能,允許孩子一點點的進步。
3.學會控制情緒,不要讓動物腦控制你和孩子的言行,那樣只會對著幹。
4.整個過程,首先平復情緒,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讓孩子聊聊他的感受和想法,問問他有什麼辦法處理遇到的問題,針對一些常見事情,可以約定好,什麼時間幹什麼,然後提醒孩子去做,整個過程,保持平和心態,但讓孩子遵守約定。 -
6 # 倆個小美女
說到孩子的教育,真的是一個頭倆個大。從孩子一歲四個月的時候,我就出去打工了!段段續續十年了,只有在孩子放假,過年的時候回家。今年因為婆婆生病住院回老家。再加上今年的疫情。孩子在家呆了將近四個月。正好孩子上學要接送(以前託教部不讓住)。今年在家明顯的感覺孩子總是不聽話,什麼事都跟你對著幹。特別是每次吃飯,特別讓人頭疼。每次吃飯把飯菜端上桌,女兒就是沒有意識要吃飯,每次吃飯總有她說不完的話題。在飯桌上怎麼哄就是不吃。有的時候我們吃完了!她才狼吞虎嚥的吃點稀湯。我承認我沒有足夠的耐心教她。剛開始好話給她說她就是不聽。後來氣的打她屁股。打她犟的跟頭馿一樣。給我氣的喲!不知道現在的家長都是怎麼教育孩子沒.歡迎留言
-
7 # 大林那個媽呀
每一個媽媽面對不同年齡階段會出現不同的表現和問題都會忍不住自己的脾氣,其實帶孩子不要把自己搞的那麼緊張和忙碌,小孩子無非就是惹點小麻煩,耍耍小脾氣,當孩子表現的讓人很生氣的時候就放輕鬆,屋子亂了 衣服髒了 又或者不高興鬧人了,這些事情每天都會重來很多遍,不要為了小事情發脾氣,當實在忍不住時,就離開這個場面換個屋子安靜一會,回來如果需要收拾的再慢慢做,如果孩子抱大腿哭的時候,如果是合理要求就去幫孩子做,如果是不合理要求抱著孩子哭一會也沒什麼大不了,哭一會看確實不答應,孩子自己也就做罷了,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是愛孩子的,不要因為一些小事情讓孩子體會不到我們的愛,可能還會在幼小的孩子心理造成傷害,所以,全職一定媽媽放輕鬆,把生活的速度放慢,把小事情看淡,發現生活中孩子的美好!
-
8 # 隱月的小日子
其實這是每個父母的經歷,但是都是事後想起總是懊悔不已,所以現在我一般遇到事,都會先冷靜三分鐘,等自己平靜下來再說話再交流,處理事情時,抓住一個準則,原則性問題不退步,無論孩子這麼鬧騰,讓發洩完,只要在這過程中不做傷害他人和自己事,也不需要去制止去吼他,等他冷靜下來,再交流。只要他知道無論他怎麼鬧騰原則問題不讓步,他鬧騰沒用後,他會好好跟你溝通,同時也減少吼的可能!主要還是要家長先自我冷靜,和自我控制!
-
9 # 果爸玩具屋
可能發生在孩子犯了錯誤,也可能是孩子不好好學習,尤其是在幼小階段,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一頁題會做幾個小時,一行字從早上寫到中午,不要覺得你的孩子總是不聽話,不用功,其實這些問題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說或多或少都存在。
當時打罵的時候覺得應該打,應該罵,可是過後你會覺得其實這樣不對,也沒什麼作用,第二天或隔幾天又是這樣,不可能天天河東獅吼。我們所做的應該是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預留一點適當的思維空間,不要讓他覺得作業是給爸爸媽媽寫,逐步培養他的獨立性和自主思維能力。
其實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導向要比教會他幾道數學題有用的多,教育是一個大學問,不是一朝一夕之間,也不是靠壓迫就可以成功的,如果能用拳頭解決的事情,我們還研究教育做什麼。還是那句話,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
-
10 # 普通人童媽
首先,我和你是同道中人,其次,全國還有很多同道中人哈哈,你的這個問題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是千千萬萬寶媽寶爸都存在的問題!所以,我們只能說是和你交流心得,不能說是給你一個解決的方法,因為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可以迅速解決的方法的!
只能是我們家長首先要調整自己面對孩子子的心態,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多學習和孩子溝通的方法,但要做到很完美很優秀,那是需要時間的!
回覆列表
首先給你一個抱抱,帶孩子總忍不住吼孩子實在是太常見了,同為母親對你感同身受。
總有人告訴我們要剋制自己,不能對孩子發脾氣,發脾氣對孩子不好,道理我們都懂,可是最難的是什麼?不是知道而是做不到,更難的是,明知道應該做到甚至知道要怎麼但就是做不到。這種感覺就好像,看到自己身上的傷口在流血,明知道應該給它上藥包紮,可是卻無力去做,只能看著它流血一樣。
究竟應該怎麼辦?首先,要認識到有情緒是正常的,父母們不要因為自己有情緒而自責,讓情緒流動比壓抑、控制情緒要健康得多。其次,我們要來尋找原因,為什麼我們會對孩子發火,為什麼會吼孩子,覺得自己在責罵孩子的事情想到的是什麼,心裡的感覺是什麼。每一個人都從原生家庭走來,又成為孩子的原生家庭,帶著原生家庭的創傷,那些吼孩子的瞬間可能都只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讓孩子和我們有同樣的經歷或許是我們愛他的方式。我愛你,所以我把我所有的都給你,包括那些我受過的傷。知道可能的原因後,我們要尋找改善和治療的方法。育兒先育己,我們要先來了解自己,經歷了怎樣的原生家庭,有哪些成長經歷,影響是什麼,我們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知道之後,我們會對自己有更多的理解,也能夠更好的養育孩子。學會好好愛自己。找一小段時間,讓自己從繁忙的帶孩子的生活中脫離出來,把孩子交給伴侶或者是父母,讓自己去看看書、散散步、吃美食、和朋友聚會、看電影......讓自己有屬於自己的時光,讓自己的心理得到更多的滿足感,儲存更多的幸福感,就能抵禦更多的煩躁和焦慮,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就能夠少一些吼叫。沒有被愛過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愛孩子,沒有被好好對待過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好好對待孩子,只有我們好好對待自己好好愛自己,自己被理解被傾聽被看見之後才能夠好好理解傾聽和看見孩子。所以,要想對孩子不吼不叫,先好好對自己,把自己的內在小孩養育好才能好好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