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是82年結的婚,當時是經媒人介紹的,我二十二歲他二十五歲,七幾年是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別說存款,連飯都吃不起,到八二年結婚時,我家也沒要男方什麼什麼的,就親戚家們添箱總共幾床被蓋什麼的,我們結婚後,共同持家,現在比以前好千倍了,當婚的這些女方為什就要要這要那了,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12
回覆列表
  • 1 # 豫鄉文旅

    為什麼五幾年的人結婚時,窮的叮噹響,結婚時,女方沒有這樣那樣的要求?

    問的挺實在的。那幾年要啥沒啥,還能提啥要求?人能吃飽飯就不錯了。不過那時候的女方家庭,也確實都很實在,沒有高價彩禮的概念。男女結合在一起,就是為了組建家庭,生兒育女,勤儉持家會過日子。

    現在能一樣嗎?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人們已經不滿足吃飽穿暖了。要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了。而房子,車子,票子,就成了滿足女方家庭虛榮心的標配。這一切都建立在錢財上面。愛情這樣精神層次的東西可以不要,但物質文明一定要跟上,不然女方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那個時候,不是說女多男少,情況差不多,還是有打光棍的人存在,就是現在的很多老光棍,低保戶五保戶。剩下的原因很多,首要的原因還是窮,窮的找不到媳婦。別說那時候人有多窮,有的人家窮的連盒火柴都買不起,還是借人家鄰居的。

    記得我們老家有個二伯,以前有多窮不知道。反正每次抽旱菸都是到我家來找火柴,以至於養成了習慣。但現在老了還是到人家找火柴抽旱菸,這有多麼的可怕!根深蒂固的習慣,造就了貧窮的思維,一生都很難改變。

    那個時候究竟有多窮?說起來好像是聽笑話聽故事。農村老人給我們講以前,就像聽瞎話一樣。他們說以前娶個媳婦,只要幾斤白麵,或者一框子白饅頭就能娶到一個老婆。在我們老家就有一個笑話,說一個男的擔了一擔子曬乾的芝麻葉去東山,回來的時候領了一個媳婦回來。

    可以想象以前的家庭有多窮,還要啥彩禮?

  • 2 # Mr趙53716908

    做家長的希望孩子結婚後幸福有保障過的開心。現在的我們被嬌生慣養對物質有了很強的慾望。只能說父母輩的人是窮怕了。我們是幸福慣了。

  • 3 # 勇談樓市壹貳叄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看到這個問題有點想笑,用五幾年的例子來說今天?今天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對於結婚的一些看法。

    五十年代結婚不是沒要求而是沒啥可求

    為什麼說五六十年代時候結婚沒啥可求?一部電視劇《血色浪漫》不知道大家看過沒,當時60年代城市學生下鄉當知青,有多少人結婚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口飯吃,那個時候吃飯都成為問題的情況下,那麼還有什麼可求的呢?或者換一種思路來理解,結婚的唯一要求就是:有飯吃,別餓死。但是當時情況來說能吃飽飯,不餓肚子已經是萬幸了,再換個角度看一下:如果嫁出去女兒是不是意味著自己家裡可以省出一份口糧?

    就像當初結婚要幾袋糧食,一個道理,我們只是拿現在的眼光去看過去的問題,自然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我們只是感覺如今結婚女方要求多了,其實什麼時候結婚沒有要求呢?

    為什麼如今會很多人感覺女方要求多?

    第一、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結婚的特點。就像我們父母輩那代人喜歡結婚三大件一樣(腳踏車、手錶、縫紉機)後來改為: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到如今的車子、房子、票子;可以說每一個時代的婚禮要求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特點:就是潮流和這些物品的相對稀缺性。就像過去的三大件對於有些人來說是稀缺的一樣,房子、車子、票子對於有些人來說也是稀缺的,不得不說婚姻習俗都會隨著時代發展而進步。

    第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結婚的要求總是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時代特性一般都在10年左右,如今車子、房子、票子成為結婚的標配時間算下來也快10年了,估計到2025年左右又會有更多的結婚要求出來,但是請記住:因為時代在發展,結婚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未來會是什麼我們不清楚,但是肯定不是房子,車子這麼簡單。

    第三、物質社會,物質已經深入人心。60-70年代在都吃不飽的情況下,把女兒嫁出去可以說是給家裡省糧食;後來解決溫飽問題了,出嫁女兒就代表著面子,給的越多代表越有面子;現在則是希望自己女兒過得好,因為上一輩人已經吃苦受罪夠了,不希望自己女兒再為生活勞累,自然會要求越來越多,而物質就是很好的衡量標準。

    綜上,我從來不認為五十年代的人結婚沒有要求,因為除去糧食外根本就沒有可要的;如今女方結婚要的越多不得不說也是時代特點,不過如果真的相愛的話,我相信很多物質問題是可以協商解決的,如今雖然物質但也不是沒有裸婚的人群存在,對吧?各位怎麼看?原創不易,喜歡就點贊轉評吧。

  • 4 # 言勸

    我是那個年代的人,在八○年結的婚。我和老伴是經媒人介紹開始戀愛的,從那時起我們兩人的工資都攢在一起,計劃著未來的生活。戀愛一年後,結婚時,我老婆從沒提過“這樣那樣的要求”。

    那時,社會風氣很好,一切傳統封建的東西都被破除,其中包括父母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男女雙方結婚時,女方不提彩禮,不要嫁妝,結婚時男女兩人共同籌備婚禮,用共同攢的錢添置結婚用品。我記得我們結婚時,兩方家庭的父母都沒給我們一分錢,我們自己籌錢買木材找木匠,打製了一個穿衣櫃、一個五抽櫃、一個書桌、一個床頭櫃,床是用舊的,新房是單位上的筒子間,婚姻就是在家裡接了兩桌客,朋友同事和親戚聚在一起喝一頓酒,一切就算搞定了。

    我還記得剛結婚後,由於兩人的錢都用在了婚事上,就沒錢過日子了,一兩個月做飯燒菜沒用過油,都是用醬油湊合著。但是我們夫妻苦中有樂,一兩角錢的電影票還是買得起的,隔三差五的我們雙方進出電影院。粗茶淡飯裡我們品味生活,享受快樂!

    現在結婚要房子、要車子、要票子,動不動彩禮就要過枰稱,什麼“三斤三兩”,什麼“萬紫千紅一片綠”,越是欠發達地區、越是農村、越是窮的人家,彩禮越高,從數萬到幾十萬,年年攀升。我就要問了,這種婚姻不就是買賣婚姻嗎?女方是嫁閨女,還是賣閨女?這樣的婚姻會幸福嗎?

  • 5 # 丁大大204753787

    誰說五幾年結婚時,窮得叮噹響,女方沒有這樣那樣的要求。我說只是年代不同要求不一樣,因為那時候,大家都很窮,加上政府大力提倡勤儉節約辦喜事,人們的思想也比較單純,開始時只有買幾件嫁衣和送一些糖果,經濟比較好的還有送一個小紅包作聘金,(大約十幾元)。後來發展到什麼“三轉一呴”,又要嫁衣,糖果和禮金(大約有二十多元)。這樣導致很多窮的家庭的兒子都沒有結婚。這只是時代不同,要求不同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肩吾問於連叔 > 文言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