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多娛剪輯
-
2 # HK君
歷史劇要比歷史電影,武俠劇,武俠片的錯誤相對少些。
1.歷史常識錯誤。比如廟號、諡號是歷史人物死後才取的,生前是沒有這個稱謂的。
比如說漢高祖,生前是沒有這個名稱的,生前叫劉季,後來稱帝后改名劉邦。還有清朝的孝莊太后,孝莊也是死後才有的諡號,太后活著的時候不能叫孝莊的。
2,歷史人物的避諱問題。避諱是一個很蛋疼的事情,皇帝的名字不能隨便叫,你叫這個名字,就需要改的,比如說劉徹,徹字就不能用了,但是歷史劇一般沒有在這方面注意。
3,服裝問題
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比較緩慢,很多早期的王朝並沒有發達的紡織技術,人物的服裝是有差別的。大陸方面還好,特別是香港古裝劇,基本上只有兩個朝代,一個是清朝,髮型和服裝,另一個是非清朝,基本上從商朝到明朝,人物的髮型和服裝差不多,看不出時代差異;
4,食物方面。
還有,大航海時代,發現了美洲的西紅柿,土豆,玉米,到了明朝中後期,西班牙人1572年征服菲律賓,大約是1580年以後,這些食物才傳到中國,所以之前是沒有的。
5,住房方面。現在歷史劇大都是在影視基地拍的,受限於影視基地的房地產建設限制,很多住宅是不符合歷史原貌的,當時沒辦法。要在住宅方面考究的話,影視劇的成本高出不少。
6,行方面。
主要問題是馬,車,船3方面的問題。
出現馬鐙的時間,目前考古,最早也是西晉,而且是單邊馬鐙,所以西晉之前的三國時代是否有馬鐙,或古裝三國影視劇雙面馬鐙,是個問題。
車,中國古代是沒有前輪導向裝置的四輪馬車,所以有些歷史劇出現西方中世紀才有的四輪馬車是不正確的。
船,基本上船是大頭(成本上),這個多數是不對的,個別影視劇基本上都是用船模代替真船,但是就算是船模,逼真的道具價格也不便宜。
呵呵。
至於影視劇的劇情和人物設定方面,基本上許多都是不符合歷史的,但是影視劇可以藝術誇張,這個不算嚴重錯誤。
一家之言,請多斧正
-
3 # 睿哥2018
1.奉天承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古裝劇裡太監宣讀聖旨必然的開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現在的古裝劇甭管哪朝哪代都是這樣的開頭,其實這是錯誤的,事實上只有明清兩朝是這樣的。 奉天指的是尊奉天命,承運指的是繼承“五德”(也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執行。所以奉天承運意為君權神授,君權是上天賜予的。 在唐朝一般詔書的開頭“門下”二字,而元朝漢文詔書的開頭一般為“上天眷命皇帝聖旨”。 這裡必須說明一點,聖旨開頭為八個字,聖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六字是連續的,其餘的兩個字根據聖旨的內容和詔告物件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分別為詔曰,制曰和敕曰。 “詔曰”是詔告天下的意思,凡重大政事須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下達於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誡的意思,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時均會使用敕曰,意為告誡官員要勤於政務,勿貪圖享樂,要忠於朝廷,勿結黨私營,危害朝廷。 2.大人 稱呼當官的為大人,源於清代,源於滿清政府對於漢人思想的奴性控制。而現在,不管哪一年代的古裝戲,全稱大人,不知道誤導了多少觀眾。 大人前面一般會加上姓,比如劉大人,但是現在的編劇都稱呼和珅為和大人,這就不對了,和珅姓和嗎?不是,他姓鈕鈷祿,和珅是他的名字,所以按照漢人的叫法叫鈕大人還差不多 O(∩_∩)O哈! 3.奴才和奴婢 現在的影視劇不管是哪朝太監都對皇帝和后妃們自稱奴才,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宦官自稱奴才始於明代。 清朝的滿臣和入了旗的漢臣也自稱奴才,沒入旗的漢臣只能自稱臣。這事實上這是清廷的一種民族歧視,因為臣比奴才地位更低。而且清朝的女官(即高階宮女)也是自稱奴才。 現在的影視劇宮女們對皇帝和后妃都自稱奴婢,這也是不對的。奴婢的本意為奴隸,男稱奴,女稱婢,奴婢是沒有自由的。倒是在元朝的戲劇中有發現宦官自稱奴婢的,所以可以知曉宦官有自稱奴婢的。 4.夜市 現在不少影視劇在唐朝出現了夜市的劇情。夜市,一般認為起源於北宋東京,在兩宋時期夜市發達,而且商品玲琅滿目,有娛樂場所,有飲食服務,有各種各樣的商業服務。 但是在唐朝只有上元節這一天夜市開放,男女們跑到街上看花燈盡情玩樂,這天也是有情男女能在一起的最開心的一天,也因此有說法認為中國的情人節是上元節。 5.稱呼 現在的古裝劇,不管哪朝,漢人對自己父母的稱呼都為爹孃,事實上這未必,稱呼各朝都有差別,比如說南北朝隋唐時期稱呼父親為耶耶,稱呼母親為阿孃。 6.本宮 本宮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宮之主,也就是說只有一宮之主才能稱本宮,比如說皇太極在1936年立的五宮,分別是清寧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即孝端文皇后),關雎宮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即敏惠恭和元妃),麟趾宮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即懿靖大貴妃),衍慶宮淑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康惠淑妃),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也就是說只有這五宮的女人才有資格稱本宮,剩餘的皇太極的其他女人都沒有這資格。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太子也能自稱本宮,這是因為太子是東宮之主。因此本宮並不只是皇帝女人的專有稱呼。至於現在的電視劇有的不是一宮之主的女人也自稱本宮,是錯誤的。 7.清朝的髮式 清初頒佈的剃髮易服令,要求漢人以及在其治下其他民族全部剃成女真族的髮式,漢人奮力反抗,當時造成了滿清的鎮壓,著名的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 清初的髮式是金錢鼠尾,也就是後腦勺留一撮頭髮然後垂直留辮子。而現在有關清朝的戲的那種後腦勺大辮子的髮式,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了,清朝中期和清朝前期都不是這個樣子的。 8.擊鼓鳴冤 現在的影視劇中百姓向官吏擊鼓鳴冤的情節時常出現。然而衙門前的鼓最早並不是作如此用,而是官吏的下班鈴聲,鼓一敲就宣告下班了。 而作為百姓鳴冤用則是始於明清,在此之前並非如此。因此這也是現代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歷史錯誤。 9.哥哥 哥哥用來稱呼兄長是在唐朝以後,在唐朝前哥是歌的意思,因此在唐朝前的電視劇不應該出現管兄長稱呼哥哥的劇情。而在唐朝前用兄稱呼哥哥,比如說可以稱呼大哥為長兄。 10.公公 現在的電視劇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管任何太監都稱呼公公。實際上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公公只是對於年紀較長並且地位最高的尊稱,這個就好比我們現在可以稱呼老爺爺為老公公,需是年老之人。只不過年老往往和地位有一定掛鉤,地位高的太監往往年紀都較大。
-
4 # 小x巍w的遊戲人生
“母后”“父皇”“大人”“哀家”“兒臣”“臣妾”
好像是每部劇都會這麼喊。母后父皇哀家出自戲曲吧。唐代公主皇子直接喊耶耶,娘娘,是沒問題的!
連太平公主也自稱妾李,令月嘉辰。
大人則是大規模指代各種官宦在清代了,之前是姓+官職(尊稱)或者某公某郎。
“小姐”“公子”“姑娘”“相公”“愛卿”
唐宋一般稱娘子或者小娘,或者姓+排行+娘,男子稱郎君,或者姓+排行+郎
宋代叫小姐可是要挨巴掌的呦,小姐的意思和如今“小姐”另一層含義一樣。
相公是高官尊稱,唐宋就別喊老公啦
愛卿還能用來稱呼妓女
“皇上”“朕”
皇上也不是每時每刻都在自稱朕,私下也會用吾,我,而且也有很多別稱,大家,聖人。
宋代喜歡叫官家。挺萌的感覺…皇后又叫聖人了
-
5 # 陪你看電影的貓
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大國。而為了展現過去歷史的痕跡,不少導演都會拍攝一些關於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而前段時間的《長安十二時辰》非常火爆,就是以唐朝為背景所拍攝的。但歷史影視劇中也會有一些錯誤的地方。下面就來簡單講講吧。
一、奉天承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是太監讀聖召時都會說的臺詞。但現在的古裝劇不管哪朝哪代都是這樣的開頭,其實這是錯誤的,事實上只有明清兩朝才開始使用。
二、奴才
如今的影視劇不管是哪朝太監都對皇帝和后妃們自稱奴才,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宦官自稱奴才始於明代。據瞭解,清朝的滿臣和入了旗的漢臣也自稱奴才,沒入旗的漢臣只能自稱臣。但這是清廷的一種民族歧視,因為臣比奴才地位更低。而且清朝的女官也是自稱奴才。
三、擊鼓鳴冤
如今不少影視劇中百姓向官吏擊鼓鳴冤的情節時常出現。但是,衙門前的鼓起初並非用於鳴冤,是官員們下班的一個資訊傳遞,就類似於我們的鬧鐘一樣。而作為百姓鳴冤用則是始於明清,在此之前並非如此。因此這也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歷史錯誤。
以上便是一些在影視劇中會出現的歷史錯誤了,是不是感覺漲知識了呢?其實,錯誤的地方還有很多,但不少編劇根本沒發現,畢竟要做到面面俱到還是比較難的。
-
6 # 陳可樂
現在影視劇裡常見的歷史錯誤太多了,編劇和導演有很多根本就了了解當時的歷史。一個敢瞎編知道敢亂導,把本該出現在明朝的東西要麼提前幾百年要麼推後幾百年!還有比如西漢時期傳入中國的葡萄。在影視劇裡商朝就出現了!還有明末時期才傳入中國的玉米,馬鈴薯等等居然在漢唐的影視劇裡也可以見到?真想問問編劇和導演開拍的時候都不去了解歷史嗎?
-
7 # 流動一絲輕柔的風
影視劇裡常見的歷史錯誤一般在服裝、語言、文字、飲食上這些常識性的錯誤。各個歷史年代的東西都有特點,往往道具或者編劇注意了某一點,而忽略了整個方面。就像“諾”這個字應用的較多,但是好像古代沒有方言和外語,不需要翻譯似的。還有吃的東西,比如水果,好多是近代才引進的,而在影視劇中,往往早了上千年。還有就是服裝和兵器,質量好的已經脫離了現實。
當然,無論如何也不能面面俱到,有的乾脆不表年代,像一些玄幻題材的,很好的規避了歷史學的挑剔,但是戲說歸戲說,正劇還是要嚴肅點,需要歷史學者的把關,並始終保持一種認真的態度,以及如履薄冰的謹慎,一絲不苟的鄭重!
-
8 # 一齊卡啦
有歷史劇裡面,男女主人公到飯店吃飯動不動就拿出10兩乃至更多紋銀給店小二飯錢,路上遇到乞丐動不動就是幾兩十幾兩的白銀給素不相識的乞丐。我只能說主人公好有錢啊,好大方啊。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白銀作為官方承認的流通貨幣是在宋代。宋代以前白銀是不流通的。而且白銀即使流通了也不是主要的貨幣。民間流通的主要還是銅錢。平時老百姓是很難看到白銀的。據估算,明朝時1兩白銀相當於今天的1千塊錢。現在有些個歷史劇古裝劇鏡頭裡動不動拿出白銀來買這買那,還用來
2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歷史劇古裝劇裡鼎的顏色幾乎全部是青黑色或者青綠色。這個也跟真實的歷史不相符。古人的鼎尤其是商周先秦時期的鼎基本都是用紅銅與錫的合金製作的,因此剛剛鑄造出來的顏色應該是金色。這樣也才符合皇家上層社會的身份。現在出土的古鼎之所以呈現青綠或者青黑色,那是因為這些鼎經過長年腐蝕才變成這樣顏色的。因此,有些人就以為或者草率的以為古人的鼎就是出土時的顏色,這是大謬誤。在古裝劇裡出現皇室用鼎,而鼎的顏色居然是青綠、青黑色;這當然是與歷史嚴重不符的。
3在以唐朝或者唐朝以前時代為背景的歷史劇古裝劇裡,經常看到商販在城池門口做生意,或者人們在大街上叫賣的情節。這些也是與歷史事實不相符的。唐代以及唐代之前中國古代的商業,在城市裡是有政府劃定的專門活動區域的;那時候管這種專門的商業區叫做“市”。商販是絕對不可以超出市的範圍做生意的,而且商業活動的時間也是受到限制。因此,商販根本不可以在城池入口處或者在大街上做生意。在唐朝的長安城裡,主幹道兩邊都是高牆,根本也沒有辦法做生意。不過在那個時候,確實出現了一些違反政府規定,偷偷在“市”以外的坊間做生意的人。比如,在街道兩邊的牆壁上鑿洞偷偷叫賣。但是這種情況是很少的,是比較隱蔽的。因為這些人一旦被政府發現就要接受嚴重的處罰。這種情況直到宋代才結束。商業才開始不被限定在特定的空間裡;時間上也慢慢放寬了。這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的這樣一個商業活動模式是在宋代奠定的。唐代及之前是不可能出現的。
-
9 # 直到你說真話為止
很多朋友說的都是明清朝的事,咱們往前說一說比如以前熱度很高的《新三國》,注意不是新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是很多人眼中的經典,我個人也很喜歡《三國演義》,裡面很多演員臺詞功底很深,能夠把觀眾帶進去。所以為了防止一部分人反感,新劇定為《新三國》。PS:很多翻拍經典電視劇的都被觀眾罵死了。咱們說一說《新三國》中的錯誤:
1、荀彧向曹操進言迎接天子的時候,這時的曹操也是想扶漢的,起碼錶面也必須是要扶漢。因為荀彧代表了當時忠於漢朝計程車族。PS:這在後來荀彧的結局已經表明了。所以當時曹操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對的,應該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2、這個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斬華雄,這個事並不是我們熟知的關二爺乾的,而是當時的長沙太守孫堅乾的。此戰中孫堅手下四大將之一會祖茂被華雄斬殺,所以後來孫策從袁術手中帶走的將領中根本沒有祖茂。PS:四大將程普、黃蓋、韓當、祖茂。
3、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與劉備的對話劉備:“如果在下感覺不錯,丞相有好幾次都想殺了在下,可丞相為什麼沒有動手呢?”曹操:“你是英雄,只不過是末路英雄,而末路英雄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才能和你相敬如賓”相敬如賓是一個成語,形容夫妻間相處融洽,互相敬愛,像對待賓客一樣。出自《左傳·僖位公三十三年》。曹操和劉備又不是夫妻,怎麼能相敬如賓呢?PS:歷史中可能沒有這句話。
4、諸葛亮北伐,李嚴向劉禪進言說諸葛亮與司馬懿勾結,其中有一句“蜀漢究竟誰是君主”。劉備以漢室後裔自居,一生目標和口號是興復漢室。劉備所打算的,可能跟光武帝劉秀一樣,消滅竊國的漢賊,重新建立漢朝。如果劉備真的能消滅曹操,統一天下,劉備又是另一個光武帝。所以劉備建立的是“漢”,因為國土主要在“蜀”,人們習慣於稱呼為“蜀”,歷史上一般稱為“蜀漢”。所以李嚴應該說“大漢究竟誰是君主”。
-
10 # 悠閒閱讀
1、服裝,每個朝代的服裝基本都是有區別的,有些電視劇中,唐朝的裝飾出現在明朝那是很正常的,最為搞笑的是,近幾年某些電視劇竟然搞了皮裝上陣,就差穿西服扎領帶了。
2、髮型,一個比一個辣眼睛,寸頭,大背,三七分還勉強可以接受,但那些殺馬特實在讓我不敢直視。
3、知識,明明人還活著,竟然把人家死後的廟號、諡號喊了出來,而且還喊的心安理得,毫不臉紅。甚至有膽大者還直接喊皇帝的名字。
4、物品,比如說明朝以後才有的土豆、玉米,卻出現了戰國的餐桌上,而且餐桌還是八仙桌,就差一把老闆椅了。再比如,在明清的建築裡拍唐朝的古裝戲等。
-
11 # 萊多奧安居
經常有人能在活著的時候提前知道自己的諡號並且經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例如:我孝莊也是信佛之人啊
-
12 # 冰原奔狼
缺乏社會常識。比如看吳秀波演司馬懿大將軍,第一集司馬懿媳婦生孩子,居然用剖腹產,天啊!真是個大笑話。司馬懿可是三國那會,中國哪來的剖腹產! 再比如,歷史錯誤方面,在人物塑造方面,鐵齒銅牙紀曉嵐就很失敗,不符合歷史,和珅多才多藝,英俊瀟灑,結果讓王剛老師給塑造成了,就不說了。
-
13 # 愛看卡特轉圈的蓋倫
對人的稱呼,一般來說我們現在對一些古人的稱謂是他的諡號,即死後追加的稱號。最典型的莫過於電視劇裡清太宗愛新覺羅丶皇太極之妃自稱為孝莊。還沒去世就用自己的諡號自稱,令人哭笑不得。類似的錯誤還有很多,希望在做電視劇的時候要嚴謹一點,免得搞出一些笑話。
-
14 # 沒呢酷狗
各種朝代的歷史劇中,在太監宣讀皇帝聖旨時,開篇一句總會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實際上,只有明清兩代奉天指的是尊奉天命,承運指的是繼承“五德”(金木水火土)的執行。所以“奉天承運”意為君權神授,君權是上天賜予的。
-
15 # 兩支碳水化合物
很多影視劇中都喜歡將狄仁傑塑造成一位大偵探,他們被狄仁傑斷案如神的智慧所傾倒。但是歷史真正的狄仁傑並非大偵探,而是一位護國良相。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他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政治上有非常高的成就,但是歷史上真實的他並非大偵探,還請大家理性看待。
2.三國題材中出現“蜀”字旗
在三國題材的影視劇中,總是能看到很多“蜀”字旗,但是但凡對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這其中有問題。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蜀漢是繼承漢朝基業自稱,不會稱為蜀國,而是稱“漢”。蜀漢絕對不會稱自己為蜀國,也不會稱自己為蜀漢,他只有一個稱呼就是漢王朝,所以很多影視劇中出現“蜀”字旗,簡直就是在誤人子弟
-
16 # 長島男爵
大人,跪拜。
基本上都是元清的產物,但在古裝劇貫穿整個古代。
-
17 # 史袁君
射鵰英雄傳
沒錯就是經典的83版的《射鵰英雄傳》,這部劇裡面的歷史錯誤確實不少。我就挑兩個我還記得錯誤說一下
花剌子模。劇中描寫成吉思汗謀劃和進攻當時西域的大國,花剌子模。郭靖也有參與,這個原著裡面也有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個國家名字的念法應該是花剌(da)子模,而劇中的讀法卻是我們一般人容易犯的錯誤,讀成了花刺(ci)子模,這個錯誤就畢竟明顯了,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能發現這個錯誤。由於我們看的國語版的射鵰英雄傳,而原版的應該是粵語版的,也有可能是國語配音的時候出了問題,我也找不到完整的粵語版來驗證這個問題。 而且這個錯誤其實也在不少其他歷史劇中也出現過。
-
18 # 淡墨濃香
1.農作物的種植,例如玉米,辣椒等等,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沒有認真考察具體引進時間
2.對皇帝的稱呼,孤,寡人,陛下,天子,九五等等
3.朝代服飾,例如羋月傳甄嬛傳等等服飾為了追求效果往往太過華美!
4.成語,許多後朝發生事件產生的成語,被前朝拿來用
5.兵器,青銅器,鐵器,很多朝代都製作不出來的兵器也被堂而皇之的拿來用
當然影視劇為了追求效果和影迷的感受,必須做一些誇大和修飾,不必過於吹毛求疵,但是像桃園三結義時去拜關公這樣的事還是不要拍出來貽笑大方!
回覆列表
射鵰英雄傳
沒錯就是經典的83版的《射鵰英雄傳》,這部劇裡面的歷史錯誤確實不少。我就挑兩個我還記得錯誤說一下
花剌子模。劇中描寫成吉思汗謀劃和進攻當時西域的大國,花剌子模。郭靖也有參與,這個原著裡面也有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個國家名字的念法應該是花剌(da)子模,而劇中的讀法卻是我們一般人容易犯的錯誤,讀成了花刺(ci)子模,這個錯誤就畢竟明顯了,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能發現這個錯誤。由於我們看的國語版的射鵰英雄傳,而原版的應該是粵語版的,也有可能是國語配音的時候出了問題,我也找不到完整的粵語版來驗證這個問題。 而且這個錯誤其實也在不少其他歷史劇中也出現過。
成吉思汗西征
宋人唱元曲
這個錯誤也不只是電視劇裡錯了,金庸先生寫的原著當中自己也承認這裡有錯誤。黃蓉去找一燈法師治療他中了裘千仞的那一掌,途中遇到相繼遇見他的四個徒弟,漁夫、樵夫什麼的。 其中樵夫遇到他們的時候唱了幾首元曲,而且有一首是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的經典元曲。頭一次看到這個情節的我,當時就懵逼了。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個元曲賑災路上寫下的經典
雖然金庸先生也是硬不改這個錯誤,多少更新版本原著裡面也都是這樣寫的,但我覺得既然發現了這個錯誤,最好還是修改一下,以免影響廣大青少年對這首元曲的認識。
自稱孝莊的孝莊
某些描寫清代初期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總是免不了要提到孝莊皇后。也許是孝莊皇后這個名頭太響亮了,很多劇裡面都犯了這樣同一個錯誤,就是在孝莊還活著的時候就叫人家孝莊皇后,而且甚至孝莊自己也稱自己為孝莊。這就有點搞笑了。孝莊是死後才有的諡號,是古代帝王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後人給的稱號,也就是對這個人做個總結。死之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有這個諡號的。孝莊最終的完整諡號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而武則天的電視劇也有這種情況,則天也是給她的尊號稱呼。
沾滿銅鏽的青銅器
很多古裝戲中人們使用的青銅器都和現在博物館裡看到的一樣,是鏽跡斑斑的。這個就涉及到一點古文物的常識了,我們看到的博物館裡面的青銅器都是鏽跡斑斑的,這個是因為這些青銅器大部分都是出土的文物,在地底下埋藏了這麼多年肯定要受到腐蝕形成厚厚的鏽跡,而現在遵循的修復古物的原則都是修舊如舊,收藏都是不會清理這層厚厚的鏽跡的。
而實際上青銅器在它使用的那個時代,應該是金光燦燦的樣子。試想,青銅器都是古代王公貴族甚至是皇家使用的物品,如果給皇帝使用這種看著都不上檔次的鏽跡斑斑的東西,不被砍頭才怪呢。
這才是青銅器本來的顏色
直接稱呼對方姓名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有姓有名,還有字。所以我們現在說的名字就這個意思。但是這個名在古代可不是隨便人就能叫的,只能是父母輩或者以上才能直呼這個名,比如曾國藩,字伯涵。這個曾國藩就是名,一般人是不能直接稱呼的。在古代直接叫人家名相當於罵人家。一般同僚朋友之類的都是叫人家的字,也就是叫曾國藩為伯涵兄之類的,沒有直接叫人家國藩兄的。這麼叫國藩兄非得打你不行。不過這個問題大部分歷史劇還是比較注意的,出現直呼其名的情況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