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憂草2775
-
2 # 玩石462
語言遊戲沒有意思。治血先治氣,是錯誤的。因此中醫學幾千年來,不知道治血為何物?所以,現在治療慢性疾病輸給西醫學。西醫學用化學品稀釋血液暫緩了疾病的發展,幫助了不少的患者,但是,化學品不是營養,必然造成身體的損害,所以西醫學只能夠不停地吃藥,把慢性疾病搞成搖錢樹。治血先治氣是錯誤的,應該是治氣先補血。血行則氣行,才符合客觀事實。如何補血?是主流中醫學的短板,是民間中醫學的長處。善用昆蟲是民間中醫學的強項,因此,民間醫生多能夠治癒疑難雜症。用腦!歸納古中醫學的成就,中醫學就崛起了。《抵當湯》是最偉大的方劑!
-
3 # 柒道友
本人非中醫,但熟悉國學也信服中醫理論,並且曾經學過本科以上三個理工科專業,也按情況需要看西醫。比較喜歡用現代語言作出自己的解釋。
古中醫或養生功法所說的氣,一直是現代人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氣,不同於空氣,但也與空氣有關。氣,與運動相關,但也不僅僅是運動。
以現代語言解說,大多數時候,氣的概念其實更接近於振動。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結合古中醫與現代科學,在我看來,前後兩個氣的含義是有差別的。
第一個氣,氣為血之帥之氣,主要是振動的意思。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絕不僅僅依賴於心臟跳動的直接作用,還要依靠心跳作用於血管產生的脈動,這種脈動像地震波或水面波浪一樣有推動的力量,這種力量也有一些來自肺呼吸進來的氧氣的作用。氧氣首先為肺部血管中血液細胞來使用和承載。如果說血液細胞不會在接觸氧氣的第一時間使用氧氣供給自身需要,這是個笑話,絕不可能滴!
故,如此內涵豐富的氣或振動,才能作為血之帥,引導血液迴圈。
第二個氣,血為氣之母之氣,主要是氧氣(或二氧化碳)的意思,但也包含振動。血細胞是氧氣的載體,可以說是氣之母,即母體承載胎兒之義。同時,血液作為血管中的流動物質,也對振動的產生和強度的調節起到重要的作用。
小結一下就是說,心臟的跳動不僅推動了血液,也產生了血管的脈動持續作用於血液,同時透過血液本身對脈動產生持續的影響,產生相互調諧的作用。故,血液不僅承載了氧氣(或二氧化碳),也對血管的脈動(振動)產生作用。氣不僅僅是振動,也作為具體的物質——氧氣(或二氧化碳)對血液迴圈產生作用。故,氣綜合起來說,也接近於正在執行中的能量,並非貯存起來的能量。
不得不說,古人用字的精簡或一字多義,給現代人的理解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而古人也意識到了字的多義性這一點,故格外強調“悟”。作為現代人,不能簡單的解釋古人的語言,要圓融無礙的解釋,才能真正Get到古人的本義!
外行之語,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
4 # 添財9
用西醫微觀理論去理解非常直觀,血紅蛋白獲得氧氣運送到各種組織細胞才能看到能量的釋放。所以氣藏在血中,而且沒有氣就不能釋放能量,血就無法流動。所以血是母體,沒有血氣無所藏。氣是是指揮,氣到哪裡,哪裡就有能量釋放。
-
5 # 胖哥按摩
關於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這句話,胖哥是這樣認為的,這句話是強調二者之間相互的關係。執行中氣是作為行血的作用,血是承載氣的載體,氣在血中,血中有氣。二者相互依存,相根互用。
在中醫理論中,氣血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景嶽全書·血證》也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這裡說的是人體分為陰陽,表現在血氣上,氣為陽,血為陰,它們之間的強弱關乎人體健康與否,血氣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就是它們的相互依存、互根互用的關係。
在另一部中醫經典《難經·二十二難》:“氣主呴之,血主濡之”。說的是氣為血生成和執行的動力,血是氣化生的基礎和載體。因此才有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之說。體現在中醫治療上,補氣攝血,行氣活血、益氣固脫等都是氣為血帥理論的運用。
-
6 # 慧澤惠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這句話大概出自:“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故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醫學真傳·氣血》)
氣和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氣血理論源於《內經》,《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血大家都知道,也都在說氣血不足等,它好像說不清也看不清。普通人大概更弄不懂了。其實很簡單,也很好理解。
1.先天之精氣:這種精氣先身而生,是生命的基本物質,稟受於父母,故稱之為先天之精。
2.後天之精氣:後天之精包括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因為這類精氣是出生之後,從後天獲得的,故稱後天之精。氣由精化,後天之精化而為後天之氣。
透過人體本能的呼吸運動所吸人的自然界的新鮮空氣,又稱清氣、天氣、呼吸之氣。
飲食中營養物質,透過攝取飲食物之後,經過胃的腐熟,脾的運化,將飲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化生為能被人體利用的水谷精微,輸佈於全身,滋養臟腑,化生氣血,成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
氣血執行
人體的臟腑經絡,賴氣的推動以維持其正常的機能。如血液在經脈中運行於周身,其動力來源於氣。“氣為血之帥,血隨之而執行”(《血證論·吐血》),血為氣之配,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津液的輸布和排洩賴氣的推動,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
氣對血的作用
氣對血的作用,是氣為血之帥,氣為血帥包含著三方面的意義: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1.氣能生血:氣能生血是指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從攝入的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從水谷精微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從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個轉化過程都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而氣的運動變化又是透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表現出來的。
故曰心生血,脾統血,非心脾之體能生血統血也,以其藏氣之化力能如此也”(《讀醫隨筆·氣能生血血能藏氣》),應該是心氣吧。
2.氣能行血:氣能行血指氣的推動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動力。氣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動血行,如宗氣,另一方面又可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透過臟腑的功能活動推動血液執行。
如氣虛不能行血則面色觥白,補氣行血則面色潤澤;氣滯則血瘀,婦女月經閉止,行氣活血則經通。
3.氣能攝血:氣能攝血即氣對血的統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於脈管之中而不逸於脈外。“人身之生,總之以氣統血”,“血之執行上下,全賴乎脾”(《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也是日常我們所說的“脾氣”,月經不調、痔瘡出血等都是氣的“攝血”功能。
血對氣的作用
血對氣的作用,即血為氣之母。血為氣母是指氣在生成和執行中始終離不開血。血為氣母的含義有二:
其一,血能生氣。氣存血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氣的生成和維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而水谷精微又賴血以運之,藉以為臟腑的功能活動不斷地供給營養,使氣的生成與執行正常地進行。所以血盛則氣旺,血衰則氣少。
其二,血能載氣,“守氣者即是血”,“載氣者,血也”(《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氣存於血中,賴血之運載而達全身。血為氣之守,氣必依附於血而靜謐。故云:“氣陽而血陰,血不獨生,賴氣以生之。所以在臨床上,每見大出血之時,氣亦隨之而渙散,形成氣隨血脫之候。
綜上所述,氣與血,一陰一陽,互相維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守。“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迴圈不已”(《不居集》)。若血氣不和,則百病叢生。
-
7 # 純鈞LHGR
氣血的執行,保持著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係。《素問·調經論》載:“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可知人的一身之氣亦可由偏無形的氣與偏有形的血所構成,氣為陽,是動力;血為陰,是物質基礎。
在生理情況下,氣血是相依相附的,氣以生血,血以養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營血在經脈中之所以能不停地執行周流全身,有賴幹“氣”作為它的動力。氣行血亦行,氣滯血亦滯,所以說“氣為血帥”。而氣需要其附著的物質,這種物質就是血,“氣”必須依賴營血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又說“血為氣母”。
在生理情況下,氣血是相依相附的,氣以生血,血以養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在病變時,氣病可以影響血病,血病也可以影響氣病。氣滯則血凝,氣虛則血脫,氣迫則血走。反之,血凝則氣滯,血虛則氣虛,血脫則氣亡。氣血不是孤立存在的,血能生氣,氣能推動血在經絡執行,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依附,不能單獨存在。氣滯可致血滯,血滯也可致氣滯,出現疼痛,瘀血等症;氣逆可致血逆上溢而見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氣虛不能攝血,可致血不循經而見便血、崩漏、皮下出血等。
氣與血的關係,是血液營養組織器官而產生機能活動,而機能的正常活動又推動了血液的執行。氣血的執行,也體現了“陰陽互根”的道理。
-
8 # 好萬家健康商城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氣和血是人體最基礎的營養物質,是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氣血充足,人體則可正常執行。同理,氣血不和百病生。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最後導致氣血虛弱甚至失調。特別是氣血不和的女性,很容易影響經、孕、產、乳,乃至更年期,都會出現氣血失常的表現。只有氣血旺盛,才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的健康狀態。做到未病早防、有病早治。
氣和血關係密切,相輔相成,相互作用。中醫理論認為,氣血不足,用補法;氣血失調,用治法。僅僅靠補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補治結合,調根治本。氣虛、血虛,則氣血俱虛。氣血相互滋生,相濡以沫。氣血不和主要表現為氣血虧虛,即氣滯、血瘀。
氣虛是指真元氣不足,氣的執行等功能減退,或臟腑組織既能活動減弱。氣虛證見懶言、聲低、氣短、神疲、乏力,或頭暈目眩、自汗、脈虛等。氣虛證多由久病、重病、或勞累過度而使元氣耗損;或因先天不足、後天飲食失調而使元氣生成匱乏;或因年老體弱、臟腑功能衰退而元氣自衰等因素導致。輕則“氣不攝血”,重則“氣隨血脫”。
血虛證是多指貧血,包括血虛和血脫。因臟腑、經絡、組織得不到血液的濡養而表現的虛弱症候。血虛證多表現為面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冰涼或發麻、經血量少色淡等臨床症狀。引起血虛的原因,一是失血過多、未能及時補充新血;二是生血不足、脾胃功能減退或營養不良等導致生血無源;三是費心勞神導致陰血暗耗;四是淤血陰塞脈絡,引起新血生化障礙,造成供血不足;五是久病或大病,傷精耗氣,化血之源枯竭。血液虧損,不能濡養頭目,上榮舌面。血虛多表現為頭暈眼花、唇舌色淡、心神不寧、心悸多夢、手足麻木等。也可表現為氣血兩虛。
氣為血之帥即: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之母即:血能生氣、血能載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有形之血可速生,無形之血氣難補。所以,重度貧血的人,不僅要補血,更要補氣。氣血雙補才能達到回陽救逆,固脫的效果。
-
9 # 過橋米線z
孤陰不生 孤陽不長 沒有氣的推動 血便會凝滯 沒有血的滋養 氣無從生成 陰陽互生 相輔相成 陰無陽不長 陽無陰不生 氣虛則血不行 血虛則氣不生 氣為血之帥 血為氣之母 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回覆列表
中醫理論,氣能生血,血能運氣。血能生氣,氣能行血,相輔相成。氣,血都是從日食營養,空氣中的氧氣,中獲得。
至於氣能統血,氣能攝血,氣由脾生,是指在身體虛弱時,也就是氣虛,脾陽氣虛不能統血,攝血,神經系統虛弱,調節各臟腑器官功能,心臟博動,血壓,血管通透,器官下垂,肌肉伸縮,及造血功能不全,靈敏度發生不穩定現象,至使血不上行,而下行造成下出血,皮下出血。陽氣過於亢盛,肝陽上亢,肝風動,至使肝不藏血,也會造成迫血妄行,形成上部出血。這便是,中醫調節陰陽平衡理論。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