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講記》第一篇 逍遙遊
《莊子》在中國文學中非常有名。下面我們開始 研究《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
在中國文化裡頭,逍遙這兩個字是莊子最先提出來的,莊子講的逍遙,不是西門町那個逍遙池的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過也許有一點取《莊子》裡逍遙的意味。我們現在說人生要逍遙逍遙,這個逍遙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於學佛的人要求解脫。結果我們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又守戒,又這樣又那樣,認為這叫做道。看他一點都不逍遙,越看 越苦。學佛修道要求逍遙解脫,人生既不逍遙又不解脫,這個人生是很苦的。
《逍遙遊》,我們看了這個題目要特別注意,逍 遙是逍遙,遊是遊,因為逍遙了才可以遊,不逍遙 不能遊。借用佛家的觀念,人生解脫了,才能夠得 遊戲三昧,在人生的境界裡面遊戲。所以拿這個觀 念講,什麼叫人生?我們可以作一個答案:痛苦的 累積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脫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遙 自在。
我們現在首先要對《逍遙遊》做一個綱要,大家要把握這個綱要。《逍遙遊》全篇的內涵都指導著我們的方向。第一個主題,就是人生要“具見”,見地具備,就是普通講的見解,再普通一點講,就是眼光、思想。一個沒有遠見的人,見解都不行,要想成功一個事業,或是完善一個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莊子提出來“具見”,具備見地,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因此後來的禪宗,首先講;個人一定要“具見”,具備高遠的見地,見到道才能夠修道,不能見道還修個什麼道。假如說我們見到了眼前有一塊黃金,然後想辦法把它拿起來,你沒有看到黃金,在那裡瞎想有什麼用?所以莊子第一個提出,真正的要見道才能修道。換句話說,人修道也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瞭解了人生,才能夠懂得人生。那麼具個什麼見呢?《逍遙遊》就告訴我們:解脫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不要被現實的環境所困擾。假如是被物質世界、現實環境所困擾了,那麼人生的見解已經不夠了。所以能夠具備了高遠的見解以後,那就不會被物質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困惑了,自然會超越,會升華。這一篇《逍遙遊》,它的內涵就是如此。
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 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表達的,不管什麼中文、 英文、法文、日文,沒有辦法表達。語言文字如果 能如實地表達人的思想,那人輿人之間就不會有誤 會了。譬如怎麼表達哭,只有哭了才曉得,就是這 個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達的東西, 可以轉個彎來表達,那就是用比喻來表達。所以世 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於用比喻,釋迦牟尼佛 最善於用比喻,如用蓮花的比喻等;耶穌也很會用 比喻;莊子也常用比喻。因為有時候不用比喻講不 出來,譬如我們恭維一個人很漂亮:“你比楊貴妃還 漂亮。”楊貴妃究竟有多漂亮,大家也沒有看到過。 不過拿來比喻來說明漂亮的程度。所以《逍遙遊》 裡面有兩個大方向,在很多關鍵的地方用比喻,來 告訴我們人生和修養的方法。哪兩個大方向?
第一個方向告訴我們“物化”,這是中國文化中 道家的一個大標題。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 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 變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們人也是,“物化”變 出來的,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彼此有變化,就變 了那麼多人;人生命活動中所需要的牛奶、麵包、 米飯、青菜、香腸等,經過變化又變成了人;人所 排洩的汗、口水,大小便,又變成了肥料;肥料再 變成萬物;一切萬物又互相變化,而且非變不可,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物化”。在道家的觀念裡,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我們只不過 是裡面的“化”物,受“化”的一個小分子而已。 要如何把握那個能“化”,能“化”的是誰呢?把那 個東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 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 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夠超然於物外, 超出了萬物的範圍以外,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 的自在。那麼,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裡頭也告訴我 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見到了“道”的道理,我們人可以“自 化”,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生命, 有限的功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功能。第二個方向就 告訴我們,真正的變化是什麼?人的變化。我們人, 可以把自己昇華成超人。這個超人怎麼變呢?超人 就在最平凡中變。我們做到了《逍遙遊》這兩個要點,才真正達得到逍遙。
我想在座諸位先生、同修讀遇《莊子》,研究過《莊子》的很多,不過我報告我的意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 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 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 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講記》第一篇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 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且夫水之積也 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 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 。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世而譽之而不加勸,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 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 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 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 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 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 事?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然喪其天下焉。』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 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 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 ,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網罟。今夫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在中國文學中非常有名。下面我們開始 研究《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
在中國文化裡頭,逍遙這兩個字是莊子最先提出來的,莊子講的逍遙,不是西門町那個逍遙池的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過也許有一點取《莊子》裡逍遙的意味。我們現在說人生要逍遙逍遙,這個逍遙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於學佛的人要求解脫。結果我們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又守戒,又這樣又那樣,認為這叫做道。看他一點都不逍遙,越看 越苦。學佛修道要求逍遙解脫,人生既不逍遙又不解脫,這個人生是很苦的。
《逍遙遊》,我們看了這個題目要特別注意,逍 遙是逍遙,遊是遊,因為逍遙了才可以遊,不逍遙 不能遊。借用佛家的觀念,人生解脫了,才能夠得 遊戲三昧,在人生的境界裡面遊戲。所以拿這個觀 念講,什麼叫人生?我們可以作一個答案:痛苦的 累積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脫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遙 自在。
我們現在首先要對《逍遙遊》做一個綱要,大家要把握這個綱要。《逍遙遊》全篇的內涵都指導著我們的方向。第一個主題,就是人生要“具見”,見地具備,就是普通講的見解,再普通一點講,就是眼光、思想。一個沒有遠見的人,見解都不行,要想成功一個事業,或是完善一個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莊子提出來“具見”,具備見地,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因此後來的禪宗,首先講;個人一定要“具見”,具備高遠的見地,見到道才能夠修道,不能見道還修個什麼道。假如說我們見到了眼前有一塊黃金,然後想辦法把它拿起來,你沒有看到黃金,在那裡瞎想有什麼用?所以莊子第一個提出,真正的要見道才能修道。換句話說,人修道也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瞭解了人生,才能夠懂得人生。那麼具個什麼見呢?《逍遙遊》就告訴我們:解脫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不要被現實的環境所困擾。假如是被物質世界、現實環境所困擾了,那麼人生的見解已經不夠了。所以能夠具備了高遠的見解以後,那就不會被物質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困惑了,自然會超越,會升華。這一篇《逍遙遊》,它的內涵就是如此。
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 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表達的,不管什麼中文、 英文、法文、日文,沒有辦法表達。語言文字如果 能如實地表達人的思想,那人輿人之間就不會有誤 會了。譬如怎麼表達哭,只有哭了才曉得,就是這 個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達的東西, 可以轉個彎來表達,那就是用比喻來表達。所以世 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於用比喻,釋迦牟尼佛 最善於用比喻,如用蓮花的比喻等;耶穌也很會用 比喻;莊子也常用比喻。因為有時候不用比喻講不 出來,譬如我們恭維一個人很漂亮:“你比楊貴妃還 漂亮。”楊貴妃究竟有多漂亮,大家也沒有看到過。 不過拿來比喻來說明漂亮的程度。所以《逍遙遊》 裡面有兩個大方向,在很多關鍵的地方用比喻,來 告訴我們人生和修養的方法。哪兩個大方向?
第一個方向告訴我們“物化”,這是中國文化中 道家的一個大標題。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 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 變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們人也是,“物化”變 出來的,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彼此有變化,就變 了那麼多人;人生命活動中所需要的牛奶、麵包、 米飯、青菜、香腸等,經過變化又變成了人;人所 排洩的汗、口水,大小便,又變成了肥料;肥料再 變成萬物;一切萬物又互相變化,而且非變不可,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物化”。在道家的觀念裡,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我們只不過 是裡面的“化”物,受“化”的一個小分子而已。 要如何把握那個能“化”,能“化”的是誰呢?把那 個東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 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 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夠超然於物外, 超出了萬物的範圍以外,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 的自在。那麼,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裡頭也告訴我 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見到了“道”的道理,我們人可以“自 化”,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生命, 有限的功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功能。第二個方向就 告訴我們,真正的變化是什麼?人的變化。我們人, 可以把自己昇華成超人。這個超人怎麼變呢?超人 就在最平凡中變。我們做到了《逍遙遊》這兩個要點,才真正達得到逍遙。
我想在座諸位先生、同修讀遇《莊子》,研究過《莊子》的很多,不過我報告我的意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 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 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 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
Mustang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 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 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 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而後乃今將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