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5591473716

    行文溯乎本義,句在文中,並不矛盾。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柳宗元 ·《小石潭記》

    散文所描寫的情景,水之清澈,可容魚兒如無所拘束的遊動,就像在空中漂浮的飛鳥。

    後面又說起,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水之通透,Sunny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印在水底的石頭上。

    這其實說的是潭水的清澈,水裡洋溢著生機,但是又不是極度清澈,只是目光所至,都是空澄的美。大抵寫作的人是寂寞的,人在高興的時候未必會寫出這樣的句子:觀察約是細微,內心充滿的越是惆悵。

    只有寂寞,才會有心思寫出莫名充斥淡淡憂傷的文章。

    可是如何言說呢?看著好像若無其事,可是其中的不得意,也只能是相似經歷的人透過時空去讀取啊。所以,同予者何人,寂寥幾近無人。

    不覺得很像這樣一句麼?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柳宗元和蘇軾的情懷,隱隱一致,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寂寞啊,無處言說的情懷,付諸筆端,流淌出來的只有文字為音符,段落為曲譜的歌——這是文字隱含情懷的魅力。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

    與上文迥異,說的是教誨吧,關鍵點在於“至”。

    只是說“至”是極度,凡事到極至,未必是好事。

    水清不好嗎?人精明不好嗎?不一定不好。

    然而凡事不能過度,凡事不可過激。

    大抵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過度的事物,不一定是極美的,而是令人憎恨的走向對面——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所以古人云: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此不餘欺也。

    異異乎如此,“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和“水至清則無魚”,所以這兩者又如何等量齊觀呢?

    詩睿於家中

    戊戌十月初九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浪子的英文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