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來聊聊歷史
-
2 # 讀古今
答案是:他這樣作下去必死無疑!
先來看看禰衡是個什麼人?
《後漢書·禰衡傳》說:“禰衡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漫物。” 看到沒有,從小有才華,但是心高氣傲,為人傲慢,看不起人。
再看看他都懟過誰?
建安初,跑到許昌避難,想結交上層人士,有人給他推薦陳群、司馬朗,禰衡直接說陳群、司馬朗是殺豬匠酒販子有什麼好結交的?
又推薦荀彧、趙融,說荀彧長得好看,可以弔喪,趙融也就可以監個廚。
這是有多狂?嘴太損了,不愧為三國時期第一大噴子。
如果說罵罵上面這些人還不會怎麼樣?跑去罵曹操(詳見典故:禰衡裸衣罵曹操)、羞辱劉表就是找死了,不過東漢末年尤重名士,大興清議之風,曹操、劉表都有所忌憚,礙於其名氣太大,殺了對自己一點好處沒有,還有損自己的名聲,所以都忍下來了。
曹操把他送給劉表殺,劉表說我也不傻,黃祖性子急,讓黃祖來,就把禰衡送給黃祖,最後禰衡果然因為在黃祖大宴賓客時出言不遜被殺,赤裸裸的不作死就不會死。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人的際遇大致分四種:
低情商,低智商,一事無成。
低情商,高智商,懷才不遇。
高情商,低智商,貴人相助。
高情商,高智商,春風得意。
很顯然禰衡屬於第二種,智商高,情商為負,放在現代,最多懷才不遇,放在古代,就是禍從口出,死是早晚的事。
-
3 # 歷史遨遊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精彩的對話,是發生在禰衡和曹操之間的。
禰衡是孔融推薦給曹操的人才,但是倆人一見面,禰衡果斷開啟了群嘲模式:
禰衡仰天嘆曰:“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操曰:“吾手下有數十人,皆當世英雄,何謂無人?”衡曰:“願聞。”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智深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呂虔、滿寵為從事,于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間福將。--安得無人?”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盡識之: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壯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初見曹操,因為曹操不命坐(不請他落坐),就將曹操的手下辱罵一通,罵人家全是廢物飯囊,吹噓自己“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
禰先生還是一位勇敢的天體主義先軀者,曹操大宴賓客,他當眾脫下衣服,“裸體而立,渾身盡露,舉客皆掩面”,曹操叱何太無禮?他仍慢吞吞穿衣,說“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想必他對自己的身材還是挺有信心的。
此時曹操正在廣納賢才,禰衡的名聲很大,殺他恐怕不利於繼續招攬人才,曹操心想,這種大神還是交給其他人吧,我們倆之間不適合呀!於是曹操就把禰衡送給了劉表。
禰衡在劉表的地盤呆了一段時間,讓人沒想到的是,禰衡又和劉表有了矛盾,劉表又想,這種大神還是交給其他人吧,我們倆之間不適合呀!於是,劉表把他送給了黃祖。
黃祖也接受了他,剛開始,禰衡表現很好,幫助黃祖處理政務,時間久了,禰衡又犯毛病了,狂妄症犯了,口出狂言,讓黃祖無法下臺,而黃祖這個人,急性子,脾氣大,可不慣著他,就下令把禰衡殺了,禰衡死的時候,才26歲。
在三國那個時代,你如果有奇謀,能出謀劃策,指點江山,那麼你可以狂妄。亦或者你武力超群,兵馬嫻熟,那你可以狂妄。
而不自量力的狂妄,只能是自己作死!
-
4 # 老四劇說歷史
禰衡是三國時代的名士,禰衡年少時就已經很有文采和辯才,可以說是才華橫溢,他也是個很有性格的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喜歡指摘時事、輕視別人,這樣的人恐怕沒有人會喜歡,所以他只有兩個朋友,就是楊修和孔融。
孔融曾向曹操推薦禰衡,結果禰衡裝狂,並且辱罵曹操,曹操生氣了,讓禰衡做了鼓吏,結果他演了一部擊鼓罵曹的好戲,不僅把曹操罵了個狗血淋頭,還把曹操手下的人罵了個遍,包括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曹操更生氣了,但曹操不敢殺禰衡,因為禰衡是名士,曹操之前殺過兗州名士邊讓,結果帶來的麻煩夠大了。曹操只能將禰衡忽悠到劉表那裡,劉表對名士是相當尊重的,禰衡不識趣,又開始侮辱劉表,劉表忍無可忍,又把禰衡忽悠到黃祖那。禰衡死性不改,又罵黃祖,黃祖怒了,不忍了,然後把禰衡殺掉。
由此可以看出,禰衡這人雖空有一身才學,但性格有問題,狂妄自大,傲慢無理,不懂禮儀,這樣的人無論是誰都無法容忍。但即便如此,我不認為禰衡該死,我認為曹操和劉表的作法是對的,黃祖殺了禰衡是個錯誤的選擇。原因有兩點:
1.禰衡當時的名士,名士是士林中擁有很高的地位,甚至在整個社會中也是地位超然,得到別人的尊敬,社會各階層的人都盲目追隨名士。殺害名士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會帶來很大的麻煩。正如上所說,曹操之前殺過兗州名士邊讓,後果是兗州各階層的人都在反對曹操。在曹操攻打徐州和宛城的時候,兗州都有人在造反,拖了曹操的後腿。
2.作為領導者應該有廣闊的胸襟。禰衡也就是嘴賤罵人而已,他也沒有違規犯法或做過其它壞事。雖然被罵也是惱火,但曹操、劉表都是一方諸侯,應當有容人之量,不喜歡就把禰衡打發走就是了,用不著殺人。當然曹操、劉表確實是把禰衡打發走了,相比之下,黃祖就顯得心胸狹窄。
有人說曹操忽悠禰衡去劉表那,其實是想借刀殺人,讓劉表殺死禰衡,結果劉表又把禰衡忽悠給黃祖,我個人並不贊同這種說法,不過這是話外題。
-
5 # 歷史的小蟲
我認為禰衡該死!
讓我們先簡單回顧下禰衡是怎麼死的?禰衡狂妄自大!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但禰衡稱病不肯去,後又裸身擊鼓羞辱曹操。曹操把他送給劉表後,禰衡對劉表仍然很輕慢,劉表又送給黃祖,後因辱罵黃祖而被殺。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 各路英雄急需籠絡人才,但前提必須樹立自己的權威。如果被一些沽名釣譽之徒羞辱玩弄,不利於掌權者樹立威信!所以禰衡式的人物註定不會被接納!
禰衡自視才華出眾,並不一定真的有才。掌權者急需籠絡人才,但需要的是有真才實學,能夠在戰場上出幕謀劃策的人才,而非那種矯揉造作式的譁眾取寵之徒。縱觀史書,僅有孔融一人稱讚禰衡,故其是否有才值得懷疑!
即使禰衡真的有才,但當時的政治風氣尚不能容忍尚談虛空,引頸高歌的竹林七賢式的人物。雖然曹植等對社會有所不滿的人也經常小聚,做詩文發牢騷,但仍未像後來西晉時期竹林七賢那樣成為社會風氣。所以禰衡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狂妄為當時所不容!
-
6 # 和高人無所不談
我的觀點是:十分該死。這種人有兩個特點:一是自己幾乎拿不出什麼業績。二是看哪都不順眼。這種人喜歡站在高處指責別人,乾的越多他就罵的越狠,但他自己從來不做。而從理論上來說,他罵的沒錯,因為被罵者做的有罵點,可問題時換了誰做也這意思,甚至還不如被罵者。那就只能說明你是閒得蛋疼該死了
-
7 # 青磚綠瓦
禰衡其人《後漢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禰衡,字正平,平原郡人,年輕時就有才學及辯才,而且性格剛強,恃才傲物。興平年,避難荊州。建安初年,遊學至許都,未得到賞識,當時許都新建,賢人名士從四面八方彙集在此。有人問禰衡:你怎麼不去投奔陳群、司馬朗?禰衡回答:我怎麼能跟從屠夫跟賣酒的人呢!又有人問:荀彧、趙融怎麼樣?禰衡又回答道:荀彧可以憑藉外表去弔喪,趙融可以管理廚房請客。禰衡經常說:大兒孔融,小兒楊修,剩下的人庸庸碌碌,都只不過是湊數的!可見禰衡有多麼的狂妄。
孔融非常喜愛禰衡的才華,多次向曹操舉薦。曹操於是想見他,而禰衡素來輕視曹操,自稱有狂病,不肯前去,並經常發表對曹操不好的言論。曹操於是對禰衡抱有怨氣,但因為他的才學名氣,不想殺他。曹操聽說禰衡善於擊鼓,於是召他為鼓師,當時大宴賓客,檢閱鼓曲。鼓師們過來,都被要求換掉原先的衣服,換上鼓師的衣服。輪到禰衡,禰衡一邊演奏著《漁陽》,緩慢上前,容態異常,鼓聲悲壯,聽者沒有不感到慷慨的。禰衡走到曹操面前停下,官吏呵斥道:鼓師不換衣服,怎麼敢進來呢?禰衡回答道:遵命。於是先脫下外衣,又去掉內衣,裸著身子站在那,慢慢取過鼓師的衣服換上,換完後,又演奏完鼓曲,面色如常的離去。曹操見狀笑著說:我本來想羞辱禰衡,沒想到禰衡反把孤羞辱了。
孔融離去數落禰衡:你是正直平和大雅的人,怎麼能夠這樣呢?又替曹操表達了一番誠意。禰衡於是答應前往。孔融再次拜見曹操,說禰衡有狂疾,現在想過來求得寬恕。曹操聽後大喜,下令給守門人有客來就直接放行,好好接待。禰衡於是穿著布單衣、帶著簡單的頭巾,手拿著幾米的木杖,坐在大門口,用木杖敲著地大罵。小吏進去對曹操說:外邊有狂生,坐在營門口,言語悖逆,請把他抓起來問罪。曹操聽後大怒,對孔融說:禰衡這個豎子,我殺他跟殺死一隻麻雀和老鼠一樣。顧忌此人素來有虛名,其他人說我不能容人,現在把他送給劉表,你看這樣如何。於是派人送往劉表處。臨出發時,眾人為他送行,在城南設供桌,更是相互告誡到:禰衡暴虐不講禮儀,到現在還最後才到,我們應當坐著不起來折辱他。等禰衡到了,眾人沒人願意起來,禰衡突然坐倒大哭起來。眾人問原因,禰衡答道:坐著的是墳墓,躺著的是死屍,怎麼能不讓人悲傷呢!禰衡的嘴是真毒!
禰衡來到劉表處,故態萌發,劉表感到恥辱不能容他,知道江夏黃祖性子急,就把禰衡送到了黃祖處,果不其然,禰衡在一次宴會上,大罵黃祖是死人,被黃祖下令殺死了。
禰衡其人性格剛直,寧折不彎,恃才傲物,情商之低,辯才之毒,在當時風雲激盪的三國時代難免落得如此下場,不存在該不該死的說法。
-
8 # 嶽劍
該死,用現在的話說:自己把自己作死。情商太低。
禰衡只是一介平民,他的才華可能除了自己的朋友孔融知道,而孔融也只是在舉薦的時候有幾句誇張的表揚外,並沒有什麼令人信服的功德讓人知道。
所以他給人的印象是恃才狂傲,狂妄自大,唯我獨尊,他一有不滿,就開罵,不管對方 是什麼人,可以看出他的心態有問題,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無法包容任何人,不能和任何人相處。所以被推出推去,最後被黃祖給砍了。
-
9 # 楚弓秦鏡
禰衡,一眼高手低加嘴賤之狂徒爾,百無一用,若吾為曹操,無須假手他人,必親斬之以警世人。
古之所謂高士,以假清高真矯情而邀虛名者甚眾,尤以巢父,許由為首,盜世千年,欺名海內,恃王者之仁而逃斧鉞之誅,國民以此為模,將生墮逸之習,虛華之性,衿驕之態,此國家取弱之根源也,昔太公殺華士而締造八百年強齊,正是由此。
-
10 # 夏有涼風61
三國奇人物禰衡該不該死?
禰衡是孔融推薦給曹操的人才,可禰衡這個人恃才自傲,眼高於頂。非常看不起別人,且還喜歡嘲諷和羞辱別人,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不尊重人,言語上很喜歡冒犯他人。
孔融將禰衡推薦給曹操,當時禰衡就看不上曹操,稱病不願前往。後來好不容易去了還把曹操的麾下罵了個遍,包括曹操本人也被禰衡謾罵羞辱。於是曹操就把禰衡送給了“荊州劉表”,禰衡對劉表輕慢,劉表又把禰衡薦給了黃祖,黃祖被禰衡弄的下不來臺,最終黃祖下令把禰衡就給殺了。
要說禰衡該不該死,禰衡的死,最初曹操將禰推給劉表雖然有借刀殺人的用意,但很大程度上是他自身原因導致的殺身之禍,所謂禍從口出。就和禰衡友好的孔融、楊修都不免死於口出之禍。
禰衡有才,喜歡辱人,但罪不致死。禰衡處在亂世,自招災禍,就沒有該不該死一說。
回覆列表
禰衡,青州平原般縣(今山東臨邑)人。個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兩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諸事喜歡唱反調,而且比孔融更加狂傲,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裡,大肆譏諷他。
曹操想給他一個下馬威,便召他為鼓吏,是打鼓的小角色。這讓禰衡大為不滿,穿著不合禮儀的衣服來敲鼓,鼓敲得精彩,可被負責禮儀的官員訓斥,說鼓吏應當穿特殊的服裝。禰衡點頭稱是,來到曹操面前,一件一件慢慢脫下自己的衣服,直脫到一絲不掛。曹操尷尬得下不來臺,強作歡顏地對賓客自嘲道:我想羞辱禰衡,沒想到反被禰衡羞辱了。
曹操惱怒歸惱怒,卻始終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儘量保持寬容愛才的名聲。於是他採取借刀殺人的手法,派人強行把禰衡押送到荊州,送給劉表。劉表早知道禰衡的大名,奉為上賓,讓禰衡掌管文書,並指出荊州官府所有的檔案材料,都要請禰衡過目審定。但禰衡仍然盛氣凌人,有一次他外出,剛好有份檔案要馬上起草,劉表於是叫來別的秘書,他們好不容易把檔案寫好了,誰知禰衡一回來,草草看了一下,就說寫得太次,把它撕得粉碎,擲於地上,重新寫了一篇交給劉表。劉表當然不能容忍禰衡的放肆和無禮,但他也不願擔惡名,就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去了。
(禰衡)
禰衡到了江夏以後,一開始,黃祖對他也比較看重,禰衡也頗為賣力,工作幹得相當不錯,得到了黃祖的嘉賞。然而,禰衡本性難移。建安元年(196年)黃祖在戰船上設宴會,禰衡當著眾賓客的面,盡說些刻薄無禮的話。黃祖呵斥他,他反而教訓黃祖,黃祖非常生氣,想要打他。禰衡還是怒罵不已,黃祖當即下令把他殺掉了。
(黃祖)
總的來說,可以看出禰衡這個人的心態有問題,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無法包容任何人,也無法讓任何人包容自己,不能和任何人相處。與其說是別人將他害了,倒不如說是他自己將自己逼上了絕路。因此,可以說他的死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