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汽車棒棒堂

    最近大家都在鼓吹新能源車多麼好用、多麼環保,新能源汽車儼然變成一種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然而就有這麼一位小夥上了當,剛剛過完年這小夥就接到出差任務,要去一百多公里外的外地辦事,然而目的地沒有直達大巴車,天氣又冷不方便,正好他看到公司旁邊有出租電動車的業務,於是花錢租了一輛準備開車過去。

    在停車場挑了一輛充滿電的電動車後就出發了,按租車公司的說法這輛電動車能跑近200公里,所以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根本不是事兒。然而當小夥上了高速才發現冬天氣溫低這輛車的電池容量只有不到夏天的一半,沒開出幾十公里電錶就掉了一大半。

    小夥心想這可要完蛋,於是他想盡一切辦法降低能耗,其中之一就是關掉車內熱空調,然而外面天寒地凍零下好幾度,車內就他一個人這是要被凍死的節奏嗎?小夥就在服務區超市裡買了一條被子,一邊開車一邊蓋被子這還是頭一回見。

    即便是裹上了棉被由於電動車執行時產生的熱量很小,所以車內溫度依然跟外面沒有太大區別,冷的瑟瑟發抖。唯一的取暖措施就是服務區灌滿的開水杯,然而天寒地凍開會也很快就涼了。

    終於小夥忍不住中途從高速下來,找了一個能充電的停車場充起電來,然而這裡只有標準220V充電口,要想充滿這電池起碼等上七八個小時,小夥只能躲在車裡邊充電邊開暖風。這位小夥表示這是他出差最坑的一次,下次一定不會再租一輛電動車出差了,體驗真的非常差。

  • 2 # 雲端物聯

    共享汽車的發展目前在探索階段,正往全民共享的經濟時代發展。目前,大部分共享的汽車都是以電動新能源汽車為主,但大部分電動新能源的充電設施沒有健全,以貴州為例,只有少數的幾個加油站有充電樁,試想誰會會去用共享的汽車,萬一沒電了怎麼辦。

    我曾經用過共享的電動新能源汽車,一個小時15元錢,但是缺點就是要繳納押金,而且押金退起來較麻煩,之後就沒用過了。

    因此,共享汽車的發展需要時間,需要革新,需要改變,更要基礎設施完善,做到有加油站的地方都必須有充電樁,到時真的共享汽車時代就會到來。

  • 3 # 滴滴小桔360

    謝謝邀請!近年來,“共享經濟”理念的不斷滲透,“綠色出行”在國家層面被大力倡導,與“共享”二字沾邊的事物自成熱點。相較於如火如荼的共享單車大戰、人盡皆知的關於共享充電寶的思聰“吃翔”賭約以及雨後春筍般的共享KTV、共享雨傘、共享廚房等,同樣處於風口上的共享汽車似乎沒那麼“好命”,前景堪憂,出現這樣尷尬的狀況,我認為主要是原因有六點:

    一、政策導向。對於共享汽車,現行的法律法規與相關配套政策不夠完善,平臺管控、交通事故責任劃分,交通違章處理、違規停放、使用者押金的處置、信用體系欠缺等問題,離開了政府,寸步難行。

    二、車企資金投入大、運營成本高、實現盈利難。共享汽車始終做不到共享單車那麼普遍的主要原因是成本高。汽車造價遠遠比單車要昂貴的多,而且車輛的投放、保養還有維修等運營成本極高。這筆巨大的前期投入,讓大多投資者對共享汽車市場持觀望態度,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做支撐,確實很難出現和共享單車一樣的火爆局面。

    三、使用者使用成本較高

    共享汽車的價格將直接決定使用者的選擇。不同共享汽車廠家的收費大同小異,然而相較於傳統的網約車,共享汽車並沒有在價格上有著絕對優勢,甚至作為短途出行的選擇,共享汽車的使用成本(押金、租賃費、停車費等)要高於計程車。

    四、車輛覆蓋率低。汽車的投放量當然就沒法跟腳踏車比,經常出現附近無車可用。

    五、充電不方便。作為基礎設施,充電樁的落地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在規劃建設、電力配輸等方面給予積極協調。雖然政府對於充電樁的建設已經加大了步伐,即便如此,也很難與共享汽車的步調達成一致。充電樁的數量與共享汽車的充電需求相差甚遠。

    六、使用者的人為破壞。這是共享市場發展中遇到的共同難題。很多人都會覺得東西反正不是自己的,就不用愛惜,一些使用者甚至把車輛的零件據為己有,極大程度地加大了共享汽車的維護成本。

    綜上來看,“共享經濟”眼下正方興未艾,共享汽車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作為一種新型出行方式,可以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和舒服,但在當今環境下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是很多,只有不斷完善行業體制、整合資源,才能真正找到共享汽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4 # 車和人

    共享汽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滴滴已經將的共享汽車市場統一,即只有app作為平臺不經營汽車的,純網際網路公司。

    像首汽gofun、易微享、暢的等有自己的app和車輛一起打包的共享汽車公司為廣義共享汽車。

    對於後者廣義共享汽車來說,汽車和網際網路+的成本很高。不僅推廣app平臺,還要投大量的錢來造車或買車,外加車輛維護,再加車輛事故維權。

    這些巨大投入已經超越了絕大企業能夠承受的,只有對主流車企或政府牽頭共享汽車相對容易!理由如下:1.沒有國家造車資質企業無法自己生產汽車;2.沒有巨大的資本無法運作推廣app平臺,想想當初的滴滴和快車之戰,錢了多少億!3.車輛維護需要有專業工程團隊;4.事故維權,需要專門追蹤團隊,還要有相關政府機關的支援,否則不是死在追討賠付的路上就是死於保險公司的追討的路上。

    成片的共享汽車企業倒閉(如EZZY)就說明了以上4點之艱難,非巨頭不能做,而且政企關係也要足夠的強!

  • 5 # 鉛筆道

    說實話,此前共享單車的大火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共享汽車的發展,但相對於前者,共享汽車的發展還是慢了好幾條街。隨便問幾個身邊的朋友,估計體驗過共享汽車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1、共享汽車運營模式偏重,投入大、回報週期長,運營商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很難大規模擴張,有資料顯示,全國雖有數百家運營商,但車輛規模在1000臺以上的卻屈指可數,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市面上的共享汽車資源稀缺,與龐大的出行需求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使用者可能好不容易才能找到一輛閒置車輛。

    2、與共享汽車運營相關的配套政策並不完善。不管是車輛停放、違章處理、事故責任劃分,還是使用者押金處置、信用體系搭建等,都需要具體的政策支援,而目前各地處理辦法不統一,運營商有時也一臉茫然,尤其在車輛拍照辦理等方面,可能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

    3、使用者體驗沒有想象中那麼好。相較於傳統的B2C租車模式,使用者的使用流程雖有所簡化,但實際體驗效果可能還有很多困擾,主要體現在尋車難、停車難、車內環境差、車況參差不齊等,另外共享汽車大多為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有限,多集中在市區出行,無法滿足中長途出行需求,價格方面與打車其實相差並不大。此種情況下,很多使用者在一開始使用多是為了嚐鮮,很難形成粘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男足和女足踢一場,你覺得誰會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