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20320951631

    “我永遠追求安靜的工作和簡單的家庭生活。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竭力保持寧靜的環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擾和盛名的拖累”。在傳記《我的信念》裡,居里夫人清簡的工作環境和寧靜的科研心境令人印象深刻。居里夫人登上科學之巔,顯然與此密不可分。

      “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現實中,這樣的環境和心境,卻幾乎是許多科研人員的奢望。他們或忙於趕活動,或急於評獎項,或苦於跑會場,外加繁雜的社會活動,攪擾著他們的科研工作。袁隆平說,為躲避各類邀請、剪綵等活動,他不得不“躲起來做點事”。有調查發現,因科研以外的事情太多,一些科學家從“專職科學家”變為了“社會活動家”。這就難怪,前不久中國工程院分別致信新當選院士和院士所在單位,勸勉院士“要嚴格地要求自己,不宜過多社會兼職,不能盡責的職務不要兼任”,勸勉院士所在單位“應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讓他們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院士不是“萬事通”,科研人員不是“萬金油”,不可能抹到哪兒都好使。科研的規律決定了,應該讓科研人員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人的精力有限,給長於研究的科研人員安排各種社會活動,看似是關愛,實則是傷害。幫他們跳出文山會海、沉浸浩瀚書海,他們自會釋放最大潛能。由是觀之,做好科研管理的“減法”,就是在做促進科研發展的“加法”。

      減負的同時也要減壓。論文是科研成果的集中體現和載體,最厭無病呻吟,最忌無中生有,最怕弄虛作假。去年,國外多家學術機構撤回中國學者論文,原因多數是內容造假。國內也屢有論文抄襲問題發生。頻頻的學術不端行為,個人誠信缺失是主因,僵化的學術評價標準同樣要負責任。一些單位出臺申請課題、評職稱、報獎項的論文“硬槓槓”,甚至出臺“沒有論文一票否決”的土政策,讓年輕科研人員倍感“壓力山大”。不減壓、減負,科研如何迴歸本質?

      “羅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快出科研成果的願望固然美好,但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才符合成才成功的客觀規律。科研成果不是“速成品”,拔苗助長、急於求成有百害無一利。特別是那些基礎科研專案,更需要經年的“墩苗”。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越是成就斐然的科學家,越是深諳“寧靜致遠”的奧秘,越是懂得“任他塵世多喧囂,靜我凡心立功名”。因此,支援科研工作,少些打擾就是最好的關心,少些不必要的指導就是最大的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行車燈不亮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