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樂山

    首先冒昧問下,現在還有年輕人知道有這麼個節日嗎?又瞭解多少?

    獨自個人在他鄉做客,每到佳節的時候,就格外思戀故鄉的親人。

    註釋:

    九月九日:農曆九月初九,這天是重陽節.依舊俗,在這天家人要團聚登高。

    山東:古代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就在這帶。

    異客:生活在他鄉的人。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

    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

    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這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

    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但這首詩並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

  • 2 # 環球之音ABC

    這是 唐朝詩人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廣泛為人們傳誦。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裡,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絡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苟、渾然天成、音調諧美的特點,這已在他的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說去。這般詩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語類輯略》卷八)。他鄙薄宋詩的意見固然偏頗,但所讚賞“古人詩中有句”還是有道理的。所謂詩中有句,是合觀全詩自為一體,而其中的佳句又獨具意義,可以單獨流傳。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當人們在節日思親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 也就成了佳話。

  • 3 # 小花物語

    唐代的長安城,曾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的有志之士前來揮灑熱血,年輕時期的王維也不甘示弱,他15歲就隻身一人從小縣城湖州,來到了京城長安尋找工作的機會。

    大都市的繁華讓這個初來乍到的小夥子欣喜若狂,他趕緊找了個簡陋的出租屋安頓下來,緊接著就開始瘋狂地投遞簡歷,每天都很晚才回到家,幻想著面試和工作的機會。可拼搏了兩年的時間,王維依然是一個孤苦落寞的無業遊民。

    天涼了,他一個人躲在屋裡哆哆嗦嗦地堅持;生病了,

    他一個人躺在床上痛苦地支撐;過節了,

    他一個人趴在窗前默默地流淚。

    在這個全家團聚的重陽節,王維卻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窗外的熱鬧喧囂,

    孤苦無依的生活讓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思鄉之苦,

    滿含熱淚的寫下了這首飽含深情的小詩,

    詩題名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月9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山東是指王維的家鄉山西蒲州,因蒲州是在華山的東邊,

    所以叫“山東”。所以詩題的意思是在重陽節思念家鄉的兄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京城的百姓都佩戴著茱萸,

    有的站在家門口翹首等待著自己的親人回來,有的三三兩兩,有說有笑的結伴而行,

    熱鬧的街道上只有王維一個人失魂落魄地走著,

    身邊這熱火朝天的景象,更是讓她感覺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茱萸是一種植物的名字,將茱萸佩戴到頭上或衣服上則是重陽節的一種習俗,

    插的本意是刺入擠放進去的意思。

    王維遙想遠方的兄弟,也一定會在這天登高,俯瞰城裡的美景,

    可當他們互相插上茱萸的時候,就會突然察覺到家中唯獨少了王維一人啊!

    而詩的後兩句,則通過家鄉親友對王維的思念,反觀出王維對親友深深的眷戀。

    細膩委婉地表達了王維對的親人的擔心和惦念。

    詩人用最質樸的文字道出了每一位遊子想說卻又說不出的牽掛,讓人讀後深感共鳴,

    以至於之後在遇到節日,這些遊子便會不約而同地用這首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啦!

    天涼了,他一個人躲在屋裡哆哆嗦嗦地堅持;生病了,

    他一個人躺在床上痛苦地支撐;過節了,

    他一個人趴在窗前默默地流淚。

    在這個全家團聚的重陽節,王維卻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窗外的熱鬧喧囂,

    孤苦無依的生活讓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思鄉之苦,

    滿含熱淚的寫下了這首飽含深情的小詩,

    詩題名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月9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山東是指王維的家鄉山西蒲州,因蒲州是在華山的東邊,

    所以叫“山東”。所以詩題的意思是在重陽節思念家鄉的兄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京城的百姓都佩戴著茱萸,

    有的站在家門口翹首等待著自己的親人回來,有的三三兩兩,有說有笑的結伴而行,

    熱鬧的街道上只有王維一個人失魂落魄地走著,

    身邊這熱火朝天的景象,更是讓她感覺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茱萸是一種植物的名字,將茱萸佩戴到頭上或衣服上則是重陽節的一種習俗,

    插的本意是刺入擠放進去的意思。

    王維遙想遠方的兄弟,也一定會在這天登高,俯瞰城裡的美景,

    可當他們互相插上茱萸的時候,就會突然察覺到家中唯獨少了王維一人啊!

    而詩的後兩句,則通過家鄉親友對王維的思念,反觀出王維對親友深深的眷戀。

    細膩委婉地表達了王維對的親人的擔心和惦念。

    詩人用最質樸的文字道出了每一位遊子想說卻又說不出的牽掛,讓人讀後深感共鳴,

    以至於之後在遇到節日,這些遊子便會不約而同地用這首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啦!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我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現在人們常用這兩句詩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 4 # 言閒語還碎

    這兩句詩,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

    開篇名義,七個字中出現了兩個“異”字、一個“獨”字,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說明自己現在孤身一人在外的處境,在陌生的環境中,面對著不熟悉的人,一種孤獨讓人黯然神傷。在這種特別孤獨的時候,人們就會更加的思念故鄉和親人。所以觸發思鄉之情,也是水到渠成,油然而生,而且會更加濃烈,又顯得十分自然,讀之卻令人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己。

    詩中原有小注,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年僅17歲,這個年齡在早成家的古代也不算很大,這個時候的人應該更需要家的溫暖和關懷。所以這首詩寫的古樸自然,如同閒談般的娓娓道來,卻寫出遊子的真實感受,平淡之中更見深沉。

    正如《詩境淺說續編》中對這首詩的評價:此詩尤萬口流傳。詩到真切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

  • 5 # 陽光的佳佳妹

    眾所周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詩是來自於唐代王維的《九日九月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其中的含義,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明白呢?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便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有過同樣經歷的朋友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就會不約而同地產生共鳴!

    還記得我在讀大學的時候,也是一個人在海南,每次放節假日的時候,同寢室的同學都回家了,因為他們都是本地人,就剩下我一個人在寢室,那種感覺就是:孤獨、害怕,然後會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人,會想說,如果這個節假日回家跟家人一起過,該有多好!所以對於作者獨在異鄉的情感,我是歷歷在目,確實只有那時候才知道,自己的家人、朋友、小時候的玩伴、甚至那些熟悉的人的面孔是多麼的親切!

    總結:這首詩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珍惜與你家人共度的每一天,不要因為有一天離開家了才去想念家的溫暖!

  • 6 # 黍人

    答:此兩句詩出自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的內容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要理解這詩,得了解一下王維的基本情況:王維,字摩詰(701年~761年)祖籍在河東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運城人,盛唐時期的詩人,後人稱之為“詩佛”,他受禪宗的影響非常大,精通佛學,其字就來自一部佛學《維摩詰經》王維寫這首詩時只有17歲,當時在外漂泊,就在洛陽和長安這一帶,他是蒲州人,蒲州在華山以東,故他思念的是家鄉之人,而不是我們今天的山東省!此詩就是抒發遊子的思鄉之情。9月9日,是我們民族傳統的重陽節節,作者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孤獨淒涼之感油然而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獨自一人在它鄉作客,每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人!此兩句開篇直接,直抒胸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再加上一個倍字,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在外漂泊的孤獨和寂寞,自然而然對家人痛苦的思念!背景離鄉,久不歸家,佳節已至,何人不起故園情呢?何況王維這樣一個十七歲的青少年,當時交通不便,離家遠遊,一時半會兒是很難回家的!不像我們今天,想家就打打電話,聊聊視訊,再是想的厲害,高鐵飛機任選,說回就回!在王維的那個年代是絕無可能的!“倍思親”就成為唯一選項!思吧!哭吧!肝腸寸斷吧!撕心裂肺吧!但令王維感到欣慰的是,他的這兩句詩,被千古傳唱,成為了不朽的經典!天涯的遊子啊!好好吟唱吧!

  • 7 # 黃河202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唐代王維十七歲時抒發佳節思鄉懷親情感的著名詩句。這首思鄉懷親佳作之所以留芳千古,是因為詩人僅以四句二十八字的篇幅,把“異鄉異客”、“佳節思親”、“遙知兄弟”“插茱少我”的淳厚情感融化在連篇感人的想象情景中,精美絕妙。

    開篇一獨二異,把詩人他鄉獨處遠離親友的狐獨感巧作渲染。第二句由於有首句的鋪墊,把佳節思親的情感用“倍”字強化合情合理。第三句借適逢重陽想象兄弟登高情景。最後以往昔眾人遍插茱萸而今日少我一人作逆向式若感遺憾。

    詩詞乃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內涵精美、言簡意賅。詩人在四句七言詩中蘊涵如此豐富精美的手法和內涵。堪稱千古佳作!

  • 8 # 圊封霖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意思是獨自離開遙遠的家鄉,每到過節的時候就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首詩寫出了遠離家鄉,又不能和家人團聚的心聲。

  • 9 # 達峰396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在長安逢九九重陽節有感而寫的。古代逢重陽節家裡每個人頭上都要插朱萸以辟邪。前句用兩個‘異’和一個‘獨’,宣染詩人孤苦伶仃在人生地不熟人海茫茫的長安異鄉孤獨的心情。尤其在重陽節更加思念親人。

  • 10 # 肖士平

    這是千百年來所有遊子,所有對家庭負責的人外出“打工”時的感覺,為了生活他們背井離鄉,就是在外邊再好也沒有和家人在一起珍貴。特別是到了節日,那種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就會表現得更加強烈。所以,這兩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才會家喻戶曉。

  • 11 # 乾貨總動員

    九月九日:重陽節。

    山東:華山以東。

    茱萸:一種植物。

    王維寫這首詩時才十七歲,他正漂泊在長安洛陽之間謀取功名。詩人用淺白的話語,道出的卻是一種千古不變的情緒,想念故鄉、想念親人,是人性當中永恆的情感。

    這裡的山東不是指山東省,而是指華山的東邊,代指自己家鄉。因為詩人家鄉是在蒲州,正好在華山的東邊。遊子思家是一種很自然的情緒,自古以來無數的遊子都在吟詠這個主題,而少年王維在這個主題的寫作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用一個節日的情緒,濃縮道盡了所有節日的情緒,這種提煉的精準度是無人能企及的。他的這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最為精煉且高度濃縮的警句,好像每個人在節日裡最大的痛點被王維一下子戳中了,所以能夠成為後世在節日裡引用最多的一句。

    詩人獨自一人漂泊在異鄉,用兩個“異”字來強化此時詩人內心的孤獨。每每到了這樣美好的節日就會倍加地思念親人。這真的是一句隨口脫出、毫無停頓的話,就像隨著情緒和話音流出來的一樣。前面兩句已經把思親的情緒說透了,似乎已經抒情完了。但三四句詩人的思緒一下子飛走了,飛到了故鄉,飛到了親人身邊,他彷彿看到了在家中的兄弟們正在登高望遠,一起團聚共度佳節,他們在頭上插茱萸時會遺憾少了我一人。這種從被思念者的角度來寫對自己的想念,能進一步強化自己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如此才能承接前兩句所達到的情緒高度。

  • 12 # 春芳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這首詩是唐朝大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詩人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

    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

  • 13 # 楊芳隨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詩人長年漂泊在外,無法與家人團聚,尤其是重陽節,在家家戶戶都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的日子裡,王維怎能不想起在家是和親人手挽著手,頭插著茱萸登高遠眺的情景呢?這個佳節更勾起詩人思念家鄉,想念家鄉親人之情。

    “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在,詩人隻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圓的節日裡不禁想到了家鄉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並且越想越思念,以致於一發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樸,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更是真摯的親情的寫照。

    全詩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我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現在人們常用這兩句詩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是盛唐詩人的代表,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每年的九月初九,是中國的重陽節,這是一個傳統節日,是由上古時代秋季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月初九”兩陽數相重,故而曰“重陽”, 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非常吉祥的日子。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華人都非常的重視,這是民族傳承的體現。人們對重陽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這一天登高懷遠,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慨。

  • 14 # 塞上老刀S

    佳句出自唐朝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七言絕句,全詩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少年詩才已顯,這是他17歲在長安求取功名時,逢重陽節,鄉愁繞心,思親心切之作。樸質一吟,便寫出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成了人們廣泛引用的經典。

    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因之題曰"山東"。這首詩樸質深厚,情真意切,開首出警,轉結巧妙。開頭兩句從自己寫起,直抒身為異客逢佳節倍思親之情;後兩句轉而寫山東兄弟,重陽登高,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親情之思,兄弟情重,思念尤深。

    "思親",是這首詩的詩眼。思親鄉愁在佳節倍增,起因是"獨在異鄉成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極盡隻身在他鄉而舉目無親之孤獨狀,這種境地,"逢佳節“當然會"倍思親“,而且會"每逢“則"倍思"。

    這是人人處於此境都會有的心情,但不是人人都能用一句詩道得出來,王維一旦寫出,天下共鳴,千古流傳,直到今天還活在人們心中,掛在人們嘴邊。

    詩為情語,王維這兩句詩,不僅道出了一己之感,也說透了天下人之情;詩亦為哲語,王維把世情人情中的哲理用情語道出,啟人思竇,開闊胸臆。情合於哲,哲在情中,天衣無縫,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2020.5.13)

    圖源自清刻本《名家畫稿》

  • 15 # 88何明遠

    王維英少十七歲離鄉在京城謀職有感而發的一首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一逢佳節倍思親。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很有趣,讀王維前期的詩作。這首詩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一生詩作當中的扛鼎之作。詩題目點出寫作的時節,九月九重陽節。

    首句寫出身處異鄉,落沒和孤獨時刻相伴,抬眼底頭,時刻纏繞著濃烈地漂泊氣氛。孑然一身,淒冷無奈無助之感由然而生。次句寫出佳節(重陽節)與親朋好友遊玩興奮的情景,和眼下又逢重陽節自己卻離鄉背井,遠離同好置身異鄉孤苦落淚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那真有一種“是離恨,是愁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感慨。詩中的“思親",即指家人親人,但更多的是指親朋好友。

    第三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遙知即是遠遠遙望知道。但無任如何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是無法望見,只回想昔日攜手知心故友登高遊樂開懷的情形。那是想象中的遙望,那是假設中的遙望。有種時光易逝快樂寄存夢幻的傷感。後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自己不在故鄉,親朋故交依舊結伴登山遊樂盡興,只可惜中間少了我一個人,他們有沒有想到我?有沒有因缺我一人而遺憾惋惜?

    除了首句即興寫實外,其餘都是在想象當中去設定,去回顧,去假想,去慮構。詩中把個遊子思鄉思友之情寫得生動傳神,讀後讓人有親切如臨之感,

  • 16 # 古風詩詞歌賦曲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出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 17 # 詩話旗袍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獨自漂泊在遙遠的異鄉,作為一個來自外地的客人,每當遇到佳節,就更加思念故鄉的親人和朋友。有一種“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之感。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一,這句詩的出處和寫作背景

    這句詩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佳作之一,被選入小學課本。全詩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年少成名,十七歲時進長安科考,第一次考試不順,一個人獨自漂泊在異鄉異地,遠離親人和朋友,倍感孤獨淒涼,他一個人登高,想起了故鄉的親人和朋友。於是有感而發,寫了這首千古名作,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二,結合全詩,領略思鄉之情更甚

     1.起句:“獨在異鄉為異客”,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那時候交通阻塞,通訊不發達,寫一封情書都可能一個月兩個月收不到。不像現在,通訊發達,可以打電話,發影片,雖遠隔千里萬里,甚至是到了月球上,都能猶如在身邊。

    雖然看似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樸強烈的思想感情。

     2.承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就是說平日裡思鄉之情也是有的,遇“佳節”的時候,尤其那麼的強烈,那麼的倍感孤獨。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而此時此刻,卻天各一方,登高遙相眺望思念,而又是不得相見的那份失落和遺憾,油然而生。

    3.轉句:“遙知兄弟登高處” ,這句沒有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延伸,而是轉向遙遠的故鄉,就是說我這麼想念老家的親人朋友,對方也在一樣的思念我,透過這樣看似平靜的方式,卻反襯出我的思鄉之情是如此深沉。

    4.結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老家的親人朋友歡度佳節的時候,身上插滿茱萸,就少了我一個,肯定是更加思念著我的。把感情推向了又一個高潮。

    第三句和第四句跟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有異曲同工之處。《繭齋詩談》中這樣評價這兩句: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淒涼。

    結語:我們孤身在外的遊子,對異鄉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思鄉懷親之情,往往遇到“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油然而生,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經典佳句,千古傳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很快練出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