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53413550839

    《赤壁賦》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文章透過泛遊赤壁的所見所聞,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於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了作者在“烏臺詩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後,雖身處逆境卻仍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

    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

    “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江水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能在手機上畫畫的軟體可以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