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讀書故事】匡衡穿壁引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選自《西京雜記》)
【註釋】
匡衡,西漢後期著名學者。題目為編者所加。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穿壁:在壁上打個洞。穿:打穿。引:引進。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大姓:富戶。文不識:富戶的姓名。姓文,名不識。與其傭作:給他做僱工。償:值,指報酬。怪:感到奇怪。願:希望。遍:盡。資:借。大學:大學問家。
【譯文】
01
匡衡鑿壁
1. 匡衡沒有錢上學,靠問親友和自學識字讀書。
2. 匡衡白天勞動,晚上很想讀書,但家裡窮買不起燈油,點不上燈,他為這事非常苦惱。
3. 一天晚上,他發現房間裡出現了一線燈光。他順著光線一看,原來是房屋舊了,牆壁上出現了裂縫,燈光是從鄰家透過來的。
4. 他拿把小刀把牆壁上的裂縫鑿成個小孔。燈光更亮了。他高興極了,有辦法讀書了。從此以後,每天晚上,他都借鄰家的燈光讀書,直到鄰家熄燈為止。
5. 過了不久,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他僅有的幾冊書,已經讀得爛熟,又沒有錢買新書,怎麼辦呢?他的一個同鄉有很多書,他便託人介紹,要給那家當長工。條件是:不要工錢,只請求借書給他讀。
6. 那家主人同意了匡衡的條件。匡衡便在勞動之餘讀書。
7. 他後來成為西漢時期一個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
【學習札記】
上次看到一本書上有“鑿壁借光”的故事。這是寫漢代匡衡小時候讀書的事情,說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我們以前只知道這個故事叫“鑿壁偷光”,後來雖然也聽人議論到,這個“偷”字不好。……
這個故事,出自《西京雜記》,原文是:“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相對應的一個詞,原文用了“引”字。我想,這裡該用個什麼字?作者大概也推敲過,用“偷”字,用“借”字,或許還有別的字,最後還是用了“引”字。我覺得,這個“引”字用得好,它只表示這個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引其光”,而沒有去評價這個行為的性質是“偷”還是“搶”,當然不會是“借”。
因此,與其用“借”字,不如用“引”字。這個故事的名稱還是根據原句“衡乃穿壁引其光”叫“穿壁引光”較好,既避免了無謂的爭端,也正符合故事原意。
為匡衡辯:匡衡有何大過,遭居心叵測的小人如此惡語荼毒
我看到一篇網路推文,題目甚是博人眼球:“毀三觀,當年鑿壁偷光的孩子,後來竟成了大貪官”,類似的還有“鑿壁偷光的匡衡,欺騙整個中國,原來他是這樣一個人……”,“教科書上很勵志的人物後來怎麼樣了?匡衡後來成了貪官”等等,不一而足,大有譁眾取寵之嫌。而評論者也不察,居然大多附和,彷彿恍然大悟,自嘆受騙,三觀被毀。
內容大致說匡衡幼時家貧,刻苦好學,通徹《詩經》,後來為官,累遷至丞相,封樂安侯,人臣之極。為官期間,卻沒有任何政聲,惟知附勢阿諛,卻貪得無厭,無所不用其極,利用地圖之誤,為自己多謀封地。事情敗露,遭人彈劾,免去相位,貶為庶人,終老而死。
我沒有和匡衡生活在一個時代,也不能穿越到漢代去了解他的為人,惟有透過民間流傳的關於他的事蹟,歷代對他的評價,以及從史書中記載可以對他略知一二。
匡衡“鑿壁偷光”的事蹟,長久以來就成激勵人們刻苦學習的典範,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仍然孜孜不倦的學習,艱難窘困,不曾廢止,潛心學問,終有所成,是多麼的難能可貴,縱觀古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匡衡貧無燈燭,為了在夜裡也能讀書,鑿人牆壁以借光;為了向人借書,給人傭工不求償。其勤奮刻苦,兢兢業業,可以感化天地,如果他不成功,就沒有天理了。匡衡學識淵博,尤其“經明”,當世少有,聲名在外,“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被當時學士推崇敬服,所以很多人推舉他。
他多次上疏,陳時政得失,勸當政者行節儉,去侈糜,崇聖德,罷淫祀,戒妃匹,以其所論恰當,所以他的上疏,當政者無不用,政令的施行,對國家產生了良好的影響,而他也因之被皇帝重用,步步升遷。這些不是賢明的人,又怎麼能做到呢?不知者,又怎麼能誣陷他沒有政治作為呢?
後世評價: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漢代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漢書》列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傳。應該是很中肯了。
元帝時,石顯深受重用,連匡衡以及在他之前的丞相都畏懼石顯的權勢。等到成帝即位,匡衡認為是時候了,就向新皇帝上奏陳顯及其黨與的罪惡。卻在此時被人劾奏,說他之前就知道陳顯的罪惡,卻趨炎附勢,等到現在才上奏,是不忠不義。元帝時,重用石顯,如果那時匡衡去向元帝訴說石顯的罪狀,恐怕不能得全了。
至於匡衡因多佔封地被罷免,也就不分辨了,當時尚且事實不明,現在又怎麼能說清楚呢?在那之前,匡衡已經數次請求自免去職,而皇帝每次都是撫慰,不予准許。只是當時恰逢其子匡昌身為越騎校尉,醉酒殺人,被系詔獄。匡昌的下屬和他弟弟密謀把他撈出來,而事情敗露,連累匡衡。匡衡赤腳批發請罪,這時就不免有和他不同政見的人趁機落井下石,奏說他盜取土地之事,因之匡衡被免職,卻沒有被治罪。不知者,又怎麼避重就輕,捨本逐末說他是一個大貪官呢?
2.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3.囊螢映雪
比 喻貧士苦讀的典故。
“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映雪”典出《初 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 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4.懸樑刺股
形 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樑,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 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掛書
形 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 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後人遂以 “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 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6.韋編三絕
形 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 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韋編三絕,出自《孔子聖蹟圖》清同治十三年孔憲蘭刻本
描繪的內容是:孔子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竹簡的皮條多次斷開。讀書讀到了這種程度,孔子謙虛地說: “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7.下帷讀書
形 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 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8.三餘讀書
形 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 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 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9.挾策讀書
比 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策,寫書的竹簡。博 寒,古代的一種遊戲。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10.高鳳流麥
形 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後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 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後人於是以“流麥”、“麥流”、“棄 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11.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鉅鹿東里人也。父為裡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後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12.負薪讀書
形 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 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 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13.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
1.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讀書故事】匡衡穿壁引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選自《西京雜記》)
【註釋】
匡衡,西漢後期著名學者。題目為編者所加。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穿壁:在壁上打個洞。穿:打穿。引:引進。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大姓:富戶。文不識:富戶的姓名。姓文,名不識。與其傭作:給他做僱工。償:值,指報酬。怪:感到奇怪。願:希望。遍:盡。資:借。大學:大學問家。
【譯文】
01
匡衡鑿壁
1. 匡衡沒有錢上學,靠問親友和自學識字讀書。
2. 匡衡白天勞動,晚上很想讀書,但家裡窮買不起燈油,點不上燈,他為這事非常苦惱。
3. 一天晚上,他發現房間裡出現了一線燈光。他順著光線一看,原來是房屋舊了,牆壁上出現了裂縫,燈光是從鄰家透過來的。
4. 他拿把小刀把牆壁上的裂縫鑿成個小孔。燈光更亮了。他高興極了,有辦法讀書了。從此以後,每天晚上,他都借鄰家的燈光讀書,直到鄰家熄燈為止。
5. 過了不久,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他僅有的幾冊書,已經讀得爛熟,又沒有錢買新書,怎麼辦呢?他的一個同鄉有很多書,他便託人介紹,要給那家當長工。條件是:不要工錢,只請求借書給他讀。
6. 那家主人同意了匡衡的條件。匡衡便在勞動之餘讀書。
7. 他後來成為西漢時期一個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
【學習札記】
上次看到一本書上有“鑿壁借光”的故事。這是寫漢代匡衡小時候讀書的事情,說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我們以前只知道這個故事叫“鑿壁偷光”,後來雖然也聽人議論到,這個“偷”字不好。……
這個故事,出自《西京雜記》,原文是:“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相對應的一個詞,原文用了“引”字。我想,這裡該用個什麼字?作者大概也推敲過,用“偷”字,用“借”字,或許還有別的字,最後還是用了“引”字。我覺得,這個“引”字用得好,它只表示這個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引其光”,而沒有去評價這個行為的性質是“偷”還是“搶”,當然不會是“借”。
因此,與其用“借”字,不如用“引”字。這個故事的名稱還是根據原句“衡乃穿壁引其光”叫“穿壁引光”較好,既避免了無謂的爭端,也正符合故事原意。
為匡衡辯:匡衡有何大過,遭居心叵測的小人如此惡語荼毒
我看到一篇網路推文,題目甚是博人眼球:“毀三觀,當年鑿壁偷光的孩子,後來竟成了大貪官”,類似的還有“鑿壁偷光的匡衡,欺騙整個中國,原來他是這樣一個人……”,“教科書上很勵志的人物後來怎麼樣了?匡衡後來成了貪官”等等,不一而足,大有譁眾取寵之嫌。而評論者也不察,居然大多附和,彷彿恍然大悟,自嘆受騙,三觀被毀。
內容大致說匡衡幼時家貧,刻苦好學,通徹《詩經》,後來為官,累遷至丞相,封樂安侯,人臣之極。為官期間,卻沒有任何政聲,惟知附勢阿諛,卻貪得無厭,無所不用其極,利用地圖之誤,為自己多謀封地。事情敗露,遭人彈劾,免去相位,貶為庶人,終老而死。
我沒有和匡衡生活在一個時代,也不能穿越到漢代去了解他的為人,惟有透過民間流傳的關於他的事蹟,歷代對他的評價,以及從史書中記載可以對他略知一二。
匡衡“鑿壁偷光”的事蹟,長久以來就成激勵人們刻苦學習的典範,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仍然孜孜不倦的學習,艱難窘困,不曾廢止,潛心學問,終有所成,是多麼的難能可貴,縱觀古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匡衡貧無燈燭,為了在夜裡也能讀書,鑿人牆壁以借光;為了向人借書,給人傭工不求償。其勤奮刻苦,兢兢業業,可以感化天地,如果他不成功,就沒有天理了。匡衡學識淵博,尤其“經明”,當世少有,聲名在外,“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被當時學士推崇敬服,所以很多人推舉他。
他多次上疏,陳時政得失,勸當政者行節儉,去侈糜,崇聖德,罷淫祀,戒妃匹,以其所論恰當,所以他的上疏,當政者無不用,政令的施行,對國家產生了良好的影響,而他也因之被皇帝重用,步步升遷。這些不是賢明的人,又怎麼能做到呢?不知者,又怎麼能誣陷他沒有政治作為呢?
後世評價: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漢代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漢書》列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傳。應該是很中肯了。
元帝時,石顯深受重用,連匡衡以及在他之前的丞相都畏懼石顯的權勢。等到成帝即位,匡衡認為是時候了,就向新皇帝上奏陳顯及其黨與的罪惡。卻在此時被人劾奏,說他之前就知道陳顯的罪惡,卻趨炎附勢,等到現在才上奏,是不忠不義。元帝時,重用石顯,如果那時匡衡去向元帝訴說石顯的罪狀,恐怕不能得全了。
至於匡衡因多佔封地被罷免,也就不分辨了,當時尚且事實不明,現在又怎麼能說清楚呢?在那之前,匡衡已經數次請求自免去職,而皇帝每次都是撫慰,不予准許。只是當時恰逢其子匡昌身為越騎校尉,醉酒殺人,被系詔獄。匡昌的下屬和他弟弟密謀把他撈出來,而事情敗露,連累匡衡。匡衡赤腳批發請罪,這時就不免有和他不同政見的人趁機落井下石,奏說他盜取土地之事,因之匡衡被免職,卻沒有被治罪。不知者,又怎麼避重就輕,捨本逐末說他是一個大貪官呢?
2.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3.囊螢映雪
比 喻貧士苦讀的典故。
“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映雪”典出《初 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 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4.懸樑刺股
形 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樑,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 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掛書
形 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 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後人遂以 “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 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6.韋編三絕
形 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 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韋編三絕,出自《孔子聖蹟圖》清同治十三年孔憲蘭刻本
描繪的內容是:孔子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竹簡的皮條多次斷開。讀書讀到了這種程度,孔子謙虛地說: “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7.下帷讀書
形 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 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8.三餘讀書
形 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 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 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9.挾策讀書
比 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策,寫書的竹簡。博 寒,古代的一種遊戲。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10.高鳳流麥
形 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後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 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後人於是以“流麥”、“麥流”、“棄 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11.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鉅鹿東里人也。父為裡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後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12.負薪讀書
形 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 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 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13.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