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色winds

    改變心態的底層邏輯,就是正確地處理生活中的種種不確定。

    有時候感覺教學很像德州撲克,每個學期玩三把比成績大小的考試,前兩把給你試玩,第三把則關乎你的績效和評優,每一把都能讓你有一種類似賭博的心驚肉跳。

    教學另一點很像德州撲克的地方,就是教學水平的高低並不能完全決定教學成績的好壞。別人生源比你好,你會輸;別人考前押中試題,你會輸;別人在課餘抓學生比你更勤快,你會輸;即便排除這些可能,別人的學生偏偏在關鍵的考試中超常發揮,對不起,你還是會輸。

    以上種種情況看來,要想在教學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學需要你確定地付出精力去採取行動,可是行動帶來的結果卻是不確定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這裡似乎不太管用。好些時候或許你辛苦了一個階段,考試成績下來,發現還比不上平時沒那麼拼的同事。這時你的內心估計很難不憋屈,想翻盤,還得等上一個多月,但一個多月的每一步,還是意味著不確定的未來,在焦慮與迷茫的包圍中,你的心態如何能好起來?

    有的教師選擇轉移注意力:“算了,教師是一份良心活,我問心無愧就行了!”話雖如此,可是一旦身處教學一線,但凡考試就會有成績的較量,還有上級對成績的評價以及績效的考量,這些猶如蚊子一般在你耳邊嗡嗡地鳴叫,你很難不跟著抱怨吐槽兩句。

    有的教師的確做到無所謂:“反正我盡力教,結果能怎麼樣就怎麼樣吧!”究其原因,一來他們有可能是處在績效評估的優勢地位,無需突出也能跟隨科組“水漲船高”;二來他們可能在資歷已經到了一個臺階,或者家裡條件也算好,無需突出也能獲得相對順心的物質。如果真的是選擇與現實妥協放棄努力,那也未免太過大無畏主義了,因為工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自己和家人過的更好,被動妥協不能算一個明智的選擇。這種情況相信存在不多,尤其在年輕教師和資歷尚不足夠的教師之中。

    良好的心態就像一個包廂,幫助我們隔開外界的喧囂嘈雜,讓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思考,從而改善自己的決策和行動。那麼,我們如何調整自己在教學中的心態呢?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把對行動的判斷機率化。

    教學工作的推動,靠的是行動。對於好些教師來講,一個具體的行動在他們眼裡,要麼是完全有用,要麼是完全沒用,沒有第三種可能。他們會選擇把好的結果歸功於所謂完全有用的行動,如果結果不對,那一定是別的原因。

    比如有的教師覺得兇狠能為教學成績提供有力的保障,他們會在學生面前不苟言笑,稍有不順就大發雷霆。有時學生還真會交付一個好的成績名次,他們會認為這是兇狠的功勞;有時學生的成績不夠給力,他們會吐槽:“我都這麼努力了,成績還上不來,看來是學生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另外,他們還會對一些同事的好成績感到奇怪:“好像從來沒見過他發火,怎麼成績還能這麼好?”糾結之後,他們會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一定是發火的時候不給別人看到罷了!”

    完全有用和完全沒用猶如兩個極端,如果堅持這樣的二元思想,教師會盲目死守自認為有用的行動,一旦結果未能達到,就會立馬對這項行動全盤否定,這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更好的選擇,不是考慮一項行動有沒有用,而是分析行動有用的可能性大小,也就是行動帶來成功的機率,這就是對行動判斷的機率化。

    比如上面提到的兇狠,簡單地判斷其有用沒用幫助不大,更好的做法是分析它有效推動教學的機率,這個機率不僅會因人而異,也會因時而異。有的教師用起來成功機率大,有的則不然;對某些學生用起來成功機率大,有些則不然;有些情境下使用成功機率大,有時候則不然。總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有了機率化的意識,我們就會對某項行動的看法就會變得包容,既能相信它會帶來實效,又能不迷信它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如此一來,心態就能變得穩當了。

    對行動的判斷機率化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最好的策略,就是持續不斷地做大機率成功的事情,然後剩下的交給時間。

    比如我相信備課比不備課的成功機率大,所以我會堅持備課;我相信在原則上嚴格比在規則上嚴格的成功機率更大,所以我會堅守原則,在規則上反而願意保持彈性;我相信有教學系統比沒有教學系統的成功機率大,所以我會花時間打磨自己的教學系統。

    第二件事,就是關注系統而不是關注結果。

    教學每個核心環節的行動有機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教學系統。寬泛地說,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系統,只不過有的教師選擇親自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而有的教師選擇把各項工作聯絡在一起,自己負責調配資源。

    高手關注系統,普通人關注結果。在遇到成績不好的時候,有的教師會把它看成是自己改進教學系統的一次良機,而有的教師則陷入結果不能自拔,他們會一直處在糾結和迷茫的焦慮當中。

    有的教師會因為結果不好而全盤否定原來的做法,但重新尋找新方法未免成本過大,除非原來的做法真的一無是處。有的教師選擇迴避結果,原來怎麼教還是怎麼教,如果原來的做法本身就好,下一次的成績沒準真的能扳回來。有的教師會把結果視為恥辱,加大對教學的精力和資源的投入,可偏偏還是原來的做法,雞血滿滿是好,但如果原來的做法不咋地,結果可能還是好不到哪裡去。我自己就有過十分慘痛的經歷,曾經為了拿成績趕上,在期末考前的那個禮拜,特地為一個班爭取了10節正課,結果那個班的成績依然倒數,現在想想還是有的感動。

    為結果而糾結其實無濟於事,因為已定的結果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未來的結果,而決定未來結果的,恰恰是我們的教學系統,所以更好的選擇,就是以當下的結果為契機,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系統。

    審視教學系統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結果中尋找系統改進的切入點。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看看已經取得成功的同事是怎麼做的,從中尋找可以借鑑的亮點。

    比如最近一次期末考試,我教的兩個班分別為第三和第四,前兩名同屬於另一個同事。剛看到結果的確有點驚訝,因為在第二階段的鎮統考中,我的兩個班是第一和第二,這一次是同時落後,而且差距貌似還不小。如果是以前,我估計會鬱悶個半天,現在有了關注系統的意識,我很快來了兩個深呼吸,然後調出成績明細挖掘資訊。

    分析後發現,這次落後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從優秀層看,我有好幾個學生,在第一階段考中達到優秀,但這一次卻沒上優秀,而這位同事剛好相反,優秀層發揮失常,值得深入反思。

    第二,從及格層看,我的兩個班,及格的基本上都是平時能及格的學生,剩下沒及格的也都是不容易及格的人;而這位同事的兩個班,居然能有六七個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沒及格,但這次期末考試及格的學生,這點爆發力背後的做法,十分值得我去學習。

    第三,從後進層看,這位同事的兩個班,40分以下的學生每個班都是9個,而我有一個班就有12個,另一個班也是9個,這點可能意味著,同事在對後進生的幫助上有一套更有效的做法。

    挖掘出這三個原因後,我很快就找這個同事請教,在聊天中得到三個資訊:

    第一,第二階段考試後,執行了一個小組PK的方案,輸的小組要給贏的小組準備獎品,結果學生們都很賣力地學習和做題。

    第二,期末考前,這位同事臨時給每個學生制定了一個目標成績,表示要根據學生的分數與目標的差距來決定寒假作業。

    第三,期末考前,特地安排了時間讓學生整理了自己的時間和導學案,至於後進層的學生,這位同事表示也沒有采取特別的措施。

    如果一個人獲得了成功,很可能是因為他做對了某些事情。而對於他們採取的行動,有的教師要麼會完全照搬,企圖回的相同的回報,要麼就完全懷疑或不屑:“這招好是好,但對於我的學生來講行不通!”其實更好的做法,是分析行動背後的原理,根據原理來指定適合自己的行動。行動不能相通,但原理是可以想通的。

    比如上述提到的三點做法:

    小組PK方案需要班主任的提前佈置和推動,目標成績倒是可以仿效,但這兩點背後的共同點,都屬於短期的外在激勵手段。因為前者需要學生對贏的獎勵在乎,後者需要學生對達成目標在乎,兩者都能在短期內激勵學生,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爆發力。這點給我的最大啟發,是把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有機地結合使用,讓後者維持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前者推動學生的爆發力。有了這個思路,就不必拘泥於小組PK和目標成績兩種做法了。

    讓學生整理導學案和試卷,從而考前能更方便地找到相應的卷子,背後的原理,是幫助學生提高複習資料的含金量。因為許多資料亂作一團的學生,到了考前都是找出哪張看哪張,找不出來乾脆借同學的,這樣效率很難高的了。不過提高複習資料的含金量,除了及時整理資料,還可以幫助學生做好錯題本,兩者結合相信效率會更高。

    至於後進層學生的發揮,我的猜想是小組PK和目標成績對他們短期的激勵所致,這點有待下一次考試驗證。另外,這位同事的兩個班都出現好幾個30號打後的學生能考及格,這幾個在分班成績中都是不及格,也許是他們過去的實力被耽誤了,也許是因為這位同事的教學系統更有效。對於前者,我要做的就是調整預期,只要幫助自己的班級正常發揮就好了;對於後者,我還需要進一步地瞭解這位同事的系統,從中尋找可以學習的亮點。

    第三件事就是教學過程中及時覆盤。

    有了機率化的意識,我們就可以把教學行動中的技能和運氣分開。有了關注系統的意識,我們就可以透過調整行動,讓運氣在教學中更有可能發生。儘管如此,運氣還是不可控的,但我們可以提高教學的技能,而提高教學技能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及時覆盤。

    覆盤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承認有運氣成分的前提下,假設各種替代可能性。

    比如,你給學生布置了一項週末作業,就是完成一張試卷,並且說明下一週一回來就評講。可是到了第二週上課,你發現有一半的學生拿出空白的卷子,還有一部分學生卷子怎麼找都找不到,顯然你的評講計劃泡湯了。

    這件事當然會有運氣成分,儘管你千叮嚀萬囑咐,可能還是會有學生不小心把時間弄丟,或者真的是忘了寫作業,但是如果如果我們想從中吸取教訓,乃至於提高下一次週末作業的完成質量,我們就需要進行復盤:

    第一,我們事先是否想到哪些學生可能會因為弄丟或忘記等原因而完成不了週末作業,甚至主動選擇不做週末作業?

    第二,我們事先是否想到學生在做週末作業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們能否有足夠的能力想出辦法解決?

    第三,我們事先是否想過,對週末作業完成不過關的學生如何有效處理,對主動完成周末作業的學生,又如何提供有效及時的反饋?

    第四,我們事先是否想過為週末作業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流程,避免每次遇到問題都要匆忙解決,影響其他教學工作的開展?

    ......

    這些可能性有的有用有的沒用,但是我們一定要考慮得非常全面,並且非常嚴肅地面對所有這些可能性,然後從中總結一兩條經驗教訓。

    有的教師會覺得覆盤沒必要,尤其是離考試不遠的時候:“就算現在改過來,時間也沒剩多少,差不多就得了!”其實提高技能的原則很簡單,無非就是從經驗中獲得有效反饋,可是選擇這麼做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自利性偏差,說白了就是出了事怪別人。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我的失敗都是因為運氣不濟或隊友不給力,而我的成功都是因為自己能力夠牛逼;第二是別人的成功都是因為走了狗屎運,而別人的失敗則都是因為他水平本來就不行。

    這種態度會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但是不大可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那麼,怎樣克服這種心理呢?

    一個辦法是換位思考,就是把自己和別人的成敗換位想象一下,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總結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這樣相當於借別人的經歷為自己覆盤。比如有的同事週末作業管理的不錯,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又比如有的同事一節課沒講完一個知識點,我們也可以換位思考他們有哪些教訓值得我們吸取的。

    另一個辦法是長遠思考,站在10個月甚至10年的時間尺度來複盤當下的行動,選擇更有助於自己成長的方向進行調整。比如我曾經到了中考前三個月才意識到用好草稿紙對學生的重要性,正猶豫還有沒有必要為此花時間,後來一想,如果現在不行動,三個月的我會不會痛恨現在的優柔寡斷呢?再說,對於學生來講,用好草稿紙,比沒用好草稿紙的成功機率更大;而對於我來講,現在的行動能讓幫助我形成一個思路,讓我能更好的幫助以後遇到的學生。這樣想了以後,我決定立即行動,幫助學生規範草稿紙的使用。

    行動機率化、關注系統和及時覆盤三者有著緊密的聯絡,行動機率化為及時覆盤提供的分析的基礎,及時覆盤推動了系統的迭代升級,而系統的升級又促進了行動成功機率的提升和穩定。做好這三件事情,我們就更加自信地面對教學中的不確定,做到寵辱不驚。

    - End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路上為什麼有些人會把“再”寫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