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哥講故事

    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畢飛宇...

  • 2 # 我是陳同志

    感謝邀請,我覺得餘秋雨吧。他的《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以餘秋雨在全國各地的文化遺蹟之地的遊覽過程為線索,以深刻思想和極具震撼力的語言,揭示中國文化內涵,考問歷史和人生的深層意義。《文化苦旅》向讀者展示了餘秋雨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以及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是當代散文領域的範例。

  • 3 # 晴風微語

    王安憶,遲子建,賈平凹三位是作家。

    王安憶,遲子建兩位女作家散文我看的少。她們主要以小說名世。散文寫作好像不是主項。內容平實,多記錄自己經歷心得感悟。

    賈平凹小說散文都不錯。

    韓寒小說散文都有。

    小說《三重門》沒有看。散文《零下一度》看過。以他當時的年紀,文筆不錯,而且個性鮮明,比較有年輕人的大膽與真性情。

    餘秋雨專寫散文吧。以《文化苦旅》蜚聲文壇。之後還有幾本散文集。讀過他散文的人應該很多的。

    以散文來說,這個問題中,前三位是作家,韓寒多棲,餘秋雨可以說專寫散文。所以還是餘秋雨比較佔優勢。

    他的散文內容包羅永珍,文字感情充沛,明顯美文特徵。

    也正是風格雷同,餘秋雨散文在《文化苦旅》之後,其它散文集在讀者中的反響再難與之比較。

    但是《文化苦旅》還是非常不錯的。

  • 4 # 星球奇觀

    如果說最喜歡,我當說最喜歡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散文,雖為一介女流,張曉風的散文不亞於任何須眉!讀她的散文,完全是一種文學藝術的享受!她的文筆,就是生活的一種詩性思維,同時閃爍著最為自然的民族文化智慧!一事極為平常的所見所物,透過她的筆端,展現的完全是瑰麗奇秀的文學藝術描寫;因文筆和脈絡極為自然詩性,思維又常為不同尋見,讀她的散文常讓人不驚叫絕---妙哉!我當說,張曉風散文,在當代散文薈萃中絕是有一席重要位置!她曾這樣寫到“…給我一個解釋,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生,我就可以接納歷史,我就可以義無反顧地擁抱這荒涼的城市。”“故園不見了,而故事擱淺在一個多棕櫚的島上”“我要的是一種似曾相識的山水---不管在王維的詩裡初識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裡遇到過的,在石濤的水墨畫裡咀嚼而成了癮的,或在魂夢裡點點滴滴一石一木蘊積而有了情的…”

  • 5 # 四為堂主人

    要讓我說,最愛讀的是餘秋雨,一部大氣磅礴的《文化苦旅》給了我太多感動和滋養,那算是上品佳作;最佩服的是賈平凹,這是一位在秦腔裡泡成的大作家,他的散文和小說充滿了深沉、傳奇與潑辣,耐人尋味。特別是他又喜歡書法,他那虎敦敦像他自己一樣漂亮的書法,總是透著一股溫潤、沉穩的書卷氣,這是學養和人品澆灌出來的字,雖然常被不識貨的專業書法家們所貶低和挖苦,但確實嚴重不同於其他的作家和歌唱家、主持人所寫的字,是有真內涵在其中的。其他三位尚不足以與他們二位相提並論,我就不多說什麼了。

  • 6 # 探索之子

    賈平凹散文

    我不是個好兒子

    ——賈平凹

    在我四十歲以後,在我幾十年裡雄心勃勃所從事的事業、愛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覺悟了做兒子的不是。母親的偉大不僅生下血肉的兒子,還在於她並不指望兒子的回報,不管兒子離她多遠又回來多近,她永遠使兒子有親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車途上,母親是加油站。

    母親一生都在鄉下,沒有文化,不善說會道,飛機只望見過天上的影子。她並不清楚我

    在遠遠的城裡幹什麼,惟一曉得的是我能寫字,她說我寫字的時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寫完?!”一次一次地阻止我。前些年,母親每次到城裡小住,總是為我和孩子縫製過冬的衣物,棉花墊得極厚,總害怕我著冷,結果使我和孩子都穿得像狗熊一樣笨拙。她過不慣城裡的生活,嫌吃油太多,來人太多,客廳的燈不滅,東西一舊就扔,說:“日子沒鄉下整端。”最不能忍受我們打罵孩子,孩子不哭,她卻哭,和我鬧一場後就生氣回鄉下去。母親每一次都高高興興來,每一次都生了氣回去。回去了,我並未思念過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裡不曾夢著過她。母親對我的好是我不覺得了母親對我的好,當我得意的時候我忘記了母親的存在,當我有委屈了就想給母親訴說,當著她的面哭一回鼻子。

    母親姓周,這是從舅舅那裡知道的,但母親叫什麼名字,十二歲那年,一次與同村的孩子罵仗———鄉下罵仗以高聲大叫對方父母名字為最解氣的———她父親叫魚,我罵她魚,魚,河裡的魚!她罵我:蛾,蛾,小小的蛾!我清楚了母親是叫周小蛾的。大人物之所以大人物,是名字被千萬人呼喊,母親的名字我至今沒有叫過,似乎也很少聽老家村子裡的人叫過,但母親不是大人物卻並不失卻她的偉大,她的老實、本分、善良、勤勞在家鄉有口皆碑。現在有人譏諷我有農民的品性,我並不羞恥,我就是農民的兒子,母親教育我的忍字,使我忍了該忍的事情,避免了許多禍災發生,而我的錯誤在於忍了不該忍的事情,企圖以委屈求全卻未能求全。

    七年前,父親作了胃癌手術,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親身上。父親去世後,我仍是常常夢到父親,父親依然還是有病痛的樣子,醒來就傷心落淚,要買了陰紙來燒。在紙灰飛揚的時候,突然間我會想起鄉下的母親,又是數日不安,也就必會寄一筆錢到鄉下去。寄走了錢,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沒有母親的影子。老家的村子裡,人人都在誇我給母親寄錢,可我心裡明白,給母親寄錢並不是我心中多麼有母親,完全是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親收到寄去的錢總捨不得花,聽妹妹說,她把錢沒處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裡,幾乎讓老鼠做了窩去。我埋怨過母親,母親說:“我要那麼多錢幹啥?零著攢下了將來整著給你。你們都精精神神了,我喝涼水都高興的,我現在又不至於喝著涼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積攢的錢要給我,我氣惱了,要她逢集趕會了去買個零嘴吃,她果然一次買回了許多紅糖,裝在一個瓷罐兒裡,但凡誰家的孩子去她那兒了,就三個指頭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們為糖而來,得糖而去,母親笑著罵著“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發半天愣。

    母親在晚年是寂寞的,我們兄妹就商議了,主張她給大妹看管孩子,有孩子佔心,累是累些,日月總是好打發的吧。小外甥就成了她的尾巴,走到哪兒帶到哪兒。一次婆孫到城裡來,見我書屋裡掛有父親的遺像,她眼睛就潮了,說:“人一死就有了日子了,不覺是四個年頭了!”我忙勸她,越勸她越流下淚來。外甥偏過來對著照片要爺爺,我以為母親更要傷心的,母親卻說:“爺爺埋在土裡了。”孩子說:“土裡埋下什麼都長哩,爺爺埋在土裡怎麼不再長個爺爺?”母親竟沒有惱,倒破涕而笑了。母親疼孩子愛孩子,當著眾人面要罵孩子沒出息,這般地大了夜夜還要噙著她的奶頭睡覺,孩子就羞了臉,過來捂她的嘴不讓說。兩人絞在一起倒在地上,母親笑得直喘氣。我和妹妹批評過母親太嬌慣孩子,她就說:“我不懂教育嘛,你們怎麼現在都英英武武的?!”我們拗不過她,就盼外甥永遠長這麼大。可外甥如莊稼苗一樣,見風生長,不覺今年要上學了,母親顯得很失落,她依然住在妹妹家,急得心火把嘴角都燒爛了。我想,如果母親能信佛,每日去寺院燒香,回家唸經就好了,但母親沒有那個信仰。後來總算讓鄰居的老太太們拉著天天去練氣功,我們做兒女的心才稍有了些踏實。

    小時候,我對母親的印象是她只管家裡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產隊出工,夜裡總是洗蘿蔔呀,切紅薯片呀,或者紡線,納鞋底,在門閂上拉了麻絲合繩子。母親不會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碗大菜,父親是親自操作的,但母親的麵條擀得最好,滿村出名。家裡一來客,父親說:吃麵吧。廚房一陣案響,一陣風箱聲,母親很快就用箕盤端上幾碗熱騰騰的麵條來。客人吃的時候,我們做孩子的就被打發著去村巷裡玩,玩不了多久,我們就偷偷溜回來,盼著客人是否吃過了,是否有剩下的。果然在鍋底裡就留有那麼一碗半碗。在那困難的年月裡,純白麵條只是待客,沒有客人的時候,中午可以吃一頓包穀糝面,母親差不多是先給父親撈一碗,然後下些漿水和菜,連菜帶面再給我們兄妹撈一碗,最後她的碗裡就只有包穀糝和菜了。那時少糧缺柴的,生活苦巴,我們做孩子的並不愁容滿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煩惱的是幫母親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親就收拾磨子,在麥子裡摻上白包穀或豆子磨一種雜麵,偌大的石磨她一個人推不動,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個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頭暈腦的發迷怔。磨過一遍了,母親在那裡篩籮,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盤上瞌睡。母親喊我們醒來再推,我和弟弟總是說磨好了,母親說再磨幾遍,需要把麥麩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樣薄才肯結束。我和弟弟就同母親吵,扔了磨棍慪氣。母親嘆嘆氣,末了去敲鄰家的屋子,哀求人家:二嫂子,二嫂子,你起來幫我推推磨子!人家半天不吱聲,她還在求,說:“咱換換工,你家推磨子了,我再幫你……孩子明日要上學,不敢耽擱娃的課的。”瞧著母親低聲下氣的樣子,我和弟弟就不忍心了,揉揉鼻子又把磨棍拿起來。母親操持家裡的吃穿瑣碎事無鉅細,而家裡的大事,母親是不管的,一切由當教師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親做主。在我上大學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結束要進城,頭一天夜裡總是開家庭會,家庭會差不多是父親主講,要用功學習呀,真誠待人呀,孔子是怎麼講,古今歷史上什麼人是如何奮鬥的,直要講兩三個小時。母親就坐在一邊,為父親不住吸著的水菸袋捲紙媒,紙媒捲了好多,便袖了手打盹。父親最後說:“你媽還有啥說的?”母親一怔方清醒過來,父親就生氣了:“瞧你,你竟能睡著?!”訓幾句。母親只是笑著,說:“你是老師能說,我說啥呀?”大家都笑笑,說天不早了,睡吧,就分頭去睡。這當兒母親卻精神了,去關院門,關豬圈,檢查櫃蓋上的各種米麵瓦罐是否蓋嚴了,防備老鼠進去,然後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後一個人去灶房為我包天明起來吃的素餃子。

    父親去世後,我原本立即接她來城裡住,她不來,說父親三年沒過,沒過三年的亡人會有陽靈常常回來的,她得在家頓頓往靈牌前貢獻飯萊。平日太陽暖和的時候,她也去和村裡一些老太太們抹花花牌,她們玩的是兩分錢一個注兒,每次出門就帶兩角錢三角錢,她塞在襪筒。她養過幾只雞,清早一開雞棚,一一要在雞屁股裡揣揣有沒有蛋要下,若揣著有蛋,半晌午抹牌就半途趕回來收拾產下的蛋。可她不大吃雞蛋,只要有人來家坐了,卻總熱惦著要燒煎水,煎水裡就臥荷包蛋。每年院裡的梅李熟了,總摘一些留給我,託人往城裡帶,沒

    人進城,她一直給我留著,“平愛吃酸果子”,她這話要嘮叨好長時間,梅李就留到徹底腐爛了才肯倒去。她在妹妹家學練了氣功,我去看她,未說幾句話就叫我到小房去,一定要讓我喝一個瓶子裡的涼水,不喝不行,問這是怎麼啦,她才說是氣功師給她的資訊水,治百病的,“你要喝的,你一喝肝病或許就好了!”我喝了半杯,她就又取蘋果橘子讓我吃,說是資訊果。

    我成不成為什麼專家名人,母親一向是不大理會的,她既不曉得我工作的榮耀,我工作上的煩惱和苦悶也就不給她說。一部《廢都》,國之內外怎樣風雨不止,我受怎樣的讚譽和攻擊,母親未說過一句話。當知道我已孤單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傷得落淚,要到城裡來看我,弟妹不讓她來,不領她,她氣得在家裡罵這個罵那個,後來冒著風雪來了,她的眼睛已患了嚴重的疾病,卻哭著說:“我娃這是什麼命啊?!”

    我告訴母親,我的命並不苦的,什麼委屈和劫難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時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擔在山砭道上行走,因為路窄,不到固定的歇息處是不能放下柴擔的,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擔的,從那時起我就練出了一股韌勁。而現在最苦的是我不能親自伺候母親!父親去世了,作為長子,我是應該為這個家操心,使母親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現在既不能照料母親,反倒讓母親還為兒子牽腸掛肚,我這做的是什麼兒子呢?把母親送出醫院,看著她上車要回去了,我還是掏出身上僅有的錢給她,我說,錢是不能代替了孝順的,但我如今只能這樣啊!母親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錢收了,緊緊地握在手裡,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領,摸摸我的臉,說我的鬍子長了,用熱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車。眼看著車越走越遠,最後看不見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開始打吊針,我的眼淚默默地流下來。

    1993年11月27日草於病房。

    餘秋雨散文

    江南小鎮

    ——餘秋雨

    一我一直想寫寫“江南小鎮”這個題目,但又難於下筆。江南小鎮太多了,真正值得寫的是哪幾個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個都構不成一種獨立的歷史名勝,能說的話並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們全躲開了,那就是躲開了一種再親暱不過的人文文化,躲開了一種把自然與人情搭建得無比巧妙的生態環境,躲開了無數華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躲開了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實在是不應該的。我到過的江南小鎮很多,閉眼就能想見,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傍河而築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他們只有幾尺遠的烏蓬船上正升起一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裡看著過往船隻比之於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河邊由吊腳樓組成的小鎮,江南小鎮少了那種渾樸奇險,多了一點暢達平穩。它們的前邊沒有險灘,後邊沒有荒漠,因此雖然幽僻卻談不上什厶氣勢;它們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終比較滋潤的生活方式並沒有讓它們保留下多少廢墟和遺蹟,因此也聽不出多少歷史的浩嘆;它們當然有過升沈榮辱,但實在也未曾擺出過太堂皇的場面,因此也不容易產生類似於朱雀橋、烏衣巷的滄桑之慨。總之,它們的歷史路程和現實風貌都顯得平實而耐久,狹窄而悠久,就像經緯著它們的條條石板街道。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想來想去,沒有比江南小鎮更足以成為一種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徵的了。中國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後逃於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廟道觀的並不太多,而結廬荒山、獨釣寒江畢竟會帶來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煩。“大隱隱於市”,最佳的隱潛方式莫過於躲在江南小鎮之中了。與顯赫對峙的是常態,與官場對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間的蓑草茂樹更有隱蔽力的是消失在某個小鎮的平民百姓的常態生活中。山林間的隱蔽還保留和標榜著一種孤傲,而孤傲的隱蔽終究是不誠懇的;小鎮街市間的隱蔽不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殘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過得十分舒適,讓生命熨貼在既清靜又方便的角落,幾乎能夠把自身由外到裡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隱蔽的最高形態。說隱蔽也許過於狹隘了,反正在我心目中,小橋流水人家,蓴鱸之思,都是一種宗教性的人生哲學的生態意象。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這種人生哲學淡忘,但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它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誘惑而讓人渴念。記得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我父親被無由關押,尚未結婚的叔叔在安徽含冤自盡,我作為長子,20來歲,如何掌持這個八口之家呢?我所在的大學也是日夜風起雲湧,既不得安生又逃避不開,只得讓剛剛初中畢業的大弟弟出海捕魚,貼補家用。大弟弟每隔多少天后上岸總是先與我連繫,怯生生地詢問家裡情況有無繼續惡化,然後才回家。家,家人還在,家的四壁還在,但在那年月好像是完全暴露在露天中,時時準備遭受風雨的襲擊和路人的轟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這些大學畢業生又接到指令必須到軍墾農場繼續改造,去時先在吳江縣松陵鎮整訓一段時間。那些天,天天排隊出操點名,接受長篇訓話,一律睡地鋪而夥食又極其惡劣,大家內心明白,整訓完以後就會立即把我們拋向一個汙泥,沼澤和汗臭相拌和的天地,而且絕無迴歸的時日。我們的地鋪打在一個廢棄的倉庫裡,從西邊牆板的袷縫中偷眼望去,那裡有一個安靜的院落,小小一間屋子面對著河流,屋裡進去的顯然是一對新婚夫妻,與我們差不多年齡。他們是這個鎮上最普通的居民,大概是哪家小店的營業員或會計罷,清閒得很,只要你望過去,他們總在,不緊不慢地做著一天生活所必需,卻又純然屬於自己的事情,時不時有幾句不冷也不熱的對話,莞爾一笑。夫妻倆都頭面乾淨,意態安詳。當時我和我的同伴實在被這種最正常的小鎮生活震動了。這裡當然也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但畢竟是小鎮,又兼民風柔婉,鬧不出多大的事,折騰了一兩下也就煙消雲散,恢復成尋常生態。也許這個鎮裡也有個把“李國香”之類,反正這對新婚夫妻不是,也不是受李國香們注意的人物。咳,這樣活著真好!這批筋疲力盡又不知前途的大學畢業生們向壁縫投之以最殷切的豔羨。我當時曾警覺,自己的壯氣和銳氣都到哪兒去了,何以20來歲便產生如此暮氣的歸隱之想?是的,那年在惡風狂浪中偷看一眼江南小鎮的生活,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走向了成年。我躺在墊著稻草的地鋪上,默想著100多年前英國學者托馬斯·德·昆西寫的一篇著名論文:《論〈麥克白〉中的敲門聲》。昆西說,在莎士比亞筆下,麥克白及其夫人藉助於黑夜在城堡中殺人篡權,突然,城堡中響起了敲門聲。這敲門聲使麥克白夫婦恐慌萬狀,也歷來使所有的觀眾感到驚心動魄。原因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結論是:清晨敲門,是正常生活的象徵,它足以反襯出黑夜中魔性和獸性的可怖,它又宣告著一種合乎人性的正常生活正有待於重建,而正是這種反差讓人由衷震撼。在那些黑夜裡,我躺在地鋪上,聽到了江南小鎮的敲門聲,篤篤篤,輕輕的,隱隱的,卻聲聲入耳,灌注全身。好多年過去了,生活應該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種敲門聲還時不時地響起於心扉間。為此我常常喜歡找個江南小鎮走走,但一走,這種敲門聲就響得更加清晰而催人了。當代大都市的忙人們在假日或某個其他機會偶爾來到江南小鎮,會使平日的行政煩囂、人事喧嚷、滔滔名利、爾虞我詐立時淨化,在自己的靴踏在街石上的清空聲音中聽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會走進一種清空的啟悟之中,流連忘返。可惜終究要返回,返回那種煩囂和喧嚷。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先生所畫的那幅名揚海外的《故鄉的回憶》。斑剝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殘夢,交錯的雙橋堅緻而又蒼老,沒有比這個影象更能概括江南小鎮的了,而又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小鎮更能象徵故鄉的了。我打聽到,陳逸飛取像的原型是江蘇崑山縣的周莊。陳逸飛與我同齡而不同籍,但與我同籍的臺灣作家三毛到周莊後據說也熱淚滾滾,說小時候到過很多這樣的地方。看來,我也必須去一下這個地方。二像多數江南小鎮一樣,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約了兩個朋友從青浦澱山湖的東南岸僱船出發,向西橫插過去,走完了湖,就進入了縱橫交錯的河網地方。在別的地方,河流雖然也可以成為運輸的通道,但對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來說大多是障礙,在這裡則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們隨腳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條船一家人家,悠々走著,不緊不慢,丈夫在搖船,妻子在做飯,女兒在看書,大家對周圍的一切都熟悉,已不願東張西望,只聽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們浮載到要去的地方。我們身邊擦過一條船,船頭坐了兩位服飾齊整的老太,看來是走親戚去的,我們的船駛得太快,把水沫濺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襬,嗔色地指了指我們,我們連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這情景就像街市間不小心撞到了別人隨口說聲“對不起”那樣自然。江南小鎮“周莊”兩岸的屋舍越來越密,河道越來越窄,從頭頂掠過去的橋越來越短,這就意味著一座小鎮的來臨。中國很多地方都長久地時行這樣一首兒歌:“搖搖搖,搖到外婆橋”,不知多少人是在這首兒歌中搖搖擺擺走進世界的。人生的開始總是在搖籃中,搖籃就是一條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標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橋,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橋邊。早在躺在搖籃裡的年月,我們構想中的這座橋好像也是在一個小鎮裡。因此,不管你現在多大,每次坐船進入江南小鎮的時候,心頭總會滲透出幾縷奇異的記憶,陌生的觀望中潛伏著某種熟識的意緒。周莊到了,誰也沒有告訴我們,但我們知道。這裡街市很安靜,而河道卻很熱鬧,很多很多的船來往交錯,也有不少船駁在岸邊裝卸貨物,更有一些人從這條船跳到那條船,連跳幾條到一個地方去,就像市井間借別人家的過道穿行。我們的船擠入這種熱鬧中,舒舒緩緩地往前走。與城市裡讓人沮喪的“塞車”完全不同,在河道上發覺前面停著的一條船阻礙了我們,只須在靠近時伸出手來,把那條船的船幫撐持一下,這條船就會盪開去一點,好讓我們走路。那條船很可能在裝貨,別的船來來往往你撐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頭繫結在岸椿上,不會產生任何麻煩,裝貨的船工一逕樂呵呵地忙碌著,什麼也不理會。小鎮上已有不少像我們一樣的旅遊者,他們大多是走陸路來的,一進鎮就立則領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條船上拍張照,他們蹲在河岸上懇求船民,沒想到這裡的船民爽快極了,想坐坐船還不容易?不僅拍了照,還讓坐著行駛一陳,分文不取。他們靠水吃飯,比較有錢,經濟實力遠超這些旅行者。近幾年,電影廠常來小鎮拍一些歷史題材的片子,小鎮古色古香,後來乾脆避開一切現代建築方式,很使電影導演們稱心,但哪來那厶多群眾角色呢?小鎮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幫襯,一人拿了套戲裝往身上一披,照樣幹活,你們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拿家電影廠正在橋頭拍一部清朝末年的電影,橋邊的鎮民、橋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農民的服裝在幹自己的事,沒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覺,倒是我們這條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闖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從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較像樣的居舍門口都有自用碼頭。這是不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碼頭便是大門,一個大戶人家哪有借別人的門戶迎來送往的道理?遙想當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顯的標誌是他家碼頭口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船隻,主人便站在碼頭上頻頻迎接。我們的船在一個不小的私家碼頭停下了,這個碼頭屬於一所挺有名的宅第,現在叫做”沈廳”,原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富沈萬山的居所。江南小鎮歷來有藏龍臥虎的本事,你看就這厶些小河小橋竟安頓過一個富可敵國的財神!沈萬山的致富門徑是值得經濟史家們再仔細研究一陳的,不管怎厶說,他算得上那個時代精於田產管理、又善於開發商業資本的經貿實踐家。有人說他主要得力於貿易,包括與海外的貿易,雖還沒有極為充分的材料佐證,我卻是比較相信的。周莊雖小,卻是貼近運河、長江和黃浦江,從這裡出發的船隻可以亳無阻礙地借運河而通南北,借長江而通東西,就近又可席捲富庶的杭嘉湖地區和蘇錫一帶,然後從長江口或杭州灣直通東南亞或更遠的地方,後來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瀏河口就與它十分靠近。處在這樣一個優越的地理位置,出現個把沈萬山是合乎情理的。這大體也就是江南小鎮的秉性所在了,它的厲害不在於它的排場,而在於充分利用它的便利而悄然自重,自重了還不露聲色,使得我們今天還鬧不清沈萬山的底細。繫好船纜,拾級上岸,才抬頭,卻已進了沈廳大門。一層層走去,600多年前居家禮儀如在目前。這兒是門廳,這兒是賓客隨從人員駐留地,這兒是會客廳,這兒是內宅,這兒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築呈縱深型推進狀,結果,一個相當狹小的市井門洞竟延伸出長長一串景深,既顯現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謹慎,又鋪張了家庭禮儀的空間規程。但是,就整體宅院論,還是算斂縮儉樸的,我想一個資產只及沈萬山一個零頭的朝廷退職官員的宅第也許會比它神氣一些。商人的盤算和官僚的想法判然有別,尤其是在封建官僚機器的縫隙中求發展的元明之際的商人更是如此,躲在江南小鎮的一個小門庭裡做著縱橫四海的大生意,正是他們的“大門檻”。可以想見,當年沈宅門前大小船隻的往來是極其頻繁的,各種資訊、報告、決斷、使令、契約、銀票都從這裡大進大出,但往來人丁大多神色隱秘、緘口不言、行色匆匆。這裡也許是見不到貿易貨物的,真正的大貿易家不會把宅院當作倉庫和轉運站,貨物的貯存地和交割地很難打聽得到,再有錢也是一介商人而已,沒有兵丁衛護,沒有官府庇廕,哪能大大列列地去張揚?我沒有認真研究過沈萬山的心理歷程,只知道這位在江南小鎮如魚得水的大商賈后來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頭,他如此精明的思維能力畢竟只歸屬於經濟人格而與封建朝廷的官場人格處處牴牾,一撞上去就全盤散架。能不撞上去嗎?又不能,一個在沒有正常商業環境的情況下慘淡經營的商人總想與朝廷建立某種親善關係,但他不知,建立這種關係要靠錢,又不能全靠錢事情還有遠比他的商人頭腦想象的更復雜更險惡的一面。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應天府)後要像模像樣地修築城牆,在募集資金中被輿論公認為江南首富的沈萬山自然首當其衝。沈萬山滿腹心事地走出宅院大門上船了,船隻穿出周莊的小橋小河向南京駛去。在南京,他爽快地應承了築造京城城牆三分之一(從洪武門到水西門)的全部費用,這當然是一筆驚人的鉅款,一時朝野震動。事情到此已有點危險,因為他面對的是朱元璋,但他未曾自覺到,只知道像在商業經營中那樣趁熱打鐵,暈乎乎、樂顛顛地又拿出一筆鉅款要犒賞軍隊。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算個什厶東西,憑著有錢到朕的京城裡擺威風來了?軍隊是你犒賞得了的嗎?於是下令殺頭,後來不知什厶原因又改旨為流放雲南。江南小鎮的宅院慌亂了一陣之後陷入了長久的寂寞。中國14世紀傑出的理財大師沈萬山沒有能夠回來,他長枷鐵鐐南行萬里,最終客死戍所。他當然會在陌生的煙瘴之地夜夜夢到周莊的流水和石橋,但他的傷痕累々的人生孤舟卻擱淺在如此邊遠的地方,怎厶也駛不進熟悉的港灣了。

    沈萬山也許至死都搗不大清究竟是什厶邏輯讓他受罪的。周莊的百姓也搗不清,反而覺得沈萬山怪,編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傳百年。是的,一種對中國來說實在有點超前的商業心態在當時是難於見容於朝野兩端的,結果倒是以其慘敗為代價留下了一些純屬老莊哲學的教訓在小鎮,於是人們更加寧靜無為了,不要大富,不要大紅,不要一時為某種異己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而產生焦灼的衝動,只讓河水慢慢流,船櫓慢慢搖,也不想搖到太遠的地方去。在沈萬山的悽楚教訓面前,江南小鎮愈加明白了自己應該珍惜和恪守的生態。

    靈遁者散文

    請君為我傾耳聽

    ——靈遁者

    我翻開自己寫的東西,一篇一篇的翻過去,好像每一篇都不是我最終需要的,也不是你們需要的。感覺屬於我奮筆急揮熱情,在慢慢消減。我不太記得是誰說過這樣的話:“沉默讓我開始寫作,但寫作之後,我更加沉默了。”我相信這是許多常年寫作的人的通病,很多人甚至會宣佈封筆。帶有儀式感的結束自己的寫作,好像在完成一個生命的過程。

    在我們的生命中,往往你最需要什麼,你最彰顯什麼。於是有了梵高的《向日癸》,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卓別林和憨豆先生的幽默……梵高只是嚮往向日癸的熱情和生命力,他自己卻不是;路遙很窘迫,才有了平凡世界的那種奮鬥渴望;憨豆和卓別林都有抑鬱,卻帶給人無盡的歡樂。命運多舛,是真的,但也造就了命運的精彩。

    這兩天我又聽到和看到了這樣的訊息。西安龍首村附近一個70歲的老太太從30樓跳下,當場身亡。榆林一個白手起家的女性,喝農藥後,跳橋自殺……我不敢去揣測一個70歲的老太太為何跳樓,因為她人生沒有多少日子了。而榆林這位跳橋的女性,據說是因為丈夫賭博一年輸了幾千萬,債務累累,不堪壓力所致。每年類似的報道,會有很多。

    很多人會說:“你不是寫字寫多了,你是看電影看多了吧。這種事怎麼能完全杜絕了。自殺是在所難免啊。”

    是啊,連你都知道,這是在所難免的,我怎麼還不知道呢? 不是我傻,而是你傻。因為我先寫給我自己,然後才是寫給我的讀者的。

    提到生命,就能讓人想到時間。生命就是時間啊!可我大膽猜想,我花在考慮時間的問題上,比你們大多數人多很多。思考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有點像“狗咬自己的尾巴。”不停的轉圈咬,咬住了又放開,再去咬……樂此不疲,看的人都不明白狗這樣做的意義。

    其實狗也不是確切的知道其中的意義。我早幾年就有這樣的意識。於是我用一首小詩歌,來表達過這樣的思考。題目是《等一個不存在的女人》,詩歌很短,我摘錄出來。

    等一個不存在的女人

    ——靈遁者

    我躺在床上

    等一個不存在的女人

    她不會來

    但我堅信我腦中的女人

    不存在

    不等於無意義

    每個人都逃不出有這樣的思慮,你可以歸結為潛意識或其他任何因素在作怪。關於敬畏生命,也是老話題。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失去敬畏。我沒有自殺過,不代表沒有體驗過恐懼和病痛。

    我兒時有一次在懸崖上,進退不能。下面是亂石河灘。我帶著哭腔求救,我似乎看著下面的石頭,就能看到自己死的有多慘。所以說的簡單點,害怕高度,也是對生命的敬畏。好在人天生,似乎就對高度有警覺。不僅人類如此,很多動物都是這樣的。好像大自然已經將這樣的敬畏,寫在我們的DNA裡。

    可是為什麼一個70歲的老人,還要從30樓躍下!我不敢去揣測,但我以為她從一開始就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生命。

    關於時間在哲學上的高度,無人能出馬克思的思考。他有關於很多時間的名言。比如“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省。”“時間就是能力等待發展的地盤。”“一切經濟最後都歸結為時間經濟。”“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有時間,就有一切可能!”關於社會和社會經濟的本質思考,也無人能出其左右。

    關於時間在科學上的高度,無人能出愛因斯坦的思考。他的理論改變了我們對於時空觀的認識。將時間與速度,物質等聯絡起來。正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我也思考了時間,答案是時間就是當下!沒有過去,過去了就不能回頭;時間也沒有箭頭,時間一直向前,是假象。時間就是當下!

    很多人其實需要一種提醒,就像需要鬧鐘一樣,提醒你該上班了。很多人都會欺騙自己,說生命很長,說等待很痛苦……但其實他錯了。有一個電影叫《時間規劃局》,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倒計時,而且時間就是電影世界裡的通用貨幣。你要買任何東西,都需要消耗時間。富人就是榨取時間,來變的更加富有。這和馬克思的思考是一致的,顯然這個導演很有預見性。

    假設一個人可以活80歲,那麼他的手腕上,就會顯示2522880000秒,大概就是25億秒,這就是你一生的時間。然後你盯著你的手腕看,你做任何事情,你買任何東西,秒數在刷刷的飛速溜走。你會緊迫嗎?相信我,有的人甚至會急哭。因為生命能看得見,離開的太快了。

    如果每個人每天都被這樣提醒,你覺得一個70歲的老人,會跳樓嗎?她會看看手腕的時間說:“反正就剩下這點時間了,再難我也要活著。因為沒有比時間更寶貴的東西了。”所以人對自己最大的欺騙,是看不到時間!

    時間就那麼點,你不努力,誰也沒有辦法。時間從不等任何人。當你祈求別人給你時間的時候,你會發現人有多愛自己!但別說,人有多冷漠,因為這會被認為是抱怨。

    我今年31歲,我看看自己的時間,只剩下15億秒了。寫這篇文章,我大概用了2400秒,即40分鐘。這40分鐘,就這樣結束了。沒有人看到我面板蒼老了,但4年後,你來看我,40年後,你來看我,你就有所頓悟了。但那時已經晚了,因為你已經和我差不多沒有時間了。

    不要抱怨命運多舛,命運多舛是機會。我不敢去揣測70歲老太太為何跳樓。但我願意去揣測,梵高如果再堅持20年,他就知道自己是多麼有才華的人物!

    我不知道,我還要寫多少字,但肯定寫不了多少,因為人生時間很短。你們花時間讀這篇文章,也是花生命在讀。浪費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此話不虛啊。祝各位學習愉快,生活愉快。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哲理散文作品。

  • 7 # 我心飛翔ZF

    餘秋雨

    是誰

    把一盞心燈點亮

    為迷茫中的學子

    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是誰

    把暴雨狂風遮擋

    讓曾經弱小的少年

    身心茁壯成長

    是您 老師

    把一盞心燈點亮

    引導著學子們

    奔向知識的殿堂

    是您 老師

    張開堅強的臂膀

    為曾經的少年

    播灑著雨露Sunny

    您用一枝粉筆

    在黑板上

    橫撇豎捺

    勾勒出了美麗的詩行

    您用一根指揮棒

    在三尺講臺上

    經冬歷夏

    奏出了絕美的樂章

    雖然歲月佝僂了您的軀幹

    風刀刻劃了您的臉龐

    但是您初心未改

    家國情懷更加堅強

    聽著教室裡書聲琅琅

    看著操場上青春飛揚

    您笑了

    那笑容如夏花綻放

    老師 是您

    把心燈一盞點亮

    為莘莘學子導航

    引向那知識的殿堂

    老師 是您

    在知識的殿堂裡

    把華夏文明傳唱

    成就了千古炎黃

  • 8 # 藝炘

    這裡面的,我最喜歡遲子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寫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遲子建的文字很散漫,敘述冗長,文字也缺乏力量。

    它被叫做小說,其實寫法更像散文,沒有小說該有的節奏感,穿插的人物也毫無小說該有的邏輯。如果把它當做一部小說來讀,肯定是不過癮的,但如果說它是一部自傳體長散文,那倒是夠味。

    很多人把這種寫法叫,散文體小說,也未嘗不可。在這一點上,她跟蕭紅很相似,也是很多人喜歡她的原因。

    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一個女人在喪夫之後,帶著愛和痛,開始一段療傷之旅。一路遇到的人和事,堆砌成一串生死邏輯。在別人的一場場人生裡,我們終將看到自己的悲苦,像一個被放大的笑話。

    她愛上一個魔術師,而後成為他的妻子,日子平凡而甜蜜。魔術師性格和善,對她細緻入微,寵愛有加。有月光的夜晚,他們是不關窗簾的,月光灑在他臉上,像別緻的雕刻,她一遍遍觸控,感覺踏實而安心。

    她覺得他們如此相愛,相守肯定是一輩子的事,怎麼會想到他突然就消失了?

    他死於一場車禍。

    毫無徵兆,毫無說明,他就突然沒有了。她去看守所見肇事者,想知道當時的情況,想知道他有沒有痛苦,想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有沒有對她放心不下。可是,知道了這些,又有什麼用呢?他終究是走了,沒有餘地,不可回頭。

    而她,必須接受和麵對,這是個事實。

    在推進火化爐的最後一刻,她讓停下,熱吻他冰冷的額頭;然後再也掩飾不了悲傷,歇斯底里地嚎啕,讓他把自己變活。

    你知道心愛的人突然離世是什麼感覺嗎?

    就是你像一個做錯事的小孩,為了懲罰你,把你最愛的東西拿掉。你哭喊著,說,不要,不要,我以後一定乖乖聽話;或者我用其他東西來換,只要讓我不失去他,我什麼都願意。可是,最悲痛的是,一切都沒有用。他就是要走,任你怎麼祈求,他都不會再回頭。

    同一種感覺,是不能反覆經歷的,否則它會給你莫大的死的勇氣。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別離。

    你以為這已是無法承受的劇情。

    然而,蔣百嫂呢?

    她丈夫是個煤礦工人,在一次作業中身亡。政府規定,一次死亡人數達到10人,煤礦老闆就要被記,得到相應的處置。為了大事化小,煤礦老闆掩埋了她丈夫的屍體,給了她一筆費用,好讓這件事平息過去。

    她把丈夫的屍體搬回家,放在一個偌大的冰櫃裡,每天供奉著,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所以她嘲笑她為丈夫的離去而哭天搶地,說

    你家這個變戲法的死得多麼隆重啊,你還有什麼好傷心的呢!他的朋友們能給他送葬,你還能最後親親他,你連別人送他的花圈都不要,燒包啊,有的人死了也燒包啊。你知不知道,有的人死了,沒有葬禮,也沒有墓地,比狗還不如!狗有的時候死了,疼愛它的主人還要拖它到城外,挖個坑埋了它;有的人呢,他死了卻是連土都入不了啊!

    我不知道是作者真的在丈夫去世後,來到烏塘,去了三山湖;還是她把地點特意設在這裡,讓故事更有背景,更值得深思。總之,一路走來,她都在講述各種死亡。有拉肚子打針死的,有被一幅畫砸死的,有被閃電擊死的,有被寵物狗咬死的,有唱歌被打死的……更多的是煤礦工人對待生活和死亡的態度。

    最終,你會明白,每個人時刻都面臨著死亡,自己都不知道最後怎麼死的。所以,生活別想那麼多,因為你未必能走到想象的那個時間。任何事都終將會放下,因為你將看到和經歷更大的悲苦,就是死亡。在死亡面前,一切都足無輕重。

    相遇是一種運氣,而所有的愛,最終都是要償還的。似乎曾經的寵愛,你以為時間很長,它卻在某刻戛然而止。於是你開始無端地恐懼,恐懼那種感覺,恐懼它再次降臨。就像蔣百嫂一樣,在停電的夜裡,瘋子一樣又哭又鬧,誰也救治不了。

    寫到這裡,突然就寫不下去了,只剩下一串白描——

    在漆黑的夜裡,再次想起那晚,世界安靜得彷彿只剩我和你。淺淺的呼吸,和夢靨裡的呢喃,交織在無限的蒼穹裡。心跳裡的熾烈,被平靜的呼吸堵在視窗。月光透過窗簾,朦朧了你的臉龐。指尖觸控到你輪廓的每一處,都像刻在心上的稜角,堅固又美好。我們何時那樣近過,近得你在我血液裡萬馬奔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愛大機率發生於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