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大學堂

    在第二代領導人皇太極的帶領下,剛剛建國的大清,就像飛速前行的列車,以勢不可擋之勢朝著目標努力奮進著。然而,52歲的皇太極的突然駕崩,使得大清這列“列車”不得不來個“急剎車”,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們,又一次騷動不安起來。

    多爾袞不會忘記,父汗駕崩母親殉葬之時,內心痛苦猶如刀彎,他與幼弟多鐸抱頭痛哭的情景。那時多爾袞只有15歲,他只是一個少年,他沒有能量去阻止長兄們的行為,更無法改變父汗的遺願。

    如今,多爾袞已經32歲了,已經從一位憑靠著父汗和母妃關照著的少年,成長為獨當一面,為後金和大清立下汗馬功勞的頭號功臣,他已經具備了改變自己、整個家族乃至整個中國命運的巨大能量了。

    其實,多爾袞這些年能夠迅速成長,不得不感謝皇太極對他的關照和栽培。

    從哲哲(皇太極的皇后)的關愛有加地撫養,到16歲被賜予“墨爾跟戴青”的美譽,再到天聰五年(1631年),不足20歲就掌管吏部,最後到崇德元年(1636年),24歲被賜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僅次於和碩禮親王代善和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這一系列的榮譽,見證了多爾袞的功績,也說明了皇兄皇太極對於自己的肯定。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

    而今皇太極的突然駕崩,並且皇兄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之人,根據“大貝勒共同議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親王推選而出,多爾袞盤算著自己的勝算,他不想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眾所周知,多爾袞最終沒能夠如願以償的成為皇帝,而是讓當時年僅六歲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撿了個大便宜”,承襲帝位,年號順治。

    多爾袞的優勢究竟有多大,是否足夠支撐其稱帝?

    豪格沒有稱帝的主要原因在哪裡,是其優勢不足還是什麼原因?

    福臨是否真的與皇位“不相干”,僅是靠“撿便宜”或好運氣當上的皇帝嗎?

    多爾袞為什麼提名濟爾哈朗與自己一起攝政?

    讓我們帶著以上的問題,來回顧一下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在分析上述問題之前,我要向介紹一下參加選舉大會的人員名單,他們是:

    禮親王代善,太祖努爾哈赤次子,論資歷無出其右,但年事已高,無心掙位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努爾哈赤之侄,舒爾哈齊第六子,太宗皇太極之嫡系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大清政治新星,皇位有力爭奪者

    肅親王豪格,太宗皇太極長子,並功勳卓著,皇位主要爭奪者

    豫親王多鐸,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多爾袞之嫡系

    武英郡王阿濟格,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同母兄,多爾袞支持者

    從這份名單來看,多爾袞很有優勢,六個人中,算上自己有半數人支援,似乎前景比較樂觀,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

    我們先來看看多爾袞到底有多大能量。

    我們都知道,滿清發展到這個階段,主要的政體制度是“八旗制度”,雖然皇太極已經建立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但是主要還是以滿八旗為主,那麼這些滿八旗的高階首領們是有兵有權,對於當時的滿清政權之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當時,多爾袞同母所出的兩兄弟是他的忠實支持者,他們三兄弟主要領導的是兩白旗(正白旗和鑲白旗),所以這兩旗的兄弟們都力挺多爾袞,那他們力挺多爾袞會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一旦多爾袞當上皇帝,兩白旗很可能變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領導的“旗”稱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將有很大提高。

    有地位提高的就會有地位下落的,如果現在的兩白旗成為“上旗”,那麼直接影響的就是現在的兩黃旗,那麼可想而知,現在兩黃旗是極力反對多爾袞。那麼兩黃旗的選擇是什麼呢?那就是力挺皇太極兒子,因為皇子是隸屬於兩黃旗,這樣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所以他們極力支援豪格上位。

    實際上兩黃旗勢力確實在兩白旗之上,兩黃旗自從太宗皇太極時代就得到了迅速發展,皇太極將很多大功臣都編入了兩黃旗陣營,為己所用,這其中就包括索尼、遏必隆和鰲拜等人。這些人現在成了兩黃旗的代表人物,這位人立場很堅定——必須由皇子繼承。他們甚至敢於以身試法,如果不是皇子繼位,他們就要血洗會場。

    一場內部政變的危機正在暗流湧動,這一點每一位參加選舉的王爺都清楚,所以豪格看似勢單,其實他背後的能力極大。而代善正是出於維穩之考慮,已經傾向豪格,而老謀深算的濟爾哈朗也已經悄悄地站到了豪格這一邊了。

    所以,其實多爾袞真的沒有絕對優勢,最多隻能算是略勝一籌。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豪格為什麼沒能夠稱帝?

    豪格這個人其實能力很一般,當然能征善戰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文化水平以及處世能力就有所欠缺了,這也是皇太極總覺得自己的長子不是當大哥的料之主要原因。並且豪格幹了一件一直被人詬病的事兒,那就是親手斬殺了自己的妻子。被他斬殺的妻子乃是他的姑姑莽古濟之女,也就是他的表妹,原因就是因為莽古濟支援莽古爾泰(此二人乃一母所出)造反,豪格為了與此事撇清關係,便親手斬殺了妻子,其實他的妻子根本沒有參與造反之事,至少沒有證據。

    而皇太極對豪格的這一行為,沒有太大的反映,沒有公開表彰,也沒有當年指責,僅是將從莽古爾泰抄來的財物多分給了豪格一些。這件事還是對豪格影響很大的,不但被族人詬病,而且皇太極的態度讓豪格有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逐漸失去自信。

    這也正是當代善頂著壓力首先公開舉薦豪格的時候,豪格卻說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這話一出,多鐸率先“蹦出來”說:“你還就是薄德少福,你自己都承認了不堪此任,那你正好就別幹了,我看你也不行!”這一下子等於給了豪格當頭一棒,這讓其他想要舉薦豪格的人沒辦法再為豪格說話了。

    事後多鐸跟豪格說:“鄭親王濟爾哈朗本來想推舉你繼位,但是你的退讓和不自信,使你失去了這次機會。”這句話雖有諷刺、挖苦之意,但是事實也確是如此。

    所以豪格的失敗主要是自己性格上的軟弱與個人的能力的欠缺,關鍵時刻的那一句“薄德少福”正是他不自信自己有能力擔此重任的表現,或者說他想學其父皇太極“謙虛退讓”一番,只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人氣較其皇阿瑪相差十萬八千里,結果是弄巧成拙。其實話說回來,豪格確實不是擔當創業之君的料,他沒能夠上位恰恰是大清王朝的福氣。

    ▲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

    豪格雖然希望渺茫,並不意味著多爾袞就一定能繼位,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多爾袞率先提出推舉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即順治皇帝。看似局外之人的小娃娃,怎麼就選擇了他呢?

    由於兩黃旗元老們的誓死堅持,加之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政治傾向,倘若多爾袞強行繼位,這勢必完成大清內部的分裂,這樣無異於自取滅亡,作為政治家的多爾袞心裡是明鏡一般。當年太宗皇太極承襲汗位之時,是眾貝勒一致同意,女真貴胄一致推舉的,儘管皇太極再三推辭,還是被眾人“抬”上高位的,顯然多爾袞自知自己沒有這樣的“群眾基礎”(豪格就沒有這樣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立皇子但不立成年之原則,所以福臨就已經成為了候選人之一了。

    所以在皇位推選局勢僵持的情況下,多爾袞提出:

    “既然我當皇帝你們不同意,豪格又說他自己德薄少福不堪此任,如此我推舉福臨繼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攝政。”

    多爾袞的這個提議被一致透過。

    應該說,多爾袞的這一做法是十分英明和難得的。英明的是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場內部危機,即滿足了兩黃旗元老們的願望,也達到了自己和兩白旗掌管大權的目的,所以各方勢力都得息事寧人,尊重和執行這個提議。難得的是多爾袞能夠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皇位,要知道這是多爾袞第二次錯過“一把手”的機會,這對於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而言,確實難為他了。

    ▲紫禁城

    濟爾哈朗為什麼會被多爾袞提名攝政呢?

    這裡還有一個人物是必要提一下的,那就是同多爾袞一同攝政的濟爾哈朗,依照當時的地位以及多爾袞提名,濟爾哈朗位置是在多爾袞之前為第一攝政王,濟爾哈朗為什麼會被多爾袞提名攝政呢?

    我認為多爾袞提名濟爾哈朗主要是利用濟爾哈朗的特殊身份,濟爾哈朗身份的特殊之處有兩點∶

    1. 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嫡系,讓他攝政可以堵住政敵們的嘴;

    2. 濟爾哈朗是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之侄,血統關係濟爾哈朗無緣皇位,加之濟爾哈朗雖然深居高位,但是根基比起其他親王還是要淺薄,便於多爾袞將來將其踢開。

    事實也就是沒過多久,多爾袞便將濟爾哈朗排擠掉,甚至一度嫁禍於濟爾哈朗,並罷黜親王爵位而降為郡王,可以說濟爾哈朗根本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不管怎麼說,這場事關大清危機的皇位推選事件,最終以多爾袞的主動讓賢而得以和平解決,這就為將來與大明之爭並最終問鼎中原而打下了良好基礎。

    作為大清實際意義上的第三代領導人,多爾袞確實充分展現出過人的領導才能,他智慧過人善於揣摩對手的心態,並且善於把握時機,總是以最小的代價征服對手。

    ▲山海關舊照

    山海關——號稱為“天下第一關”,一直以來都是大清軍隊無法逾越的關口,大明王朝的五萬關寧鐵騎一直鎮守在此,甚至於李自成攻破京都,崇禎皇帝都沒肯將其召回保衛畿輔,可見山海關之重要,關寧鐵騎之重要。

    吳三桂——關寧鐵騎的首席指揮官,在其人生重大“十字路口”,選擇了對抗李自成,為其父、為崇禎皇帝,更為愛妾陳圓圓“報仇雪恥”。闖王李自成親率23萬大軍討伐吳三桂,顯然關寧鐵騎無論如何勇猛也難敵23萬農民軍,無奈之下吳三桂企降於多爾袞。

    多爾袞充分利用吳三桂急於為父報仇,一雪奪妻之恥的心態,以關寧鐵騎為前鋒衝殺農民軍,自己則指揮大清軍隊坐收漁利。就在吳三桂和李自成火拼而僵持之時,多爾袞揮軍進關,一舉大敗李自成。多爾袞于軍前責令吳三桂及其鐵騎兵削髮,並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可以說,大清基本上是在不費兵卒突破山海關,這對大清王朝問鼎中原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一戰,這是大清王朝的又一個里程碑。

    兵敗如山倒的李自成,倉惶逃到北京,在北京做了簡短的稱帝登基儀式後,便匆忙地逃離北京城,臨走時還不忘給紫禁城放把火,導致紫禁城部分建築受損。最終在吳三桂以及滿清軍隊的追擊下兵敗身亡(據說被湖北農民誤殺)。

    佔領北京城的多爾袞,開始著手穩定北京城的混亂局面,主要是籠絡漢人,主要是明朝官員們的人心,他主要推行了三項政策:

    1. 以大行皇帝規格為崇禎帝發喪,給予死去崇禎皇帝表面上最大的尊重

    2. 暫停漢人剃髮,“承諾”大明朝官員繼續在新朝留任且職務不變

    3. 昭告天下,優待朱氏後人,只要朱氏後人能夠主動“投誠”,封爵賜錢絕對優待。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

    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以上三條承諾,多爾袞實際上只完全履行了第一條;第二條充其量算是履行了一半,因為不剃髮別說當官了,腦袋都保不住;至於第三條,那就是赤裸裸的欺騙,多爾袞對付朱氏後人就是趕盡殺絕,他所承諾的封爵賜錢不過是為了引誘朱氏後人而已,多爾袞真正的目的就是將朱氏後人趕盡殺絕。

    穩定住北京局勢的多爾袞,便著手準備迎接順治皇帝進京,大清朝定都北京事宜。公元1644年,順治皇帝從盛京移駕北京,多爾袞統領諸王、貝勒到通州接駕,恭迎順治皇帝入住紫禁城,大清王朝正式入住中原,定都北京。

    從太祖努爾哈赤到太宗皇太極,再到少年順治皇帝,這隻關外白山黑水之間成長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得以如願入主中原。應該說,作為大清王朝的實際意義上的第三代領導人,多爾袞確實是居功至偉。

  • 2 # 小川說史

    當時皇太極暴死沒有指定繼承人,這也有就給當時清朝內部的勢力有了爭奪皇位的契機。當時有能力爭奪皇位的勢力主要有4大勢力,以代善為首的兩紅旗,以濟爾哈朗為首的兩藍旗,以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這裡面代善年歲以老,又被皇太極打壓多年基本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但他是太祖次子輩分最高,手中又有實力,在皇位問題上有著很高的發言權。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又和皇太極關係很好,手裡也有相當的實力,雖然即位無望但是在皇位問題上也有相當的發言權。剩下的多爾袞和豪格實力最強,但是誰也不能保證一口把對方吃掉,而其他四旗出於自身利益也根本不希望讓這兩個人中的人任何一個人即位,所以當時濟爾哈朗提出由皇太極只有六歲的兒子福臨即位就成了最合適的選項,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兩黃旗當時提出的條件是立皇子,豪格和福臨都是皇太極的兒子,立誰對兩黃旗的利益而言都沒有損害,而豪格因為最初推選他做皇帝的時候自己裝了一把,說自己福少德薄,不適合繼承皇位,結果被阿濟格抓住不放,直接pass掉了。所以豪格就是心裡萬般不願意,也無可奈何。代善本來也偏向於立皇子,立福臨,即由皇子登基又避免了內部相殘,代善也是贊成的。多爾袞雖然沒能當上皇帝,但是他很清楚如果自己非要用強,那麼大清朝很可能就會陷入內亂,千載難逢的入主中原的時機就會錯過,多爾袞是個很有遠見的政治家,他不想錯過入關的良機,退而求其次當上攝政王,把持大權要不要皇帝這個虛名也無所謂,所以福臨即位符合當時清朝內部所有勢力集團的利益,自然能夠登基為帝了。

    至於入關之後多爾袞大權在握的時候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稱帝,在下認為原因有二。第一清軍剛剛入關天下還未徹底平定,各項政策實施和前線部隊的指揮排程都等著多爾袞來發號施令,多爾袞這時沒有更多精力顧及皇位問題。第二多爾袞終生無子從這點來說多爾袞就算繼承皇位,他百年以後皇位還是要讓給別人,從心理上講多爾袞也許會覺得登上皇位不值得。第三多爾袞早死,多爾滾於順治7年突然去世,從他後來加尊號皇父攝政王來說,他也有可能奪權自己當皇帝,但是時間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如此一切都隨風而逝了。

    我是歷史中的酒囊飯袋,期待您的指正。

  • 3 # 羽書遲

    皇太極死後,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爭立,但兩人實力旗鼓相當,由於皇太極有巨大的後續影響力,為避免分裂和內訌,同時立皇太極之子呼聲很大。在代善等人調和下,多爾袞放棄爭位打算,迎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即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

    由於濟爾哈朗自認軍政能力不如多爾袞,逐漸退出,大權集中在多爾袞手中。多爾袞打擊豪格的勢力,逼死了豪格。之後,他不斷在尊號和禮儀上專制。應該說多爾袞這個時候想奪取皇位,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幾個重要因素制約了他:

    一、多爾袞無子。使得他奪取皇權的動機不足,爭取個人生前榮耀的動力十足。

    二、皇太極的巨大功勳,使得皇位在他一脈傳承得到普遍的認同。多爾袞輔政身份人們可以接受,篡位則不可接受。

    三、清朝初年,派系林立,他們因為服務於多爾袞的統一戰爭而團結在一起。一旦多爾袞稱帝必然開啟清朝內部分裂和內訌。

    多爾袞死後,他的勢力很快瓦解,足以說多爾袞個人的優勢並不能勝過皇太極多年加強皇權的努力。

  • 4 # 程大官人

    多爾袞一生來說最接近皇位的一次就是皇太極死的時候。那個時候多爾袞手裡的實力非常厲害,三旗兵馬,戰功顯赫,而且清朝作為少數民族一直以來皇位繼承跟漢族不太一樣,不一定非得是父子,兄弟也可以。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阿巴亥,地位非常顯赫。但是由於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太小了,皇太極非常有本事,逼得大福晉阿巴亥自殺殉葬,讓那些批圖讓多爾袞繼承漢位的死了心。結果皇太極也是非常短命,皇太極死的來倉促,沒有遺詔立誰當皇帝。所以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就成了皇位繼承人的最優人選。其實多爾袞的實力比豪格要更厲害,但是皇太極直屬的兩黃旗大臣害怕多爾袞當皇帝以後自己被清除,沒了地位權力榮華富貴,就積極推薦豪格為皇位繼承人。兩方人馬開始拉攏勢力爭奪帝位,眼看就要火併了,為了八旗不互相殘殺,為了能夠入關打天下,最後雙方都妥協讓步,兩個都不選,選擇了福臨(順治)作為大清皇位的繼承人,6歲的福臨根本不能親政,就讓實力強大的多爾袞作為攝政王指揮清軍對明朝的戰鬥,後來大漢奸吳三桂開啟山海關的大門放清軍入關,多爾袞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以後攻佔北京城,之後開始慢慢的統一全國。

    多爾袞一生最高的封號是皇父攝政王,雖然不是皇帝,但是行使的是皇帝的權力,福臨就是傀儡,多爾袞呼風喚雨,但是不代表他可以篡奪福臨的帝位,你是攝政王大家聽你的話,你要是野心勃勃想要篡位就會有非常多的人來反對你。再說了篡位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名聲不好,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什麼好下場,多爾袞沒必要拿一個皇帝的名號作為自己搏命一搏的賭注,何況當時天下還不太平,清朝還沒有完成統一就開始流血內鬥不是讓祖輩的努力化為烏有。怎麼來看篡位都是不明智的選擇,多爾袞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不會那麼蠢的。

  • 5 # 有得觀史

    多爾袞是有遠見卓識的人,大局觀極強,為愛新覺羅家族利益,為了大清美好未來他可以放棄自身利益。

    皇太極駕崩,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當時正處於清軍入關的最佳時機,如果動起武來,弄得兩敗俱傷,大清問鼎中原將成為永久的夢想。多爾袞從大局出發,採取折中辦法,做出讓步,讓福臨當皇帝,自己當攝政王。

    多爾袞當上攝政王,率清兵入關,定都北京,勢如破竹,拿下中原,奠定了王朝基礎,建立了曠世功勳。可見多爾袞是個做事勝於做官的人。

    多爾袞死後,諡號為忠,大清朝王爺中得到“忠”字諡號的就兩個人,多爾袞是一個,另一個是恭親王奕訢。多爾袞的忠表現在對愛新覺羅的忠,對大清朝的忠。篡位就有可能出現內鬥,內鬥對大清朝不利,所以他才不那麼做。

    多爾袞當攝政王后期,是大清實際的掌權者,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和皇帝幾乎沒有區別。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一母同胞,這三人都是戰場上的牛人,在多爾袞的帶領下,他們齊心協力,打敗了李自成和南明,大清因此成功問鼎中原。換了豪格當皇帝,沒有多爾袞三兄弟的支援根本不可能成為中原王朝。

    順治當皇帝,攝政王是兩個人,一個是多爾袞,一個是濟爾哈朗。濟爾哈朗看到多爾袞功勞太大,沒法與之相爭,於是自動退出,攝政王就成了多爾袞自己。

    多爾袞的稱謂被一路抬高,先是攝政王,接著是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到了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就成了父子關係,順治是皇帝,多爾袞就是太上皇。地位比皇帝還高,權力比皇帝還大。有名有實,還要什麼皇位。

    多爾袞死後,順治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帝禮。

    多爾袞無子,他把順治當做自己的兒子,自己的繼承人,他自己當不當皇帝都一樣。如果多爾袞自己有兒子就不好說了。

    多爾袞無子嗣,從他弟弟多鐸那兒過繼一個孩子,繼承他的香火。對多爾袞來說,從多鐸那兒過繼孩子和順治有遠近之分,但是,不管怎麼說,都不是自己親生的,把順治當兒子和從多鐸那兒過繼孩子區別不大,沒有必要換掉順治。

    實際上,多爾袞是把順治當自己親兒子養的。順治小時侯發生過一件事很說明問題,天花在清朝初年沒有特效藥,得了天花只能聽天由命,一次多爾袞聽說天花在京城一帶流行,很緊張,非常擔心順治被傳染,於是不由分說,把順治弄到了山裡躲避。

    多爾袞把順治當自己的孩子帶,當接班人培養,他還有啥必要篡奪順治的皇位?!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6 # 夢香寒冰

    多爾袞也配當皇帝!多爾袞有個一生之敵——大同總兵姜瓖!

    多爾袞沒有徵服姜瓖和他的手下,多爾袞征服了姜瓖一年之後就死了。姜瓖是大同總兵,也就是說,多爾袞最好一個封疆大吏水平。

    大清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讓多爾袞當皇帝,要是多爾袞當皇帝,就被南明打敗了。

    因為多爾袞和姜瓖大同血戰的時候,並沒有打贏,姜瓖手下大將王輔臣把八旗軍揍的滿地找牙。清軍中唯一能和王輔臣對抗的人就是滿清第一武士鰲拜。

    清軍之所以能贏大同,是因為順治德政,挖通運河,南方的糧食進入北方。大同是被餓死的,不是被清軍兵力打敗的,

    一旦多爾袞當皇帝,沒有糧食,清軍必敗,吳三桂聯合夔東十三家滅了西安孟喬芳,就能沿著李自成的路北上。一旦吳三桂和姜瓖合流,天下還不知道是誰呢。

    多爾袞目光短淺,不知道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姜瓖這個名字。

  • 7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初傑出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崩猝於瀋陽故宮,皇太極突然去世未指定皇位繼承人,他的長子豪格集團和十四弟多爾袞集團為爭奪皇位劍拔弩張,勢同水火,互不退讓。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實質是個奴隸制政權,部落的首領不是父子相傳,根據“大貝勒共同議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親王推選而出,只要是有能力的愛新覺羅氏都有權繼承而並非是皇子。

    皇長子、肅親王豪格已34歲,子憑母貴、豪格初封為貝勒,後晉封為和碩貝勒,再晉封為和碩肅親王。他從小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勇猛彪悍,戰功赫赫。他除親率的正藍旗勢力,還得到了皇太極生前親率的兩黃旗大臣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的支援。

    多爾袞為皇太極的十四弟,隨皇太級南征北戰,戰績蜚然,富有理政經驗,威望極高,24歲被賜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僅次於和碩禮親王代善和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是皇太極頗為倚重的"肱股之臣"。

    滿清發展到此時是以滿八旗為主,其中代善統領兩紅旗,濟爾哈朗統領兩藍旗,多爾袞統領兩白旗,豪格統領兩黃旗,這些滿八旗的高階首領們是有兵有權,對於滿清政權之影響不容忽視。哪旗代表人物成為皇帝,其所統領的旗就很可能變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領導的“旗”稱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將有很大提高。此消彼長,所以各旗的支持者都勢在必得。

    皇子隸屬於兩黃旗,其代表索尼、遏必隆和鰲拜等人立場很堅定——必須由皇子繼承,如果不是皇子繼位,他們就要血洗會場。豪格和福臨都是皇太極的兒子,都是人選,但毫格錯斬殺妻子被人詬病。當代善頂著壓力首先公開舉薦豪格的時候,豪格卻說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結果被阿濟格抓住不放,直接玩完。

    代善為首的權臣為了避免大清帝國剛剛建國就陷入內亂和分裂,決定從皇太極的兒子當中另選一人,最終經過代善、范文程、皇后哲哲等人通盤考慮當時各方權利格局、背後勢力等因素,決定由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大位。 同時決定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為兩大輔政大臣,不久多爾袞很快踢走濟爾哈朗,自己晉為攝政王,實際代行皇權。愚蠢的豪格不久就因多爾袞的報復而家破人亡,正藍旗被吞併,連老婆都被多爾袞收房。

    順治之所以被選中的最大原因是他是大玉兒(孝莊文皇后)的兒子,大玉兒出身蒙古科爾沁部。科爾沁部即可幫助滿清守衛西部防線,還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選擇順治就是選擇了科爾沁部一起謀略中原。

    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私情糾纏不清。這樣安排對多爾袞可說是一石三鳥,一確保自己掌握權柄,二日後消滅對手,三還獲得美人芳心嘉許。

    從太祖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順治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得以如願入主中原。作為大清王朝的實際意義上的第三代領導人,多爾袞確實是居功至偉。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多爾袞想不想當皇帝?

    答案是肯定的。其一,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很有可能是在皇太極、代善等人威逼下,隨努爾哈赤殉葬的。而皇太極、代善等人這樣做,其實就是怕多爾袞當皇帝,所以從側面反映出多爾袞很有想當皇帝的心。其二,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曾和皇太極兒子豪格爭奪皇位爭得不可開交,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才選擇一個小孩子(福臨)當皇帝。其三,多爾袞在執政的時候,扳倒了和他共同執政的濟爾哈朗,同時架空了順治。這些擅權行為都是他想掌控無上權力的表現。

    (多爾袞劇照)

    多爾袞有沒有能力當皇帝?

    答案也是肯定的。其一,多爾袞在執政期間,透過文治武功,打進關內,定都中原,並且剷除了農民軍的殘餘勢力,打擊了南明在南方的統治,差不多實現了全國統一,這讓他具有了極大的威望。其二,多爾袞提高了自己正白、鑲白兩旗的地位,他把這兩旗變成八旗中“上三旗”之二,朝中大臣,也都主要是自己的勢力。其三,順治比較軟弱,多爾袞要想強行把他拿下,自己當皇帝,顯然是辦得到的。

    既然多爾袞想當皇帝,他也有這個能力當皇帝,那麼,多爾袞為什麼沒有選擇廢掉順治自己當皇帝呢?

    (皇太極劇照)

    第一,多爾袞的性格柔和隱忍,他不想用強硬的手段奪取帝位。

    有兩件事可以說明多爾袞是一個柔和隱忍的人。第一件:他母親阿巴亥被迫隨努爾哈赤殉葬後,他自始至終沒有表現出鬧情緒,要為母親報仇的做法,因而深得皇太極信任。第二件:當鰲拜等人一定要擁戴皇太極後人為帝的時候,多爾袞並沒有硬碰硬,而是採用了一種折中的辦法。這就說明,多爾袞有極高的政治智慧,為政手段比較柔和,不會像鰲拜那樣強行爭競。

    在多爾袞看來,他可以透過水到渠成的辦法,最終奪得順治的地位。事實上他已經在這樣做了。在政事上,有很多事情,他都不透過順治就發號施令。而且,在稱呼上,他也不斷向皇帝靠攏。比如從先前的“九王爺”變成“皇叔父攝政王”,再變成“皇父攝政王”等。還有,史料記載他到了後來,“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這些,都是往皇帝路上走的表現。

    只不過多爾袞不幸墜馬受傷而亡,最終的願望並沒有達成。

    (孝莊太后劇照)

    第二,多爾袞忌憚順治的母親孝莊,奪位多有顧慮。

    關於多爾袞和孝莊,歷史上有很多傳說,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孝莊嫁給了多爾袞。這些傳說,所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孝莊非凡的協調能力。

    雖然順治年幼,而且性格上比較懦弱。但是,因為有孝莊的存在,多爾袞在通往皇位的路上其實相當忌憚。孝莊是一個有高超政治智慧的女人,他在處理和多爾袞的問題上,手段更加柔和。從傳說中孝莊嫁給多爾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孝莊的手段多麼巧妙。也就是說,孝莊用了她特別的手段,讓多爾袞雖然想當皇帝,但是他既不敢當皇帝,也不忍當皇帝。

    第三,八旗制度讓多爾袞受限很多,不敢輕易政變。

    八旗制度,讓滿清的權力並沒有集中在一個人的手裡,而是分散在各旗的貴族手裡(至少在康熙之前是這樣的)。當初多爾袞爭奪皇位沒成功,就是因為有鰲拜、索尼等兩黃旗的人堅決反對。多爾袞雖然是攝政王,但是他其實只是掌控了正白旗和鑲白旗,其他各旗,都沒有掌控在他手裡。如果多爾袞想要提前強行奪位,其他六旗肯定不服。按照鰲拜的性格,他和多爾袞幹架是一定的。那樣一來,多爾袞不但不可能奪得皇位,而且還有可能造成滿清的分裂,扼殺新生政權。

    鑑於以上多種考慮,多爾袞並沒有匆忙地奪取皇位。

    (參考資料:《清史稿》)

  • 9 # 沉小渣

    首先,多爾袞,豪格,代善,阿濟格等人立過誓的,共同輔佐福臨,如果多爾袞違背誓言,不說豪格不同意,福臨親掌的兩黃旗鰲拜等人一樣不會服氣,還有以大局為重的代善,濟爾哈朗等人也也不會答應。如此,多爾袞就犯了眾怒,離死不遠了。

    其次,多爾袞只掌握了兩白旗,福臨的兩黃旗,代善的兩紅旗雖然表面上支援他,但要說跟著他一起謀逆,是萬萬不會答應的。

    第三,多爾袞本人體弱多病,連豪格都說他是有病無福之人。一個人的身體若是不好,精神就會受影響,多爾袞掌權也不過五年時間,豪格死後兩年就死了。

    第四,以孝莊為首蒙古勢利也是多爾袞不得不考慮的。

    最後,多爾袞是個以大局為重的人,倘若因為他稱帝招致國家分裂,蒙古諸部再起叛亂,是他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 10 # 四川達州人

    1、多爾袞根本沒機會篡位。

    當時,滿清八旗中,多爾袞三兄弟只掌握了兩白及吞併的豪格正藍旗。其餘五旗,兩黃旗兩紅旗鑲藍旗,都是忠於順治母子的。多爾袞如果公開廢黜順治及自稱皇帝,必然造成八旗分裂與決戰。

    2、多爾袞沒有兒子

    為了嗣子,多鐸兒子多爾博的富貴而去挑戰整個八旗的底限,似乎沒有必要。

    3、京畿兵力

    守備京畿的主力是兩黃旗,他們是絕對反多爾袞篡位的。多爾袞當攝政王,兩黃旗可以遵守命令,一旦公開篡位,多爾袞的攝政王身份當然自動失效。

    4、道義責任

    順治皇位確立多年,主從名份已定,在政治倫理道德方面處於劣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PR水管熱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