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產生了許多的文字與文體,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鍊的便是詩歌,一首詩,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古詩散發出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有內蘊的人。王維的詩中有畫,明明只是讀詩,眼前卻常常表現一幅幅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並沒有新奇的結構,奇特的想象,絢麗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話的語言,可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讀去品。其實,做人何嘗不是這樣呢?追求名利,跟隨潮流,讓自己金光閃閃,其實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罷了。一個真正自信的,有才華的人並不需要這些外在的修飾,他僅僅是站在那裡,就有一種讓人折服的氣場。“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內而外的。所以。讀詩,讓我們成為一個有內蘊的人吧!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灑脫的人。時光易逝,一生幾十年彷彿一眨眼就過去了,人於世光,如蚍蜉於天地,滄海之一粟,有時難免會產生一些傷懷。這時去讀一讀李白,蘇軾的詩,去品味詩中的灑脫人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他們活得隨性,沒有為世俗所累,難道不是這樣嗎?人生短短數十載,如果不能活得充實灑脫盡興,豈不可惜?讓我們做一個灑脫的人吧!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正直的人。現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決心,多了一份利慾薰心的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堅持,多了一份溜鬚拍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的博愛,多了一份自私的貪心。所以,讀詩,讓我們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古詩,就像茶一樣,初入口只覺苦澀,但卻有綿長的回味,期中蘊含了無數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細品讀,這大概就是古詩的魅力吧!
詩詞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轉悠揚,在抑揚頓挫裡低迴不盡,讓人忘憂,使人開顏;詩詞如畫,在蟲魚鳥獸中描摹自
然,在小橋流水中展現乾坤,為我們描繪出或悽美、或壯闊、或靜謐、或熱烈的絕美意境;詩詞又像一位哲人,在歷經千年後,向我們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激勵我
們走向生活,面對挑戰。
喜歡詩詞,喜歡詩詞的韻律美。誰不曾陶醉於詩詞的Teana中?誰不曾被詩詞的音韻之美撥動心絃而樂以忘憂、喜笑顏開?牙牙學語時,我們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雖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卻有種異樣的感覺;上小學時,我們揹著手,昂著頭,搖晃著腦袋朗誦“牧童騎黃牛,歌聲
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個個都瞪著無知的雙眼,樂在其中;至於現在,當我在心中吟誦“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時,仍有一種異樣的感
覺——這就是詩詞的音樂美所帶來的美好體驗。詩詞如歌,讓我們陶冶性情,促我們享受人生。
喜歡詩詞,喜歡陶醉於詩詞的意境。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嚮往荒居野處的古人,攜一張琴,捧一杯茶,於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嘯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樂垂釣。與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變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歡陶淵明式的隱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淡觀天邊雲捲雲
舒;沉醉於王維的山水田園,“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更流連於蘇軾“水風清,晚霞明”的初晴鳳凰山,“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
子湖畔……詩詞如畫,展現了自然萬物的奇妙瑰麗,我只願做一個畫中人,永遠陶醉在詩詞的意境中。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詩經》起,一直到今天,古詩詞以其廣泛的內容,深邃的內涵,真摯的情感,承載著華夏民族輝煌的歷史。古詩詞正是先人給予我們的一份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詞是經過篩選出來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幾行字,寥寥數語,卻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韻。而這其中的哲理與美韻是讓學生受益終生的知識積澱。那麼,如何在小學古詩教學中使學生領悟蘊涵在古詩詞中的各種美,從而陶冶學生自身的情操呢?
一、吟——古詩詞聲律之美
吟,即“吟詠”。古詩詞教學,我認為“吟詠”是第一位。所謂“吟詠”,就是有節奏地誦讀詩文。說“吟詠”是第一位,這是古詩詞這一特定文學形式所決
定的。作為古詩詞,其語言本身就是有音響、節奏、旋律的,是抑揚頓挫的,是音樂性的。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指出“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辭靡於
耳,累累如貫珠。”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感悟古詩詞,還是要從“吟詠”開始。當然,就現階段而言,我們不可能向學生灌輸有關古詩詞聲律方面的知識。但我們完
全可以透過用“吟詠”的方式來讓古詩詞呈現其特有的聲律之美韻。
就拿程顥的《春日偶成》來說吧。全詩的內容是這樣的:“雲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而全詩的主題是:透過
描寫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詩人春日郊遊的愉悅心情,表達了對春天的讚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如果我們只是讓學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讀去背;或者
透過教師的無休止的講解。我想,學生是很難從古詩中體會到詩人那近乎孩童似的無比愉悅心情的,更無從談起從詩中得到美的享受。但如果我們教師指引學生來
“吟詠”這首詩,我想,那效果就明顯不一樣了。
首先,我們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相關知識,將這首詩分出節奏:
雲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接著,讓學生根據自己分的節奏來讀一讀,並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標上需要重讀的字詞:
最後,讓學生根據教師的範讀,標出何處該揚,何處該挫,從而形成這首詩的“吟詠”效果:
雲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經過反覆吟詠之後,那雲之“淡”,那風之“輕”,那鮮花之清香,那綠葉之婀娜,一幅絢麗多姿、色彩斑斕、光彩奪目的春光美景圖不就早已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了嗎?那“餘心樂”之高亢,那“學少年”之竊喜,不也都早就盪漾在學生那因“吟詠”而陶醉的小臉之上了嗎?
學生不懂什麼是聲律,但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綿長的“吟詠”,這正是對古詩詞聲律的最好詮釋。
二、品——古詩詞妙語之美
品,即“品味”。古詩詞語言本身就是一個高度概括性的語言。對於古詩詞語言的教學,一是要品詩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說“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
損。”古人寫詩最講究煉字,總是去搜求最貼切的字辭入詩。這一點,我們從賈島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二是要品佳句,古詩詞中有著許多令人回味
一生的句子,這些句子或給人以啟迪,或給人以美的享受。面對如此精湛的詞句,如何能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常好
的途徑。用心去“品”,古詩詞妙語當盡展眼前。
在教學白居易《暮江吟》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去“品”詩中之妙語的。
師:請大家讀古詩的第一、二句。
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師:誰能說說這兩句話描寫了什麼?
生:描寫了夕陽餘輝照在平靜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綠色,一半成了紅色。
師:是“照”嗎?
生:是“鋪”在江面上。
師:大家看得真仔細,可白居易為什麼不用“照”,而用“鋪”呢?
(生一時語塞)
師:沒關係,我們來好好讀一讀這兩句。注意在讀到“鋪”字時,我們大家要慢慢地,輕輕地去讀一讀,回味回味。讓這個字響在耳邊,現在眼前,熔在心中。
(生又開始讀詩了。)
生:我想,此時的太陽一定是貼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鋪”字。
生:我覺得“鋪”這個字用得特別好,一個“鋪”字就能把夕陽照在江面上這一畫面寫“動”起來了。
生:我也認為作者“鋪”字的運用非常得恰當,當我讀到這個字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紅紅的Sunny從江的那一頭向江的這一頭緩緩滾來。
生:讀到“鋪”字,我感覺到夕陽是多麼的美好,它輕輕地為江面撫上一層紅綠相間的衣服,是那樣的體貼入微;也讓我知道秋天不僅有豐收的果實,更有美倫美幻的夕陽。
生:當我從“鋪”字展開去看這江面時,那江水在緩緩流動,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閃爍,那紅的,那綠的,映入眼簾,好一個“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江面!
師:是呀!多美的景色!一個“鋪”字用得多形象。當我們大家讀到這個字的時候,心中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與安閒。這是秋天夕陽的柔和,這也是秋天夕
陽的魅力之所在。讓我們再來讀讀兩句話,讀讀這首詩,品一品這無與倫比的“鋪”字!回味回味這江水一半是綠,一半是紅的壯觀景象吧!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總是停留在對詩的字面意思的膚淺理解上,或只是把詩人的思想簡單地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方式只能使學生始終無法在古詩詞學習中走得更遠。
所以,古詩詞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淺層,指引學生去對古詩詞語言的品味是一條必經之路。畢竟,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美韻是要“品”出來的。
三、想——古詩詞意象之美
想,即“想象”。中國的古詩詞有著豐富意象,這也決定了古詩詞深沉的內涵和表達的含蓄。如何把詩歌的渾厚內在傳達出來,讓學生與古詩詞來一起做一個
深呼吸?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學生對古詩詞意象美的感悟。如何引領學生去感悟古詩詞意象之美呢?我認為,除了“想”,別無其他佳徑。
看看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長相思》一詞時是怎樣讓學生在想象之中感悟古詩詞意境的吧!
伴隨著如嫋嫋輕煙似的絲竹民樂《琵琶語》,王老師開始了:
師:好,孩子們,請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走進納蘭性德的故園。我們去看一看,在他的家鄉有著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生1: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坐在門口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編成花環戴在頭上。家鄉一片生機勃勃。
師:好一幅鄉村樂居圖啊!這是他看到的,你們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沽,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圓圓的月亮,鳥兒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聽見外面“呼呼”的風聲,花兒合上了花瓣,親人是多麼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與他們團聚啊。
師:一個多麼寧靜多麼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妻子正繡著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上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又玩起捉迷藏的遊戲。漢子們正往家挑著水,做好飯後,一家人圍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以說,“想象”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缺乏“想象”的一堂古詩詞教學課,必將會使堂課變得一潭死水,毫無生機。王老師的這一教學片段,使得教師與文
本,課堂與文字渾然一體,當學生置身其間時,必然會與課堂的意境也渾然一體了。這麼一個依託“想象”而整合而成的意境,能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其實,我們真的要感謝我們的祖先,是他們為我們創造這麼一種讓人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聲而不乏美韻的文學形式。
古詩詞是“美”的,我們要以“美”的方式來讓其展現在我們學生的面前。正如《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的那樣,讓我們的學生在“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時,“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產生了許多的文字與文體,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鍊的便是詩歌,一首詩,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古詩散發出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有內蘊的人。王維的詩中有畫,明明只是讀詩,眼前卻常常表現一幅幅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並沒有新奇的結構,奇特的想象,絢麗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話的語言,可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讀去品。其實,做人何嘗不是這樣呢?追求名利,跟隨潮流,讓自己金光閃閃,其實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罷了。一個真正自信的,有才華的人並不需要這些外在的修飾,他僅僅是站在那裡,就有一種讓人折服的氣場。“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內而外的。所以。讀詩,讓我們成為一個有內蘊的人吧!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灑脫的人。時光易逝,一生幾十年彷彿一眨眼就過去了,人於世光,如蚍蜉於天地,滄海之一粟,有時難免會產生一些傷懷。這時去讀一讀李白,蘇軾的詩,去品味詩中的灑脫人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他們活得隨性,沒有為世俗所累,難道不是這樣嗎?人生短短數十載,如果不能活得充實灑脫盡興,豈不可惜?讓我們做一個灑脫的人吧!
讀詩,讓你成為一個正直的人。現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決心,多了一份利慾薰心的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堅持,多了一份溜鬚拍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的博愛,多了一份自私的貪心。所以,讀詩,讓我們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古詩,就像茶一樣,初入口只覺苦澀,但卻有綿長的回味,期中蘊含了無數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細品讀,這大概就是古詩的魅力吧!
詩詞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轉悠揚,在抑揚頓挫裡低迴不盡,讓人忘憂,使人開顏;詩詞如畫,在蟲魚鳥獸中描摹自
然,在小橋流水中展現乾坤,為我們描繪出或悽美、或壯闊、或靜謐、或熱烈的絕美意境;詩詞又像一位哲人,在歷經千年後,向我們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激勵我
們走向生活,面對挑戰。
喜歡詩詞,喜歡詩詞的韻律美。誰不曾陶醉於詩詞的Teana中?誰不曾被詩詞的音韻之美撥動心絃而樂以忘憂、喜笑顏開?牙牙學語時,我們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雖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卻有種異樣的感覺;上小學時,我們揹著手,昂著頭,搖晃著腦袋朗誦“牧童騎黃牛,歌聲
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個個都瞪著無知的雙眼,樂在其中;至於現在,當我在心中吟誦“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時,仍有一種異樣的感
覺——這就是詩詞的音樂美所帶來的美好體驗。詩詞如歌,讓我們陶冶性情,促我們享受人生。
喜歡詩詞,喜歡陶醉於詩詞的意境。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嚮往荒居野處的古人,攜一張琴,捧一杯茶,於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嘯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樂垂釣。與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變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歡陶淵明式的隱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淡觀天邊雲捲雲
舒;沉醉於王維的山水田園,“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更流連於蘇軾“水風清,晚霞明”的初晴鳳凰山,“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
子湖畔……詩詞如畫,展現了自然萬物的奇妙瑰麗,我只願做一個畫中人,永遠陶醉在詩詞的意境中。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詩經》起,一直到今天,古詩詞以其廣泛的內容,深邃的內涵,真摯的情感,承載著華夏民族輝煌的歷史。古詩詞正是先人給予我們的一份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詞是經過篩選出來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幾行字,寥寥數語,卻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韻。而這其中的哲理與美韻是讓學生受益終生的知識積澱。那麼,如何在小學古詩教學中使學生領悟蘊涵在古詩詞中的各種美,從而陶冶學生自身的情操呢?
一、吟——古詩詞聲律之美
吟,即“吟詠”。古詩詞教學,我認為“吟詠”是第一位。所謂“吟詠”,就是有節奏地誦讀詩文。說“吟詠”是第一位,這是古詩詞這一特定文學形式所決
定的。作為古詩詞,其語言本身就是有音響、節奏、旋律的,是抑揚頓挫的,是音樂性的。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指出“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辭靡於
耳,累累如貫珠。”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感悟古詩詞,還是要從“吟詠”開始。當然,就現階段而言,我們不可能向學生灌輸有關古詩詞聲律方面的知識。但我們完
全可以透過用“吟詠”的方式來讓古詩詞呈現其特有的聲律之美韻。
就拿程顥的《春日偶成》來說吧。全詩的內容是這樣的:“雲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而全詩的主題是:透過
描寫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詩人春日郊遊的愉悅心情,表達了對春天的讚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如果我們只是讓學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讀去背;或者
透過教師的無休止的講解。我想,學生是很難從古詩中體會到詩人那近乎孩童似的無比愉悅心情的,更無從談起從詩中得到美的享受。但如果我們教師指引學生來
“吟詠”這首詩,我想,那效果就明顯不一樣了。
首先,我們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相關知識,將這首詩分出節奏:
雲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接著,讓學生根據自己分的節奏來讀一讀,並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標上需要重讀的字詞:
雲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最後,讓學生根據教師的範讀,標出何處該揚,何處該挫,從而形成這首詩的“吟詠”效果:
雲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經過反覆吟詠之後,那雲之“淡”,那風之“輕”,那鮮花之清香,那綠葉之婀娜,一幅絢麗多姿、色彩斑斕、光彩奪目的春光美景圖不就早已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了嗎?那“餘心樂”之高亢,那“學少年”之竊喜,不也都早就盪漾在學生那因“吟詠”而陶醉的小臉之上了嗎?
學生不懂什麼是聲律,但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綿長的“吟詠”,這正是對古詩詞聲律的最好詮釋。
二、品——古詩詞妙語之美
品,即“品味”。古詩詞語言本身就是一個高度概括性的語言。對於古詩詞語言的教學,一是要品詩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說“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
損。”古人寫詩最講究煉字,總是去搜求最貼切的字辭入詩。這一點,我們從賈島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二是要品佳句,古詩詞中有著許多令人回味
一生的句子,這些句子或給人以啟迪,或給人以美的享受。面對如此精湛的詞句,如何能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常好
的途徑。用心去“品”,古詩詞妙語當盡展眼前。
在教學白居易《暮江吟》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去“品”詩中之妙語的。
師:請大家讀古詩的第一、二句。
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師:誰能說說這兩句話描寫了什麼?
生:描寫了夕陽餘輝照在平靜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綠色,一半成了紅色。
師:是“照”嗎?
生:是“鋪”在江面上。
師:大家看得真仔細,可白居易為什麼不用“照”,而用“鋪”呢?
(生一時語塞)
師:沒關係,我們來好好讀一讀這兩句。注意在讀到“鋪”字時,我們大家要慢慢地,輕輕地去讀一讀,回味回味。讓這個字響在耳邊,現在眼前,熔在心中。
(生又開始讀詩了。)
生:我想,此時的太陽一定是貼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鋪”字。
生:我覺得“鋪”這個字用得特別好,一個“鋪”字就能把夕陽照在江面上這一畫面寫“動”起來了。
生:我也認為作者“鋪”字的運用非常得恰當,當我讀到這個字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紅紅的Sunny從江的那一頭向江的這一頭緩緩滾來。
生:讀到“鋪”字,我感覺到夕陽是多麼的美好,它輕輕地為江面撫上一層紅綠相間的衣服,是那樣的體貼入微;也讓我知道秋天不僅有豐收的果實,更有美倫美幻的夕陽。
生:當我從“鋪”字展開去看這江面時,那江水在緩緩流動,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閃爍,那紅的,那綠的,映入眼簾,好一個“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江面!
師:是呀!多美的景色!一個“鋪”字用得多形象。當我們大家讀到這個字的時候,心中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與安閒。這是秋天夕陽的柔和,這也是秋天夕
陽的魅力之所在。讓我們再來讀讀兩句話,讀讀這首詩,品一品這無與倫比的“鋪”字!回味回味這江水一半是綠,一半是紅的壯觀景象吧!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總是停留在對詩的字面意思的膚淺理解上,或只是把詩人的思想簡單地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方式只能使學生始終無法在古詩詞學習中走得更遠。
所以,古詩詞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淺層,指引學生去對古詩詞語言的品味是一條必經之路。畢竟,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美韻是要“品”出來的。
三、想——古詩詞意象之美
想,即“想象”。中國的古詩詞有著豐富意象,這也決定了古詩詞深沉的內涵和表達的含蓄。如何把詩歌的渾厚內在傳達出來,讓學生與古詩詞來一起做一個
深呼吸?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學生對古詩詞意象美的感悟。如何引領學生去感悟古詩詞意象之美呢?我認為,除了“想”,別無其他佳徑。
看看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長相思》一詞時是怎樣讓學生在想象之中感悟古詩詞意境的吧!
伴隨著如嫋嫋輕煙似的絲竹民樂《琵琶語》,王老師開始了:
師:好,孩子們,請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走進納蘭性德的故園。我們去看一看,在他的家鄉有著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生1: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坐在門口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編成花環戴在頭上。家鄉一片生機勃勃。
師:好一幅鄉村樂居圖啊!這是他看到的,你們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沽,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圓圓的月亮,鳥兒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聽見外面“呼呼”的風聲,花兒合上了花瓣,親人是多麼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與他們團聚啊。
師:一個多麼寧靜多麼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妻子正繡著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上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又玩起捉迷藏的遊戲。漢子們正往家挑著水,做好飯後,一家人圍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以說,“想象”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缺乏“想象”的一堂古詩詞教學課,必將會使堂課變得一潭死水,毫無生機。王老師的這一教學片段,使得教師與文
本,課堂與文字渾然一體,當學生置身其間時,必然會與課堂的意境也渾然一體了。這麼一個依託“想象”而整合而成的意境,能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其實,我們真的要感謝我們的祖先,是他們為我們創造這麼一種讓人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聲而不乏美韻的文學形式。
古詩詞是“美”的,我們要以“美”的方式來讓其展現在我們學生的面前。正如《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的那樣,讓我們的學生在“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時,“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