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40484872054

    以太是古代希臘亞里士多德所設想的物質,當時的人認為宇宙空間由以太充滿。

    尼古拉特斯拉認為以太是一種氣體。以太是物理學史上一種假想的物質觀念,其內涵隨物理學發展而演變。“以太”一詞是英文Ether或Aether的音譯。古希臘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後來人們逐漸增加其內涵,使它成為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在宇宙學中,有時又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R笛卡爾是一個對科學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在笛卡兒看來,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透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所充滿。以太雖然不能為人的感官所感覺,但卻能傳遞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對潮汐的作用力[1]。後來,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為光波的荷載物同光的波動學說相聯絡。光的波動說是由R.胡克首先提出的,併為C.惠更斯所進一步發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直到20世紀初),人們對波的理解只侷限於某種媒介物質的力學振動。這種媒介物質就稱為波的荷載物,如空氣就是聲波的荷載物。由於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載光波的媒介物質(以太)應該充滿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通常的物質之中。除了作為光波的荷載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來說明引力的現象[1]。17世紀時,法國哲學家R.笛卡爾建立了以太旋渦說。他以此解釋太陽系內各行星的運動。笛卡爾的以太觀念,既有助於推翻亞里士多德體系,又為後來物理學發展提供了一幅可供想象的空間媒介物。荷蘭C.惠更斯和英國R.胡克提倡光的波動說,他們都假定空間具有無所不在的以太,以此作為波動媒介。這時期的以太便稱為“發光以太”或“光以太”。牛頓雖然在光學上提倡射流說(微粒說),但他也藉助以太的稀疏和壓縮來解釋光反射和折射,甚至假想以太是造成引力作用的可能原因。整個17世紀是發光以太的重要歷史時期[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酸菜魚怎麼做好吃?